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山東省東城街道辦事處,山東 單縣 274300)
馬鈴薯是單縣重要糧食作物、工業(yè)原料作物,同時也是當地農民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傳統(tǒng)栽培技術模式下,馬鈴薯種植管理粗放,其產量低、質量差,再加上受到病蟲害因素的影響,嚴重影響經濟效益,打擊農戶生產積極性,威脅糧食穩(wěn)定性,阻礙單縣馬鈴薯產業(yè)良好發(fā)展。為提升單縣馬鈴薯產量和質量,推廣應用馬鈴薯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并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1.1 選地
馬鈴薯種植對土壤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要合理選擇地塊,為馬鈴薯良好生產奠定有利的基礎。農戶應結合馬鈴薯生長特性靈活選地,優(yōu)選土層深厚、疏松透氣、保水保肥能力強、富含有機質的地塊種植馬鈴薯,以pH值在5.5~6.6之間的微酸性沙壤土最為適宜,同時要保證所選地塊運輸方便,灌水排水便利,要盡可能地遠離各類污染源,如化工廠等,避免對馬鈴薯品質造成影響[1]。
1.1.2 輪作
輪作是降低馬鈴薯病蟲害發(fā)生率的重要舉措,因此農戶應提高輪作意識,優(yōu)先和水稻、油菜、小麥、玉米、黃豆、棉花等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倒茬,降低病蟲草害對馬鈴薯的影響。禁止和白菜、甘藍以及茄科作物重茬,避免感染同一病害。
1.1.3 整地
馬鈴薯種植前,需適當整理土壤,清理干凈上茬作物殘留的枯枝敗葉、地膜、石塊、雜草等,然后在晴天對土地進行深耕,深翻土壤25 cm左右,讓土壤接受紫外線照射,一方面可殺滅部分病菌和蟲卵,另一方面可提升土壤松散性和透氣性,滿足馬鈴薯高產栽培作業(yè)要求。
1.1.4 施基肥
整地時,應配合施加充足的基肥,基肥以腐熟發(fā)酵的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一般每667 m2可施加腐熟農家肥1500~2000 kg、磷酸二銨30 kg、尿素10 kg、硫酸鉀15 kg,提升土壤肥力。
1.2.1 優(yōu)選良種
選種是馬鈴薯栽培前的一項重要工作,若選種不合理,則會極大地影響馬鈴薯的產量、質量。所以農戶應明確選種的重要性,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當地病蟲害流行特點、土豆的具體用途、土壤情況等因素靈活選種,優(yōu)選當地農業(yè)部門推薦的良種。以單縣為例,可選擇荷蘭薯、早大白、東農303、中薯2-8號、隴薯3號、隴薯8號、隴薯10號等等,上述品種具有優(yōu)質高產、抗病性優(yōu)、抗逆性強、商品性好等諸多優(yōu)勢。無論選擇哪一品種,均要保證其純度>98%、凈度>99%、發(fā)芽率>85%、含水量<13%[2]。
1.2.2 種薯切塊
馬鈴薯播種前2~3天,需進行切塊處理,一般50 g以下的種薯可整薯播種;將50~120 g的種薯縱向切成兩塊;130~160 g的種薯采用縱斜切法把種薯切成四塊,要確保每個切塊都有2個以上芽眼。需注意,切塊時應做好刀具消毒工作,一般需準備2把切刀輪換使用,每切一次用75%酒精、0.5%高錳酸鉀消毒1次,避免病毒的傳播。若切塊時切到病薯、爛薯,應及時對切刀進行消毒工作。
1.2.3 拌種消毒
種薯切塊之后,需進行拌種消毒,降低馬鈴薯苗期病蟲害的發(fā)生率。首先,每50 kg種薯用草木灰2 kg+甲霜靈100 g拌種。其次,將甲基托布津2 kg+農用鏈霉素1 kg+滑石粉50 kg,充分混合備用,每50 kg種薯用混合藥2 kg拌種。
1.3.1 播種時間
馬鈴薯播種時間會對馬鈴薯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農戶要合理控制好播種時間。一般氣溫穩(wěn)定在10℃~15℃時即可播種,具體應結合品種差異、降雨等情況靈活調整播種時間,保證馬鈴薯的成活率。
1.3.2 播種密度
馬鈴薯播種時,應結合所選擇的品種合理控制播種密度,一般行距為65 cm,株距為20 cm,深度為15 cm,每667 m2播量為150 kg,若選用早熟品種,則畝保苗5000~6000株,若選用中晚熟品種,則畝保苗4000~4500株,密度過大則影響田間光照和通風,增加病蟲害發(fā)生率,密度過小則會影響整體產量。
1.3.3 播種方式
馬鈴薯播種作業(yè)時,建議使用馬鈴薯專用播種機播種,其可以一次性完成開溝、播種、起壟、鋪地膜、鋪滴灌帶等多項作業(yè)工序。地膜幅寬為90 cm,滴灌帶一膜一管,一管雙行,間距控制在100 cm左右。
1.4.1 中耕培土
馬鈴薯播種后,農戶應密切留意田間生長情況,及時做好中耕培土工作。一般在馬鈴薯出苗10%時即可中耕培土,全生育期可中耕培土2~3次,要結合播種深度控制好培土厚度。落實中耕培土工作,可增加地表照射面積,提高地溫,同時也能夠填埋一些雜草,減少雜草對馬鈴薯植株生長產生的影響,防止土壤板結,保證馬鈴薯良好生長。
