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然
(東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長春 130024)
在論述家風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說:“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這就指明了家風就是家庭風氣,實質上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的優(yōu)劣,對于家庭的發(fā)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中國人整體的家風水平,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中國社會的風氣。那么,家風的本質是什么,它有著怎樣的歷史和傳承,在新的時代,我們又該給家風注入什么樣的時代精神,從而彰顯其更大的功用,更好地為家庭、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呢?
1.1.1 榜樣性
家風具有強大的表率和榜樣作用,優(yōu)良的家風可以給家庭成員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反之亦然。家庭成員待人接物時的態(tài)度、平時做事的習慣、面對事情時的取舍等,都是家風在一個人身上的體現。因此可以說,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和思想品質,都是家風的具體化,是家風對外的表露。另外,家風又是一個家族的臉譜,家風反映著家族和家庭的層次。可以說,家風是家庭發(fā)展的產物,由家庭一代或者多代成員創(chuàng)造,同時又對家庭成員起著很強的塑造作用。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來會打洞”“將門出虎子,懦夫生敗類”。狼孩生長在狼窩里,最終變成一個亂吼亂叫沒有思想的怪物,而自小就被刺上“精忠報國”的岳飛,變成了國之棟梁、民族英雄??梢娂绎L對于家庭成員具有強勁的塑造能力和表率作用[2]。
1.1.2 傳承性
家風是祖輩為后輩所留下的重要瑰寶,所以傳承性自然是家風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家風的傳承既是家庭潛在的希望和成長的象征,也是社會發(fā)展的縮影。家風不僅可以影響當時的家庭成員,也為后輩的每一位家庭成員提供了精神索引和道德準則。不管社會如何發(fā)展、時代如何變遷、家庭成員如何變換,這種精神力量一直存續(xù)于這個家庭之中,久而久之成了一個家庭的“文化氛圍”。
1.1.3 創(chuàng)新性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遷,家風中的有些觀點和理念在新的時代已經不再適用,所以就需要后輩的家庭成員對家風做出相應的改良和創(chuàng)新,以更好地在當下社會繼續(xù)引領家庭成員。在當下社會,家風應當緊密貼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引領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實離不開家風這個“載體”,積極培育健康、積極的家風,就是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傳播路徑,為社會主義的繁榮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為祖國的繁榮和富強提供具有我國文化底蘊的“文化支持”。
任何的社會產物,都有它的歷史演變過程。家風,應該是在家庭產生之日,便隨之產生了。開始的時候,家風是在家庭中自發(fā)地形成的,后來,隨著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家風漸漸地就成了人們自覺追求的精神產物了。家風,也就在人們自覺追求下,不斷地進步發(fā)展起來。但是,無論時代怎么發(fā)展,家風都帶有濃厚的階級性和時代性,即家風受到經濟的制約,受到當時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影響,刻著階級和時代的烙印。
1.2.1 在奴隸社會,家風是奴隸主的特權
因為奴隸們只是奴隸主的私人財產,他們自身是無權選擇婚配與否,以及與誰婚配的,因此他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家庭,也就談不上什么家風了。只有奴隸主們擁有自己的家庭,因此奴隸社會的家風,是奴隸主的家庭才擁有的。他們的家風,帶有濃厚的階級性,是為維護這些奴隸主的特權以及奴隸國家的存在服務的。當然,奴隸主家庭中,同樣也存在著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好的家風,如周朝姬旦的 《誡伯禽書》,便是奴隸社會優(yōu)秀的家風的集中體現。這也可以說明家風對于家庭的重要作用。一個家庭,客觀上需要一種好的家風去塑造,去促進。
1.2.2 在封建社會,家風成為普遍的存在
牛耕和鐵器的使用,讓社會經濟發(fā)生了飛躍;經濟的發(fā)展,促進社會關系的變化。在封建社會,家庭成了人人都可以擁有的東西,于是,家風就成了普遍的產物。封建國家和地主階級,當然不愿失去利用家風進行封建宣教的機會。家庭,作為國家機體中的最基本的單位,也需要適應封建社會的改造要求,自覺地將封建文化價值觀念融入自身的機體中,從而保證家族和家庭的傳承。因為封建社會在中國的長期存在,催生了許多代表那個時代優(yōu)秀家風的文化產品,比如,《朱子家訓》《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和諸葛亮的《誡子書》等。當然,因為受時代的局限,這時候的家風,也多少有些封建的糟粕,比如,宣揚“女子無才便是德”和愚忠思想等。
1.2.3 近代,家風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1840年,英國人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家風也隨之經受著巨大的考驗,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傳統(tǒng)家風經受歐風美雨的沖擊,加上逐漸壯大的民族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既帶有個性解放的特征,又有些不倫不類的特質。
