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曄婷,王藝錦,何夏萱
(廣西民族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的燦爛文化,是我們最珍貴的教材,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汗水與智慧。古老的中華文明給我們留下了為數不多的古城堡、古村落及古建筑。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日本及東南亞地區(qū)產生了相類似的規(guī)劃布局與建造體系。我們從現有考古資料,包括文字、圖像、實例,了解到先人的建造智慧體現在選址、規(guī)劃布局及建造等方面,而這些智慧正是我們可以與“建筑設計”教學結合的基礎,也是我們當代設計的出發(fā)點。
對于現代建筑,或者在歷史遺存較少的地段上,是否可以采用比較創(chuàng)新的、變異的、多元化的方式表現出建筑的地域性呢[1]?建筑設計能否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仍然保留著文化個性呢?這是現在建筑師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建筑學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共有12個民族世代居住在廣西境內[2]。各民族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形成了帶有自身特色的語言、服飾、村落與建筑,這些多樣性的民族文化可以成為民族地區(qū)的育人優(yōu)勢。
民族地區(qū)院校肩負傳承傳統(tǒng)文化、推廣地域特色文化的責任,同時肩負著為社會持續(xù)輸出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責任。廣西民族大學于2019年成立建筑學專業(yè),將“地域民族特色”確定為專業(yè)特色?;诖?,建筑工程學院不斷嘗試改革創(chuàng)新“建筑設計”核心課程,試圖將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地方“建筑設計”教學的資源優(yōu)勢,構建出一種具有本土特色的利用民族文化資源的“建筑設計”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當代設計作品。在目前的實踐教學中,利用民族文化資源采用如下教學方法進行“建筑設計”教學。
要求從事“建筑設計”教學的教師具有傳統(tǒng)建筑的知識與研究背景是融合的前提。在“建筑設計”教學的前期,先以“中國建筑史”教學為主,通過對廣西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學習,讓學生建立起地方性的史學觀;講授內容要與設計題目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學生在掌握建筑歷史原理、了解地方民族建筑特征之后,開始進入到“建筑設計”教學中;設計教學是偏重邏輯思維和系統(tǒng)設計方法的訓練,設計教學過程包括現場勘探、文獻收集與閱讀、設計邏輯的確立與設計表達。傳統(tǒng)建筑的知識點主要是在設計邏輯的建構階段介入,作為設計構思的切入點。
傳統(tǒng)建筑在形式、紋樣、空間、結構、材料等方面均有可能給學生設計構思上的啟迪?!按┰绞健钡乃季S引導主要應用在設計前期階段。首先,學習他人的“穿越式”[3],學生盡量挖掘以傳統(tǒng)文化為設計意向且建成的建筑設計作品,先解讀傳統(tǒng)再過渡到現代,掌握握建筑大師“穿越”的方法。其次,學生自行“穿越”,教師需針對建筑設計命題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思維引導,在場地調研與資料收集過程中輔助學生挖掘地方文化與傳統(tǒng)建筑元素,并引導學生將其轉換到現代建筑中。通過上述的引導,更易拉近學生與傳統(tǒng)建筑的距離,亦可幫助學生更好地從傳統(tǒng)建筑中吸取設計手法。
指導教師作為建筑設計的命題者,主要任務是向學生明確約束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提供足夠的空間以支持學生的自主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設計的產生[4]。課程設計的命題一定要回應地域文化,強調三個方面。第一,場地選址于廣西,具有可達性且方便學生進行場地調研,場地內或周邊需要有較為突出的歷史文化特征(如老城區(qū)、古村落等)[5]。第二,建筑設計命題需明確設計要求,要求學生在調研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傳統(tǒng)文化要素,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轉換為設計要素。