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霞 田梅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生思政教育“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在國際交流日益深入、合作日益廣泛的時代背景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外語課程作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陣地之一,應充分發(fā)揮其不同于母語教育的育人功能,使愛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意識、跨文化比較與文明互鑒意識在學生內心落地生根,在增強文化自信的同時切實提高其多元思維認知與審辨能力、中外人文交流與合作能力,為學生未來參與國際事務、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必要的勝任力基礎。
目前,廣大高職外語教師能夠認識到課程思政理念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的重大意義,并積極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貫徹實行,但多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生被動接受型思政教育,內容和形式也較為固化。這種以傳授和灌輸為主的“信息繭房”式課程思政將思政內容以單一、線性的方式傳授給學生,一方面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難以充分發(fā)揮其學習主體作用;另一方面也無法保證學生深刻理解其含義,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總體目標相去較遠。與此同時,公共外語思政教育的任務艱巨而課時卻在減少。如何充分發(fā)揮公共外語課程內在的德育價值,提高課程思政的有效性、影響力與內化效果,使其在高職生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真正掌握話語權?在新媒體和數字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中應運而生的“微思政”是一項有效舉措,它不但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還為廣大外語教師提供了一個隱性而廣大的思政教育陣地,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變革”的有效抓手,值得深入開發(fā)利用。
“‘微思政’是運用數字媒體技術與互聯(lián)網資源,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承載形式,以日?;?、具體化的對話形式對大學生價值觀念、道德思想、人生態(tài)度等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雹佟俺艘话阋饬x上的思政微課,‘微思政’更重要的是從微觀視角出發(fā)所實施的一種即時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雹谠撃J绞沁m應新時代多元信息化的必然選擇。信息化在驅動經濟社會跨越式前進的同時,也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模式、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文化領域發(fā)展態(tài)勢的影響尤為突出。
高職院校學生本就對新鮮事物鐘愛有加,但有時不能精準明辨是非;價值取向多元,政治意識相對薄弱,但對公共事件參與愿望強烈;主動接觸西方文化,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人文精神內涵感悟不透。在“信息化”這一具有時代特征的大環(huán)境下,信息傳播的幅度、廣度和速度急劇增加,高職學生對“微媒體”平臺鐘愛有加、極為依賴。同時,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繁衍與思潮傳播,使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復雜性與挑戰(zhàn)性大大增加。以外語課程為抓手,探索“微思政”的教學模式,爭取網絡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外,日新月異的網絡信息技術也為豐富思政教育資源、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形式、擴展思政教育渠道、鑄牢意識形態(tài)“防火墻”提供了可能。
與啟發(fā)式互動性較少、“照本宣科”居多的傳統(tǒng)課程思政相比,“微思政”的顯著優(yōu)勢有以下三點:第一,生活化。“微思政”聚焦具有教育價值的社會議題和討論素材,緊跟時代步伐與學生需要,借助“微媒體”,利用多樣的生活化教育內容在生活化的場景中開展親近、鮮活的課程思政。第二,滲透性。“微思政”是隱性教育,教育者以“微言大義”的形式開展思政教育,“以朋友交心的方式含而不露地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等進行教育和引導”③,使其內化于心,如鹽溶于水一般自然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讓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目的。第三,交互性?!拔⑺颊崩没ヂ?lián)網和新媒體平臺矩陣進行互動、交流,將學生體驗作為思政教育的核心形式,而教育主體也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在交互式道德體驗中,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颖磉_與客觀實踐,從而實現課程思政“外化于行”的教學目標。
在市場經濟中,商家主要獲取20%的重點商品和主要客戶群體,而忽視80%的其余商品和次要客戶群體,進而忽略了這80%小商品和小客戶群體所能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有人將這80%的小商品和小客戶形象比喻為“長長的尾巴”,將前20%稱為頭部,將后80%稱為尾部,關注頭部而忽略尾部的理論稱為長尾理論。在新媒體時代,長尾理論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同樣適用??梢詫鹘y(tǒng)思政課堂模式看作“頭部”或“主體”,而把面向大量分散的大學生受眾個體提供的各種信息或者活動看成“長尾”,這個“長尾”便可以用“微思政”進行描述。
目前職業(yè)院校公共外語課時普遍縮減,職業(yè)院校學生普遍追求個性,有限的思政教育課堂主陣地可用于開展典型、共性、剛性的課程思政教學。而課下線上的“微思政”則為有溫度有效度的量體裁衣、對癥下藥型課程思政提供了可能,思政教育“剛柔并濟”有助于凸顯教育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本質要求。
