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瑜
(商洛學院 城鄉(xiāng)規(guī)劃與建筑工程學院,陜西商洛 726000)
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fā)《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轉型發(fā)展高校要把辦學思路轉到培養(yǎng)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吨笇б庖姟窞榈胤奖究圃盒5陌l(fā)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對人才培養(yǎng)目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培養(yǎng)學生具備職業(yè)要求的實踐應用能力。對地方本科院校城鄉(xiāng)規(guī)劃專業(yè)而言,設計課程(包括建筑設計、場地設計、城鄉(xiāng)總體規(guī)劃、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修建性詳細規(guī)劃、城市設計、旅游規(guī)劃、鄉(xiāng)村規(guī)劃等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應用和設計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教學內容[1]。但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目前仍處于轉型期,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設計課程教學體系還不夠完善,難以實現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要求。因此,探索適合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城鄉(xiāng)規(guī)劃專業(yè)設計課程的教學路徑尤為重要。研究以《建筑設計》課程為例,在現有文獻和相關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特點,探討設計課程的教學方式、方法,以期促進教師教學效果的不斷改進和學生學習效果的不斷提升,同時為城鄉(xiāng)規(guī)劃專業(yè)其他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建筑設計》是城鄉(xiāng)規(guī)劃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該課程由理論和實踐兩部分構成,課程設置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建筑設計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具備較強的建筑設計實踐能力和良好的設計溝通能力。課程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如下:
傳統的《建筑設計》課程是以教師為主進行理論講授和設計指導,教學互動較少,導致存在教師無法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積極性不高,設計實踐效果不佳等問題[2]。開展討論式教學雖能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度,但由于部分學生自學水平有限,容易導致知識學習的不系統、不高效。因而探索適合地方本科院校生源特點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尤為重要。
傳統《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比較單一,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能力的培養(yǎng)不足。且理論知識過于依賴教材,而《建筑設計》課程知識體系龐雜,技術更新較快,設計標準和國家政策的不斷變化對課程內容的影響較大,教學所用教材大多編寫時間較早,繼續(xù)沿用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則難以了解學科前沿知識。再加上實踐部分的設計內容往往采取模擬的形式完成,學生難以掌握科學和先進的設計理念,因而實踐應用和設計創(chuàng)新能力較弱。所以尋找能突出對學生“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的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尤為重要。
傳統教學由于缺少有效的教學資源庫建設平臺,僅靠教師推薦學習資源、學生采取自主學習的方式,實施效果較差,很多學生認為資料搜集麻煩,學習自主性較差。由于缺少與學生有效溝通的互動平臺,教學互動無法在課后得以延續(xù);由于缺少有效的教學監(jiān)管平臺,教師無法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獲取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的有效資料;由于缺少教學效果的反饋平臺,教師無法及時掌握教學反饋意見。
傳統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以授課教師為主,忽略了企業(yè)評價可以豐富學生看待設計問題的角度,忽略了學生互評所產生的取長補短、查漏補缺的益處;傳統教學的評價方式以對學生的終結性評價為主,忽略了對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和學習過程的評價;傳統教學的評價內容主要以理論考試評價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以實踐成果(圖紙)評價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忽略了對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的評價;傳統教學對理論部分的考核有試題評分標準,可進行量化評價,但對實踐部分的考核缺乏明確的評分標準,導致學生實踐部分的成績受教師主觀認識影響較大。
目前《建筑設計》課程的授課教師大多是畢業(yè)后直接從事教學工作,雖然專業(yè)理論知識扎實、科研能力較強,但缺乏建筑設計實踐項目的鍛煉,實踐經驗不足。教師直接從事課程設計實踐的指導工作,由于自身對實踐內容理解不到位,指導學生所做的設計容易出現基地現狀分析不全面、建筑設計定位不準確、建筑功能布局不合理、建筑設計成果實用性及可操作性較差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
鑒于《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從構建課程教學模式、優(yōu)化整合教學內容、搭建網絡教學平臺、構建教學評價體系、組建課程教學團隊五個方面展開研究。
通過對比分析BOPPPS教學模型(引入、目標、預測、參與式學習、后測、小結)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講授、獨學、討論、對話)的優(yōu)勢與不足(見表1),結合地方本科院校學生自學水平有限的特點,將BOPPPS教學模型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兩者的優(yōu)勢進行融合,形成包括“預測、講授、獨學、討論、對話、后測、小結”的“七元一體”教學模式。其中,“講授”環(huán)節(jié)以BOPPPS教學模型的“引入、目標”開始,然后進行教學內容的講授;“講授、獨學、討論、對話”共同構成了BOPPPS教學模型的“參與式學習”。該教學模式加強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既強調了教師講授知識的系統性、高效性,又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
