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宇 劉 霞
(1石室中學 四川成都 610041 2第十八中學 四川成都 610072)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有代表性的生物學事實,引導學生通過對事實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學概念[1]。筆者在“種群的特征”教學中,嘗試以資料的形式給學生提供生物學事實,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資料,歸納、概括得出相關的生物學概念,達到自主構建生物學概念的目的。
經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知“種群”的定義及其在生命系統(tǒng)中的結構層次,但對種群概念的認知還停留在種群遺傳學水平,對種群生態(tài)學的內容仍是陌生的。盡管學生學習有關種群及其特征的相關概念沒有難度,以接受學習的方式能掌握定義。但為幫助學生自主構建并深刻理解種群及種群特征的相關概念,本節(jié)課將引導學生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認識種群的概念,并以種群密度為核心,建立種群特征之間的邏輯關系,以真正理解“種群”概念的生態(tài)學內涵,深刻理解“種群”作為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單位,以及研究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價值。
基于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學業(yè)要求和學業(yè)質量標準,著眼于提高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制訂以下教學目標:
1)列舉種群的基本特征,闡明“種群”概念的內涵,區(qū)別“個體”與“種群”在生命系統(tǒng)結構層次的本質差異。
2)基于相關實證材料,運用歸納、推理、概括等思維方法,闡釋種群的數量特征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規(guī)律性。
3)通過構建種群數量變化的知識結構圖,運用建模的思維方法得出種群數量特征之間的邏輯關系,論證種群數量的規(guī)律性變化,探討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各種因素。
4)基于對種群數量變化的認識,在生物與環(huán)境的層面形成“穩(wěn)態(tài)與平衡觀”,增強生態(tài)與環(huán)保意識。
教師呈現資料1:呆萌、可愛的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動物物種,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其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陜西和甘肅的山區(qū),因為數量稀少,被世界和我國列為瀕危物種。經過我國幾十年的努力,大熊貓的數量逐漸增加,據調查,2013年底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1 864只。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從“瀕?!毕陆抵痢耙孜!盵2]。2019年,圈養(yǎng)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600只。
要求學生在閱讀材料后,回答問題:降低大熊貓受威脅等級的依據是什么?學生回答:大熊貓的數量。教師引入教學內容:大熊貓等珍稀動、植物資源的保護研究,需要從群體角度探究其數量及變化趨勢。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即為種群及種群特征。
教師提問:種群的定義是什么?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能回答出:生活在一定區(qū)域內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并說明種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和進化的基本單位。
教師提問:個體與種群在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上,有何聯系與區(qū)別?提示學生從生命的基本特征角度分析個體與種群的區(qū)別。學生分析、討論后得出:個體是生命的基本單位,具有繁殖、生長、遺傳等特征;種群是由個體組成的群體,具有一定的數量,以及繁殖率和基因庫。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得出:個體是自然界能獨立存在的基本的生命單位,種群是物種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單位。種群不是個體的簡單相加,而是通過種內關系組成的有機統(tǒng)一體。從個體到種群,其特征發(fā)生了質的變化,種群所具有的特征是個體所不具備的。例如,個體有生、死,而種群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因此,自然種群有3個基本特征:1)空間特征,種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區(qū)域;2)數量特征,每單位面積(或空間)上的個體數量是變動的;3)遺傳特征,種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組成[3]。研究種群的核心問題是種群大小或數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動規(guī)律。
3.3.1 確立種群數量的量標,了解統(tǒng)計種群數量的方法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如何統(tǒng)計種群的數量?部分學生認為資料1和我國第7次人口普查數據是統(tǒng)計的準確數目。有學生根據經驗認為,諸如蒼蠅、蚊子等動物,數量多、移動快,很難統(tǒng)計其準確的數目。
教師由此提出“種群密度”的概念,并出示資料2:2017年,我國科學家完成了“基于無人機遙感的瑪多縣大型野生食草動物種群數量調查”,成功調查了藏野驢、藏原羚、巖羊等生物的種群數量[4]。執(zhí)教者作為志愿者協(xié)助科學家采集王朗自然保護區(qū)的大熊貓糞便,科學家通過分析其中的DNA分子,查明在2003—2004年,這一地區(qū)大熊貓的種群數量為66只[5]。
指導學生通過資料分析、閱讀教材,學習種群密度的統(tǒng)計方法:1)采用航拍等方法統(tǒng)計全部動物的數量;2)取樣調查法,包括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3)糞堆法、捕捉法等估算法。不同的生物種群,統(tǒng)計種群密度的方法有差異。
