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奎(貴州省黔東南州農業(yè)農村發(fā)展中心)
包濤濤(貴州省黔東南州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2018年8月以來,非洲豬瘟在國內各種規(guī)模豬場廣泛傳播,對我國生豬養(yǎng)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為做好我國的生豬穩(wěn)價保供工作,國家出臺了大量的政策,對我國的生豬健康養(yǎng)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哺乳仔豬的生長階段是生豬養(yǎng)殖過程中生長最快、生產成本較低的時期,同時也是死亡率極高、不易養(yǎng)殖的關鍵時期。豬場哺乳仔豬的成活率,直接影響到養(yǎng)殖場的經濟效益。因此,掌握哺乳仔豬的死亡原因,及時采取預防措施來降低哺乳仔豬的死亡率,是當前促進養(yǎng)豬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重點工作。為了解貴州省某養(yǎng)豬場內哺乳仔豬從出生至斷奶前的死亡原因,筆者對該場2021年1月~2021年12月場內哺乳仔豬的死亡情況開展調查分析,探討哺乳仔豬的死亡原因,找到降低哺乳仔豬死亡率的方法,旨在為減少養(yǎng)殖場的經濟損失提供參考。
1.調查范圍。貴州某養(yǎng)豬場飼養(yǎng)管理情況,疾病防治及斷奶前仔豬的綜合保健情況。
2.調查方法。按不同日齡對貴州某養(yǎng)豬場2021年1月~2021年12月哺乳仔豬的死亡原因開展調查分析。
1.仔豬死亡情況。該場全年哺乳仔豬死亡數共計2081頭。其中,1~3日齡哺乳仔豬死亡數為727頭,死亡數量最大占總死亡率的34.94%;4~7日齡仔豬死亡數為626頭,占總死亡數30.08%,8~14日齡仔豬死亡數為505頭,占總死亡數24.27%,15~21日齡仔豬死亡數量為67,占總死亡數3.22%,22~28日齡哺乳仔豬死亡數為156頭,占總死亡率7.5%。
2.哺乳仔豬死亡原因。引起哺乳仔豬死亡原因包含弱仔死亡、管理不當死亡及因疾病死亡,分別占總死亡數的8.17%、41.57%及50.26%。其中主要死亡原因為管理不當及因疾病死亡,這兩種因素共占總死亡數91.83%。管理不當導致死亡的因素主要有:踩死、壓死、母豬咬死、閹割致死、注射疫苗引起應激致死等。因疾病導致死亡的因素有:敗血性疾病、腹瀉、關節(jié)腫淘汰、呼吸道疾病、急性發(fā)燒倒地死亡、慢性衰竭、神經癥狀死亡、無明顯癥狀的急性死亡等。
1.弱仔。處于配種期母豬尤其是一些發(fā)情排卵異常的母豬,常需要借助藥物催情,而藥物催情通常會導致超數排卵,當母豬所懷胎兒過多時,部分胎兒的發(fā)育就會受到子宮容積及營養(yǎng)供給的制約,極有可能形成過多的弱仔。妊娠期母豬飼養(yǎng)管理不當、不及時助產、初生仔豬護理不當也極有可能形成弱仔;弱胎仔豬常因爭搶不到乳汁,活動能力弱及抗病力差等原因而導致死亡。
2.管理不當。楊思明對哺乳仔豬死亡原因進行了分析,部分母豬母性差,剛出生的仔豬弱小,行動遲緩,母豬躺下時不能及時躲避而容易被母豬壓死。初生仔豬體溫調節(jié)機能不全,被毛和皮下脂肪儲存較少,抵御外界低溫的能力較差。盡管仔豬有利用糖原儲備抵御寒冷的能力,可體內的能量儲備十分有限,如果不及時做好保溫措施,就容易被凍死。夏日,外界環(huán)境處于高溫時期,機體代謝活動增強,產生了大量過氧化物代謝物,此類代謝物具有很強的氧化性,若不能及時清除,長時間蓄積就會影響機體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最終降低豬的生產和生長性能。此外,母豬易感染乳房炎、子宮內膜炎等疾病,這些疾病會導致母豬泌乳障礙,從而影響仔豬的正常發(fā)育。部分母豬產后少奶或無奶、乳頭有損傷、產后食欲不振、寄養(yǎng)不成功、產仔數過多,會導致部分仔豬吃不到奶水而饑餓死亡。仔豬生性膽小,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干擾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引起抽搐等異常反應,嚴重時還可導致死亡。仔豬一周齡內要進行剪牙、斷尾、閹割,這些操作會使哺乳仔豬的表皮受到損傷,如果操作不當則會導致哺乳仔豬感染致病菌,從而引起發(fā)燒、炎癥甚至死亡。
