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洋 代梓萱
(作者單位:1.信陽學院文學院;2.新縣農商銀行)
近年來,廣西廣播電視精品創(chuàng)作圍繞重大主題主線宣傳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廣西、廣東合作拍攝的扶貧協(xié)作紀錄片《同飲一江水》等頻頻出現(xiàn)在推優(yōu)、評獎的平臺。2021 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廣播電視局、廣西廣播電視臺策劃拍攝和播出的音樂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形象生動地概括了廣西的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并用民歌的形式展現(xiàn)建黨百年來廣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現(xiàn)了在黨的領導下,廣西各族群眾團結奮進取得的輝煌成就。音樂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片名寓意豐富、充滿想象、令人向往,該片在視聽語言的運用上特色顯著,敘事手法巧妙、內涵主旨豐富,耐人尋味。
在音樂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中,無論是第1 集《源遠流長》,還是第2 集的《枝繁葉茂》,抑或是第3 集的《大地飛歌》,其影片在視聽語言方面具有十分顯著的特征,這些特征主要有以下三個:第一,陌生化的視角;第二,音樂使用上的風格化;第三,字幕設計上的出新、出彩。這些方面共同鑄就了該影片顯著的視聽特色,為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的社會價值呈現(xiàn)發(fā)揮了作用。
“陌生化”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構詞法生造的一個新詞[1],常常被譯為“奇異化”“反熟悉化”等[2]?!澳吧崩碚摰暮诵挠^點是新形式并非新內容,通過創(chuàng)新性的藝術手法,將原本失去色彩的藝術作品重新著色,呈現(xiàn)出新的藝術色彩,而并不是重新創(chuàng)作出新的藝術作品[3]。人們通常會生活在一個相對來說比較熟悉的環(huán)境中,這種環(huán)境的熟悉化離不開人們觀察事物的角度和高度。在音樂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中使用了大量無人機航拍的畫面,以一個相對陌生化的視角來觀察廣西山水田園、城市風光。例如,在該片的第3 集《大地飛歌》中,解說詞說到“歌圩從誕生伊始,就緊緊伴隨著人類最古老的商貿活動,人們買賣交易的集市,往往是歌圩舉辦的地點,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實際上也是對歌圩形式與功能的繼承……”時,畫面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無人機航拍鏡頭,展現(xiàn)了廣西的山川風貌、碧綠江水、來往船只、具有特色的當?shù)亟ㄖ染吧?,整體上以俯瞰的視角向觀眾展現(xiàn)了一幅自然秀美而又極具發(fā)展活力的廣西。自然與城市景觀十分和諧,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不僅在俯仰之間了解了廣西的自然風貌、城市景觀,也對廣西民歌的發(fā)展和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有了一定的了解。又如,在紀錄片每集的開頭片段中也使用了航拍鏡頭,這些航拍鏡頭在片頭部分中以較快的節(jié)奏配合著音樂的鼓點,極具觀賞性和藝術性,展現(xiàn)了廣西獨特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人們通過這些航拍鏡頭看到的和自己日常觀察世界的視角有著極大的不同,極具陌生化的觀看體驗,更為新穎和新奇。
所謂音樂風格化,指的是各種音樂要素,包括旋律、節(jié)奏、音色、力度、和聲、曲式等富有個性的結合方式。當然,民族或地方語言特色也會對音樂風格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在音樂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中,音樂的大量運用絕對是該紀錄片的一大亮點,大量本土音樂的使用對于塑造廣西人文形象起著重要作用。紀錄片一開始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歌詞“唱山歌嘞,山歌好比春江水,這邊唱來那邊和……”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廣西山歌——《山歌好比春江水》。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認為這首歌出自電影《劉三姐》,實際上這首具有鮮明廣西少數(shù)民族特色的名曲最初是隨著彩調劇《劉三姐》一同誕生的,并非出自電影,是廣西本土作者集體創(chuàng)作的結晶。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在該紀錄片每一集的開頭、中間和結尾均出現(xiàn)過,雖然開頭、中間和結尾處的歌唱形式和語調略有差異,但是總體風格都是生動、活潑、明快的,同一首歌的不同傳唱效果都是積極的,充滿正能量的。
