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紅
政治學科承擔著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的主要責任,新冠肺炎疫情為政治教師的德育教學開展帶來一定挑戰(zhàn)。針對這一問題,政治教師需要與時俱進、迎合時代需求,發(fā)揮政治學科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的促進作用,引導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政治學科不僅能促進學生掌握知識,更能培養(yǎng)學生形成好品格、好素質,在學會做人的同時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為中學生的成長帶來更豐富的學習內容和成長動力。
通過政治學科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意義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fā),很多學生在面臨生命健康問題時顯然沒有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沒有足夠的心理承受力。通過政治學科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德育思想變化。中學生的德育思想觀念會因生活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學生經歷長時間的居家學習和生活,已經形成對網絡的依賴,德育思想觀念也更加傾向信息時代。其一是學生能夠在網絡中接觸更多新穎的事物,進一步對學生原本的德育思想觀念進行弱化;其二是網絡德育思想觀念存在多元化,其中出現的不同輿論和社會事件都會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甚至改變學生的思維模式。學校政治學科中的德育教學,有利于學生積極配合國家疫情防控工作,也促使學生提高自己對國家與世界發(fā)展的觀察能力。特別是在此次疫情期間,中國體現出的巨大的制度優(yōu)勢和經濟韌性,讓我們更加堅定地沿著正確的發(fā)展道路和發(fā)展理念繼續(xù)前行,也使學生明確中國在世界發(fā)展中的重大責任,感受中國與世界需要共同發(fā)展,逐步樹立和平發(fā)展、互利共贏的理念,培養(yǎng)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和擔當意識;并在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素養(yǎng)提升的同時,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也得以提高。經過有關數據進行分析,很多學生在恢復線下學習的德育教育之后都堅持早睡早起,并在學習和生活中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
通過政治學科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內容分析
通過人物滲透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作為中學德育教育中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教育中永恒的內容。特別是在當今多元社會發(fā)展形式中,更要強化學生對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同感,保持對祖國文化充滿熱情,這也是中學德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導向。在政治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先進人物故事進行分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內容滲透,發(fā)揮榜樣的示范引導作用,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不斷升華對祖國的熱愛情懷。例如,以“錢學森的故事”作為德育教學著入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可以為學生介紹英雄人物的事跡進行品德滲透,還可以適時結合時政新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舉行“最高禮遇接英雄回家——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紀念活動”,活動中政治老師講述抗美援朝的歷史事件和重大意義,組織學生講英雄故事,崇尚英雄,致敬英雄,學習英雄!習近平總書記向廣大青年發(fā)出的新征程上的進軍號令,讓學生學著先輩的模樣,承載歷史的希望,發(fā)出“吾輩青年當自強,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使愛國情懷植根于學生的心靈。政治教師要善于運用不同方式促使學生在政治學科學習中受到愛國情感的熏陶。
通過美景倡導環(huán)保意識
環(huán)境是人們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礎。我國環(huán)境現狀總體有所改善,但生態(tài)環(huán)境形勢仍不容樂觀。這就需要教師從小培養(yǎng)學生形成愛護環(huán)境和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思想意識。政治學科教學中,可以為學生介紹美麗的世界風景,和一些干凈的拉薩天空景色,讓學生陶醉其中,引導學生真實表達自身的情感,進一步對自然環(huán)境產生濃厚的熱愛之情。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比較法,將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與污染的環(huán)境進行對比,并在這一基礎上分析環(huán)境問題造成的危害,促使學生產生保護環(huán)境的思想意識,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創(chuàng)建美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貢獻一份自己的微薄力量。
通過故事宣揚人文美德
初中政治作為學生政治學習的起始階段,其中包含的內容具有簡單性特征,內容中的一些故事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并使其對政治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品德故事為學生滲透不同的人文美德教育?,F在很多的中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的過度關愛容易導致學生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在生活和學習中缺乏感恩。政治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政治知識,更要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接受感恩教育,懂得分享和承擔責任,樹立樂于助人的思想觀念,進一步形成集體主義精神,與同學相互關注、相互合作,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德育教育基礎。
通過政治學科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策略
科學利用德育教學,構建情境展開導入
