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堯
很多人對“聲樂”的理解局限于歌唱一詞,認為聲樂就是簡單的“唱唱歌”。聲樂確實是一門有關于歌唱的藝術,但歸根結底它其實是一門表演藝術,“聲樂”的全稱其實是“聲樂表演”。對于歌唱而言,學生只有理解到作品本身的情感,做到“共情”的歌唱才會賦予歌唱一定的生命力,然而聲樂表演并不是孤芳自賞,而是取悅他人。只有好聽的聲音是不夠的,木訥的表情與拙劣的表演并不能給觀眾很好地傳遞情緒,到頭來就只是歌唱者的“自我陶醉”。
“持有良好的表演臺風,從走上舞臺就要融入到音樂里,在有修養(yǎng)的戲劇表演中去更好地展現(xiàn)音樂,所以,平時訓練中一點一滴地培養(yǎng)歌唱的表演能力,是聲樂課堂教學規(guī)范學生的專業(yè)技能的基本前提,旨在提高學生表演演唱的水平?!盵1]聲樂表演相較戲劇表演而言,醞釀情緒的時間并不長,情緒的調(diào)動要更加迅速準確。聲樂表演時,表演者從上臺到一首作品的結束從情緒上要經(jīng)歷“準備”“抒發(fā)”“結束”三個階段,而往往一首聲樂作品的時長不超過七分鐘。大部分聲樂演出對演唱者的要求并不只是演繹一首作品,而是多首作品的連續(xù)表現(xiàn),所以這又要求表演者在演繹完上一首作品后快速調(diào)整狀態(tài),進入另外一種情緒。
聲樂教育不能只是單純的歌唱教育,而是聲樂表演教育,過于關注聲音的訓練往往會忽視學生的情感表現(xiàn)能力以及理解作品的能力,學生在歌唱的同時,會忽略表情、形體以及心理的變化。除了聲音的訓練之外,表演課程的開展尤為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尋找一種富有“生氣”的方法來改善自己的聲樂課堂。然而在普通高中的聲樂教學活動中額外開設表演課并不現(xiàn)實,這主要受限于學校對課程設立的整體規(guī)劃。在音樂課的基礎上增加一門表演課程也會給學生增加額外的學習負擔,所以只能采取在聲樂課堂上融入戲劇表演的方法,以達到聲樂表演教育的目的。
高中聲樂學生由于社會閱歷不多,知識量有限,導致對作品的理解不夠深刻,對作品當中的情緒把控能力不足。鑒于這種不能短時間內(nèi)豐富閱歷的困難情況,戲劇表演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很明顯的。戲劇的特點之一就是故事性,這些故事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社會,每一個故事就是一個不同的人生。學生通過體會戲劇帶來的不同“生活閱歷”,會在短時間內(nèi)提高對作品情感的把握能力。
在普通高中的聲樂教學當中,教師的作用很重要。聲樂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應該在自身的教學方式上融入戲劇表演。戲劇表演的強烈感染力可以幫助教師鋪墊教學活動的基本氛圍,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審美引導的作用,教師通過語氣的潤色,將作品內(nèi)容詮釋成感性的有色彩的畫面,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從潛意識中接受整體的情感基調(diào),心理上做好承接作品情感的準備。教師將戲劇表演融入到高中聲樂教學當中可以讓學生保持對聲樂的興趣,這樣,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就會保證教學質(zhì)量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
當教師和學生共同在戲劇表演的方式下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和學生會因為故事的沖突性以及融入角色的同理心而全身心地投入,從心理學上來說,教師的情感釋放會刺激學生做出反應,學生不自覺地模仿行為會讓他們快速進入老師所引導的情感氛圍當中,注意力集中的同時,學習效率也會正比上升,這樣才會讓教師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共鳴。所以普高聲樂教學不能是完全理性的,感性是保證歌唱有色彩的條件之一,必須做到理性和感性的辯證統(tǒng)一,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質(zhì)量。