音樂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中除了介紹人們耳熟能詳?shù)母枨渡礁韬帽却航罚蔡峒?、介紹了大量廣西當?shù)氐钠渌窀?,如《壯族敬酒歌》《趕圩歸來啊哩哩》《毛主席來到我廣西》等。大量的廣西本土特色民歌在紀錄片中適時出現(xiàn),不僅收獲了眾多的觀眾,也使得該片的視聽效果更好,極具視聽特色。這些民歌的傳唱不僅體現(xiàn)了廣西民族的地方特色,也是對廣西民歌自身發(fā)展、廣西人民自強奮進的謳歌,同時還是對黨的正確領導的頌揚。這些音樂自帶積極、樂觀、愉悅、歡快等正能量特性,極具自身風格,既能體現(xiàn)廣西人民的樂觀風貌,又能愉悅和感染他人。
音樂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的字幕設計和排版也值得一提,好的片名字幕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首先是片名字幕“山歌好比春江水”的設計,“山歌好比春江水”這7 個字的字體顏色以金色為主,與畫面背景的青山綠水相得益彰,顯得十分大氣,更有美好生活的寓意。其次,在“歌”字上創(chuàng)作者十分考究,“歌”字上方的“口”以一朵顏色艷麗的花朵代替,花的形狀似桂花。再次,“歌”字中除了融入了花的形象,也融入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民族服飾特征,在“歌”字的左下邊設計了一條十分精致的帶有花紋的彩帶,類似廣西當?shù)鼐哂刑厣纳贁?shù)民族服飾,內涵豐富,設計感強。
解說詞與歌詞部分的字幕排版相對來說比較新穎。傳統(tǒng)的紀錄片解說詞字幕一般都在畫面下方的中間位置,相對來說較為居中。在攝影構圖中也會涉及居中構圖,居中構圖一般會使畫面中的人物顯得呆板、嚴肅。例如,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第一次見到米蘭照片時的構圖就采用了居中構圖,馬小軍在畫面中就顯得呆板、嚴肅。與攝影中的構圖相似,字幕排版的位置選擇也是有要求的,音樂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的解說詞與歌詞字幕位置的選擇相對來說比較靈活,將解說詞和歌詞放在了畫面下方相對靠左邊的位置上,這樣的字幕排版方式類似于攝影構圖中的“黃金構圖”,給人以充滿活力與輕松的感受。
對于敘事的概念,學者們有不同的闡釋和理解,但總的來說,所謂敘事,是將已經發(fā)生了一段時間并且邏輯上能互相聯(lián)系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件,以一種依次敘述的方式,組合成一個首尾一致的主題[4]。在音樂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中,很明顯第一個主要的敘述主題就是音樂,即具有廣西壯族特色的民歌,這些民歌貫穿了紀錄片敘事的全過程,在影片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這些民歌的背后,有著這樣一個重要的敘事主體,即民歌創(chuàng)作者和民歌演唱者,也可以稱其為廣西人民群眾。例如,紀錄片在講述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時,介紹了20 世紀80年代初廣西人民的生活,廣西農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吹到了偏遠山村。為了反映改革開放后少數(shù)民族人民的生活變化,古迪和黃有異等創(chuàng)作了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在走街串巷中,古迪等創(chuàng)作者以姑娘們趕圩歸來路上的場景作為切入點,反映出人們的喜悅心情,正如歌詞所唱:“日落西山啊哩哩,散了圩啰啊哩哩,歡歡喜喜啊哩哩,回家去啰啊哩哩,啊哩哩,啊哩哩,趕圩歸來啊哩哩……”敘事主題不僅僅停留在音樂本身,更凸顯了廣西人民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生活狀態(tài)。
美國學者艾伯拉姆斯將敘事視點定義為敘述故事的角度,即創(chuàng)作者所采用的表現(xiàn)方式或觀點,觀眾由此得知構成一部作品的人物、情境和事件。在音樂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中主要運用了全知視角和內視角兩種敘事視角,在這兩種敘事視角的書寫下,紀錄片得以更好地向觀眾傳遞信息和情感。
2.2.1 全知視角
全知視角也叫第三人稱視角,這種視角可以從各種角度去介紹相關人物和事件。這種視角的優(yōu)勢在于全方位描述人物和事件,可以靈活轉換敘述角度,適合表現(xiàn)時空跨度大、關系復雜、人物眾多的題材。同時,觀眾需要得到大量信息,第三人稱視角剛好滿足了觀眾對未知的渴求[5]。例如,在音樂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第1 集《源遠流長》中,創(chuàng)作者以全知視角的敘事角度,通過對廣西民歌文化的歷史梳理、形式類型分析、民族性格投射及社會文化背景挖掘,以原生民歌為主要載體,展示了廣西民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
2.2.2 內視角
