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海路 西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程東亞 西藏大學教育學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少年兒童的思想意識教育高度重視。少先隊組織認同是指少年兒童對于自己所在組織及其目標的認同,并且希望維持組織成員身份的一種狀態(tài)。[1]研究表明,個體的組織認同越強烈,越會對組織產生依附型的情感和支持性的行為,越能接受組織的教育活動與價值取向。[2]因此少先隊組織認同能夠幫助少年兒童認同并實踐少先隊組織的章程和文化,培養(yǎng)對黨和國家的情感認同,對于鑄牢民族地區(q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同伴關系是指同齡人間或心理發(fā)展水平相當?shù)膫€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人際關系。[3]根據(jù)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同伴關系有助于少年兒童順利適應組織環(huán)境,獲得組織歸屬感和組織認同感。良好的同伴關系也能夠增強隊員間彼此的信任,這種來自對組織隊員的信任感不僅有助于少先隊員融入組織內部,在與其他隊員互動交流中滿足自身情感需求,也能幫助少先隊員對組織產生依賴與歸屬感,從而增強對組織的認同感。[4]良好的同伴關系意味著和諧的組織氛圍,也能幫助隊員形成對組織的依賴情感,從而提高對少先隊組織的認同感。
西藏地處于我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從農奴社會直接步入社會主義社會后,現(xiàn)代教育起點相對較低,少先隊組織教育還處于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階段。鑒于此,本研究對西藏拉薩市四所小學的少先隊員進行實證調查,探討少先隊員同伴關系和組織認同的關系,為提高少先隊員的組織認同提供一些思考和啟示。
1.少先隊員組織認同量表
研究采用西南大學李丁編制的《少先隊員組織認同量表》,該量表共14道題目,采用likert5點計分法,分數(shù)越高,少先隊組織認同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擬合指標為:χ2/df=2.228,RMSEA=0.043,CFI=0.944,TLL=0.929,IFI=0.945,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79。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結構效度。
2.兒童青少年同伴關系量表
研究采用香港中文大學郭伯良編制的《兒童青少年同伴關系量表》,該量表共22道題目,采用4點計分。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1,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擬合指標為:χ2/df=2.153,RMSEA=0.042,CFI=0.927,TLI=0.905,IFI=0.928。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結構效度。
本研究在西藏拉薩市四所學校選取700名少先隊員進行問卷的發(fā)放,回收后剔除漏題、規(guī)律性答題的問卷,獲得有效問卷662份,問卷有效率為94.5%。被試分布如下:男生317人(47.9%),女生345人(52.1%);四年級144人(21.8%),五年級276人(41.7%),六年級242人(36.6%);少先隊干部178人(26.9%),少先隊員484人(73.1%)。
采用SPSS26.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單因素方差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通過SPSS26.0對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結果如下:少先隊員組織認同得分為(M=4.22,SD=0.57),同伴關系得分為(M=3.19,SD=0.44)。在少先隊員組織認同的三個維度上:組織認知認同(M=4.27,SD=0.70);組織情感認同(M=4.19,SD=0.69);組織行為認同(M=4.22,SD=0.73)。
1.少先隊員組織認同和同伴關系在年級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通過對少先隊員組織認同和同伴關系進行年級變量上的差異分析。結果表明:年級越高,少先隊員組織認同感越高(表1)。在少先隊員組織認同總體得分和組織認知維度上,“六年級”少先隊員組織認同顯著高于“五年級”及“四年級”少先隊員的組織認同。而同伴關系在年級變量上不存在顯著的差異性(F=0.406,P=0.666)。
表1 少先隊員組織認同和同伴關系在年級變量的差異分析(N=662,M±SD)
2.少先隊員組織認同和同伴關系在學生職務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通過對拉薩市少先隊員組織認同和同伴關系進行學生職務變量的差異分析。結果表明:少先隊干部與少先隊員的組織認同(t=3.043,P=.002)存在顯著差異(表2)。反映在各維度上,除了“組織行為認同”(t=0.228,P=.819)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之外,“組織認知認同”(t=3.583,P=.000)和“組織情感認同”(t=3.785,P=.000)的維度上均存在顯著的學生職務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在這兩個維度上,少先隊干部的得分均顯著高于少先隊隊員的得分情況。
表2 少先隊員組織認同和同伴關系在學生職務變量的差異分析(N=662,M±SD)
同伴關系在少先隊員的學生職務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t=2.807,P=0.005),少先隊干部同伴關系要高于普通隊員的同伴關系。
對少先隊員組織認同和同伴關系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少先隊組織認同與同伴關系呈顯著正相關(r=0.497,p<0.01)(表3),反映在各維度上,組織認知認同與同伴關系顯著正相關(r=0.399,p<0.01);組織情感認同與同伴關系顯著正相關(r=0.410,p<0.01);組織行為認同與同伴關系顯著正相關(r=0.407,p<0.01)。