不同于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中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高中生的心理情況參差不齊。很多學生在課堂上不敢回答問題,不敢放聲歌唱,也不敢肢體表達,這些學生的反應會給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帶來極大的困難。而教師在自己的聲樂教學活動中融入戲劇表演,會從心理上給予學生一種親切感和信任感,如果學生感覺到外界環(huán)境是安全的可靠的,這種緊張的心理會隨之減弱,從而幫助學生更高效地接受知識。
普通高中不同于藝術學校,學生重心以文化課為主,登臺展示的機會普遍較少,舞臺表現(xiàn)力普遍較弱。肢體動作不是一成不變的,針對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無論從聲音還是肢體表達來說都是不同的。所以學生很難采用模仿教師動作的方法獲得真正自然的肢體表達方式。肢體語言應該是即興的、臨場發(fā)揮的,比較于歌詞應該更加靈活靈動。所以,便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讓普高學生獲得這種能力。
戲劇表演是從生活中來的,好的表演會讓別人從中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意思和情感,所以在普通高中的聲樂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模仿等表演訓練,將生活中的動作進行有分寸地夸大和一定程度地濃縮,并融入到歌唱當中,這樣會使歌唱表演的肢體變得非常自然。
鑒于普高學生的接受能力,主要選擇中國的“梅蘭芳表演體系”以及西方比較直白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來融入音樂活動。
在普通高中聲樂教學之中融入戲劇表演并不只是對自身的心理和形體有益,其實也對普高學生的聲樂技術很有幫助。在中國傳統(tǒng)戲劇當中,對聲音有嚴格的要求,要求肉聲實,氣聲凝,字正腔圓。其中,包含著如何使聲帶更好閉合的技術、氣息技術、橫膈膜應用技術、建立歌唱管道的技術、面罩與咬字技術。而字正腔圓正是讓普高學生建立起基礎聲樂審美標準的“基礎答案”。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也對歌唱技術有幫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倡從模仿開始,到達外在,再從外在進入到內(nèi)在。他的訓練方式很多,比如天性解放、感受練習、觀察練習等,這些練習會在普通高中聲樂教學中帶來很多好處,無論是在肌肉放松方面,口型舌位方面還是咽壁小肌肉群控制方面都有很有效的幫助。
在普通高中聲樂教學當中融入戲劇表演對提高學生演唱技巧有很大的幫助,相比較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來說,這種教學方法將抽象的知識轉變成了具體的操作方法,學生更加容易理解。
普通高中的聲樂教學以大課為主,一對一聲樂教學條件有限,所以戲劇表演的表演基礎訓練表現(xiàn)在多人集體訓練當中,我們主要以西方表演理論為主來說。首先要根據(jù)普通高中的學生情況來制定教學大綱,要有目的性地進行戲劇表演的訓練,這種訓練不能單純的以戲劇表演為目的,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聲樂表演教學中來。鑒于普通高中生的聲樂水平普遍較弱,應當從基礎的知識入手。
1.臺詞訓練
反觀表演訓練中能有效訓練氣息的訓練當屬臺詞訓練。臺詞分為對白以及獨白兩種,戲劇表演中的臺詞要求運用適合的音量、恰當?shù)囊粽{(diào)、受控的情緒,要做到這些一定要依靠氣息的支持,根據(jù)不同的臺詞內(nèi)容選擇不同的方式用氣。比如表示驚訝時的倒吸一口涼氣,傷心時的嘆氣。這種基礎的臺詞訓練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找到運用氣息的方法,與此同時,將臺詞的文字內(nèi)容變成歌詞,會幫助學生更容易體會到作品的情感,合理應用氣息技術,讓氣息技術不再“對抗”表演情緒。
