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旭蕾
閆旭蕾,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專職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是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诖?,如何理解、定位“身”與“心”以及兩者間的關系之于教育實踐和學生的發(fā)展就顯得非常重要。一旦道德體驗中的身體感覺被漠視、被抽空,道德教育就易于淪為空洞的說教。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我們有必要重新理解身體,定位身體之于道德教育的意義,探討通過身體的道德教育路徑。下面就這些方面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
人類的演化、生活常識與生命體驗告訴我們,身體不只是生理的、醫(yī)學的,它是活動的、行動的、有感知體驗的,體現(xiàn)著個體的生存狀態(tài)、行動能力和修養(yǎng)水平。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實踐都離不開身體。
人作為萬物之靈之所以從動物界脫穎而出,主要在于對身體的加工,身體是人類自身的演化場。直立行走之于人類的誕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五百萬年前,正是由于人類祖先拉直了大腳趾,人才能挺直站立并解放出前腳,演化出特化拇指成為手,使人有了制造工具的能力。人的手能夠做“握、扭、轉、推、拉”等動作,相當于一種萬用工具。直立行走還讓人的喉嚨變得更直、更長,形成了造型獨特的咽,使人比其它動物能更精確地發(fā)出聲音,并隨著大腦的不斷發(fā)育,人用聲音表達自己的想法,并用文字把聲音轉換成書寫符號,進而不斷擴大與深化對自身與周遭世界的認識。語言能力促進了人的自我意識與心智發(fā)展,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人的溝通與交流能力、組織與管理能力。事實上,直立行走對人的影響還不限于此。它還使人類的形體發(fā)生了改變,異性相吸的形象受到強化,身體姿勢被賦予意義,面部表情愈加豐富,人體的神經敏感度得到加強。
如果說直立行走促使了人的誕生,通過身體的社會實踐則促生了文化與文明。人類祖先通過擬人思維將世界和社會構想為一個巨大的身體,以此理解世界、社會以及其他動物,也以此逐漸形成了族群、部落、國家與人類秩序。
意大利社會學家維柯告訴我們:在一切語種里大部分涉及無生命的事物的表達方式都是用人體及其各部分來形容的。例如用“首”來表達頂或開始,用“額”或“肩”來表達一座山的部位,針或土豆都可以有“眼”,杯或壺都可以有 “嘴”,耙、鋸或梳都可以有“齒”……這一切事例表明人在無知中就把自己當作權衡世間一切事物的標準,在上述事例中人已經把自己變成整個世界了。
人通過身體來理解世界、組織部族與周遭世界的秩序。如,澳洲的一個土著部落根據身體的某一部位或肌肉對親緣關系進行分類,在與陌生人相見時通過抖動相關肌肉表明自己的親緣關系;我們的先民則根據血緣組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基于男女性別建構道德秩序。
同時,人在把自己變成世界的過程中又以世界的方式理解人類,進而拓展與深化對人類自身和世界的認識以及改造自身與建構秩序的能力。比如污穢對于社會秩序的影響。大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污穢是令人厭惡的,因為污穢對于人而言是危險的、不確定的、混亂無序的,甚至是有點神秘的,祛除污穢保持身體清潔是維護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并因此形成了污穢禁忌及其相應的文化傳統(tǒng)。
一旦我們意識到身體與社會秩序之間的關聯(lián)性,就會發(fā)現(xiàn)社會各領域的運作是以身體為載體的。在政治領域,所有的權力都通過身體體現(xiàn)出來,不涉及身體的權力是虛弱的。比如封建統(tǒng)治者會通過酷刑展現(xiàn)與維護自身權力,現(xiàn)代政治強調生而平等。在經濟領域,生產與消費旨在滿足身體的各種需求,人們需要食物、飲料、清潔的空氣、衣服、住房以及一定標準的社會安全,以維持生命的健全與繁衍。除此之外,人們還通過關涉身體的各種消費以彰顯個性、審美、價值觀、身份、角色、地位與階層。