設計作品具有廣西文化氣息,既可傳承歷史文化,亦可具現代風格。第三,關于建筑設計類型的選取,在滿足不同年級學生的培養(yǎng)要求的同時,選擇從傳統(tǒng)到現代均有的建筑類型(如住宅、書院、校園等)。學生可針對某一建筑類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進行分析探索,提高其建筑發(fā)展史研究思維與能力;或選擇文化類建筑(如民俗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等),體現當代地域文化。
利用地域文化資源的“建筑設計”課程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專業(yè)與知識掌握深度,以及與其他課程教學進度相應進行彈性設計[6]。在上述教學法的指導下,安排低年級建筑學子進行實踐,一年級的學生進行平面構成與景觀小品這一系列設計基礎訓練;二年級的進入建筑設計階段,將“建筑設計”與“中國建筑史”課程教學融合,利用“中國建筑史”傳授的知識內容,立足于本土,結合場地調研尋找設計立意。
1.以民族紋樣進行平面構成。平面構成是建筑學專業(yè)培養(yǎng)中的第一個設計,目的是使學生對形式美的基本原則有初始認知,在二維平面上加強學生對局部與整體、局部與局部之間的結構關系的理解[7]。整個平面構成教學是基本形的分割與組合的過程,正方形或圓形先分割成多子形,分割出的子形再用構成方式進行組合。在分割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自主挖掘廣西民族紋樣,進行抽象提取與簡化并創(chuàng)新,作為方形分割方案。整個教學過程既考慮了造型方法訓練,又兼顧了傳統(tǒng)紋樣的解讀與幾何的轉化。
2.“憶百年初心·展八桂風采”景觀小品設計。本設計選址范圍在廣西崇左市,希望借崇左的民族文化、秀麗山川、紅色精神等豐富資源,創(chuàng)作出具有崇左文化特色的景觀小品,同時培養(yǎng)學生處理三維形體的能力,為后續(xù)的建筑設計打下基礎。在實現構成規(guī)律的過程中,可以嘗試運用各種不同元素與不同材料的顏色、質感、肌理特性;在結構設計中,應著重強調結構單元的標準化、組裝工藝的簡易性、空間的可延展性。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挖掘崇左地區(qū)的歷史文化要素,包括崇左壯族文化、歷史建筑要素、紅色文化要素等,并從中尋找設計立意,對歷史要素進行解構與立體、空間的轉化。
最后,學生呈現的作品如下:(1)學生作品1:設計理念融合廣西特有的壯錦和崇左市德天瀑布兩種設計元素。提取壯錦的形態(tài)塑造出曲折的平面流線,配合抬升的地形體現瀑布地勢的落差感,模擬出德天瀑布水簾的意象;利用三組竹結構表達通透輕盈、高低層疊,從而構成一幅層巒疊嶂、山青林密的具有崇左特色的瀑布畫卷。(2)學生作品2:設計靈感來自花山巖畫中的蛙人。小蛙人在大蛙人周圍,小蛙人一層層支撐大蛙人向上,有子孫繁盛、團結一體的寓意?;ㄉ綆r畫中蛙人層層堆疊的形態(tài)是本設計的提取重點,提取蛙人的堆疊方式,設計采用層層累積向上的堆疊形式,體現崇左壯族人民團結一體共同繁榮的寓意。材料選用木條,木頭的搭接方式借鑒中國古建筑構件斗拱(斗拱是由無數個縱橫相疊的木頭相疊形成的承重構件)。在立面上,將蛙人的形態(tài)簡化為兩條曲線表現在立面上,從而形成了既能體現民族團結一心的精神,同時又體現地域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景觀小品。
1.老口村那告坡宅院設計。宅院作為一種居住空間模式,是人類自古以來經久不衰的建筑類型。本次建筑設計場地設定在一個廣西傳統(tǒng)村落中,希望學生在掌握居住建筑設計方法的同時,結合地方歷史文化與傳統(tǒng)建筑特點,進行地域性建筑設計。
本設計選址于廣西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老口村那告坡。其坐落于緩坡之上,為壯族村落,以覃氏家族為主,傳統(tǒng)建筑風貌保存完好,建筑順應等高線布局,村落坐西向東,西靠丘陵,東面池塘,建筑大多為清代所建,在地形限制下民居多為三開間獨棟建筑,僅小部分民居有獨立院落。本設計在村落中劃定三塊場地,三塊場地中建筑已坍塌,需要重建住宅。住宅需滿足基本的起居、展陳、工作、餐飲及休息功能,要求新建建筑與周圍環(huán)境相協(xié)調。學生可以從三個地塊中自行選擇,并對場地中原有建筑根據設計構思和現場調研情況,全部拆除或者部分拆除、部分保留。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選地塊并進行場地調研,場地調研要求對場地與周圍建筑環(huán)境進行拍照與測繪記錄;學生自主總結老口村那告坡的村落建筑特征,特征總結涵蓋建筑尺度、結構、材料、造型、空間組織等;同時要對村落中的文化和習俗進行考察,進而從眾多要素中尋找思路進行建筑創(chuàng)作;在草圖中,學生需展示出對村落內傳統(tǒng)建筑與文化元素的提取與運用,避免生搬硬套。