內視角是完全代入作品中的人物進行敘述,以“他者”的口吻講述故事,代入他的視角、他的感情、他的經驗、他的所知,用特定人物的視角反映生活,映襯人物[6]。音樂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在使用全知視角之余,也巧妙運用了內視角的敘事手法。當紀錄片在向觀眾展示廣西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人文環(huán)境、邊疆特色,講述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故事,描繪中華文化的圖譜時,穿插了相關人物的采訪鏡頭,這些鏡頭是將敘事者的全知視角轉變?yōu)橄嚓P人物的內視角,直接體現(xiàn)了相關人物的情感敘事和價值傳遞。
廣西民歌在傳承的同時,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以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為例,音樂創(chuàng)作者們在舞臺劇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歌詞的改動上和在樂曲曲調的創(chuàng)新編排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最終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被編排成精彩的舞臺劇,在全國各地上演了成百上千場,獲得了巨大反響。在歌曲創(chuàng)新的背后,體現(xiàn)的是廣西人民群眾奮發(fā)圖強的精神品質,展現(xiàn)了廣西民眾團結奮進的精神面貌。民族團結奮進的內涵主旨不僅清晰地體現(xiàn)在該音樂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在紀錄片展現(xiàn)廣西當?shù)孛窀栾L貌的同時顯露出來。廣西少數(shù)民族群眾不僅能歌善舞,創(chuàng)造了一部部壯麗史歌,也在傳承民歌方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將一首首廣西民歌推上了廣西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的舞臺,讓廣西民歌在世界的舞臺上大放異彩。音樂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中對于廣西民歌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展示,正是廣西人民群眾團結奮進的體現(xiàn)。
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廣西民眾團結奮進的堅實基礎,是廣西民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內生動力。紀錄片中多次在介紹歌曲和歌曲背景時提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在第2 集《枝繁葉茂》中講到《八桂大歌》時,解說詞介紹道:“八桂大歌公演十多年,一共演出4600 場,在五湖四海傳頌了廣西各民族‘勞動當歌,天地有愛’的生活……記載著共和國的發(fā)展歷程,在黨的陽光雨露滋潤下,廣西民歌的藝術之花枝繁葉茂,綻放美麗。”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通過獨特的視角,充分展示了廣西少數(shù)民族獨有的民族風情、人文環(huán)境,表現(xiàn)了建黨百年來廣西少數(shù)民族群眾生活的巨大變化。音樂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在創(chuàng)作中還著重對廣西少數(shù)民族的歌曲進行挖掘和介紹,在挖掘廣西少數(shù)民族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歷程、傳承發(fā)展進程的同時,適時展現(xiàn)廣西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生活質量,人民群眾在安定和諧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不斷努力奮進,最終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美好新生活。人民群眾美好新生活的獲得離不開人民群眾自身的奮進拼搏,也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yè)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音樂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中所展現(xiàn)的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正是堅持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的體現(xiàn)。
總而言之,《山歌好比春江水》是一部具有視聽特色、豐富內涵的音樂紀錄片,該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特色和價值值得大家共同研究,以促進紀錄片創(chuàng)作生態(tài)良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