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卓
今年,全國夏糧喜獲豐收,并順利歸入“智慧糧倉”,讓人在感嘆現代科技的同時,不禁想到古人究竟是如何儲糧、用糧的呢?
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儲藏糧食的重要性。先秦時期的著作《管子·治國》明確提出:“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蔽鳚h戴圣的《禮記·王制》中也論述:“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p>
古代官方的儲糧方式跟現代相似,主要是修建大型糧倉,具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地下倉窖,另一類是地上庫房。
隋唐時期的洛陽含嘉倉是古代窖穴儲糧的代表。其內有數百個糧窖。倉窖存糧有許多優(yōu)勢,比如貯藏量大、安全,劣勢是防潮較為麻煩。通常情況下,窖底防潮要先墊干土,再火烤,然后涂抹用桐油調和的碎炭渣。
地上糧倉始建于北宋時期。北宋初年,宋人修筑了大型的土木結構庫房,用來儲藏糧食。這些糧倉內多采用鋪細沙、夾方磚、墊杉木的方式來防潮。至于驅蟲防腐,有些倉房會根據實際需要放置樟木。
古代官倉儲備的糧食用處極多。一是可以宏觀平抑糧價;二是賑災安民;三是保障國防。
除了官辦糧倉,古代民辦糧倉也不少見。隋朝時,洛陽人長孫平在官辦糧倉附近建立了民間公共糧倉——義倉。平日里,百姓們或按戶,或按宗族,自愿捐納一些,等到了年成不好時,再用以救荒自助。
古代糧倉需要靠人來管理。從西周開始,朝廷便設立了專司糧食存儲的官員。民間義倉則由鄉(xiāng)民公推的社長、倉長擔任管理者。為了落實糧倉管理者的責任,歷朝歷代都有過相關律法。如戰(zhàn)國時期李悝制定的《法經》規(guī)定:“諸棄毀符、節(jié)、印及門鑰者,各準盜論;亡失及誤毀者,各減二等?!?/p>
(源自《團結報》,余娟薦稿)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