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燕 閔趙軍 劉小艷 米珍 徐敏
(1.拉薩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內分泌科,西藏 拉薩 850000;2.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神經內科,北京 100053)
Opalski 綜合征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種罕見類型,其由法國人OPALSKI 于1946 年首次發(fā)現(xiàn)并報告[1],特征性表現(xiàn)為Wallenberg syndrome 的典型癥狀合并病灶同側偏癱。該綜合征在高原地區(qū)人群中目前未見報道。
患者,男,回族,34 歲,主因“突發(fā)右側肢體無力8小時”入院。病人在初進藏5 天及通宵熬夜等誘因后出現(xiàn)突發(fā)右側肢體無力,向右側傾倒,右下肢跛行,右上肢抬舉無力,伴右側面部表情消失、口角左歪,伴頑固性呃逆、惡心、嘔吐、飲水嗆咳、吐詞不清及嗜睡,無視物受限及視物模糊。15 天來患者因輕微感冒而有輕度頭痛。既往否認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腦卒中病史,否認吸煙及飲酒史。
SPO2:92% BP:145/98mmHg,神志嗜睡,查體欠合作,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mm,對光反射靈敏,眼球浮動,眼震明顯,眼球各向運動到位,吐詞稍欠清,飲水嗆咳,右側鼻唇溝變淺,伸舌右偏,口角左偏,咽反射正常引出,右側上下肢肌力5-級,輕癱試驗陽性,右側面部感覺減退,右側肢體感覺正常,右側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欠穩(wěn)準,雙側病理征未引出。NIHSS評分7 分(面癱、共濟、意識),洼田飲水試驗5 級。MRS 1級。GCS評分14分(呼叫睜眼)。
急診頭部MRI+DWI:右側橋腦臂異常信號,考慮超急性期腦梗塞可能(圖1)。因首次核磁顯影不清,于2 天后復查頭部MRI+DWI:延髓右側異常信號,考慮急性期腦梗塞,對比舊片,范圍稍增大,DWI上信號增高(圖2)。腦MRA 示:右側大腦前動脈A1 段缺如,右側椎動脈顱內段纖細(圖3)。頸部血管彩超:雙側頸動脈及椎動脈未見明顯異常。心臟彩超:未見異常。動態(tài)心電圖:未見異常。靜脈空腹葡萄糖7.57mmol/L,糖化血紅蛋白5.1%,監(jiān)測血糖:空腹血糖4.9~6.1mmol/L,餐后血糖5.2~8.7mmol/L 監(jiān)測血壓:120~141/73~99mmHg,余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電解質、凝血、腫瘤標記物、甲狀腺功能、特殊感染均未見明顯異常。
此患者為青年男性,在初進藏5 天及通宵熬夜等誘因后右側肢體無力,伴右側面部表情消失、口角左歪,伴頑固性呃逆、惡心、嘔吐、飲水嗆咳、吐詞不清及嗜睡。頭部MRI+DWI:右側橋腦臂異常信號。診斷為:急性腦梗死(右側延髓背外側,小腦后下動脈供血區(qū))。入院時NIHSS 評分7 分(面癱、共濟、意識),洼田飲水試驗5 級。MRS 1 級。GCS 評分14 分(呼叫睜眼)。給予抗血小板聚集及強化降脂,促進側枝循環(huán),康復治療及對癥支持治療后7 天,患者偏癱、飲水嗆咳、呃逆、嗜睡等癥狀明顯緩解出院,出院時NIHSS 6分(面癱、共濟),洼田飲水試驗1 級。MRS 1 級。GCS評分15分。
Opalski綜合征作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種類型,早期血管再通治療應做為其重要要的干預措施。但因其與其他后循環(huán)卒中有著同樣的不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和較低的影像學陽性率,早期診治時易誤診漏診,導致較多的患者失去血管再通的機會。結合文獻檢索總結分析33 例有詳細臨床資料的病例報道見表1、表2[2-30]。
年齡分布在26~86 歲之間,男性22 人,占比66%,女性11 人,占比33%.如表1 所示,其中偏癱、感覺障礙、眩暈、惡心嘔吐等主訴較常見,感覺異常常被描述為溫度感覺障礙,頭痛常表現(xiàn)為一側枕部疼痛,霍納征較常見48%,提到babinski(+)的患者僅占39%.關于Opalski 綜合征患者是否應該存在錐體束目前仍有爭議,DEMBO[5]應用DTI 成像技術顯示Opalski 綜合征是由于位于延髓錐體交叉后的皮質脊髓束損傷所致。而KIM 等[10]學者認為同側肢體偏癱是由于脊髓小腦束受累,引起患肢的運動覺障礙和共濟失調所致。筆者認為若錐體束征陽性患者應考慮為皮質脊髓束損傷,反之則為脊髓小腦束損傷,在接診患者時如有相關臨床表現(xiàn)及體征時,故無論是否查到病理征陽性,均應該多加警惕是否有OPALSKI 綜合征的可能并積極進行下一步診治。
表1 癥狀體征統(tǒng)計
Opalski 綜合征的病灶及責任血管尚存爭議。如表2 所示,梗死部位方面影像學最常被描述為延髓梗死,部分合并小腦、枕葉梗死,少數(shù)僅存在小腦枕葉梗死的描述,責任血管幾乎集中在Pica 及椎動脈,也有較多患者未提到血管異常。目前MRI 彌散成像為最主要的診斷手段,也常見首次MRIDWI 結果陰性的情況,原因可能為延髓部位小,側枝循環(huán)復雜,梗死后影像學信號不典型,診療過程中應隨著病情進展及時復查,以避免漏診。因該部位血流動力學比較復雜,DSA 的運用及普及對發(fā)病機制的闡明可能提供更多的研究資料。
表2 影像學特點
Hara,D 等人[30]在首次MRI 陰性,MRA 提示動脈閉塞的情況下仍積極給與RTPA 溶栓治療,患者的偏癱即刻改善,提示MRIDWI 結果陰性的情況也可酌情評估溶栓治療。Aynaci O 等人[2]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呼吸功能障礙,并接受了插管,在重癥監(jiān)護等治療后好轉出院,提示該部位的梗死可能使生命中樞功能障礙,治療期間需警惕呼吸衰竭,呼吸支持可能是需要準備的治療方案。本例患者為34歲男性,系青年卒中,發(fā)病前有從低海拔地區(qū)向高海拔地區(qū)轉移以及熬夜、感冒等誘因,MRA提示右側椎動脈顱內段纖細,完善危險因素篩查后未查及相關危險因素,但由于我院設備限制,未能完善DSA、發(fā)泡實驗、易栓癥篩查等檢查,初步考慮其TOAST分型為不明原因型。
綜上所述,Opalski綜合征作為腦梗死的一種少見表現(xiàn)形式,由于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等不典型,導致其容易錯失血管再通治療的機會,在臨床工作中需注意盡早識別,及時干預,避免延誤診治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