自我在整個人格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身體自我及其相應的體驗是自我結構的重要基礎。身體自我是指個體對自己身體的認知和評價,涉及相貌、體格、體能、健康狀況等,對人的心理有一定的影響。身體自我伴隨著兒童的早期發(fā)展而逐漸形成,并貫穿人的生命全程。已有研究表明,自我對自己身體的滿意度與其情緒、自尊、自信呈正相關,與抑郁水平呈負相關。
身體對自我的影響不僅僅來自可見的外貌、性格、體能,還有更深層面,即自我的體驗、體悟影響著自我心靈、精神世界與原創(chuàng)力的形成。比如,童年的創(chuàng)傷會影響人的一生,慣例化的時空生存路徑會抑制人的生活激情,身體遭遇會改變人的思想觀念。關于童年創(chuàng)傷、模式化生存對個體的影響我不多做解釋,這里主要談談身體遭遇與人的思想觀念、重構內在自我之間的關系。
也許我們會想,那些著名的思想者的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他們?yōu)槭裁茨敲聪雴栴}?如果了解了他們的人生經歷及其思想形成的過程,就會找到答案。以世界著名學者福柯來說,他有關權力將知識轉換成話語進而規(guī)訓身體的觀點對人文社科研究影響很大,他的這一原創(chuàng)性思想與他是同性戀者密切相關,有人認為他的思想是從他的身體實驗中分泌出來的。這一例子說明,身體經驗及其遭遇是自我原創(chuàng)性觀念形成的重要方面。
如果說身體遭遇影響自我建構,當人們想建構理想的自我時,也往往要從改變身體開始。比如當下青年中流行的極限運動亞文化,從事者游走在生死邊緣,努力通過身體控制和技能訓練來挑戰(zhàn)不可能,旨在逃離慣例生活以實現(xiàn)自我。
從最樸素的意義上理解道德教育,就是通過教育促使個體內化并遵守道德要求,形成相應的道德品質與道德人格。那么,道德對人有什么要求呢?人類為什么需要道德呢?對道德的理解通常是:它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是人們?yōu)榱斯餐顟撟裱男袨闇蕜t和規(guī)范。也就是說,道德處理的是“如何在一起”的問題,道德教育處理的是“學會如何在一起”的問題。下面我們從身體的視角分析道德以及道德教育話語的建構及其實踐。
“如何在一起”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至關重要,這也是人類優(yōu)越于其它動物的重要方面。
人之所以從動物界脫穎而出,一方面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具有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對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能力的技術,即集約性技術;另一方面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社會工具,具有組織與管理資源和協(xié)調關系的技術,即延展性技術。后者的核心主要關涉“如何在一起”。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告訴我們:在優(yōu)勝劣汰的生存競爭中,那些更加團結、互助、合作的群體、部落、民族與國家更容易勝出。換言之,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那些更加道德的族群有更多的機會得以繁衍與發(fā)展。在此意義上,人是道德的動物。
如果追溯道德規(guī)范的形成,常常與生存、繁衍密切相關。保種求生是任何動物的本能,人類也不例外。為了滿足生存、繁衍的需要,人類建構并遵循相應的規(guī)范、規(guī)則,以處理族群面臨的生存挑戰(zhàn)、資源不足而導致的利益沖突,規(guī)避因繁衍競爭引發(fā)的危險。
為了獲得更多資源并合理分配資源以滿足族群生存需要,不同文化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那些有助于生存的道德品格被強調。比如,人們贊美勞動者的吃苦、耐勞、勤奮,歌頌戰(zhàn)士的勇敢、堅強、忠誠與犧牲精神,稱贊俠義之士的正義凜然、除暴安良、濟貧拔苦,希望領導者公平、正義、智慧,欣賞富貴者的慷慨、寬容、正直,強調各安其份、各負其責、團結友愛、合作利他、和諧相處,等等。
初民們形成的道德規(guī)范常常是零碎的,隨著道德圈由氏族到部落,再到國家和世界的擴大,人類的倫理道德越來越系統(tǒng),越來越具有普遍性。而且,文明的演化與消長告訴我們:那些倫理道德精神能與時俱進的民族與國家,更具有競爭力和生存力。而判斷一種文化的道德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據在于其是否有助于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厚德”才能“載物”。
