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小明,呂小方,杜蒙蒙,徐玫
(1.天津市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腦病1 科,天津 300120;2.天津市武清區(qū)河西務醫(yī)院護理部,天津 301700;3.天津市北辰區(qū)宜興埠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護理部,天津 300402)
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患者腦部供應血液動脈有血栓形成或發(fā)生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管腔閉塞或狹窄,造成患者發(fā)生急性局灶性腦供血不足而發(fā)病[1-3]。網絡信息化護理是將網絡信息化方法在院外延伸的護理方式,可提升患者自我保護能力[4-6]。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網絡信息化護理管理模式在CI 偏癱患者神經功能恢復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2 月-2021 年11 月天津市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治療的62 例CI 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31)與網絡信息化護理組(n=31)。對照組中男17例,女14 例;年齡56~73 歲,平均年齡(65.39±7.47)歲;病程12 個月~1 年6 個月,平均病程(1.26±0.19)年。網絡信息化護理組中男19 例,女12 例;年齡57~73 歲,平均年齡(65.63±7.36)歲;病程13 個月~1年7 個月,平均病程(1.28±0.17)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診斷為CI 偏癱,并符合CI 后遺癥的診斷標準[7,8];具有溝通交流能力。排除標準:既往存在軀體運動異常、感覺功能異常的患者;嚴重內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臨床資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為減少壓瘡患病風險,及時更換體位;維護病房環(huán)境舒適、安靜,提供良好治療環(huán)境;幫助患者做好個人衛(wèi)生,并準時服藥;出院后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每月2 次。
1.3.2 網絡信息化護理組 給予網絡信息化護理,包括建立網絡信息化護理領導小組,組員包括主管護師和護師,由主管護師領導護理小組,建立醫(yī)護人員和患者微信群,并通過微信群進行回訪和信息推送;建立健康檔案,制定網絡信息化護理措施;患者出院后對其進行健康宣傳教育,通過現場示范、播放影音資料、發(fā)放健康手冊等方法,宣傳健康飲食、康復訓練方法、自我護理方法,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為患者或患者家屬提供科室電話、微信公眾號等信息,指導患者通過QQ 或微信隨時向醫(yī)護小組成員、護士了解疾病知識;患者出院后及時給予其全面的健康教育,如飲食指導、生活方式指導,可通過QQ 或微信等方法定期將自護經驗、健康知識等內容以視頻、文字、圖片的方式發(fā)送給患者和患者家屬,使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QQ 或微信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提醒其護理注意事項,改正錯誤的康復訓練方法;通過講述康復成功患者的故事,提高患者治療信心,鼓勵患者觀看電視、聽音樂、廣播或培養(yǎng)其它愛好緩解心理壓力,進而提高患者疾病痊愈的信心和治療依從性。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前和護理后6 個月神經受損程度、生活質量、自我護理能力及高危因素控制情況。
1.4.1 神經受損程度 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進行評估,共11 個項目,評分范圍為0~42 分,其中0~1 分:正?;蚪跽#?~4分:輕度卒中/小卒中;5~15 分:中度卒中;15~20 分:中-重度卒中;21~42 分:重度卒中,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神經受損越嚴重[9]。
1.4.2 生活質量 采用健康調查簡表進行評估,包括一般健康狀況、生理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精力、情感職能、生理機能、軀體疼痛8 個維度,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3 自我護理能力 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進行評估,包括自護責任感、自護技能、健康知識4 個維度,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自護能力越好。
1.4.4 高危因素控制情況 包括糖化血紅蛋白、凝血功能、運動、飲酒、血壓、血脂、體質指數、吸煙。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神經受損程度比較 兩組護理后NIHSS 評分低于護理前,且網絡信息化護理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受損程度比較(,分)
表1 兩組神經受損程度比較(,分)
2.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網絡信息化護理組一般健康狀況、生理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精力、情感職能、生理機能、軀體疼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2 (續(xù))
2.3 兩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后自護技能、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健康知識評分高于護理前,且網絡信息化護理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高危因素控制情況比較 網絡信息化護理組糖化血紅蛋白、凝血功能、吸煙、運動、飲酒、血壓、血脂、體質指數控制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高危因素控制情況比較[n(%)]
CI 偏癱患者需要更長的時間進行身體功能康復[14,15]。常規(guī)院內護理存在護理時間短的缺點,不能給患者康復提供充分的支持,因此尋找更加積極有效的CI 偏癱患者院外護理方案對于患者的康復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16-18]。
網絡信息化護理采用當代信息技術建立患者自媒體交流平臺,共享醫(yī)療資源、互通信息,患者或家屬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充分的治療信息,可提高自護能力,進而改善患者預后[19-21]。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護理后NIHSS 評分低于護理前,且網絡信息化護理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網絡信息化護理組一般健康狀況、生理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精力、情感職能、生理機能、軀體疼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自護技能、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健康知識評分高于護理前,且網絡信息化護理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原因分析如下:一是網絡信息化護理在患者出院時通過一對一傳授、發(fā)放健康手冊、現場示范等方法,指導患者及家屬自護事項,一定程度提高其疾病知曉意識[22-24];二是通過建立醫(yī)護、患者QQ 群和微信群,與患者持續(xù)溝通,對指導、監(jiān)督患者提高自護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三是定期向患者推送自護經驗、健康知識和鍛煉影音資料,可提高自護能力,改善神經功能[25-28];四是通過自媒體隨訪,了解患者生活方式、運動功能和語言功能,可以有效、及時評估患者康復情況,并及時調整康復訓練計劃;五是通過網絡信息化護理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最終使患者以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面對治療,提升患者生命質量。此外,本研究結果發(fā)現,網絡信息化護理組糖化血紅蛋白、凝血功能、吸煙、運動、飲酒、血壓、血脂、體質指數控制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既往研究結果類似[29,30],考慮原因為網絡信息化護理通過網絡對患者腦卒中發(fā)病危險因素進行充分評估,制定詳細的護理方案,提高了患者飲食、行為和服藥的自我管理能力,且及時和嚴格的健康指導改變了患者飲酒、吸煙等不良生活行為,因此可有效控制和預防腦卒中發(fā)病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網絡信息化護理可改善CI 偏癱患者神經功能,提升自護能力和生活質量,有效控制腦卒中高危因素,進而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