以熟悉的生物為例,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生物種群密度的特點:不同的生物,例如,草原上昆蟲、田鼠和狼等,在同一空間內的數量級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同一生物種群,例如,蒼蠅、蚊子等昆蟲,在不同的時間范疇(例如,不同季節(jié)),數量也有較大差異。
3.3.2 分析人口調查資料,探尋數量變化內因
教師指出:種群密度反映了特定時間范疇的數量,而種群數量研究除了“統(tǒng)計種群數量或密度外,還需要研究數量變動規(guī)律、種群數量的調節(jié)機制、種群的分布和空間結構特點”[6]。
現代人口調查就是最完善的種群數量統(tǒng)計。資料3:我國國家統(tǒng)計局在2021年5月11日公布了第7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
1)人口總量增長,增速有所放緩。全國人口共141 178萬人,與2010年相比,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最新預測表明,人口總量將在2025—2030年間達到峰值。
2)人口城鎮(zhèn)化水平加速提升,人口流動更趨活躍。2020年流動人口近3.8億人,10年間增長了將近70%。從流向上分析,人口持續(xù)向沿江、沿海地區(qū)和內地城區(qū)集聚,長三角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長迅速,集聚度加大。
3)出生人口性別比穩(wěn)步下降,性別結構得到改善。男性人口為72 334萬人,占51.24%;女性人口為68 844萬人,占48.76%??側丝谛詣e比為105.07,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3。
4)少兒人口比重回升,老齡化進一步加劇。0~14歲人口為25 338萬人,占17.95%;15~59歲人口為89 438萬人,占63.35%;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 402萬人,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 064萬人,占13.50%)。與2010年相比,分別上升1.35個百分點、下降6.79個百分點、上升5.44個百分點,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將明顯加快[7]。
教師提出問題:我國人口調查量標除人口數量外,還有哪些內容?有何生態(tài)學意義?學生依據材料能直接回答出:調查內容有人口增長率、性別比例、年齡段比例、人口遷移狀況等。不能答出相關量標的概念、生態(tài)學意義。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資料,依據數據1得出:增長率取決于出生率與死亡率的差值,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響種群數量變化,是影響種群密度最重要的因素。
教師進一步補充蜜蜂的“自然分蜂”現象,并結合數據2,幫助學生建立“遷入、遷出”的概念:遷入(出)率是指從其他區(qū)域遷入(出)到這個種群的個體數占整個種群的數量比。進而分析、推理得出:遷入率與遷出率也直接影響種群數量,在城市人口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出生和遷入使種群數量增加,死亡和遷出使種群減少。
依據數據3,引導學生分析性別比例對出生率的影響。依據數據4得出:不同年齡組在種群中所占的比例代表種群的年齡組成,能決定種群現在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也能影響種群數量未來的變化。教師補充:種群年齡組成包括衰退型、增長型、穩(wěn)定型3種類型,通過年齡組成可預測種群密度的變化趨勢。引導學生分析我國人口年齡組成,得出我國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結論。
完成數量特征學習后,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教材,自學種群的空間特征,了解種群空間分布的類型。
3.4.1 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圖,領悟知識邏輯關系
教師要求學生圍繞“種群概念”,建立以種群特征為中心的知識結構圖(圖1)。學生在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圖時,出現下列問題:1)只體現種群的數量特征;2)無法準確呈現數量特征之間的關系。教師通過例證進一步說明“種群”的概念,幫助學生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理解“種群”概念的內涵:種群是占有一定空間和時間的同一物種個體的集合體,由不同年齡和不同性別的個體組成,彼此可互配進行繁殖,是物種存在的單位,也是繁殖的單位、進化的單位。種群包括3個特征,其中數量特征是主要研究內容。
3.4.2 理論聯系實際,加深概念理解
教師展示資料4:調查四川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qū)內的大熊貓發(fā)現,該大熊貓種群的年齡組成如表1。請據此預測該保護區(qū)大熊貓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并說明原因[8]。
表1 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qū)大熊貓種群年齡組成
學生分析得出4種不同的結論:1)年齡組成為增長型,種群數量增加;2)短期增長,長期穩(wěn)定;3)不確定,因為大熊貓的繁殖率低;4)由于受到氣候、食物、天敵、人類活動等方面的影響,有可能降低。
教師強調:影響種群密度的因素不僅是種群的數量特征,還有外界因素,綜合作用于種群,影響著種群數量變化。并組織學生討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大熊貓“降級”是否合理?大家一致認為:目前,大熊貓種群數量仍然很少,繁殖率低,其生存受到眾多外界條件的影響,保護之路依然艱難,不宜降級。進而總結得出:研究種群密度,有利于人類了解種群與環(huán)境的關系,有利于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更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例如,進行瀕危動物的保護、有害生物防治、漁業(yè)上合理捕獲量的確定等。
本節(jié)教學設計特點總結如下:1)圍繞“種群”概念,以種群數量特征為主線,將種群的數量特征、空間特征、遺傳特征等學習內容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已有“種群”概念的基礎上,全面理解種群的概念與特征,領悟種群在整個生命系統(tǒng)中的地位。2)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資料分析、模型構建等方式實現知識的同化與順應,促進學生自主構建生物學概念。3)以我國人口調查、珍稀動物大熊貓保護主題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運用,發(fā)展科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