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自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雹茳h中央也一直號召廣大一線教師要堅持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因此,提高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既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戰(zhàn)場的作用,又要充分挖掘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優(yōu)勢作用。交互體驗式的“微思政”第二課堂是一項時代的產物、科學的探索,能使語言教育回歸教育的原點——人的教育,使課程思政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外語學科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拔⑺颊崩砟钕碌母呗氃盒9餐庹Z課程,應以語言能力為基礎要素,以文化意識和道德修養(yǎng)為價值取向,以思辨和學習能力為發(fā)展條件,充分發(fā)揮其強大的育人價值,以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文化修養(yǎng)、文明素養(yǎng)、責任意識、思維品質及溝通能力等實踐本領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其核心是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切實服務于國家、社會的需要。具體的實踐路徑如下:
與傳統(tǒng)課程思政信息量小、面向窄、途徑相對單一的特點相比,以新媒體和信息技術為依托的“微思政”承載的信息量巨大,具有即時、開放、簡潔、快速的特征。但是,由于信息制造的低門檻和網絡監(jiān)管的不健全,網絡信息質量參差不齊,也不乏一些極端思潮、低俗思想甚至某些國家意識與文化的惡意滲透。而高職階段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完全定型,對新思潮、新事物較為敏感。要避免教育客體陷入“信息繭房”,職業(yè)院校外語教師要利用學科優(yōu)勢,精選“微思政”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篩選充斥在網絡中的各種信息和價值觀念,尤其要重點關注涉及中西方文化差異和政治問題的內容,適時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價值引領,使其在紛繁復雜的中外文化交融與碰撞中,增強文化自信,明辨是非真理。教學“微”資源的挖掘一定要緊密聯(lián)系國內國外局勢,聯(lián)系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及經濟社會發(fā)展形勢。
以細微性為核心特點之一的“微思政”看似細小、隨機,但在實際操作上一定要經過專門設計,結合目標崗位群的職業(yè)素養(yǎng)要求和課程總體目標來選取教育素材。任課教師不是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增加與教學內容無關的道德說教與政策宣講,而要精選職業(yè)教育、專業(yè)教育、外語學科與思政教育有“生成性”內在關系的微素材,以無縫對接和有機互融的隱性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的有機統(tǒng)一。
運用信息技術,整合網絡資源,結合不同專業(yè)的育人目標和課程需要繁榮微產品。除了以英語語言和中西文化為載體制作課程思政微課外,還應多方并舉打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內容要涵蓋思想、道德、心理、職業(yè)精神等方方面面。應以英文版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中國制造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凸顯民族特征、地域特色和學校特色,建立英語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庫,各個元素的微成果內在統(tǒng)一又相對獨立,方便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泛在學習。
微信、微博等一些新媒體平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信息資源的傳播方式,大大提高了傳播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構了教師的信息優(yōu)勢,降低了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單純依托課堂平臺,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新的需求,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微平臺,是增強教學內容的現實性,使教學內容觸及學生心靈的迫切需要。
職業(yè)院校除了利用好微信、微博、QQ等即時通信App,還要發(fā)揮好“學習強國”“學堂在線”等新型網絡學習App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的作用。同時,要積極打造和拓寬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意識形態(tài)陣地,打造集校園廣播、官方微信、官方微博、校園手機報、外語學科交流群等校園載體、官方平臺于一體的媒體宣傳平臺矩陣,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凝聚成價值引領的強大力量。通過學生熟悉而樂見的快速、便捷、靈活的傳播渠道,充分滿足其多樣化、個性化、自主性需求,讓思政教育更加靈動的同時加固意識形態(tài)“安全網”。
尊重微個體是確保思政教育的成果植根學生內心的前提。馬斯洛需求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被別人尊重的需求,這一點對于自信心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英語基礎較弱的高職學生尤為重要。被尊重可以促進高職生增強自我效能感,只有他們對學習活動飽含熱情,才有可能將思政教育的內容入耳、入腦、入心。