表1 BOPPPS教學模型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與不足
“七元一體”教學模式在《建筑設計》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如圖1所示。
將課程思政、科教融合、產教融合、賽教融合、課證融合教學理念融入《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中,形成“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的教與學、學與用、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方式[3]。課程思政理念是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建筑設計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建筑師職業(yè)道德[4];科教融合理念是以學生參加科研項目以及社會服務項目來提高學生的科研與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產教融合理念是通過拓展校內外設計實踐教學基地,加強校企、校地合作,以學生參與真實的實踐項目來提高實踐應用和設計創(chuàng)新能力[5];賽教融合理念是以學生參加建筑設計競賽來加深對行業(yè)發(fā)展前沿和科學理念的理解及應用;課證融合理念是將注冊建筑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的知識點融入《建筑設計》課程中,按照國家職業(yè)技術要求來培養(yǎng)學生。
考慮到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教育教學發(fā)展需求,在教學中借助信息化資源的優(yōu)勢,依托云班課搭建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云班課是一款移動教學助手,包括資源、成員、活動、消息四個教學模塊。其強大的教學資源存儲功能,可以分課程分章節(jié)分類別上傳教學資料,還可以添加網絡資源鏈接,形成教學資源庫,方便學生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料。利用云班課可以隨時隨地開展與課程相關的主題討論,加強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使得教學互動在課后得以延續(xù)。它還能記錄每位學生的每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幫助教師實現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跟蹤和學習成效的評價,對參與學習活動不積極、作業(yè)質量和測試結果較差的學生及時進行督促,獲取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的資料;還能夠幫助教師及時獲取教學效果的反饋意見,以便對課程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做出及時調整,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依托云班課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具體如圖2所示。
《建筑設計》課程教學以教師、企業(yè)、同伴、學生共同構成評價主體[6],在平時作業(yè)、案例分析、調研分析以及草圖設計階段引入“教師評價+同伴互評+學生自評”的評價形式,在最終設計成果展示階段以答辯的方式公開評圖,采取“教師評價+企業(yè)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的評價形式,以此豐富學生看待設計問題的角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總結與遷移;評價方式在原有終結性評價的基礎上增加了診斷性評價(通過“七元一體”教學模式中的“預測”環(huán)節(jié)進行評價)和形成性評價(通過云班課網絡教學平臺的班課數據、教學報告和課堂教學互動情況進行評價),以此促進教師教學效果的不斷改進和學生學習效果的不斷提升;評價內容除了評價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以及設計實踐能力外,還加強了對學生法治意識、團隊合作、工匠精神等職業(yè)素養(yǎng)的評價,以期培養(yǎng)出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較強、職業(yè)素養(yǎng)過硬的應用型人才;對于《建筑設計》課程理論部分的考核沿用傳統考試的量化評價方法,實踐部分的考核采用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在評價前制作含有評分等級(包括優(yōu)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和評分項的可量化的二維評分表,不能量化的部分評分標準則需要提供詳細的說明并進行質性評價,通過這種評價方法,學生實踐部分的得分將有據可循,而且學生也能清楚了解自身實踐部分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修改完善設計成果。
《建筑設計》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僅以專職教師進行理論講授和設計指導,難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也較難實現培養(yǎng)社會所需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要求。因此,組建一支由專職教師(來自學校)和兼職教師(來自企業(yè))構成的教學經驗豐富、設計實踐能力強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學團隊尤為重要。一方面,可以與相關企業(yè)合作開設“雙師型”教師培訓班,專職教師通過參加企業(yè)培訓,或利用課余時間進入企業(yè)參與設計實踐項目,來提高自身的工程素質和設計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引進企業(yè)具有設計實踐經驗的專業(yè)技術人員擔任《建筑設計》課程的兼職教師,通過參加教育教學培訓、參與教學實踐,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與教學技能。
結合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特點,基于《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現狀,本文從構建課程教學模式、優(yōu)化整合教學內容、搭建網絡教學平臺、構建教學評價體系、組建課程教學團隊五個方面探索了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城鄉(xiāng)規(guī)劃專業(yè)《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路徑,以期為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提供參考。《建筑設計》課程未來仍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結合產學研協同推進教育教學模式的不斷完善,通過不斷吸取經驗、總結教訓,優(yōu)化教學方式、方法,為培養(yǎng)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應用人才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