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之一,乙型肝炎的發(fā)生與乙型肝炎病毒持續(xù)感染有關,表現(xiàn)為上腹部不適、乏力、食欲減退等癥狀,隨著病程進展,可發(fā)展為肝硬化、肝癌,危及生命安全[1]。2020年,我國擺脫“乙肝大國”的帽子,但病毒感染仍存在,治療刻不容緩。調(diào)查顯示我國2020年肝癌新發(fā)病例、死亡病例分別為41萬、39萬,給我國居民健康安全帶來了極大危害。乙型肝炎相關肝癌的發(fā)生,治療難度高,預后更差[2-3]。因此,盡早診治乙型肝炎相關肝癌已成為改善患者臨床結(jié)局的關鍵。研究指出,監(jiān)測凝血功能變化可有效判斷肝功能,以明確乙型肝炎相關肝癌病情狀況,然而凝血功能單一檢測診斷敏感性較低[4]。隨著當前血清學檢測技術的發(fā)展,發(fā)現(xiàn)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變化與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療效、預后發(fā)展等有關。為此,本研究選擇我院2020年2月-2021年12月期間接診的96例乙型肝炎相關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TT、PT、APTT、FIB及血清腫瘤標志物對其診斷價值,旨在為后續(xù)相關研究的順利開展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入選標準:①神志清楚,理解、溝通等能力正常,依從性良好;②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5]、《原發(fā)性肝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6];③所有受檢者對研究的內(nèi)容已知曉、主動參與。
排除標準:①認知、理解等障礙;②合并心理疾患、肝腎功能不全、其他惡性腫瘤、凝血功能障礙等疾??;③近期(3個月以內(nèi))接受相關藥物治療;④甲型、丙型、丁型、戊型等肝炎病毒感染;⑤其他原因(酒精性、藥物性、自身免疫性等)所致肝炎。
結(jié)合研究篩選條件,選擇我院2020年2月-2021年12月期間接診的96例乙型肝炎相關肝癌患者為觀察組[將其分為三組:A組(乙型肝炎,40例)、B組(肝硬化,33例)、C組(肝癌,23例)],包括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46例,年齡為27-70歲,平均為(45.45±6.20)歲。另選擇同期接診的45例良性肝病患者為對照組,包括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為29-70歲,平均為(46.15±7.07)歲。經(jīng)比較,上述兩組基線資料無差異(P均>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采集所有受檢者晨起空腹條件下靜脈血5mL,常溫條件下靜置1h,再進行離心處理,留取血清(時間為15min、轉(zhuǎn)速為3000r/min),保存在-20℃冰箱內(nèi),待測結(jié)果,包括凝血四項、血清腫瘤標志物。選擇STA-revolution儀器測定凝血功能;選擇Cobas8000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為工具,測定血清腫瘤標志物濃度。注意在此過程中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進行操作,減少誤差。
凝血功能指標: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IB)等。血清腫瘤標志物: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其中TNF-α參考正常值0.74-1.54ng/mL;CEA參考正常值0-5ug/L。
1.3 觀察指標
1.3.1 觀察組與對照組凝血功能及血清腫瘤標志物 比較觀察組、對照組凝血功能及血清腫瘤標志物。
1.3.2 A組、B組、C組凝血功能及血清腫瘤標志物 比較、分析A組、B組、C組凝血功能及血清腫瘤標志物。
1.3.3 凝血四項及血清腫瘤標志物診斷效果 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分析凝血四項及血清腫瘤標志物診斷效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數(shù)據(jù)用SPSS25.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表示為“±s”,組間差異行t/F檢驗;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n(%)”,數(shù)據(jù)組間行χ2檢驗。以P<0.05為檢驗標準,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凝血功能及血清腫瘤標志物的比較 觀察組TT、PT、APTT,以及血清AFP、CEA及TNF-α較對照組高,F(xiàn)IB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凝血功能及血清腫瘤標志物的比較(±s)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凝血功能及血清腫瘤標志物的比較(±s)
