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珍敏,苑克慧,胡蓉蓉,王 卉(解放軍總醫(yī)院海南醫(yī)院核醫(yī)學科,海南 三亞 572013)
病例男,70歲,因雙足多發(fā)丘疹、結節(jié)3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2017 年雙足無明顯誘因出現散在紫紅色丘疹、結節(jié),數量漸多,伴下肢腫脹,左側為著。曾診斷多形紅斑,予糖皮質激素治療,療效欠佳。半年前雙手掌、手背可見類似大量紫紅色丘疹、結節(jié),伴輕壓痛,逐漸加重。入院時患者精神狀態(tài)良好。查體:雙足、雙手見大量紫紅色結節(jié)、丘疹,部分融合成片,表面無明顯滲出、糜爛,雙足、雙手浮腫,左小腿著。查血:鱗癌抗原SCC 2.0 ng/mL、胃泌素釋放肽前體73 ng/L,均稍升高;艾滋病抗原、抗體測定陰性。血常規(guī):血紅蛋白104 g/L,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正常,超敏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正常。胸部CT 提示雙肺多發(fā)散在結節(jié)。彩超提示雙腎囊腫、前列腺增生伴鈣化、輕度脂肪肝,膽囊、脾臟、胰腺未見明顯異常。為進一步診治,行18F-FDG PET/CT 顯像,采用Biograph mCT PET/CT 掃描儀(德國Siemens 公司),18F-FDG 由科室自行合成,采用HM-10 型回旋加速器(日本住友公司),MF-2VIT-I多功能合成模塊(北京PET 股份有限公司),放射性化學純度>95%?;颊邫z查前禁食6 h 以上。18F-FDG 劑量為6.73 mCi,注射后1 h 檢查。PET/CT 圖像采集包括CT 平掃和PET 掃描。CT掃描參數:電壓120 keV,電流自動毫安秒,螺距0.6,層厚5 mm。PET 掃描,2 min/床位。掃描范圍顱頂至足底。圖像采用CT 掃描數據衰減矯正,圖像重建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迭代法。18F-FDG PET/CT 顯像示雙肺見多發(fā)不規(guī)則結節(jié),沿肺紋理分布,最大約10 mm×15 mm,輕度代謝增高,SUVmax 為1.9,氣管血管旁間質增厚;雙下肢皮膚多發(fā)不規(guī)則結節(jié)狀增厚,雙足多見,代謝異常增高,SUVmax 為8.0,伴雙下肢水腫(圖1)。皮膚(右足外側)病理活檢:真皮層見梭形瘤細胞縱橫交錯排列,梭形細胞被含有紅細胞的裂隙樣腔隙分隔,呈篩孔狀或蜂窩狀,在梭形細胞質內或細胞外可見嗜伊紅色透明小體,梭形細胞輕-中度異型,可見少量核分裂象,未見腫瘤性壞死。免疫組化:HHV8(個別細胞+),CD34(+),CD31(+),Fli-1(+),Ki-67(陽性率10%)。診斷: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KS)(圖2)。
討論KS 是一種少見的以梭形細胞增生和血管瘤樣結構為特征的惡性腫瘤,是起源于內皮細胞的血管性腫瘤。其發(fā)生與人類皰疹病毒8 型(HHV8)有相關性。HHV8 也稱KS相關皰疹病毒(KSHV),非洲和中東地區(qū)陽性率為14%~86%,其中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區(qū)域最高[1],美國和北歐總體陽性率低,在HIV 陽性的男同性戀者中陽性率可達30%~60%[1]。KS 根據地理分布和臨床來源分為4型,分別為經典型KS、地方性KS、醫(yī)源性KS 和AIDS 相關型KS。經典型KS 通常是惰性的,主要影響老年男性,最早是由Moritz Kaposi 博士在地中海和東歐的老年人皮膚上發(fā)現的一種罕見的皮疹病變[2]。AIDS 相關型KS 是最常見的亞型,20 世紀80 年代初,KS 在AIDS 患者中的發(fā)病率超過50%[3]。地方性KS 比經典型KS 更具攻擊性,20 世紀60 年代首次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qū)被發(fā)現。醫(yī)源性KS 在免疫抑制患者中被發(fā)現,例如接受移植手術的患者。95%以上的健康人感染HHV8 后終生無癥狀,而免疫抑制患者感染后會出現嚴重癥狀甚至死亡,提示免疫抑制也是與HHV8 協同誘發(fā)KS 的重要因素之一。
KS 的首發(fā)癥狀是皮膚黏膜損害,表現多樣,為斑片、斑塊、結節(jié)或腫物塊狀,按壓無痛,表面有色素沉著,顏色從粉紅到紫色、棕色和棕黑色。KS 還可出現廣泛的內臟器官受累,常見的有肺部、淋巴結,其次是胃腸道、肝、脾、骨等。關于KS PET/CT 影像表現的文獻多為個案報道,KS 病灶高攝取18F-FDG[4-5]。本病例皮膚結節(jié)呈明顯高代謝,SUVmax 為8.0,肺結節(jié)呈輕度代謝增高,SUVmax 為1.9。18F-FDG PET/CT 顯像可用于評估KS 內臟及淋巴結受累的情況,進行初步分期,還可以用于治療后的療效評價[6]。鑒別診斷方面,皮膚KS 需與皮膚淋巴瘤鑒別,如皮膚MALT 淋巴瘤、原發(fā)性皮膚邊緣區(qū)淋巴瘤,通常表現為粉紅色、紅色或紫色的結節(jié)、斑塊或丘疹,多見于手臂、軀干[7-8];還需與毛囊炎、黑色素細胞痣、皮膚癌等鑒別。肺部KS 在CT 上的特征性表現為沿支氣管血管束分布的“火焰樣”結節(jié)及斑片影,常伴支氣管血管束及小葉間隔增粗[9-10]。相較于肺部淋巴瘤,肺部KS 結節(jié)相對更小,邊界更不規(guī)則,結節(jié)內較少出現空洞及支氣管充氣征;真菌感染以曲霉菌及隱球菌多見,常表現為多發(fā)實變、空洞性病變,典型肺曲霉菌空洞呈“新月征”;卡氏肺孢子蟲肺炎主要表現為雙肺磨玻璃影、網格影或條索影,大多數以中央部或肺門對稱分布[11];肺結核多發(fā)生于上葉尖后段及下葉背段,具有“三多三少”的特點,即多灶性、多態(tài)性、多鈣化性,少腫塊性、少結節(jié)堆積性、少增強,在出現干酪樣壞死的結核病灶中葡萄糖代謝程度通常較低。
臨床上如發(fā)現患者皮膚多發(fā)褐色、紫紅色結節(jié),即使患者HIV 陰性,也應考慮是否為KS,建議重點對肺、肝、胃腸道等進行影像學檢查,推薦行18F-FDG PET/CT 檢查,用于全身評估,也可作為療效評估的手段。本病例為老年男性,四肢多發(fā)紫紅色結節(jié),HIV 檢測陰性,否認使用免疫抑制劑及器官移植病史,屬經典型KS。患者目前已行1 周期化療(表柔比星+異環(huán)磷酰胺),電話隨訪雙手結節(jié)基本消失,下肢結節(jié)稍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