1.4.2 及時除草
田間雜草會和馬鈴薯爭奪水分和養(yǎng)分,進而阻礙馬鈴薯生長,因此農戶要及時做好除草工作。除草時,針對頑固性雜草,可人工將其拔出;針對其他雜草,可在晴天上午8:00~10:00和下午3:00~5:00噴施草銨膦等除草劑。需注意,噴藥時禁止噴到馬鈴薯葉片上,避免產生藥害。
1.4.3 灌溉管理
水是馬鈴薯生長的必需品,無論缺水還是富余水,均會對馬鈴薯生長產生一定影響,所以農戶要提高灌溉管理意識,按照前期足水、中期少水、后期濕潤的要求落實灌溉工作。一般情況下,馬鈴薯生長全生育期需灌水4~5次,若發(fā)現土壤板結有裂縫、葉片萎縮等情況,則要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若長期降雨導致積水,則要及時排水,防止引發(fā)澇災。
1.4.4 適時追肥
適時追肥是提高馬鈴薯產量和質量的關鍵,農戶應結合實際情況落實追肥工作。齊苗期每667 m2追施尿素6 kg+硫酸鉀8 kg兌水澆施,有條件的可追施腐熟人糞尿200 kg;現蕾期每667 m2追施三元復合肥15 kg。若長勢差、缺水,可適當增加追肥量;若出現徒長現象,可用15%多效唑30 g兌水40 kg噴施,能有效抑制徒長。
馬鈴薯成熟后,應及時進行收獲作業(yè),控制好收獲時間,收獲過早或過晚均會影響產量、質量。一般情況下,在馬鈴薯大部分莖葉枯黃且塊莖易與匍匐莖分離時進行收獲最為適宜,農戶應選擇晴天上午或下午進行收獲,避開高溫時間段,禁止在雨天收獲馬鈴薯。推薦應用機械設備收獲馬鈴薯,可顯著提升收獲效率,減少人工投入。馬鈴薯收獲后應就地晾曬2小時左右,減少表皮水分。[3]
早疫病是單縣馬鈴薯栽培的常見病,會對葉片、葉柄、莖、塊莖、果實等造成較大的危害。葉片發(fā)病后,會出現不規(guī)則狀、黑褐色、直徑1.5 mm左右的病斑,后期病斑逐漸擴大,顏色變?yōu)楹谏?,有的呈暗褐色,濕度過大時病斑上出現一些黑色的霉層,然后葉片逐漸枯死。塊莖發(fā)病后,會出現圓形的黑褐色的大小不一的病斑,病斑下薯肉呈紫褐色,逐漸干腐。病菌主要在病薯上越冬,次年春季溫濕度適宜后快速生長繁殖,并隨風雨傳播。馬鈴薯生長早期若頻繁降雨,會極大地增加早疫病的發(fā)生概率。
馬鈴薯早疫病防治措施如下:科學選種,優(yōu)選高抗病性馬鈴薯進行栽培;合理選地、整地、施肥,為馬鈴薯生長奠定基礎;加強田間管理,提升馬鈴薯植株的抗病力;密切留意馬鈴薯生長情況,及時發(fā)現并拔出病株,然后將石灰灑在病穴位置消毒;發(fā)生病害后,可交替噴施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間隔1周噴藥1次,連續(xù)噴藥2~3次[4]。
馬鈴薯晚疫病,屬真菌性病害,會對葉片、莖、薯塊造成較大的危害。葉片發(fā)病后,會出現水浸狀的斑點,顏色為綠褐色,潮濕環(huán)境下病斑不斷擴大,顏色變?yōu)楹稚?,同時形成一圈白色霉狀物,干燥環(huán)境下葉片干枯。莖部、葉柄發(fā)病后,會出現褐色的條形斑點,后期葉片逐漸蜷縮,全株腐敗變黑,同時發(fā)出腐敗氣味。塊莖發(fā)病后,會出現褐色凹陷狀的病斑,有的呈紫褐色,后期薯肉逐漸腐爛。病菌可在薯塊內越冬,次年春季溫濕度適宜后隨風雨傳播,日暖夜涼的高濕環(huán)境下,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病率明顯升高。
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措施如下:堅持和非茄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倒茬,減少田間病菌數量;重視對無病壯苗的培育,推廣應用營養(yǎng)袋育苗技術;科學選種,并對種薯做好切塊、消毒等各項工作;控制馬鈴薯播種時間、密度、方法,避免密度過大影響田間光照、通風而暴發(fā)病害;重視田間管理,重點做好除草、澆水、追肥等工作,提高植株抗性;及時拔出病株,并撒施石灰消毒;發(fā)生病害后,可輪換噴施2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乙磷鋁300倍液、波爾多液1∶1∶200倍液,每間隔1周噴藥1次,連續(xù)噴藥2~3次。
綜上所述,單縣是農業(yè)大縣,有著悠久的馬鈴薯種植歷史,馬鈴薯是單縣優(yōu)勢、主導糧食作物之一,保證其安全穩(wěn)定生產意義重大。馬鈴薯種植時,應積極推廣應用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明確馬鈴薯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同時要認真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結合當地馬鈴薯病蟲害流行規(guī)律,制定科學完善的綜合防治方案,確保馬鈴薯安全生產,提高產量、質量進而提升效益,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