景永帥,馬云鳳,潘飛兵,匡鳳姣,張丹參,國旭丹,吳蘭芳*
(1.河北科技大學 化學與制藥工程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8;2.海南華創(chuàng)檳榔研究院,海南 ???70125;3.海南口味王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海南 萬寧 571500;4.河北中醫(yī)學院 藥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200)
檳榔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catechuL.)的干燥成熟種子,又名仁頻、賓門、橄欖子、大腹子、青仔、榔玉等,主要產地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中國廣東、海南、廣西和云南等地。檳榔味苦、辛,性溫,歸胃、大腸經,具有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的功效,主治絳蟲病,蛔蟲病,姜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里急后重,水腫腳氣,瘧疾[1]。作為食品,由于其獨特的風味和良好的咀嚼性,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2]。據(jù)報道,全球約有6億人嚼食檳榔,主要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及中國湖南省、海南省和臺灣省等地[3]。目前對于檳榔的綜述報道主要集中在檳榔提取物的制備分析、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毒理作用方面,對檳榔的本草考證和沿用歷史尚未見報道。因此,本文綜合近年來國內外關于檳榔的相關報道,從本草考證、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方面對檳榔進行系統(tǒng)綜述,以期為其進一步開發(fā)應用提供參考。
檳榔首次記載于《上林賦》,名為“仁頻”。入藥始載于李當之《藥錄》,稱為“賓門”[4]?!赌戏讲菽緺睢贩Q檳榔為“賓門藥餞”[5];《藥性論》稱其為“白檳榔”[6];侯寧極《藥譜》稱其為“洗瘴丹”[7];《本草圖經》稱其為“大腹檳榔”[8];《本草綱目》中稱其為“檳榔子”[9];《中國樹木分類學》稱其為“青仔”[10];《中藥志》稱其為“檳榔玉、榔玉”[11];《開寶本草》稱其為“大腹子”[12];《食療本草》曰:“閩中名橄欖子”[13]。
關于檳榔的質量評價,《雷公炮炙論》[14]曰:“凡使,取好存坐穩(wěn)、心堅、文如流水、碎破內容如錦文者妙;半白半黑并心虛者,不入藥用。”《本草圖經》[8]、《本草綱目》[9]、《本草蒙筌》[15]中也提出:“今醫(yī)家不復細分,但取作雞心狀,存坐正穩(wěn),心不虛,破之作錦紋者為佳?!庇纱丝芍?,檳榔的質量優(yōu)劣與檳榔的形狀有關,形狀尖長像雞心狀的入藥最佳。
關于檳榔炮制加工工藝,歷代古籍也有較多記載,《雷公炮炙論》中首次采用切制法炮制檳榔[14]。檳榔的炮制加工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歷代檳榔的炮制方法及輔料稍有差異,多為切制、炒制、煨制、煮制以及輔料制法等,而現(xiàn)今沿用的多為凈制、切制和炒制之法。
表1 檳榔的炮制加工
檳榔的性味、功能與主治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歷代古籍關于檳榔藥性和功效的評價大體相仿,但是有細微差別。其中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曰:“味辛澀,微苦微甘,氣微溫。能消宿食,解酒毒,除痰癖,宣壅滯,溫中快氣。治腹脹積聚,心腹疼痛喘急,通關節(jié),利九竅,逐五膈、奔豚、膀胱諸氣,殺三蟲,除香港腳,療諸瘧瘴癘濕邪?!盵20]對性味功效撰寫的相對全面。關于歸經,清代《本草新編》言:“入脾、胃、大腸、肺四經”[25];《本草經解》言:“入足厥陰肝經”[26];《本草述鉤元》言:“入手足陽明經”[27];現(xiàn)代標準中去掉“甘、澀”味,歸經定為“胃、大腸經”,功能主治與其相符。
檳榔的原植物形態(tài)古籍多有記載,《本草圖經》中云:“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無枝,皮似青桐,節(jié)如桂竹;葉生木巔,大如頭,又似甘蕉葉;其實作房,從葉中出,旁有刺若棘針,重疊其下;一房數(shù)百實,如雞子狀,皆有皮殼,肉滿殼中,正白?!盵8]《本草品匯精要》[35]、《本草綱目》[9]等均有相似文字記載,且與《中國植物志》[36]中所記載的檳榔的形態(tài)特征基本吻合。