學生作品以《宅院設計之溪山院》為代表。該設計選擇了村落中央的場地,周圍環(huán)繞著傳統(tǒng)建筑,場地內有三棵大樹,建筑試圖以最小的方式介入場地內。學生對場地進行深度調研,對需要保留的大樹做了明確的定位,大樹成為新建建筑內院的主要景觀。同時,對基地周圍的建筑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測繪,并將建筑尺度融入自己的設計中,將建筑形體打破成多塊,每塊形體的尺寸基本符合一個三開間的獨棟民居尺度,進行再組合,使得新建建筑在形體關系上與周圍建筑高度融合。該基地原本有傳統(tǒng)建筑,但現在已坍塌,只剩下幾堵夯土墻體,設計者借用原有墻體營造片墻景觀,并將溪水引入內院,每個功能空間均被綠植與水景包圍,營造出世外桃源的住宅體驗。從場地出發(fā)得出靈感與思路,既滿足了基本的住宅功能,又創(chuàng)造出空間豐富、與周圍環(huán)境融合度較高的宅院,成為傳統(tǒng)村落中新建住宅的設計典范。
2.基于文化傳承與場所塑造的書畫院設計。傳統(tǒng)書院建筑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書院發(fā)展到當代,功能已經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逐漸成為當地向市民開放的書畫藝術創(chuàng)作、交流、教育的場所,祭祀、齋舍空間消失,講堂、藏書、游憩功能延續(xù),展陳、會議、餐飲等功能作為現代功能植入。書畫院設計選址于青秀山公園中。公園風景優(yōu)美,但歷史文化內涵不夠突出。明代教育家王陽明曾經在廣西進行教學,其書院名稱為敷文書院,書院舊址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物資儲備管理局,舊址用地緊張難以復建,故決定在青秀山公園內建造一座青秀山書院,在致敬王陽明的同時,打造一個向市民開放的書畫藝術創(chuàng)作、交流、教育公園。新建書院需具備廣西的文化氣息,體現民族融合的理念,要求學生在掌握現代文化類建筑設計方法的同時,結合廣西歷史文化與傳統(tǒng)建筑特點,進行地域性建筑設計,不可模仿古風,以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面對傳統(tǒng)。
本次設計與“中國建筑史”授課同步進行。在“中國建筑史”課程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廣西民族建筑特征,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挖掘了民族建筑與文化要素,這就為學生創(chuàng)造本土特色建筑奠定了基礎。同時,在書院設計的前期研究階段,教師將研究分為兩大研究專題,一是“書院的過去”,二是“書院的現在”?!皶旱倪^去”關注三個問題:中國書院的發(fā)展史、中國傳統(tǒng)書院的實例與廣西傳統(tǒng)書院的實例;“書院的現在”主要針對當代教育文化建筑實例的功能與形態(tài)特征。學生自主選擇兩大研究專題,加入研究小組并展開調研,隨后對研究成果進行匯報,同時學生互相點評與學習。學生可以從廣西的民族建筑與文化,以及書院研究專題要素中尋找創(chuàng)作思路,最后創(chuàng)作出既具有地域特色,又能回應傳統(tǒng)書院的現代書院建筑。
學生作品《青山書院》點評:方案借助了嶺南庭院講究的求實兼蓄、精巧秀麗的原則,用一系列的體塊進行錯位,形成層疊的空間關系,建筑的交通空間豐富,通過廊道系統(tǒng)串聯(lián)了建筑各個功能空間,人們在建筑外上下穿行,時而走向室外、時而進入室內,忽明忽暗,創(chuàng)造出游嶺南園林的空間體驗,回應了傳統(tǒng)書院的游憩功能。建筑局部兩層,延續(xù)了民族建筑的吊腳形式,在架出了很多檐下空間的同時,還有一個通風夾層,為人們創(chuàng)造了更多風雨活動場地,有利于建筑的通風散熱,提升建筑的舒適度。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研究與挖掘地域文化元素,深度了解了廣西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利用所學的建筑設計技法,結合建筑史理論進行本土特色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當代建筑。
本次教學實踐與探索,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研究能力提升到了更高層次,培養(yǎng)了學生文化感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