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晶
語文學習離不開聽、說、讀、寫這四項訓練,小古文的學習也是如此。對于每一篇小古文的學習,教師和學生都是從“讀”開始,恰如俗語所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笔熳x小古文是學習古漢語的第一步,也是培養(yǎng)學生擁有文言文語感的關鍵一步。筆者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過程改變了訓練順序,按照“讀、聽、說、寫”的順序來組織學生借助移動課堂學習小古文。
一、讀——閱讀小古文,堅持“心到、眼到、口到”
1.落實讀的要求
在教學中,教師應提前把要學習的小古文發(fā)送到移動課堂,以單篇形式或者PPT合集的形式給每一篇小古文做好基本的注解。教師可以提前一兩天告知學生即將學習的篇目,讓學生自己默讀、誦讀皆可,視個人能力而定。教師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要落實“心到、眼到、口到”。在讀熟之后,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朗讀語音發(fā)送到移動課堂,教師在學生發(fā)送朗讀語音后,也發(fā)送自己的范讀語音,以便于學生參照、對比。
2.強調回饋評價
教師要求學生發(fā)送朗讀語音,一方面是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另一方面是督促學生端正自學態(tài)度。教師在聽過所有學生的朗讀語音之后,可以做匯總的圖文表格,以做簡單評價。如標明:準確流暢之星、聲情并茂之星……也可以通過“投票”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互相評價,以達到激勵的目的。
3.拓展閱讀范圍
“讀”也有“看”的意思。教師可以把和小古文相關的歷史背景、人物簡介、名家觀點等資料發(fā)到移動課堂,供學生閱讀感知,以便學生拓展知識范圍,了解與這篇小古文相關的學習背景,為學生提供閱讀理解的支撐材料。
二、聽——聽講小古文,力求“智者善聽,兼聽則明”
1.聽的過程是跟教師學習的過程
無論是課堂上的教師講解還是網絡上的講解視頻,只要對方講得符合學段特點、講出了小古文的精妙之處,就可以拿來“聽取”。小古文是文言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的小古文內容比較淺顯、語言形式鮮明、語義豐富,所以每一篇都有值得挖掘的語言點,可以講給學生聽。
2.聽取多渠道的相關講解
筆者在網絡平臺上關注了幾位老師,他們的文學功底和文言文講解能力都非常優(yōu)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又在關鍵處往往英雄所見略同。這樣就給我們帶來多維度認知比較,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3.“聽”取學生之間互相言說
小古文即簡短的文言文,與如今的口語表達差距較大,學生在學習時也可能做出不同的理解。借助移動課堂的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讓學生相互交流,相互促進、補充,校正偏離的理解,完善片面的理解,最終在教師的及時引導下對所學小古文獲得客觀、準確的認知。
三、說——說出對小古文的理解與疑惑,實現“言為心聲,語為心境”
1.口語教學交際的范疇
小古文學習中的“說”,指的是教師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清楚明白地講述小古文:①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②講述小古文故事,力求具體生動;③不理解的語句及時請教;④與他人商討不同的意見。簡言之,所謂“說”就是把所讀、所看、所聽的內容進行思考、質疑、內化并表達的過程。
2.學生的多種練習方式
小古文的課外學習以培養(yǎng)興趣為主,難度可以適當提升。因而在學完一篇小古文之后,要讓學生進行簡單的練習鞏固,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如字詞解釋、句子翻譯、復述故事、角色配音、主題演講等等。言說、練說或演說都能鍛煉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并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
3.學生要成為“說”的主體
在“說”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家長則可以作為傾聽者。文化需要傳承和更新,倡導小古文學習中的學生說文,就是要讓學生把每一篇小古文講出來,說明白,甚至讓學生能夠博古通今、談古論今,這也是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有效嘗試。
四、寫——圍繞小古文寫作,促進“我手寫我口”“古今相融通”
1.提倡學生主體化的“寫”
清代詩人黃遵憲曾作《雜感》一詩,曰:“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這樣看似晦澀的古文,不應該成為學生表達的障礙。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從讀懂小古文開始,把現實的生活、自己的見聞和思考融入筆端,進行靈活吸收,運用古典文化精華,讓小古文的精妙之處與當今的生活、學生的興趣相互滲透,逐漸交融。
2.提倡手法臨摹化的“寫”
學生學習小古文應知其法、循其路,可以實行臨摹性的寫話或寫作方式。以《雪》一文為例,“冬日嚴寒,木葉盡脫,陰云四布,彌漫天空,飛鴉千百成群,未暮歸林。夜半,北風起,大雪飛。清晨,登樓遠望,山林屋宇,一白無際,頓為銀世界,真奇觀也。”這堪稱是一篇寫雪的范文,按照“下雪前——下雪時——下雪后”的時間順序展開,雪景躍然紙上。如果學生用現代漢語把它翻譯并擴寫,那便是一篇寫景美文了。
3.提倡形式多樣的“寫”
學生還可以用現代文擴寫某一篇小古文,也可以仿寫其中某個典型人物,如《性緩》中那位火燒眉毛也不著急的慢性子的人;如《五官爭功》這篇寓意深刻的小古文。如果在習作中嵌入小古文中的精彩句段,那更是錦上添花??椿ㄈ菀桌C花難,學生不會寫也沒關系,可以先抄寫小古文,抄寫的過程也是積累和靜思感悟的過程。
4.提倡自主趣味化的“寫”
在教學中,要積極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優(yōu)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fā)寫作興趣,增加學生創(chuàng)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在移動課堂中,教師可以專門設立一個群相冊,作為學生創(chuàng)意表達、寫作展示的平臺。上傳的圖片可以是純文字作品快照,也可以圖文搭配,只要是在學習小古文時所引發(fā)的思考與感悟都可以發(fā)布在這里。教師、學生、家長可以閱讀并進行點評,隨心所欲,不拘一格,從而形成一個多元的評價體系,促使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斷提高。
5.提倡與聽說讀相融通的“寫”
“聽說讀寫”四個板塊從來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在用移動課堂進行小古文學習的過程中,四者是互相滲透、互相支撐的。這四個學習模塊的實現,是基于移動課堂的特色功能屬性,諸如:①群聊天功能實現師生朗讀與討論;②群共享功能實現優(yōu)質資源的分享;③群相冊能夠使個人作品展示得以輕松實現;④群公告和群作業(yè)功能便于重要信息及時傳達給每位學生。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移動課堂作為一個虛擬平臺,彌補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溝通不及時的情況,同時也減輕了個別學生的緊張和怯懦心理,從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平等對話,做到交流討論無障礙。這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提供了良好契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一打破時空限制的學習方式會得到更廣泛的推廣及應用,它不僅能作為課外學習的有效途徑,也能成為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