唐代《新修本草》記載:“此有三、四種,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廣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澀,核亦大;尤大者,名楮者,南人名納子,俗人吸為檳榔孫,亦可食?!盵16]且清代趙學敏編著《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檳榔今藥肆所市者,形扁而圓大,乃大腹子,俗名雌檳榔。廣東文昌縣出者,名文昌子,尖小者,名主賜檳榔,又名吃子,其形長尖,狀如雞心,內有錦紋,又名雞心檳榔,即雄檳榔也。另有一種雞心檳榔,來自洋舶,從白豆蔻內揀出,極罕有,形亦長尖,極小,外有殼,儼如棗核,故又呼棗核檳榔,入藥最勝?!盵37]由此可知,古代已能較明確地區(qū)分檳榔與大腹皮、棗核檳榔等不同品種,并對藥效有較清醒的認識。
表2 檳榔的性味、功能與主治
關于檳榔的產地,《海藥本草》記載為:“生南海諸國”[29],《本草乘雅半偈》曰:“出南海、交州、廣州,及昆侖,今領外州郡皆有”[38],均表明檳榔產云南、海南及臺灣等熱帶地區(qū),目前,亞洲熱帶地區(qū)有廣泛栽培。
檳榔已報道的主要化學成分有生物堿、多酚、多糖、脂肪酸、氨基酸、黃酮、三萜和甾體類等,檳榔中的化學成分及含量如表3所示。除了以上幾種外,還含有紅色素及少量微量元素,如Zn、B、Cu、Fe、Al、Mn、Mo、Ni、Pb、Si、As、Cr、Co和Cd等[39-40]。
目前,關于檳榔研究較多的成分是生物堿,檳榔生物堿通常采用乙醇、乙醚或氯仿等溶劑提取,或以超聲、微波輔助提取[41],通過滴定法[42]、高效液相色譜法[43]、酸性染料比色法[44]、毛細管電泳法[45]等測定含量。高曉婷等[46]以青果檳榔殼為原料,基于多級錯流提取生物堿,酸性染料比色法測定提取物中生物堿含量,用以計算提取率,并采用正交法優(yōu)化提取工藝,確定最優(yōu)條件為以水為提取劑,料液比1∶20(m∶V),pH值為2,在60 ℃下提取100 min,提取次數(shù)為2次,此時檳榔生物堿提取率為7.241 7 mg/g。劉文杰[47]采用超聲輔助提取檳榔堿,分光光度法測定檳榔堿含量,用于計算提取率,并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進行響應面優(yōu)化,結果顯示超聲波功率600 W,85%酒精水溶液為溶劑,料液比為1∶12,提取溫度65 ℃,pH為8.0時,檳榔堿平均含量可達到0.341%。
表3 檳榔中的化學成分及含量
檳榔具有驅蟲、提神、促進胃腸運動、抗氧化和抗衰老、抗抑郁、抗炎和抑菌等藥理作用,可用于治療瘧疾、抑郁癥、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檳榔的藥理作用見圖1。
圖1 檳榔的藥理作用
檳榔作為一種傳統(tǒng)中藥,對絳蟲、血吸蟲、蛔蟲、球蟲、鉤蟲、蠕蟲等多種寄生蟲有抑制或殺滅作用[62]。Li等[63]通過臨床實驗評估了檳榔提取物和南瓜籽單獨和共同治療人絳蟲病,結果顯示,檳榔提取物和南瓜籽治愈率分別為63.6%和75.0%,兩者共同治愈率達到89%,結果表明,檳榔提取物具有驅蟲效果,且與南瓜籽協(xié)同驅蟲效應顯著增強。許井杰[64]報道檳榔子中檳榔堿和氫溴酸檳榔堿能有效的殺死小鼠體內的急性弓形蟲,提高小鼠免疫能力并保護肝臟的新陳代謝,有效的增加小鼠存活率,且毒性要遠低于傳統(tǒng)藥物螺旋霉素。查傳龍等[65]發(fā)現(xiàn)檳榔可麻痹肝吸蟲,干擾肝吸蟲的神經系統(tǒng),有類似乙酰膽堿的作用。由此可知,檳榔具有良好的驅蟲效果,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提高機體免疫力、干預寄生蟲神經系統(tǒng)等有關。
檳榔作用在中樞和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主要物質是檳榔堿,檳榔堿具有刺激擬交感神經的作用,可同時刺激M受體和N受體[66],因此食用檳榔后會產生欣快感,同時伴有出汗、臉紅、心悸、身體發(fā)熱等生理反應,還能提高記憶力和學習能力[67]。肖冰梅等[68]通過對照實驗觀察注射檳榔堿小鼠的注射到入睡時間,發(fā)現(xiàn)檳榔堿可以引起人體興奮,達到提神作用。何嘉泳等[69]通過建立小鼠抑郁模型考察檳榔種子總酚類抗抑郁活性,發(fā)現(xiàn)檳榔種子總酚類320 mg/kg組小鼠去甲腎上腺素含量和五羥色胺含量有所增加,多巴胺以及腎上腺素含量有所減少,結果表明檳榔種子總酚類提取物可能通過影響腦組織中單胺類神經遞質的濃度而具有明顯抗抑郁作用。孫艷萍等[70]發(fā)現(xiàn)檳榔堿可劑量依賴性地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動,縮短酒精誘導小鼠的睡眠時間,起到一定的醒酒作用。