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顧艷敏,王曉敏(天津市兒童醫(yī)院,天津 300134)
丙酸血癥(PA,propionic acidemi)是有機酸代謝障礙的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總體發(fā)病率為1∶100000-1∶50000[1]。分為早發(fā)型(≤3月)及晚發(fā)型(>3月)。歐洲所報道的病例80%以上為早發(fā)型[2]。我國報道的病例以晚發(fā)型為主,起病年齡多為4-5歲[3]。本研究中的患兒10歲發(fā)病,起病晚,首發(fā)癥狀以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為主,臨床較少見。初次檢查血液串聯質譜(MS/MS)分析、尿有機酸氣相色譜-質譜(GC/MS)檢查未能明確診斷,經基因檢測確診。
患兒為10歲男童,主因“間斷嘔吐4天”入院?;純合档?胎第1產,足月擇期剖宮產,否認生后窒息史。出生體重3.8kg,生長發(fā)育較同齡兒略遲緩,5-6個月抬頭,8個月翻身,10個月獨坐,13個月行走,24個月說話;目前語言、運動發(fā)育尚可,學習成績中等。兩個月前曾因“腹痛伴嘔吐2天”于當地醫(yī)院住院治療,生化檢查提示代謝性酸中毒、低鉀血癥(具體數值不詳),予對癥治療后好轉出院。其父母體健,非近親結婚;其弟4歲,體健。入院查體:體溫:36.4℃,心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10/70mmHg,體重31kg,身高132cm。營養(yǎng)中等,神志清,精神弱,反應淡漠,呼吸平,無發(fā)紺,雙側瞳孔等大正圓,直徑3mm,對光反射靈敏,頸亢(-),心音有力,律齊,無雜音,雙肺呼吸音清,腹軟不脹,肝脾不大,四肢肌力III級,肌張力降低,病理反射未引出,末梢循環(huán)好。化驗檢查:血氣分析pH7.07,PCO215.3mmHg,PO239.0mmHg,BEb-25.4mmol/l,HCO3-4.3mmol/L,AG43.1mmol/L,乳酸2.9mmol/l;電解質:鈉132mmol/L,鉀3.01mmol/L,葡萄糖6.92mmol/L;肝腎功能、心肌酶大致正常;CRP、PCT正常;血氨76ug/dl,同型半胱氨酸85.9μmol/L,銅藍蛋白0.26g/L。血常規(guī):HGB163g/L,WBC22.89×109/L,PLT449×109/L,NEUT% 91.5%,LYMPH%5.70%,MONO% 2.8%。心電圖、腹部B超未見異常。超聲心動:左室肌小梁略粗大。腹盆腔CT:右下腹腸管腔內見片狀低密度影,腸系膜根部多發(fā)小淋巴結。腦電圖示異常兒童腦電圖:雙側額區(qū)見高-極高波幅尖形慢波、慢波活動。頭MR+MRA:雙側基底節(jié)、丘腦區(qū)、雙側大腦腳及腦干多發(fā)稍長T1長T2信號病變,于FLAIR序列呈高信號,于DWI序列見雙側基底節(jié)區(qū)及雙側大腦半球皮層區(qū)多發(fā)高信號病變,雙額頂葉白質區(qū)多發(fā)點線樣稍長T1長T2信號影,考慮血管周圍間隙增寬,腦外間隙增寬,頭顱MRA未見異常。神經電生理:雙上肢體感通路檢測示雙側皮層段電位異常,周圍神經輕度異常(累及四肢,運動為著)。入院時查尿串聯質譜篩查示3羥基丙酸(3HP)和甲基枸櫞酸(Me-Citrate)增高,同時數種有機酸(Lactate,2HB,3HB,2HIV,2M3HB,3HIV,PG,IVG,TG,3MCG)和甘氨酸(Gly)增高,高度提示生物素酶缺乏癥,多種羧化酶缺乏癥不能除外。血串聯質譜篩查示Leu/Ile,Gly/Ala,Leu/Ala,C3,C4-OH,C3/C0,C3/C2增高;C0,C0/C16降低。結合尿篩查結果,考慮上述改變?yōu)槎喾N羧化酶缺乏癥或生物素酶缺乏癥繼發(fā)性肉堿缺乏引起。住院14天復查血串聯質譜示Glu/Cit,Gly/Ala,C3,C4-OH,C3/C0,C3/C2,C3/C16增高,Val降低。結合兩次結果,非典型性或治療干擾后的C3高值相關有機酸血癥(特別是丙酸血癥)的可能仍需進一步排除。復查尿串聯質譜示3羥基丙酸和甲基枸櫞酸的尿中排泄明顯減少,甘氨酸和酮體仍有增高。
