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華
(淮陰工學院,江蘇淮安 223003)
現在的大學生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與自信,決定著民族的命運。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融合與碰撞,一方面加深了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另一方面,也對本民族的文化產生了沖擊和影響,這可能使處于成長關鍵階段的大學生產生文化認同困惑。因此,高校必須加強文化自信教育,讓大學生對我們的文化有自信,這是其能否擔當起民族復興重任的重要因素。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自信,直接關系到民族的未來,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增加其民族自豪感。文化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特征,不同的民族會有不同的文化,而這種文化會在民族的每個成員的身上打下烙印。民族文化與民族的歷史密切相關,歷史越悠久的民族,其文化的特征越明顯。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可謂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在此歷史文化哺育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中國人之為中國人,最根本的,不是其外在的特征,而是在其不知不覺中所展現出的文化特征,“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1]?,F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深入,相互之間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刻。西方勢力從未放棄過對我國青年大學生進行文化滲透,而這種文化滲透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西方思維來占領青年大學生的頭腦。正如著名學者樓宇烈先生所說:“如果我們的價值觀念完全變成了美國的價值觀念,我們的思維方式就完全是美國的思維方式了,那我們究竟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呢?這就出現了身份認同的危機?!盵2]對大學生開展文化自信教育,能夠增強其對民族文化的信心,促使其認同民族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強化其做中國人的自覺意識。
第二,堅定其理想信念?!渡袝罚骸肮Τ缥┲??!币删痛笫聵I(yè),就要立大志向。明代的王守仁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沒有志向的指引,人生就會迷失方向,遇到困難就會左右搖擺,躑躅不前,最后一事無成。因此,古人教人以立志為先。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理想信念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3]。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習近平要求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立鴻鵠之志,并強調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一些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深刻的認識,易于受到西方錯誤思想的蠱惑而放大、曲解我們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信仰不堅定,信念易動搖。文化自信教育,能夠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動,讓大學生理解并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堅定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惟理想堅定、信念執(zhí)著,才不會被困難嚇倒,不會迷失方向,也才能不負時代重托,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第三,強化其擔當意識。建設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最大的夢想,是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而這一偉大目標的實現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學生頑強拼搏、付出艱辛的勞動。現在的中國人民已遠離苦難,生活一天天變好,這是中國人民用千辛萬苦的不懈奮斗換來的。優(yōu)良的生活條件易于使人喪失斗志。青年一代如果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民族就沒有未來和希望。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醒青年學生,“奮斗精神一點都不能少,中國青年永久奮斗的好傳統(tǒng)一點都不能丟”。文化自信教育,就是用中國的文化,包括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新文化來教育學生,讓大學生了解民族文化、熱愛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中產生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而這是為國家和民族不懈奮斗的不竭之精神動力。
影響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學生個人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客觀因素。就個人因素而言,一些大學生自我要求不嚴,隨波逐流,不思進取,缺乏文化自省意識。這里我們主要分析幾個客觀的影響因素。
第一,中華文化教育的缺失。中華文化的偉大不僅表現在經典浩瀚、思想深?、英才輩出上,更表現在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上。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人。現在的文化環(huán)境是開放的,一個人不僅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響,也會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我們要強化民族文化教育,讓廣大青年學生在持續(xù)學習中產生文化上的認同,文化自信必然建立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之上,沒有對本民族文化的基本認同,也就沒有什么文化自信可言。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不斷,積淀深厚,博大精深,是無窮的智慧寶庫,博學深思方知其一二,況乎不學不思?,F在不少大學生表現出與傳統(tǒng)文化的疏離,他們不熟悉傳統(tǒng)經典名篇,也缺乏對經典的賞鑒能力,因此,活的智慧寶庫在他們眼中也就成了美國學者列文森所謂的博物館式的存在。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經歷的深重苦難以及為民族解放而進行的浴血奮戰(zhàn),現代青年也缺乏理性認知和情感認同。導致這些問題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教育的缺失。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等內容在中小學教育中都被嚴重弱化,大學的情況更為嚴重,一些理工類大學,根本不重視通識教育,一些高校連《大學語文》也被取消了,雖然也根據教育部要求開設一些通識教育課,但開設無序,質量根本得不到保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失去了課堂這一重要載體是導致青年學生與傳統(tǒng)文化疏離的重要原因。
第二,多元文化并存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們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多,各類優(yōu)秀外國著作被翻譯成中文,大量藝術作品被引入中國,我們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也因此越來越深刻。青年大學生思維活躍,最能接受新思想,但其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正處于形成階段,可塑性強,既易于汲取西方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也會受到西方價值觀念的腐蝕。國內外敵對勢力,“總是企圖讓我們黨改旗易幟、改名換姓”[4],他們不擇手段地利用各種渠道向青年學生販賣以美國文化為主的西方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這些思想觀念對于涉世不深、政治上不成熟、理論上缺乏鑒別力的青年大學生的影響不容忽視?!拔覈洕鐣羁套兏?,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使意識形態(tài)領域局部多元多樣多變的趨勢日益明顯”[5],這樣一種文化環(huán)境,也會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趨向產生深刻影響。一些大學生本來信念就不堅定,思想也無定力,價值理念混亂,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而喪失基本的判斷,而對我們的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又缺乏應有的了解,故而易于動搖。
第三,市場逐利性的消極影響。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飽受欺凌,過著極為艱苦的生活,過上好日子成為老百姓最為樸素的愿望。鄧小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笔粚萌腥珪詠?,中國共產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生產力,人民生活質量持續(xù)得到改善。市場經濟在促進社會發(fā)展、經濟繁榮、改善人們物質生活的同時,對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增強了人們的競爭意識、效率意識、自立意識、民主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但也要看到,市場的逐利性特點、等價交換原則等觀念也會反映和進入到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去,貪圖享受、好逸惡勞,崇拜金錢、視金錢為萬能,道德失范、行為低俗,這些庸陋現象如果得不到批判,就會產生消極影響,扭曲大學生的價值觀。