一部道德建構的人類歷史,也是一部道德教育話語建構的歷史。如果說道德建構是通過身體展開的,那么道德教育話語建構亦以身體為基石。
如果說道德的目的旨在維護與促進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其著力點在于抑制本能欲望的破壞性;那么,道德實踐則是通過一系列的策略或技術規(guī)訓人的身體,在修身養(yǎng)性中壓抑本能、完善人性,并借由欲望的引導與轉換釋放生命的能量,以此實現(xiàn)自我,并維護共同體的善。
抑制本能欲望與規(guī)訓身體之所以重要是基于這樣一個事實:雖然動物不是人,但人卻是動物。但人又不同于其它動物,人是有道德的,道德是社會有序運作的粘合劑,是人類文明之膜。也就是說,人的動物性不時露出猙獰的一面,為了避免人類退回到叢林狀態(tài),道德之膜需要不斷的加強、修補甚至更新,以強調人之為人的尊嚴。為此,道德教育采用的方式主要是用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理性抑制不合理的欲望,用思想的鎖鏈構筑肉體的監(jiān)獄。
用主流的思想價值觀念壓抑本我,這種方式在人類歷史相當場長的時間內處于教化的主導地位,我們稱其為壓抑性升華。其實質是對本我的否定,以身心二元對立為前提,將外在的要求轉化成自我的追求,以規(guī)避底線的高尚欲望置換本能欲望。然而,不管傳統(tǒng)道德體系如何貶抑本能,它的力量一直就在那里,以反抗的姿勢存在著。隨著人類進入現(xiàn)代社會,自利獲得了正當性與合法性,欲望與貪婪成為生產與消費的動力,身體成為生產力的構成部分,馴順而有用的身體成為理想形態(tài)。身體被機械化、物化,身體成為生產流水線上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如同卓別林主演的《摩登時代》一樣。為了實現(xiàn)身體的經濟性功能,教育對身體的規(guī)訓由抑制本能轉向增強其適應與促進經濟發(fā)展的能力,高效成為評價身體的標準,服從、精確、高速度、高質量成為評價指標,崇高與身體漸行漸遠。
身體的物化意味著人的物化,人力資本化導致人的異化。這一點已遭到思想者的批判,如何發(fā)揮身體之于個體與社會的本源性作用再次成為問題。
道德功能的發(fā)揮最終體現(xiàn)于個體身上,即便是國家、政治、制度和教育的德性實踐也需要人來實施。道德不只是一種話語建構,更是一種體化實踐。體化實踐意指人們以其當下的、進行著的身體舉動來傳達信息,身體的在場、參與是傳達信息的必要前提條件。這意味著,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中,每個人既是道德信息的發(fā)出者,也是接收者,道德氛圍、道德文化、道德秩序在人們的互動、互應中形成,個體德性在體化實踐中養(yǎng)成與表現(xiàn)。在此意義上,道德教育需要關注體化實踐,這是個體道德形成的發(fā)生場。下面我以親子關系為例給予闡釋。
我們知道重要他人對兒童的道德影響,其發(fā)生機制就在于雙方互動中彼此身體的相互回應。人類的身體姿勢、面部表情具有社會意義,個體的角色、身份、地位、素養(yǎng)皆通過其衣著、言語表達、身體姿勢、品味表達出來,重要他人的言行舉止為兒童樹立了道德示范作用。此外,兒童從重要他人的身體語言里讀出對自己的態(tài)度、情感與評價,進而影響著兒童自尊、自信、安全與信任等的形成。心理學研究表明,嬰兒在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主要通過身體的感覺來確立能否信賴母親。人生最初幾個月的親密關系,讓嬰兒相信自己有一個安全的、可以依賴的基地,從這個基地出發(fā)可以去經歷人生的風險,探知世界的奧秘?;拘湃问菋雰涸谠缙诮涷炛蝎@得的,它是希望的核心,是合作利他的基礎,是存在的勇氣與抵御存在焦慮的根源。親子互動對兒童的影響告訴我們,道德形成的心理基礎來自切身體驗。
當我們重新理解了身體,意識到身體的道德教育意義,繼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通過身體進行道德教育?具身德育開啟了哪些思路?
如果說“隱身”的教育存在問題,這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隱身”的道德教育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具身德育實踐如何展開?