1.2.4 社會主義建立,必然賦予家風新的道德價值觀念
社會主義的建立,讓家風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家風中注入了諸如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成分。此外,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繁榮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及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又給家風注入了集體的觀念。黨的十八大提出的24 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讓家風發(fā)生著革命性的變化。這一點,我們將在家風的培育路徑上再詳加論述。
提到家風,就不得不提到家庭。家庭的第一屬性是文化,而家風則是家庭文化樣態(tài)的集中體現。比如,家庭作為社會構成的基本單元,其本身的結構大體相同卻又有著明顯的差異,這主要可以體現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在物質方面,由于個人能力及社會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原因,不同家庭之間的物質收入千差萬別。在我國,不同地區(qū)、不同職業(yè)、不同人群之間的物質收入更是參差不齊,所以“經濟基礎”必然導致“上層建筑”之間的差異,每個家庭都表現出符合自身的精神風貌,比如,安于現狀或開拓創(chuàng)新、樂于消費或勤儉節(jié)約等。所以不同家庭的文化樣態(tài)也導致了家風之間的明顯差異。在精神方面,由于不同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所受的教育不盡相同,這也進一步導致了不同家庭家風之間的差異。綜上所述,家風從本質上來看屬于“文化范疇”,家風所具有的“榜樣性”“傳承性”“創(chuàng)新性” 也正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因此,筆者認為,家風的本質是指一種由父母或祖輩提倡并能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用以約束和規(guī)范家庭成員的精神性的存在,是一個家庭長期培育形成的一種“文化氛圍”。
這就是說,家風是一種精神傳承,具體包括家訓、家規(guī),以及在家訓家規(guī)作用下,表現在家庭成員身上的價值和道德上的取向,表現在家庭中的整體文化氛圍和道德水準,造就了家庭的現在,主導著家庭將來的發(fā)展方向,對家庭中的每個成員現在和未來都有著重大影響[3]。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責任和義務繼承好家風,并且身體力行,實踐它,豐富它,為好的家風的延續(xù),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從而讓子孫后代都能有一個好的家風去傳承,用好的家風去報答先人,用好的家風去興旺子孫。
從前面的論述來看,好的家風于家庭、國家和社會,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那么,在新的時代,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來達到培養(yǎng)良好家風的目的呢? 在筆者看來,要繼承和發(fā)展歷史上家風的培育路徑,就要考察歷史和當代的精神文化。在今天,我們應該通過以下路徑,培育良好的家風文化。
家譜記載下的老一輩的故事、家規(guī)家訓等,都可以作為培育良好家風的資料。首先論及家譜。中國人的家譜,有隱惡揚善的原則,即只記錄人的優(yōu)點好事,不記錄他們的缺點和不好的事,這就等于對先人們的故事做了一個篩選。在家譜記載的基礎上,再剔除帶有封建等級和忠君思想的封建糟粕,就可以拿來講給家庭成員特別是孩子們聽了。因為都是發(fā)生在祖輩們身上的事情,聽者多會有親近感,聽起來也會格外認真,先人們的為人行事,以及他們身上的美好的品質都會對家風的培育起到良好的作用。其次是家規(guī)家訓。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有制訂家規(guī)、傳承家訓的習慣。而這些家規(guī)家訓,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經過時間檢驗了的精神產品,可以說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將家規(guī)家訓貫徹到平時的言行舉止之中,經常用家規(guī)家訓來告誡自己和子女,時時警醒,對照著各自的言行,就能很好地培育起良好的家風[4]。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家規(guī)家訓有《朱子家訓》《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和諸葛亮的《誡子書》等。看這些家規(guī)家訓也會給我們的精神品質和為人處世帶來有益的啟發(fā)??梢姡彝コ蓡T學習這些家規(guī)家訓,對于良好家風的培養(yǎng),不失為一種好的路徑。而實際上,古人很重視這點,我們現在也來重視這些家規(guī)家訓,實際上是手段上的一種繼承。
好的家風的培育,長輩自身的言傳身教非常重要。培育家風,實質上就是家庭的自我教育。既然是教育,最好的方式當然應該是言傳而身教。言傳,常常是指家中的長輩,即家庭中的有德之人,來對晚輩們進行教育,讓晚輩們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如何做又是錯的。這樣的言傳,會在不知不覺中讓晚輩們提高認識。身教,就是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做到以身作則,行為端正。當然,和言傳一樣,身教也主要指家中的長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晚輩們認識到如何正確地做事和思考。有了這樣的言傳身教,自然就會培育出良好的家風。從歷史上看,那些于國于民有利的人,多生活在良好家風之中,也許這些人的家庭經濟條件并不好,但是長輩們言傳身教做得好,所以家風優(yōu)良,培養(yǎng)出了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常常回憶父親習仲勛當年對他的教誨,實質上是良好的家風的熏陶,這為習近平總書記后來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孟母三遷和斷織喻學的故事,也是典型的長輩通過言傳身教,從而達到培養(yǎng)良好家風,進而達到培養(yǎng)出人才的目的。
