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立群
第一次見到束懷瑞院士是在2016年,初夏的陽光剛好,山東農業(yè)大學的校園大樹參天,濃郁的綠色讓人沉靜。那時,束懷瑞的辦公室還在園藝學院的三樓。在那間不大的辦公室里,束懷瑞對我這個蘋果領域的“外行人”侃侃而談,從土地到果樹到果農,從“穴注肥水”到“起壟溝草”,我的所有疑問他都給予了詳盡的解答,但始終拒絕我們?yōu)樗鲆黄宋飳TL稿件的請求。
六年之后,當我們再一次來到泰山腳下,束懷瑞的辦公室已經(jīng)從園藝學院的三樓搬到了一樓,這位93歲的老者依然精神矍鑠,但身體已經(jīng)不允許他長時間工作。聊起蘋果,他依然有說不完的話,盡管還是不喜歡被媒體人賦予各種頭銜。我們的聊天,終于可以以“采訪”的形式進行,但這位中國首位果樹栽培學院士,仍覺得自己不過是個普通人。他不吝于談果農、談果樹、談蘋果栽培技術的發(fā)展,卻依舊如六年前一樣吝于談自己。還好,幾十年的科研和教學生涯,讓他桃李滿天下,我們能夠從他眾多學生的記憶和認知里,看到一位終身潛心果樹栽培研究的學者,一位扎根土地以果農為師卻桃李天下,將學術論文寫在大地之上,為中國蘋果產業(yè)培養(yǎng)出無數(shù)人才的師者。
提起束懷瑞,就繞不開早期蘋果豐產的兩個重要技術——“穴注肥水”和“起壟溝草”。
這兩項技術的原理,解釋起來似乎非常簡單。
“穴注肥水”的全稱是地膜覆蓋穴注肥水。在樹冠底下,挖四個直徑30厘米、深30厘米的坑,用玉米桿填充,再灑上一定量的尿素,上面覆蓋地膜。操作簡單,材料易得,果農看一遍就會。就是這樣看似簡單的技術,解決了貧瘠地區(qū)果樹可持續(xù)性水肥供給的難題。
“起壟溝草”的操作似乎更簡單,與“穴注肥水”針對干旱不同,“起壟溝草”旨在排澇,在果樹樹冠下起壟成溝,溝內埋麥秸草做的草把子。技術原理似乎同樣不怎么高深,但積澇是造成根系窒息、導致早期落葉的重要原因,成溝起壟有利于排水通氣,防止早期落葉,促進花芽形成。溝邊埋上麥秸草,又可以給果樹根部通氣。
2011年10月,束懷瑞觀察果樹生長情況
就是這兩項看似不高深的“土”技術,徹底解決了沂蒙山區(qū)和菏澤地區(qū)的蘋果豐產問題。在沂蒙山區(qū),束懷瑞選擇七八年不結果的果園,試用穴注肥水技術,第二年果樹產量就達到了1100公斤,這項技術至今仍在西部干旱地區(qū)廣泛應用。在菏澤,采用“起壟溝草”技術的果園,第二年畝產就從四五百斤躥升到2000公斤。
1962年,年輕的束懷瑞考察野生果樹
走出果園,回到實驗室,束懷瑞把這些教給農民的“簡單”技術,變成了真正的學問。根據(jù)研究,他提出了“果樹根系是生態(tài)變異大、環(huán)境反應極敏感、適應閥值小的不完整功能補償結構”“看碳施氮,以氮促碳,養(yǎng)根壯樹,優(yōu)質豐產”等一系列重要觀點,成為中國果樹栽培管理的基本原則。
下地,是束懷瑞最常做的事情。
毛志泉,山東農業(yè)大學教授、泰山學者,自1996年跟隨束懷瑞攻讀研究生開始,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陪老師下地。從菏澤到臨沂再到煙臺,“到一個地方,一定先下地”。春節(jié)剛過就下地給果農講田間管理、在村里過元宵節(jié),對束懷瑞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1985年8月,在日本弘前大學附屬農場考察
1994年7月,在果園進行埋罐節(jié)水實驗
果樹下,陽光里,田間地頭席地坐,束懷瑞與果農們的交流就開始了。在束懷瑞看來,他的經(jīng)驗和成果都“在群眾的生產實踐里頭”?!霸劬褪潜壤习傩斩嗫匆稽c,山東的、河北的、陜西的,都可以去看看。很多東西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在實踐里看出來的。這世界是老百姓的,理論要跟生產結合起來,復雜的東西老百姓不會去接受,你想得再好也沒用”。
“穴注肥水”技術誕生自沂蒙山區(qū)。20世紀80年代,蒙陰還是山東重要的蘋果種植區(qū),但土壤貧瘠導致果樹產量極低,甚至面臨絕產的風險。1982年,束懷瑞帶著學生,背上鋪蓋,就住進了果農看山用的石頭房子里。為了不給鄉(xiāng)親們添麻煩,他們甚至自己帶燒餅解決吃飯問題。