入院后患兒予積極補液糾酸、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同時補充左旋肉堿、甲鈷胺、生物素,并控制蛋白攝入。住院6小時,代謝性酸中毒糾正。但患兒逐漸出現嗜睡,精神反應較差,仍間斷嘔吐,且肌力、肌張力無明顯恢復。共住院17天,家屬放棄治療后出院。出院后基因全外顯子芯片捕獲及高通量測序結果顯示,PCCB基因發(fā)現兩處雜合突變(c.1316A>G,p.Y439C;c.1498+2T>C,splicing),經家系驗證構成復合雜合突變,該雙雜合突變分別來自于父母。院外隨訪6個月,患兒繼續(xù)左旋肉堿口服,規(guī)范丙酸血癥飲食,肌力較前有所恢復,肌張力增高未緩解,可下地間斷行走20余步,但步態(tài)異常。
丙酸血癥是由于丙酰輔酶A羧化酶缺損導致體內丙酸蓄積引起的代謝疾病,可引起循環(huán)、神經等多系統損害。PA的致病基因為編碼線粒體多聚體酶丙酰輔酶A羧化酶(propionylCoA carboxylase,PCC)基因PCCA或PCCB。本病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早發(fā)型可于出生后幾小時至幾天即出現急性代謝失代償,表現為喂養(yǎng)困難、嘔吐、煩躁、嗜睡、肌張力低下等癥狀,生化檢查顯示嚴重的代謝性酸中毒伴陰離子間隙增高、高乳酸血癥、酮尿、低血糖、高氨血癥等,可出現血細胞減少和/或三系減少。晚發(fā)型相對少見,患者發(fā)病前可能無異常,常因感染、外傷、手術及飲食改變等誘因而發(fā)病,特別是攝入蛋白質后出現急性代謝紊亂,甚至出現代謝危象而危及生命[4]。部分患者起病緩慢,表現為進食差、嘔吐、智力運動落后、肌張力異常、癲癇、精神行為異常等,并可繼發(fā)心肌病、長QT綜合征、腎病、胰腺炎等多系統病變[5-8]。本患兒發(fā)病時已10歲,起病后進展緩慢出現神經系統損害。本患兒病例特點:①既往精神運動發(fā)育正常,家族史(-);②兩個月前出現不明原因嘔吐伴代謝性酸中毒,此次因同樣原因入院,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③化驗提示代謝性酸中毒伴AG升高的嚴重程度無法用單純嘔吐解釋,同時不符合休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慢性腎衰竭等疾??;④臨床及化驗無感染性疾病證據;⑤起病后逐漸出現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無法用感染性疾病、占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解釋;⑥頭MRI提示雙側多發(fā)性對稱性異常信號;⑦首次血尿串聯質譜顯示非典型PA表現,而是高度提示生物素酶缺乏癥可能,提示血MS/MS、尿GC/MS分析雖能篩查出部分遺傳代謝病,仍需結合基因檢測確診。本患兒父母各攜帶一個PCCB基因的雜合突變,來自父親的c.1316A>G(p.Y439C)為錯義突變,來自母親的c.1498+2T>C(splicing)為剪接突變,可能導致基因功能喪失。
由于遺傳代謝性疾病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故對于不明原因的反復性嘔吐、嚴重代謝性酸中毒、無熱驚厥、精神行為異常等內環(huán)境紊亂及多系統損害等癥狀,在排除兒童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后,應考慮遺傳代謝病的可能。需盡快完善生化檢查及血尿代謝病篩查,必要時進一步進行酶活性檢測及基因檢測。
一旦懷疑患有丙酸血癥,應盡早開始特異性治療[9],以提高PA生存率。治療主要包括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限制蛋白攝入,保證熱卡,補充不含異亮氨酸、纈氨酸、蘇氨酸、甲硫氨酸的特殊配方奶粉,應用左卡尼汀促進代謝毒物的排出。對于伴有嚴重高氨血癥的患者,可予苯甲酸鈉或苯丁酸鈉及精氨酸,必要時應行血液透析或血漿置換。2020年歐洲已批準應用雙RNA藥物用于治療高血氨癥,同時恢復肝臟功能[10]。對上述治療反應差、反復發(fā)生代謝紊亂的患兒,可行肝移植,但肝移植后仍需飲食控制。
遺傳代謝疾病在兒童時期首發(fā)較常見,因其表現復雜多樣且缺乏特異性易被忽視和漏診,早期識別和針對性治療可明顯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有效延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