身心分離的德育主要表現(xiàn)為知識化、形式化。我們不否認按照建構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社會的道德要求,將各種道德知識分類組合,然后再按照知識教學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但以此為主導的德育方式在學科考試評價的加持下,易于導致德育與生活分離、知德與行德分離、認知與情感分離。德育知識化存在的問題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生活、經驗、活動等成為德育改革的關鍵詞,然而由于受到功利性價值觀的影響,德育活動易于成為學校展示特色、獲得校外資源支持的工具而形式化,這會影響德育的效果,也影響了有關身心統(tǒng)一的德育實踐的系統(tǒng)化探討。
針對隱身德育存在的問題,具身德育強調身心統(tǒng)一,并以身心統(tǒng)一作為德育的理念基礎,其思路是基于身體、通過身體、為了身體?;谏眢w意指德育應以人的具身性為前提,即便是知識育德也應與學生的經驗結合起來;通過身體意指發(fā)揮體化實踐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即便是價值澄清之類的德育模式也應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面臨的道德兩難問題結合起來;為了身體意指德育應著力于身心統(tǒng)一、知行合一,其最終指向是德行的產生。
具身德育并不與主體德育、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相沖突或背離,它們之間是相容的,身體的引入可為相關德育方式提供更加真實、更加現(xiàn)實的邏輯基礎。這是因為,在德育實踐中,如果要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生的生命意識,幫助他們確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過有尊嚴的幸福生活,就需要基于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生活經驗與處身境遇,切實提高他們的道德能力。
當下進行德育面臨諸多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為:如何面對社會道德現(xiàn)實對應然要求的沖擊?如何處理傳統(tǒng)文化復興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合理性問題?如何在信息時代多元文化的境遇下培養(yǎng)學生的“三觀”?如何將國家發(fā)展的新理念與德育實踐相結合?等等。德育面臨這些挑戰(zhàn),身體視角也許可提供思路。
首先,讓我們一起思考實然對應然的沖擊,這一現(xiàn)象究其實質是合作利他的美德要求面臨來自自私或物質欲望過度的挑戰(zhàn),顯示了自私基因的強大以及善的脆弱性,但人在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合作利他傾向與認知能力作為人性中的另一面一直存在于人類之中。我們可從身體演化的視角與自我生存的需要,幫助學生理解人性善惡的復雜性,這樣有助于他們認識惡的局限性以及善對于個體幸福、社會與人類長遠發(fā)展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性、重要性,進而趨善避惡。
其次,可從保種求生與道德建構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以及其它民族風俗習慣是如何生成的,理解不同民族道德形成的境遇性、歷史性、文化性與社會性,并從人類與社會發(fā)展的角度思考需要什么樣的道德秩序與道德素養(yǎng),進而判斷與汲取傳統(tǒng)文化。
最后,從身體與生命的脆弱性來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及其核心思想。關于這一點可從身體與自我的辯證統(tǒng)一性,基于每個人年幼時的無助、年老時的無力以及潛在傷害可能導致的無能遭遇,幫助學生理解人的脆弱性、依賴性以及合作利他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思考各種生命(包括人類)在面對重大傳染性流行疾病、核威脅、自然惡化、氣候變暖的脆弱性,反思以個人主義為中心建構起來的現(xiàn)代道德教育存在的局限性,進而理解我國傳統(tǒng)思想(如民胞物與、和諧共生、美美與共等)對全球治理與構建國際關系的思想貢獻。
我們可將從身體視角處理德育挑戰(zhàn)的思路稱之為“道通思路”?!暗劳ㄋ悸贰笔俏覈鴤鹘y(tǒng)倫理道德體系的特征,基于身體,通過頂天立地的方式將形而上之“道”與日常物用之“器”貫通起來。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我認為還需要從身體視角關注學生德性形成的日常性、階段性和遭遇性。
有什么樣的家長就有什么樣的孩子,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學生在日常生活的境遇中,在耳濡目染中,以家長和老師為榜樣,逐漸有了重要他人的模樣,家風、校風與社會風氣也以日常境遇的形式影響著學生德性的形成。除此之外,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也在促生著學生的行為習慣、品格特征。鑒于此,培養(yǎng)學生的德性就需要關注他們的日常境遇性與日常實踐活動,營造有助于他們道德成長的文化氛圍,及時消除可能存在的不良影響。
未成年學生的道德發(fā)展具有階段性,并與他們的身心發(fā)育密切相關。我們知道,皮亞杰將兒童的道德發(fā)展劃分為四個階段,科爾伯格將兒童的道德發(fā)展分為三個水平、六個階段。如何結合學生的道德發(fā)展階段促進他們道德的形成,相關研究已經比較多,我這里不再贅述。我只是想特別強調一點:德育的階段性需與具身性結合起來。
最后,我想談一下道德教育需關注個體遭遇。所謂遭遇是指一個人突然碰到某些事情。例如,一個兒童遭遇校園欺凌、身體失能、父親失業(yè)或父母離異。這些遭遇往往使兒童的生活、心理與思想觀念發(fā)生突變。遭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常常事與愿違。為消解遭遇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傷害、思想觀念的扭曲,教師應當幫助他們正確面對遭遇,引導、啟發(fā)他們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個體遭遇有時也伴隨著民族、國家、人類與世界的遭遇。比如,猶太人遭遇納粹大屠殺,我國在清末遭遇八國聯(lián)軍的洗劫與日本侵略,地球遭遇臭氧層的破壞,當下世界正遭遇俄烏沖突導致的能源危機,中華民族復興正遭遇美國及其盟友的打壓與圍堵。針對已經遭遇的和正在遭遇的苦難與創(chuàng)傷,教育需要幫助受教育者剖析遭遇形成的原因,汲取過去遭遇的教訓,避免新的遭遇產生,深刻認識當下遭遇的問題,為實現(xiàn)人類正義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