組別 凝血功能 血清腫瘤標志物APTT(s) TT(s) PT(s) FIB(g/L) AFP(μg/L)CEA(μg/L)TNF-α(ng/mL)對照組(n=45)24.55±3.27 15.67±3.25 14.65±2.21 2.79±0.47 11.41±3.15 3.85±1.23 1.21±0.19觀察組(n=96)49.71±6.30 23.15±4.20 19.57±3.27 1.71±0.37 98.45±8.20 51.25±5.11 45.51±5.17 t 25.212 10.551 9.152 14.785 68.759 61.289 57.353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 A組、B組、C組凝血功能及血清腫瘤標志物的比較 三組凝血功能及血清腫瘤標志物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A組、B組、C組凝血功能及血清腫瘤標志物的比較(±s)
表2 A組、B組、C組凝血功能及血清腫瘤標志物的比較(±s)
組別 凝血功能 血清腫瘤標志物APTT(s) TT(s) PT(s) FIB(g/L) AFP(μg/L)CEA(μg/L)TNF-α(ng/mL)A組(n=40) 25.40±2.19 5.77±0.63 4.57±0.49 2.93±0.35 4.10±0.51 47.40±6.25 40.17±4.05 B組(n=33) 52.30±5.20 24.57±2.30 10.55±2.10 0.97±0.15 5.10±0.71 56.39±8.21 64.80±6.47 C組(n=23) 49.25±4.17 23.13±1.45 9.83±1.10 1.07±0.17 8.35±1.05 79.45±9.10 143.41±17.25 F 502.796 1580.329 202.582 650.557 253.250 131.502 869.015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3 凝血四項及血清腫瘤標志物診斷效果的比較 凝血功能聯(lián)合血清腫瘤標志物診斷敏感性、特異度較凝血功能、血清腫瘤標志物單一檢測更高(P<0.05),見表3。
表3 凝血四項及血清腫瘤標志物診斷效果[n(%)]
乙型肝炎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傳染性,是目前我國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目前,我國已不再是乙肝大國,但是乙肝病毒持續(xù)感染可導致肝硬化、肝癌等嚴重后果,降低患者生活質(zhì)量,減短生存期限,危及生命。因此,積極診治乙型肝炎相關肝癌尤為重要。
PT延長多見于纖維蛋白原的缺乏,既能評價肝功能,又能反應外源凝血系統(tǒng)。APTT是內(nèi)源性凝血系統(tǒng)的敏感性指標。TT可反映FIB水平及結(jié)構,與肝功能受損程度呈正相關。FIB合成于肝臟,是一種凝血糖蛋白,與細胞的增殖凈化、黏附、吞噬等有關[7]。腫瘤標志物是用于診斷癌癥的常用方法,包括CEA、AFP、TNF-α等,其中AFP合成于肝臟,是用于篩查原發(fā)性肝癌的常用標志物;CEA是一種酸性蛋白,分布在呼吸、消化系統(tǒng)內(nèi),并在惡性腫瘤(肺癌、腸癌、乳腺癌等)細胞膜構成過程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8-9]。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PT、APTT、TT及血清腫瘤標志物較對照組明顯增高,F(xiàn)IB低于對照組,說明乙型肝炎相關肝癌的發(fā)生可導致機體出現(xiàn)凝血功能及血清腫瘤標志物異常改變。原因為肝臟為重要的代謝器官之一,更是凝血因子的重要合成場所,一旦肝臟受損,將會造成凝血因子合成的減少,降低FIB水平,使PT、APTT、TT延長。此外,隨著乙型肝炎進展至肝硬化、肝癌,血清AFP、CEA、TNF-α水平不斷增高。由此認為,監(jiān)測乙型肝炎相關性肝癌患者凝血因子可有效判斷肝病程度及鑒別腫瘤性質(zhì)。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A組、B組、C組PT、APTT、TT、FIB及血清腫瘤標志物差異明顯,表示隨著患者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可導致病灶細胞的增殖、浸潤及生長,進而損害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機體免疫力,造成凝血功能障礙[10]。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凝血功能聯(lián)合血清腫瘤標志物診斷敏感性、特異度較凝血功能、血清腫瘤標志物單一檢測更高,說明PT、APTT、TT、FIB及血清腫瘤標志物的聯(lián)合診斷效果更理想,各項指標的優(yōu)勢互補及揚長避短,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診斷敏感性、特異度,以指導制定合理、科學的治療方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TT、PT、APTT、FIB及血清腫瘤標志物診斷乙型肝炎相關肝癌的效果更高,尤其是聯(lián)合診斷效能,能提高敏感性、特異度,以及結(jié)合各指標水平變化即可判斷疾病進展,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改善病情,緩解癥狀,促進預后恢復,值得優(yōu)選。介于相關報道較少,今后仍需繼續(xù)探究乙型肝炎相關肝癌診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