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檳榔能夠顯著提高胃動力低下大鼠的胃排空率和小腸推進率,促進胃腸運動[71]。王濤等[72]研究發(fā)現(xiàn)氫溴酸檳榔堿(Ah)能明顯增加野生型C57BL/6小鼠胃腸各部位肌條的收縮能力,對W/Wv小鼠也有少量的增強作用,該結果可能與Cajal間質細胞(ICCs)網絡調控以及平滑肌中M受體調控有關。蔣志等[73]發(fā)現(xiàn)檳榔可顯著增加血漿胃動素、胃促生長素(Ghrelin)水平,促進遠端胃、十二指腸、空腸動力作用,推測出檳榔通過腸神經系統(tǒng)-胃腸起搏細胞-平滑肌細胞(ENS-ICC-SMC)網絡增強胃腸運動。
檳榔對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粥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陳一峰等[74]通過大鼠離體主動脈血管環(huán)來評價檳榔堿對大鼠血管環(huán)張力的影響,發(fā)現(xiàn)檳榔組血管環(huán)較對照組明顯舒張,并且檳榔堿能夠濃度依賴性地降低血管環(huán)張力,發(fā)揮降壓作用。檳榔中的兒茶素也具有降血壓作用,Anwarul等[75]發(fā)現(xiàn)其不僅能擴張血管,還具有抗血小板的活性。檳榔堿還可以促進NO釋放,提高eNOS蛋白和mRNA的表達,降低血漿IL-8水平,抑制黏附分子ICAM-1及趨化因子IL-8的受體CXCR-2和MCP-1m RNA的過度表達,激活血管內皮細胞乙酰膽堿激靶標,達到抗粥樣動脈硬化作用[76]。趙安鵬等[77]發(fā)現(xiàn)檳榔無水醇提物對低氧H9C2心肌細胞有顯著的保護作用,該作用可能與提高細胞內抗氧化物酶活力,減輕細胞氧化應激損傷,提高細胞耐低氧能力有關。袁列江等[78]研究發(fā)現(xiàn)檳榔提取物還能夠通過降低大白鼠血清總膽固醇及血清甘油三酯濃度而降低冠心病及高血脂癥患者的發(fā)病率。
檳榔對人體內分泌系統(tǒng)也有影響,檳榔堿可以通過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而增加內源性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的釋放[79]。Lim等[80]發(fā)現(xiàn)檳榔堿劑量依賴性地抑制膽堿能受體激活引起的離體灌注大鼠腎上腺的兒茶酚胺分泌,這種抑制作用可能是通過阻止鈣離子流入大鼠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所導致。Dasgupta等[81-82]研究了檳榔堿在小鼠體內代謝應激以及冷應激下對甲狀腺功能的作用,發(fā)現(xiàn)檳榔堿可加重小鼠代謝應激中的甲狀腺功能減退,同時可以改善冷應激導致的甲狀腺功能亢進,表明其可用于治療甲亢。Wang等[83]發(fā)現(xiàn)檳榔堿通過激活L型鈣通道,增加17β-羥基類固醇脫氫酶活性和增強類固醇急性調節(jié)蛋白(StAR)表達直接作用于睪丸間質細胞,從而刺激睪丸激素的產生。亓竹青[84]發(fā)現(xiàn)檳榔堿可能通過胰腺胰島素信號轉導通路中胰島素受體底物,經胞內磷脂酰肌醇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上調抑凋亡基因表達,保護胰腺,保護β細胞,抑制FoxO1的表達,上調胰島素分泌及糖代謝相關因子基因的表達,促進胰島素分泌,達到降低血糖濃度的作用。
研究表明,檳榔中的多酚類和黃酮類成分是發(fā)揮抗氧化作用的有效成分,且抗氧化能力與其總多酚、總黃酮含量有關[85]。陳明洋等[86]發(fā)現(xiàn)不同產地的成熟檳榔,其抗氧化能力明顯不同,且果實越飽滿的檳榔,2,2′-聯(lián)氮-雙-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Diammonium 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ate),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越強。張璐等[87]研究發(fā)現(xiàn)檳榔籽乙醇提取物對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羥基自由基、超氧根離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強于抗氧化劑二丁基羥基甲苯(Butylated hydroxytoluene,BHT),還表現(xiàn)出較高的還原力,能有效延緩亞油酸自氧化反應的速率。唐敏敏等[88]還發(fā)現(xiàn)檳榔多糖也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并且能有效抑制H2O2和短波紫外線對人皮膚成纖維細胞造成的氧化損傷。