3.疾病死亡。根據表1中調查數據分析,在導致哺乳仔豬死亡原因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疾病死亡。哺乳仔豬急性死亡占據總死亡數的最高比例,急性死亡發(fā)病快、病程短、死亡速度快。在急性死亡病例中,最主要的是仔豬腹瀉病。仔豬黃痢是大腸桿菌引起的新生仔豬急性、高致死的腸道傳染病,初生仔豬1~3日齡感染后,會迅速傳染至整窩,感染仔豬迅速消瘦,脫水而死;同時,仔豬由于機體免疫器官發(fā)育不完善,容易受到細菌和病毒的感染最終導致死亡。
表1 2021年全年哺乳仔豬死亡情況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若想降低哺乳仔豬的死亡率,減少養(yǎng)殖損失,提高養(yǎng)殖經濟效益,首先應該從妊娠母豬、待產母豬、產后母豬以及哺乳仔豬的飼養(yǎng)管理方面入手,找到最合適的飼養(yǎng)管理方法,提高豬場生產效益。
1.加強妊娠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妊娠母豬健康狀況的好壞對胎兒非常重要,母豬子宮發(fā)育情況較差,則會嚴重影響仔豬的數量及健康狀態(tài),且妊娠期間的飼養(yǎng)對哺乳期間可產生巨大影響。為此,根據母豬的生理特點進行科學管理十分重要。
妊娠早期,胎兒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極少。因此,對妊娠前期需母豬實行限制飼養(yǎng),這樣不僅節(jié)約了飼養(yǎng)成本,同時可以降低母豬乳房炎的發(fā)生,提高胎兒的成活率。妊娠中期,應該適當提高母豬的營養(yǎng)水平,可在飼料中適當添加一些青綠多汁飼料,以減少饑餓應激。妊娠后期,每天料量增加1~1.5千克,可以提高仔豬出生體重,同時又不影響母豬的乳腺發(fā)育。
2.加強仔豬的飼養(yǎng)管理。仔豬出生后,及時清理仔豬口鼻,擦干身體,剪斷臍帶,涂上碘酊,然后在仔豬的身體上撒上干燥粉。及時使其吃上初乳,初乳中富含營養(yǎng)物質及免疫球蛋白,可使仔豬獲得被動免疫,且初乳中的乳酸可以促進仔豬胎糞的排出。個別仔豬體質較弱,常因為爭奪而吃不到奶,所以需要人工固定奶頭,保證每一頭仔豬都能吃上母乳,或根據情況對仔豬進行調欄。
仔豬出生后一周內要對其剪牙、斷尾、閹割。1~3天進行補鐵:每頭仔豬頸部注射1.5~2毫升鐵劑,少部分仔豬嚴重缺鐵,表現為體表蒼白,因此,補鐵可以有效預防仔豬營養(yǎng)性貧血。1~3天灌服慶大霉素,預防仔豬腹瀉。對公豬進行閹割,切記開口過大,以免造成仔豬露腸。
做好哺乳仔豬的飼養(yǎng)管理工作,產后3天專人守護,以防哺乳仔豬被母豬踩死或壓死。及時治療產前恐懼和乳頭受傷的母豬,防止母豬咬仔。做好仔豬的防凍工作,保育舍使用電熱板或紅外線保溫燈加熱,以提供溫暖且通風良好的仔豬保溫環(huán)境。同時在處理哺乳仔豬時(如接種疫苗、巡欄)要保持安靜,動作輕柔,以免驚嚇到仔豬,造成應激反應。
隨著仔豬的生長發(fā)育,仔豬需要更高的營養(yǎng)來滿足自身的生長需求。因此,在仔豬出生后5天左右開始訓練吃料,一方面可以滿足仔豬的營養(yǎng)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進仔豬的腸道發(fā)育。一段時間的誘食訓練后, 仔豬半月齡時會入旺食期,一般在旺食期分5~6次/天投料,晚上9時左右飼喂1次。白天投料4~5次,相隔時間盡量安排得均勻。
為降低哺乳仔豬死亡率,提高經濟效益。首先,每個養(yǎng)殖場應專門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的免疫程序,做好免疫工作。其次,加強飼養(yǎng)管理工作,保持良好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合適的相對濕度,而且應定期對畜舍進行全面、徹底清洗消毒,從而降低疾病發(fā)生率,提高哺乳仔豬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