高職學生具有較強的個體意識和獨立意識。信息化背景下新媒體平臺的出現使人人都享有平等的話語權,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和評論者,都在被關注,也在關注著別人。微平臺氛圍寬松、自由,可有效促進學生在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話題和情境中用英語進行信息分享和雙向互動交流。微對話和微互動的開展極大增強了課程思政內容的實效性,學生在分析、討論、解釋、交流中提升修養(yǎng)、應用語言、增強能力。該形式將思政教育從以教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颖磉_,促進英語應用能力和道德水平、人文情懷雙提升。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思想的解讀。由于外語學科的特殊性,必然涉及西方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因素。教師越追求語言素材的原汁原味,學生越容易受到西方思潮和觀念的影響。在與學生進行微對話和微互動時,教師要借助平臺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進行及時評價、反饋,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動向,如有偏移,及時予以糾正。
高校教育之本是立德樹人,主力軍是教師隊伍。教師的師德師風、理想信念、視野格局和育人意識、教學藝術等綜合素質對課程思政的效果具有直接影響。信息化背景下,廣大教師除了要加強自身思政修養(yǎng)、提升育人意識、增強課程思政的內容融合能力外,還要提高正確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新媒體平臺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思政載體的能力。尤其是外語教師,務必要保證立場堅、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格局大、品德高、人格正、自律嚴、信息技術高。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除了一線教師自身思政綜合能力的提高,還需強化系統(tǒng)設計和整體規(guī)劃,鍛造一支集校級和各二級學院領導、學生工作專員、專業(yè)教師、思政教師和優(yōu)秀學生干部等于一體的“鑄魂”工程師隊伍。“微思政”建設涉及內容多、部門廣,除了第一課堂,更注重課前課后的線上戰(zhàn)場,必然離不開信息技術支持與輿情監(jiān)控部門、宣傳部門和團委、學生處和行政部門的協(xié)作。這就要求在宏觀層面加強領導,做好“微思政”建設的頂層設計,根據高職院校不同的專業(yè)類型分類施策;在中觀層面完善學校制度設計和機制建設,健全學?!拔⑺颊惫芾碇贫群瓦\行機制,發(fā)揮好考核評價指揮棒的作用,建設“微思政”建設的激勵機制,鼓勵系統(tǒng)內各環(huán)節(jié)人員發(fā)揮最大潛能,力爭水平精湛;在微觀層面,把握教師、課程、教學三個關鍵要素,深化“微思政”的內涵建設,促進“三教改革”。總之,要全校一心,協(xié)同聯(lián)動,營造“互聯(lián)網+”課程思政的濃郁氛圍和良好環(huán)境。
如前所述,看似細小而隨機的“微內容”實則是教師精心挑選和專門設計的精品思政素材。根據長尾理論,那些處于尾部的“微內容”匯集起來就形成了龐大的內容體系,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發(fā)揮巨大的作用。與傳統(tǒng)思政教育相比,“微思政”以學生體驗為教育的核心內容和教育方式。“體驗源于生活,源于真實的內心感受,這種感受架起了生活與心靈之間的橋梁,能內化學生的道德認知,激發(fā)其道德情感,培養(yǎng)其道德意志,形成道德信念,提升道德修養(yǎng)并進而轉化為道德行為?!雹荨拔⑺颊蹦J较?,學生不僅是思政產品的使用者,更是教育產品的生產者和改進者,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大大增加。
“微思政”立足小微,引導學生關注身邊人、反思身邊事。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已加大這方面的投入,職業(yè)院校也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建設。比如,借助“微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以政治錘煉、知識實踐、技能拓展、素質養(yǎng)成為主要教育方式,引導學生將信仰、信念和信心的力量轉化為奮進的行動;開展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網絡文化節(jié)系列活動,組織學生結合國內外時事,圍繞培育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拍攝校園背景的系列英語微電影,提高學生多元認知與審辨能力、愛國情懷與文明互鑒意識;舉辦英文版感動大學人物、新時代校園模范等網絡評比活動,通過高品位的網絡文化促進學生各方面成長成才,在學生參與、體驗中寓教于樂,達到芬芳馥郁、沁人心脾的教育效果;讓學生利用其喜聞樂見的方式用英語分享自己身邊的故事,以內化于心的道德選擇和理想信念引發(fā)道德共鳴、啟迪心智,從而將語言知識和技能操練融入人文情懷、道德修養(yǎng)、社會責任感提升的實踐與分享中。此外,在考核內容中增加學生發(fā)揮外語優(yōu)勢、參加志愿或公益實踐的要求,在實踐體驗中積聚精神財富,促進思政教育成果生根發(fā)芽。
新時代職業(yè)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務必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教育模式。借助信息媒體和網絡平臺,用互聯(lián)網思維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傳統(tǒng)優(yōu)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踐行外語學科與政治理論課協(xié)同育人,增強其時代感和吸引力。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積“微”為“巨”,“微思政”模式的建設和應用極大促進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人而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加了思政教學密度,降低了思政教學難度,提高了思政教學效度。然而,由于網絡資源和“微平臺”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微思政”模式規(guī)范的建設標準和有效的監(jiān)控與評價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科學化。
[注釋]
①③王睿.增強思政教育“微力量”[N].光明日報,2019-10-08(14).
②⑤張文禮,樊致珺.“微思政”: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形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3-12(8).
④季海菊.長尾理論視角下的微德育開發(fā)[J].學海,201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