表3 各變量間相關性分析(N=662)
為了進一步探究少先隊員的同伴關系與組織認同之間的關系,將同伴關系作為預測變量,少先隊員組織認同作為因變量。采用線性回歸來分析同伴關系對少先隊組織認同的影響及影響程度。(表4)結果顯示:少先隊員的同伴關系能夠顯著正向預測少先隊員組織認同(β=0.497,t=14.727,p<0.001),并且能夠解釋少先隊組織認同總變異的24.6%,隊員間的同伴關系越好,少先隊員對組織的認同感就越高。
表4 變量的線性回歸分析(N=662)
根據(jù)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兒童的認知發(fā)展具有階段性和差異性,不同年級的少先隊員由于認知階段的差異性,對組織目標的認知與組織文化的理解不同,在少先隊的活動參與和表現(xiàn)中也不同。高年級的少先隊員心智會更加成熟,思維方式也比低年級的少先隊員更加靈活,在組織教育的過程中會更容易接受組織傳遞的內容。其次,不同年級在開展少先隊活動課程時設置的活動目標和教學方法均不一樣?!渡傧汝牷顒诱n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少先隊活動課程實施與目標設置均要符合不同年級少先隊員的身心發(fā)展需要。此外,低年級的少先隊員往往需要直觀性教學和體驗式學習,在活動的開展中有所局限,而高年級的少先隊員在課程融合思政中輔助理解少先隊的性質和歷史,提高他們對少先隊組織的了解和認同。最后,根據(jù)自我決定理論,人是有勝任的基本心理需要,而擔任少先隊干部能夠滿足勝任的需求。這種勝任的需要能夠幫助個體在組織中獲得光榮感和價值感,從而形成強烈的身份認同感和組織情感認同。[5]擔任少先隊干部的隊員也會更容易形成自我責任感,在組織中形成積極的自我,更愿意主動了解組織目標、價值觀及組織文化,發(fā)揮出榜樣模范帶頭的作用,從而提高組織認同感。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擔任少先隊干部有助于少先隊員在組織中發(fā)展同伴關系。這也與馬艷云在中學生同伴關系研究中的結論一致。[6]首先,從少先隊干部的領導特質來看,少先隊干部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在組織成員的支持中能夠滿足自我心理需要,比較積極主動,樂于幫助其他的普通隊員,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領導能力。其次,在組織的工作中,能夠主動配合輔導員完成少先隊活動的開展,并及時向隊員傳達一些內容,在輔導員和學生之間起到“橋梁”的作用。同時少先隊干部在組織與與隊員交流機會較多,增加了與同伴群體的接觸,建立良好的信任感與友誼,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
同伴關系越好,少先隊員的組織認同越高,而不良的同伴關系會導致少先隊員對組織的認同感降低。根據(jù)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同伴關系是少年兒童的微觀系統(tǒng),能夠影響少年兒童社會化的行為和思想觀念的形成,對個體社會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已有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同伴關系不僅能夠正向預測組織歸屬感[5],也能營造和諧融洽的組織氛圍,有利于少先隊員形成組織認同感。從兒童的心理需求角度來看,少先隊員之間的良好同伴關系能夠滿足少年兒童對安全感和友誼的情感需求,從而對組織產生依賴,從情感上對組織形成認同感。組織內部良好的同伴關系也有利于少先隊員產生角色認同,并且形成互幫互助的“少先隊大家庭”,從而更好地產生身份認同和組織光榮感,從而提高少先隊員的組織認同感。
首先,應該發(fā)揮集體教育優(yōu)勢,構建隊員的交流平臺。通過開展“手拉手,心連心”“共同朗誦經典”等團隊合作活動,幫助學生在集體中形成“學習與生活共同體”,并在團體活動中互相交流與合作,從而引導隊員建立起良好的同伴關系,培養(yǎng)隊員對組織的情感依賴。其次,應該發(fā)揮榜樣教育功能,實現(xiàn)隊員間的良性互動與共同進步,提高全體隊員的組織支持感和認同感。在學習過程或者學校生活中,引導少先隊干部、優(yōu)秀少先隊員幫助有困難的少先隊員盡快適應組織環(huán)境,激勵少先隊員成為下一個榜樣,培養(yǎng)組織間友愛互助的氛圍。最后,發(fā)揮輔導員在少先隊組織中的引導作用,開展相關主題班會教育。通過輔導員的身份解決隊員的心理沖突,調節(jié)組織內部的關系,并以隊中發(fā)生的日常事件為主題,開展友愛互助的教育活動。
良好的外在組織形象對組織內部成員的組織認同具有正向的預測作用。組織成員感知組織聲譽越多,越容易從組織中獲得自尊感和光榮感,從而提高對組織的認同感。[7]首先,定期讓少先隊員學習少先隊組織的光榮歷史、組織性質和社會職責,讓少先隊員感受到成為組織成員的自豪感,建構自我身份。其次,進一步強化少先隊儀式、標識、隊旗等外在形象表征。這些符號既代表著組織,也是賦予成員特殊身份的象征,能夠幫助少先隊員感受到莊嚴隆重的少先隊氛圍和獨特的少先隊文化特征。[8]最后,鼓勵少先隊員通過少先隊組織這個平臺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或者研學旅行活動,讓少年兒童感受到自己是少先隊組織中的一份子,代表著少先隊組織的形象,與組織形成共榮辱的共同體,從而提高少先隊員的自我成就感和組織認同感。
首先,應該建立少先隊小干部輪崗制,要讓每個少先隊員都有機會成為少先隊干部,在輪崗期間熟悉少先隊工作模式,真正參與到少先隊組織管理,滿足自主和勝任的需求,獲得組織內成員的支持與需要,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和組織支持感。其次,鼓勵少先隊員參與少先隊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聽取少先隊員的建議和需求,發(fā)揮少年兒童的主觀能動性。比如根據(jù)不同少先隊員的個性差異讓隊員自主選擇想要參加的活動。最后,放權于少年兒童,創(chuàng)建民主和諧的組織環(huán)境,為少年兒童管理組織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在少先隊輔導員的指導下讓隊員自主商議組織文化的建設、少先隊干部的選舉流程、少先隊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