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躍農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總理分管外交26年,到他逝世前,共有107個國家與中國建交。周恩來說過:“翻譯是對外交往的橋梁,沒有翻譯,辦不了外交?!彼笞g員們練好“三項基本功”:第一是政治、政策基本功;第二是語言基本功;第三是文化知識基本功。
周恩來深知口語翻譯的困難,為了翻譯能夠表達得準確完整,他總是有意識地將長話分段說,讓翻譯人員能夠從容翻譯?!皽蚀_完整”是周恩來對翻譯工作的最基本業(yè)務要求,也是一個工作標桿。
在周總理為尼泊爾首相舉行的國宴上,冀朝鑄為周恩來總理祝酒致辭做翻譯。周總理念了一段中文講稿,冀朝鑄念一段英文譯稿。周總理忽然脫稿,加了幾句即席講話,而冀朝鑄仍然照本宣科念事先準備好的英文譯稿,沒有翻譯周總理的脫稿講話。
周總理當即發(fā)現(xiàn),嚴肅地對冀朝鑄說:“不對,小冀你太緊張了。換一個翻譯吧。”但周總理并沒有一竿子將人打“死”,第二天接見外賓時,仍然要冀朝鑄當翻譯。
為了督促翻譯勤學習,周恩來經常利用會見外賓的間隙考問他們的知識面。有一次,他問一位譯員,在領海問題上有哪14個拉丁美洲國家正在同美國進行斗爭,翻譯答不全,他就一一數(shù)出這14國的名字,并列出另外7個尚未公開表態(tài)的國家名字,然后說:“一共是21個國家。今天的報紙上不是都登了嗎?你報紙也不看,地圖也不記,你的基本功就不夠。”他當即指示外交部購買一些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外文書籍,供翻譯人員閱讀。
1972年,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中美雙方簽署《中美聯(lián)合公報》,答謝宴會上,尼克松在致辭中說中美之間的距離很近,才1.7萬英里,章含之卻將其翻譯成“1700英里”,在場沒有一個中方人員聽出來,只有周總理抬起頭來,說:“含之,太近了點吧。”翻譯馬上做出更正。
1962年,有位譯員第一次給總理當翻譯,當總理向外賓介紹趙樸初先生是一位“居士”時,譯員翻譯不出來,周總理專門解釋了“居士”的含義,并囑譯員回去研究應該如何翻譯。
周恩來多次強調,翻譯領導人的講話必須準確完整。他說:“嚴復講的三條:信、達、雅,頭一條就是信。給領導人當翻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加也不能減,更不能妄加解釋和發(fā)揮。但對領導人說的明顯不當之處,翻譯時要加以及時變通,甚至糾正?!?/p>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派特使基辛格博士來訪,在歡迎稿上,周總理使用的是“尊敬的美國客人”,翻譯沒有多想,順口翻譯成“尊敬的美國朋友”。周總理親自審閱英文譯稿,發(fā)現(xiàn)錯誤并糾正過來。周總理告誡翻譯,我們才打破封鎖,開始與美國交往,他們是客人,還稱不上是中國的朋友。雖然是一個稱呼,但要有分寸,分寸中體現(xiàn)了政治原則,不能馬虎!
在一次招待會上,周總理致答辭,講了幾層意思。翻譯在翻譯時,他一邊聽,一邊掐著指頭,等翻譯全部譯完后,就用右手食指點著左手掐著的幾個手指頭問翻譯:“我剛才講的……那層意思,你翻了沒有???”翻譯員趕忙把漏譯的部分補上。
(摘自《文史博覽》2021年第11期,知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