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王迪
“一個好的護工,在病人的康復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病人需要他們,我們做家屬的,更需要他們?!?/p>
“進不去,只有等護工出來拿飯?!痹谏綎|省立醫(yī)院住院樓門前,值班保安對著陳林喊道。如今,對于有患者住院的家庭而言,護工是他們需要天天打交道的人。
42歲的陳林是一名警察,前不久,母親因腫瘤導致頸椎骨折,住進了醫(yī)院。由于自己平日公務繁忙,妻子要看護兩個孩子,根本無法照顧母親。而且,“一患一陪護”的疫情防控要求,也讓以往患者家屬“倒班式看護”無法進行,請護工成了唯一的選擇。
“醫(yī)院護工分為‘一對一’和‘一對多’?!标惲指嬖V《民生周刊》記者,“一對多”指一層樓配備若干個護工,他們平時就在醫(yī)院走廊里,病人家屬有需要的時候,喊到誰就找誰服務,隨機性較大。
“相比之下,‘一對多’護工更有市場,畢竟需要24小時照顧的患者還是少數,除非是癱瘓或危重患者?!标惲终f。
“第一次請護工,沒什么經驗?!眴栐冡t(yī)院導醫(yī)后,陳林了解到,“一對一”護工每天收費240元到320元不等,“一對多”每天在120元到200元之間,具體跟科室及患者自理程度有關,費用通常要求預交,多退少補。部分醫(yī)院需要另外支付護工餐費或者給護工訂餐,如趕上法定節(jié)假日需要支付3倍工資。
“一個月下來,少則三四千元,多則上萬元,比住院費還要高,況且住院費能走醫(yī)保,護工費完全自己承擔,普通家庭很難吃得消?!标惲挚紤]到母親意識清晰,且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在征求醫(yī)生建議后,他選擇了“一對多”護工服務。
但請好護工后,陳林卻發(fā)現(xiàn),自己花了錢,服務質量卻沒保障。他探望母親時發(fā)現(xiàn):有時候一個護工同時照顧五六位患者,根本忙不過來,而且護工素質、專業(yè)水平參差不齊。有的護工常常應付了事,再加上專業(yè)能力不足,對患者康復不利。
以喂飯為例,目前在院老人大多數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吞咽功能退化,有的只能吃流食、半流食,一旦喂飯不妥,嚴重的可能導致老人窒息。此外,像陳林母親這樣的骨折患者,如果翻身力度不當,還可能導致病情加重。
令陳林難以接受的是,諸如給患者吸痰這類專業(yè)性工作,有些護士甚至會交給護工做,在他看來,這種操作存在很大風險。
護工和護士的職責界限,究竟如何劃定?陳林認為,護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尤其是照顧一些不能自理的病人,喂藥、吸痰、采血都需要專業(yè)知識。
不到兩周時間,陳林決定給母親更換成“一對一”服務。
“在挑選護工時,一定要注重經驗,經驗豐富且有責任心的護工,能為家屬省不少心?!痹诓∮训耐扑]下,陳林選擇了家政公司的護工劉姐。
好護工帶給家庭莫大的信任和安全感。圖/王迪
好護工是什么樣子?陳林在劉姐這里看到了希望。照顧老人,特別是失能老人,是個細致的活,既瑣碎又勞累,而且容易招來患者和家屬的埋怨。
在日常護理方面,劉姐熟練的基本功和過硬的技術,帶給陳林一家莫大的信任和安全感。
尤其是劉姐對待母親像哄“老小孩”一樣。一次,陳林去病房探望時,劉姐趴在母親耳邊問:“阿姨,你餓不餓呀?你兒子買來了你最愛吃的煎餅果子和白粥,起來吃一點再睡,好不好?”
喂飯的時候,劉姐總是小心翼翼地將墊巾塞到老人衣領后,再開始喂粥。有時老人看手機時間一長,劉姐會提醒:做了手術要好好養(yǎng)著,能不看手機就不看,這樣才能讓你兒子少花錢,你也少遭罪。
“好的護工,總能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不是家人,卻比家人更用心?!标惲终f,有時候,擔心老人在床上躺久了,思慮過多,劉姐就對老人說:“看陽臺上的陽光多好,走,我們到那里去曬曬太陽,補補鈣,你就恢復得更快了?!?/p>
不僅如此,劉姐對醫(yī)院各個部門、各種流程及要求,甚至很多醫(yī)生、護士都非常熟悉。疫情期間,所有陪護都要辦陪護證,出入大門的政策也經常變化,什么時候去做核酸人少,幾點買早餐不用排隊,外賣送到哪里才能拿到,劉姐總能快速掌握一手消息。
患者家庭和護工之間,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建立起信任,并不容易。陳林決定,母親出院后,請劉姐到家里繼續(xù)照顧老人。
“一個好的護工,在病人的康復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病人需要他們,我們做家屬的,更需要他們。”陳林說。
通過為母親請護工的經歷,陳林對護工市場有了一定了解。他告訴記者,醫(yī)院護工一般是第三方公司派出的陪護人員,護工在醫(yī)院為患者提供生活護理,但并不歸醫(yī)院管理。
護工收費通常因醫(yī)院而異,并沒有統(tǒng)一標準。在陳林所在的城市山東濟南,行情大概是急診護工一天350元左右,公司抽走60元;病房護工一天300元左右,公司抽走50元。
“作為病患家屬,能做的就是勞務費用給夠,市場價多少,一分不少,畢竟是請人照顧親人,不希望服務打折扣。另外就是給護工足夠理解和尊重,感謝他們對患者的辛苦付出?!标惲终f。
目前,對于護工的準入門檻和資質,我國尚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像陳林這樣的患者家屬,他們更擔憂的是:往往高昂的收費,卻未必能換來讓人放心的服務。
他坦言,作為患者家屬,還是希望對于護工這個職業(yè),能有一個更明確的、可參照的標準,而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患者住院,只能被動地接受醫(yī)院的護工,服務質量沒有保障。
畢竟,對于處于康復階段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除了治療,更需要身心上的關懷和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