檳榔中生物堿、多酚類、多糖均具有抗炎作用。檳榔堿是N型乙酰膽堿受體α7的激動劑,該受體能有效抑制炎癥,檳榔堿與陽性變構調節(jié)劑PNU-120696一起使用時,會大量產生該受體,達到抗炎作用[89]。檳榔果實中含有大量原花青素,Huang等[90]使用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TPA)處理的人口腔癌SAS細胞測試檳榔提取物的抗炎效果,發(fā)現(xiàn)其能抑制角叉菜膠誘導的水腫性炎癥和前列腺素E2的形成,在體內發(fā)揮抗炎作用。唐敏敏等[91]研究發(fā)現(xiàn)檳榔多糖濃度為20~100 μg/mL時,可以抑制脂多糖誘導的小鼠巨噬細胞(RAW 264.7)內NO的生成,并且該抑制作用具有濃度依賴性,說明檳榔多糖具有一定的抗炎潛力。
檳榔多酚類物質是抗過敏的有效成分,可減輕食物過敏反應[92]。Lee等[93]發(fā)現(xiàn)檳榔種子提取物能有效抑制RBL-2H3肥大細胞中二硝基苯-牛血清白蛋白和化合物48/80誘導的脫粒,有一定的抗過敏效果,可用于治療各種急性或慢性過敏性疾病。
檳榔對多種細菌均有抑制作用,檳榔的提取液能夠顯著抑制粘放線菌的生長以及口腔常見的菌群和內氏放線菌的產酸作用,可用于開發(fā)口腔護理產品[94]。Aizad等[95]發(fā)現(xiàn)檳榔提取物中的生物堿和多酚類化學成分可以很好地控制炭疽病的發(fā)生。除此之外,檳榔中蘆竹素、月桂酸、羊齒烯醇等化學成分在一定的濃度范圍內也可以抑制炭疽病菌[60]。周璐麗等[96]發(fā)現(xiàn)檳榔乙醇提取物對雞大腸桿菌、雞沙門氏菌、雞金黃色葡萄球菌、豬大腸埃希菌、豬金黃色葡萄球菌等5種致病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最低抑菌濃度分別為62.5 g/L、31.25 g/L、31.25 g/L、62.5 g/L、62.5 g/L。Boniface等[97]采用熒光檢測法測定檳榔提取物和級分對惡性瘧原蟲3D7的作用,濾紙片平板擴散法測定其對11種細菌的作用,結果顯示,檳榔提取物和級分均有顯著的抗瘧活性,其中最有效的是丁醇級分;甲醇提取物,乙酸乙酯,丁醇和水級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96、金黃色葡萄球菌2 940、變形鏈球菌和恥垢分枝桿菌四種細菌菌株表現(xiàn)出顯著的抗菌活性。表明檳榔具有抗瘧疾和廣泛的抗菌活性,可以作為開發(fā)新治療劑的潛在來源。
檳榔還具有抗腫瘤作用,Huang等[98]發(fā)現(xiàn)檳榔堿可以通過降低上皮腫瘤細胞存活因子IL-6的水平,增加腫瘤抑制因子P53的水平,誘導細胞周期停滯,引起細胞凋亡,預防基底細胞癌。高濃度檳榔堿還能通過提高促凋亡蛋白Bax和P53的表達、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達抑制人乳腺癌細胞(MCF-7)增殖,進而誘導MCF-7細胞凋亡[99]。吳嬌等[100]從檳榔果實中分離出巴西紅厚殼素和環(huán)-(亮氨酸-酪氨酸),發(fā)現(xiàn)巴西紅厚殼素對人肝癌細胞SMMC-7721和人胃癌細胞SGC-7901的增殖均顯示了較強的生長抑制活性,環(huán)-(亮氨酸-酪氨酸)對慢性髓原白血病細胞K562的增殖具有一定的生長抑制活性。
綜上所述,檳榔廣泛分布在亞洲熱帶地區(qū),其藥用始載于魏朝的《藥錄》,經過歷朝歷代的逐步完善,沿用至今,約有兩千年左右的藥用歷史。檳榔含有生物堿、黃酮、酚類、三萜和甾體類、脂肪酸、氨基酸、多糖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驅蟲、興奮中樞神經系統(tǒng)、促消化、抗氧化和抗衰老、抗抑郁、抗炎和抑菌等藥理作用,同時揭示檳榔的藥效物質基礎,建立有效成分的分析檢測方法,為檳榔的現(xiàn)代化研究奠定基礎。但是目前對于檳榔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國內外對檳榔化學成分中的生物堿研究較多,尤其是檳榔堿,對其他化學成分的研究相對較少,存在多種化學成分的藥理作用不明確的問題;其次,檳榔堿具有致癌性,存在檳榔入藥安全性問題;最后,關于檳榔堿毒性的研究較多,而對檳榔其他化學成分的毒性機制仍需要進行深入探討和闡釋。因此,今后尚需對檳榔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進行深入探討,以期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檳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