對于中學政治教育而言,很多學生認為教學內容枯燥無趣,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從教學觀念和方法中進行轉變,在教學中為學生引入教學案例,吸引學生的興趣為之后的德育教育內容滲透做好鋪墊,使政治學科打破以往單一的文字教學方式,融入生活中的熱點事件,給學生帶來新鮮感,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迎合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特點,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學習“受教育權”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身邊發(fā)生的案例。例如,社會和家庭等因素導致學生無法上學,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情感共鳴,引發(fā)深層次的思考,強化學生思想意識中有關屬于自己合法權益的正確認知,讓學生在真實事件中增強對知識內容的記憶,使復雜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直觀,不再出現沉悶的課堂氛圍,進而提高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引入信息技術教學,輔助德育內容滲透
互聯(lián)網發(fā)展迅速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到社會不同領域中,同時也成為教育行業(yè)中有效的教學輔助工具。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掌握,更要在政治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同時也要加強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信息時代將信息技術與政治教育進行融合,為中學生在學習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任何一門學科都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帶來豐富的課堂效果。所以,在政治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滲透德育思想觀念,具備一定的教學優(yōu)勢,能更好地對學生設定的德育教學目標進行貫徹和落實。例如,在學習“共筑生命家園”內容時,通過信息技術呈現生動直觀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觀察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之后為學生呈現人們在生活中出現的不文明行為,緊接著為學生播放環(huán)衛(wèi)工人夜間打掃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環(huán)衛(wèi)工人的不易。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針對自身的日常行為進行反思,促使學生在今后生活和學習中對自身行為進行規(guī)范,從小就形成保護環(huán)境和愛護環(huán)境的思想美德。
引入生活內容,強化知識聯(lián)系
在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進一步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有效記憶,實現將學生的政治思想真正落實到行動中,引導學生在實踐課堂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能夠在成長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實現政治課堂中德育教育的高質量滲透。例如,在學習“延續(xù)文化血脈”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每組人數大致控制在10人以內,并為不同小組安排不同的民族經典或者文化機構進行參觀訪問,讓學生在實踐采訪中了解家鄉(xiāng)的文化,初步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在整個實踐學習中增強對家鄉(xiāng)文化的熱愛,也能將一些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進行弘揚和傳播。當然,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之前,必須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與合作意識。具備較高的集體榮譽感,才能促使學生在整個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素養(yǎng),為之后的政治學科實踐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加強教師綜合素養(yǎng),提升德育滲透效果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政治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更要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首先,教師要具備完善的人格,從人格方面對學生進行影響。教師不僅要有高尚師德,更要在教學中具備較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具備堅定的意志力、高效的執(zhí)行力和果斷的判斷力,針對教材內容中的真善美秉持敬仰的態(tài)度,這都會對學生產生較為強烈的感染。教師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修養(yǎng),只有不斷獲取知識的支持,才能在教學中輕松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并贏得學生的尊重。其次,教師要意識到情感因素也能促進對學生德育進行滲透的效果。政治學科具有較強的德育內容滲透特性,怎樣在教學中實現對學生德育教學的最高效果,需要政治教師從思想方面進行轉變,在迎合新課標教學要求的同時,加強自身在備課和教學方面的進一步強化,也要用真心的態(tài)度和學生進行接觸,關心學生愛護學生,與學生亦師亦友。政治學科教學實踐中,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提升對情感因素的重視程度,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調動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供支持和保證,進一步對教學過程和效果進行優(yōu)化,促進學生全方面健康發(fā)展。
綜上所述,通過學校政治學科中的德育教學,能夠起到一個正確引導的效果。尤其是針對中學生而言,自身思想觀念都還處于發(fā)展中,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迎合社會時代發(fā)展特色,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學生呈現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再利用生動、直觀的方法將內容變得更加簡單有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良性的學習氛圍,充分發(fā)揮政治學科的德育功能,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第一批)課題“后疫情時代通過政治學科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的探究”(QG1451-12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