前面提到,家風具有時代性和階級性,因此,新時代的家風的培育,需要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如今的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階段,理所應當有新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黨的十八大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價值觀,而良好家風的培育,需要踐行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5]。“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
這就要求我們的家風先要教育家庭成員具有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即愛國、敬業(yè)、誠信和友善;在此基礎上,要培養(yǎng)家庭成員具有自由、平等、公正和法制的思想,應該說,這是一種普世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最后,要教育家庭成員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
新時代的家風,注入了這么多新鮮的精神,會有更強的生命力,在對家庭成員的精神塑造上,能力也會更強。
要培育良好的家風,還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合力。在家風的培養(yǎng)中,家庭當然是主戰(zhàn)場,長輩們在家庭中的言傳身教,當然是培育良好家風的主要方式[6]。但是,在當今時代,好的家風的培育,絕對離不開學校的配合。學校要給學生們以傳統(tǒng)和現代相結合的教育,使學生們既有歷史的眼光,又能放眼世界。既有科學知識,又不失家國情懷。學校還要經常對學生們進行學習以外的思想品質的培養(yǎng)和教育。家長們要多與學校溝通,了解學校教育的內容和要求,與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培育良好的家風。可以說,現在的良好家風的培育,已經不僅是家庭內部的事情了,它也應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比如,學校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家長就應該在家庭中,鼓勵孩子全面發(fā)展,告訴他們全面發(fā)展,既是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國家的需要。在生活中,自己也要注重自我發(fā)展的全面性。這樣,家長的言傳身教與學校的全面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就能在家庭中培育出良好的家風,促進孩子成長為一個全面的人,即陶行知所說的“真人”。而在這一過程中,家庭和學校即為形成了合力,共同塑造了健康向上的家風。
良好家風的形成,離不開家庭成員的自我教育。家風的產生,雖然也有其階級性和時代性,但歸根結底是為人服務的,是為了促進人更好地成長,進而達到讓每個家庭成員獲得最大程度的幸福的目的。而人的成長,是離不開自我教育的。這種自我教育,包括的內容很多,比如進行自我反思。良好的家風,需要每個家庭成員都具備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經常性地做總結: 在家風的建設中,自己都做了些什么,哪些是好的,哪些還需改進。也可以通過日記,達成自我的反思。有了這些反思,個人就會進步,家風就會改善。再比如,不斷學習??梢灾苯涌匆恍┟藗饔?,看看那些取得成就的人,是如何改進自己、改進家風的。這樣,自己就可以學習別人的長處,對照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家庭中的風氣做些改進等。自我教育還可以通過家庭成員間的互相辯難和切磋,幫助彼此認識到應該如何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等。這樣,也就間接促進了家風的改進。而家庭成員里,如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習慣和能力,良好的家風就更容易培育成。比如,傅雷一家常常通過家信的形式來交流溝通,進而達到培育良好家風的目的。傅雷夫婦和他們的兒子傅聰的家書,到現在還常常給人以啟迪,為培育良好的家風貢獻著力量。
前面所說的5 點,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實際上,良好的家風的培養(yǎng),是需要多種方式綜合運用的,從而形成合力,促進家風的培育和改善。
家風是種精神的存在,它是一個家庭長期培育形成的一種文化氛圍,有一種強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倫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體現。家風具有階級性和時代性,受社會經濟的制約,受當時的政治和文化的影響。家風的培育,需要依靠對過去有選擇地繼承,需要長輩的言傳身教,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需要家校的合作,也離不開個人的自我教育,最主要的是需要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筆者相信,只要我們對家風有了深入的認識,又都以身作則,多學習,多在里面注入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思想,我們就能達到培育良好家風的目的。如果將社會主義比做一座大廈,那么良好的家風則是大廈中的磚瓦,通過它可以更好地協(xié)調個人、家庭、社會之間的關系,使社會主義在我國“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