文化自信不可能憑空產生,必然建立在對民族文化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我們可能通過加強課程建設、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發(fā)揮實踐活動的第二課堂作用等多元路徑開展文化自信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民族文化素質,而其中的一個關鍵是教師的培養(yǎng)。
第一,加強課程建設,發(fā)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它塑造了民族的性格,形成了民族獨特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要努力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鑒于大學生與傳統(tǒng)文化疏離的現實狀況,高校必須充分運用課堂這一主渠道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高大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水平。提高認識水平,是增加文化自信的必要前提。一是開設傳統(tǒng)文化通識課程,不斷完善相關課程建設。中華民族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留下了無數不朽著作,如先秦諸子,《史記》《漢書》,楚辭漢賦、唐宋詩詞、明清小說,這些優(yōu)秀著作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之所在。高校要系統(tǒng)開設相關課程,提高大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二是加強革命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是指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爭取民族獨立、民族解放而進行的無數艱苦卓絕斗爭中所形成的具有鮮明民族特征的文化,革命文化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精彩呈現,是民族精神之重要源泉。要加強《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充分發(fā)揮該課程的教育功能。要加強校本文化建設,結合地方特點,挖掘地方革命文化資源。地方革命事跡一般比較生動、具體,很多事跡依然在當地老百姓中傳頌,而且遺跡便于考察,有較強的感染力,更能震動大學生的思想和靈魂。
第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文化氛圍。人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中成長的,環(huán)境對人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大多數年輕人都喜歡流行音樂,而不喜歡戲劇、民樂、交響樂,這不是因為流行音樂更適合于年輕人,而是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流行音樂的環(huán)境中,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而已。中國老百姓對民族樂器演奏的樂曲很有感覺,而對交響樂沒有什么熱情,這也是環(huán)境造成的。要讓大學生熱愛中華優(yōu)秀文化,就要有計劃、系統(tǒng)地創(chuàng)設能夠達此目的的環(huán)境。比如,創(chuàng)建詩詞學會,讓對詩詞有愛好的學生有一個交流溝通的平臺,并能夠通過這個平臺擴大中華詩詞的影響力,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進來,領略中華詩詞的魅力。中央電視臺的《經典詠流傳》《詩詞大會》等欄目,對傳承和弘揚中華詩詞文化就發(fā)揮了這樣的重要作用。比如,邀請戲曲名家進校園,讓大學生感受中華戲曲文化的魅力?,F在很少有大學生對戲曲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不只是因為戲曲文化離現代大學生的生活比較遠,而是因為大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戲曲文化缺乏了解和欣賞能力。通過戲曲名家進校園活動,可以增加大學生對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了解和欣賞能力,培育其對傳統(tǒng)戲曲的情感。比如,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相應的文化活動。中華民族每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有其豐富的內涵和特定的表現形式,如清明祭祖、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重陽賞菊等,這些節(jié)日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活智慧。大學生對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內涵及其所蘊含的豐富生活智慧不甚了解,就難免會表現出冷漠。我們需要通過深入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增加其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了解,激發(fā)其對這些節(jié)日的情感?,F在的大學生對西方的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等比較有熱情,這與對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態(tài)度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西方主動滲透;二是我們不自覺地配合宣傳,這里既有商業(yè)上的行為,也有教育上的推波助瀾。有些陣地不去占領,就會被別人利用,高校應該從大學生熱衷過洋節(jié)中受到啟發(fā),善于挖掘傳統(tǒng)文化資源,把傳統(tǒng)與現代結合起來,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培育其對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校園文化建設要做好頂層制度設計,有計劃、有目的,統(tǒng)籌安排,要符合文化傳播規(guī)律,建立長效機制。
第三,加強實踐教育,引導學生用核心價值觀指導自己的行為。實踐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孔子早就說過,看一個人,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西奧迪尼在《影響力》一書中指出:“行為是確定一個人自身信仰、價值觀和態(tài)度的主要信息源。”[6]因此,我們不僅要向學生傳授中國文化知識,還要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文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理解、踐行中華核心價值觀。學生參與活動,就會自覺地為達成活動目標而約束自己的行為,使之與組織目標相一致,并在這種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青年要成為國家棟梁之材,就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既要讀有字之書,也要讀無字之書,在實踐中接受磨煉,提高本領。高校應該統(tǒng)籌規(guī)劃大學生的實踐活動內容,加強中華文化的教育與宣傳,組織文化考察、調研活動,在實踐中使大學生深化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理解,堅定文化自信。不僅要考察古代文化,還要考察近現代文化??疾旃糯臍v史文化遺跡,能夠深化對歷史的了解,增加民族自豪感。對近代革命遺跡的考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中華民族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革命的艱難和勝利的不易。還要考察今日之中國,了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取得的巨大成就,要深刻認識到,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這是一個被實踐反復證明了的樸素真理。活動可以形式多樣,但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嚴格的組織,注重實際成效。
第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者的文化素養(yǎng)。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彼^傳道,就是指中華文化精神的傳承。教師的首要職責就是傳道,要把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輸入學生的血液中。傳道之人必然聞道在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信道需明道,對道理有深刻的理解,才會相信,相信了就會自覺地傳。因此教師要自覺地加強文化理論學習,提升文化理論修養(yǎng),這是信之所由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在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身為教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因此,高校要把教師思想文化素質培訓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不斷提高全體教師、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文化理論素養(yǎng),這是其作為教育者之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