“老百姓沒錢沒技術,要找到讓果樹豐產的方法,更要考慮到老百姓的實際條件,讓老百姓致富。”最終,簡單易用的“穴注肥水”在最貧瘠的7畝果園里試驗成功。
2002年4月,在長清縣焦臺村對果農進行技術指導
1958年冬,束懷瑞在威海勞模陶遵祜的蘋果園內看到一棵修剪極為規(guī)整的果樹,受到啟發(fā)提出了枝組的概念及枝組培養(yǎng)等觀點,成為蘋果整形修剪中的典型經(jīng)驗,沿用至今。
2007年,束懷瑞聽說蓬萊勞模曲受彭的果園畝產上萬斤,而當時世界蘋果平均畝產量不過3000公斤,束懷瑞就多次去曲受彭的果園考察學習,從根系營養(yǎng)等方面對他的經(jīng)驗進行研究,提煉出了土壤三層管理技術。
多看、多做、多接觸、多比較、多總結,把從果農那里看到的、聽到的技術進行提煉、總結、凝練、升華成理論,再將其反饋到生產之中,這就是束懷瑞一直在做的事。
1950年,束懷瑞自山東農學院(山東農業(yè)大學前身)畢業(yè)后留校任教,至2010年,張世忠成為束懷瑞的最后一屆博士生。60多年的時間,束懷瑞不僅始終致力于學問的傳承,他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也讓學生們津津樂道。
2006 年8 月,為本科生講解果樹根系生長情況
2018年3月,指導張世忠進行果樹修剪(張世忠/供圖)
毛志泉將束懷瑞稱為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戰(zhàn)略家”,“培養(yǎng)了一批在科研和生產領域受認可的專家學者”。自20世紀90年代始,束懷瑞就重視蘋果領域的學科交叉與融合,他的研究生可能來自生科、化學、食品、資環(huán)甚至數(shù)學學科。束懷瑞還樂于將自己的學生“送出去”,送到南京農業(yè)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等等,借以打開學生們的科研思路,博采眾家之長。年輕的張世忠,就來自生物技術專業(yè)的分子生物學、基因組方向。
2009年9月,在蓬萊調研時與果農曲受彭交談
2016年6月,在實驗室與年輕學生在一起
成為束懷瑞“門生”之后,張世忠便籌建了自己的十畝果園。栽樹、修建、套袋、起壟、除草等等全部親手去做,這個之前從來沒接觸過果樹的“書生”手上,磨出了與果農們一樣厚厚的繭?!皩嵏墒抢蠋煾嬖V我們的第一原則,自己先下手干,再讓農民去干?!睆埵乐疫€在果園里挖地窖,用來觀察果樹根系的生長情況。而束懷瑞在山東農業(yè)大學的四個地窖,早在1956年就開始建設?!耙料滦膩碜鲆患L久的事,這件事可能需要十幾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睆埵乐以诶蠋熪彸龅穆飞希^續(xù)前行。而毛志泉,則在科研和教學兩個領域,做著老師曾經(jīng)做過的事。束懷瑞更多的學生分布在全國各地,在實驗室、在果園,與不同的果樹打交道。束懷瑞說:“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我這些年能取得一點成績,是依靠大家一起來完成的。我堅持這樣一個理念,要努力多做事、做成事,為國家建設盡到自己的責任?!?/p>
2017年,在“蘋果之都”棲霞,束懷瑞的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在這里,科研工作者們通過大數(shù)據(jù)等新科技手段,幫助果農實現(xiàn)蘋果的高質量綠色發(fā)展。
雖然已經(jīng)93歲高齡,但只要身體允許,天氣不錯的時候,束懷瑞還是會走進山東農業(yè)大學的校園,走進一樓的那間辦公室,去看看報,用他自己的話說,要“隨時調整自己的思路,跟上時代”。
家中,四世同堂的束懷瑞最快樂的事,是陪雙胞胎重孫一起玩耍,他們一個叫蘋蘋,一個叫果果。(未署名圖片由陳修德提供)
2018年4月,在山東農業(yè)大學的根窖內為來訪者講述實驗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