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小戎
現(xiàn)在回想起上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學過的方程和單詞也許不記得了,但應該還記得學過的歌曲、參加過的運動會、遞過的字條,如今的孩子以后可能還會加上在學校學會的一道菜、養(yǎng)過的一只雞。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發(f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9月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學生要學習清潔與衛(wèi)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yǎng)、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
勞動技能是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1993—1996年,歐盟委員會前主席雅克·德洛爾領導的一個國際委員會編寫了一份報告,叫《學習:財富蘊藏其中》,該報告確立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運用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來學習);學會做事(獲取職業(yè)技能以及處理多種情況的能力);學會與人共處;最后是學會生存(能夠獨立做出判斷、承擔個人責任)。報告強調,這四種“知識支柱”中的每一種應得到同等重視。
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誰都不想被人治,但在現(xiàn)代社會,勞心者可能會太操心,勞力者反而能夠自得其樂。
美國哲學博士馬修·克勞福德說,一個多世紀以來,大部分手工勞動已經(jīng)被程式化,那些未被程式化的手工勞動都存在于工廠之外,而且似乎在抵制進一步的程式化。
“對于那些希望依靠自身力量生活的人而言,手工藝業(yè)自然而然成為他們的樂土:自由自在,既不受麻木抽象的拘束,也不受當今經(jīng)濟生活兩大特色——騙人的美夢及與日俱增的不安全感影響。無欲無求,遠離恐懼,正是標準的淡泊之人……要想過上體面的生活,你并不一定非要經(jīng)歷那些考大學的磨難。即使你必須去上大學,也可以在暑假期間再學習一門手藝。這樣你畢業(yè)后的生活就不會太慘,而且很可能可以獲得更可觀的收入。你會是一位獨立的工匠,而不是一個待在格子間里、在信息系統(tǒng)前軟弱無力或低級別的創(chuàng)造者?!?/p>
學校里有文科、理科,也應該有技能課,既要動腦也要動手。因為,理論與實踐會相互促進。人們只有迅速將創(chuàng)造的動力轉化為實踐,才能發(fā)揮其效用,這點對孩子來說尤為如此。學生學完幾何與力學后,必須將其運用到車間工場的實踐中,否則他們學到的也不過是無用的東西。
柏拉圖完全忽視技能教育在理想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在他那里,心靈與身體對立,思想與實踐對立?!稙槭裁撮L大》一書中說,在古代,工作是奴隸或女人做的事,不值得報以興趣。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認為專注于沉思的人生是生活的最高形式?,F(xiàn)代性的標志之一,恰恰扭轉了這一價值觀:不是沉思,而是活動才是最根本的人性特征。
馬克思認為,在真正的人類社會,我們所有的勞動能力都將得到發(fā)展:我們上午打獵,下午釣魚,吃過晚飯后研究哲學。
德國哲學家阿倫特區(qū)分了勞動和工作。勞動是我們非做不可的事,即不斷生產(chǎn)我們賴以生存的東西——主要是食物。勞動永遠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也不生產(chǎn)可以持久的東西。工作創(chuàng)造了可以持久的東西,從桌子到藝術品,它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使我們得以在宇宙中確定一個位置。
其實,在很多國家,孩子們到了5歲就要開始勞作,為家庭生活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盧梭曾做過鏤刻匠學徒、雜役、廣告牌畫匠、書記和音樂教師。他建議孩子學木工,干凈實用,甚至可以是優(yōu)雅的,還需要技巧和勤奮,能使身體強壯。
(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