有了氣息的支持,聲音的色彩會發(fā)生改變——聲音更加凝實,線條更加圓潤,情緒更加飽滿。這些聲音的變化在很多人口中叫做“肉聲、圓聲、情聲”,其中“情聲”對聲樂表演舞臺質(zhì)量的提升最有幫助?!八^的情聲就是含情之聲”[2],戲劇表演中的臺詞訓練不僅對咬字吐字進行要求,還對聲音的情感塑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臺詞訓練無疑會提高學生對作品情緒的掌握能力。
2.解放天性訓練
關于解放天性是什么大家眾說紛紜,被大家接受的眾多觀點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讓不會笑的人笑,讓不會哭的人哭,讓不會站的人站,讓不會跳的人跳”。人都是有思想的,但是在成長的階段會被環(huán)境影響,多多少少地抑制住自己的情感,比如“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吃飯的時候要等人來齊了再吃”,等等,解放天性訓練的目的就是讓大家不再在乎環(huán)境所帶來的情感上的干擾,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很多高中生說話時很流利,一旦開始唱歌就很難放出聲音,久而久之聲樂表演就變成了一種學生的壓力和負擔。“這種壓力和負擔也是束縛學生‘天性’的枷鎖,使學生在聲樂教學與演出當中很難實現(xiàn)思維與表演的和諧自然?!盵3]針對這個問題,戲劇表演當中的解放天性訓練很適合幫助解決。
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讓學生的“天性”得以解放。首先,引導學生進行“自由態(tài)”訓練,讓學生以不同作品的故事為基礎,進行自由角色、自由臺詞、自由形式的表演,訓練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進而引導學生接近自己的天性。
其次,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圍觀表演”的氛圍非常重要,讓學生圍在一起近距離圍觀一位同學的表演,這會讓表演的同學極具壓力。同學在這種壓力下進行表演非常困難,在適應了這種壓力之后,回到相對寬敞的舞臺與觀眾保持相對“安全”距離,會讓表演者的心理在極大程度上放松下來,從而保證演出的質(zhì)量。
除此之外,解放天性訓練對于歌唱時肌肉緊張問題、歌唱時肢體動作僵硬問題都有著巨大的積極作用。
3.觀察練習
聲樂表演藝術的魅力除了來自于聲音的美感之外,也來自于演員表演時對觀眾的情緒感染。要想感染到觀眾,需要演唱者對作品的整體情感做出精準的把握,而想要做出精準的把握就需要演唱者擁有合格的作品理解能力。在掌握了作品的整體情緒之后,演唱者要用自身的表演向觀眾傳遞作品情緒,此時就需要演唱者擁有良好的表演能力,而完成一場精彩的表演除了對演唱者的基本功有要求之外,也要求演唱者擁有強大的觀察能力。只有擁有強大的觀察能力,演唱者才能從生活中提取素材融入到表演中去,讓自己的表演更加真實靈動。這樣一來,觀眾才能從演唱者身上找到情感共鳴。
顧名思義,觀察練習主要是為了提高觀察能力。主要分為動態(tài)觀察和靜態(tài)觀察兩類,要求從整體認知盡可能地進入到細節(jié)認知當中,對事物進行微小化的觀察,觀察練習對學生的聲樂學習效率也有很可觀的成效。
視覺觀察,將學生分成二到五人的小組,圍成一個圈,盡量讓他們靠近彼此,觀察對方的細節(jié)特征。
聽覺觀察,播放一首歌曲,要求學生辨別樂器,讓學生記錄每一次歌唱的換氣點,記錄歌曲各個樂器的出現(xiàn)時間順序等細節(jié)信息。
觸覺觀察,將學生的眼睛蒙起來,分發(fā)給大家一些不同的物品,比如蘋果,尺子,籃球,頭發(fā)等物品,通過觸摸觀察之后要求學生以“摸起來……”的句式描述觸覺感受讓大家來猜是什么物品。
這三種訓練會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細節(jié)觀察能力,長期堅持下來,學生會養(yǎng)成關注細節(jié)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聲樂學習中學生接受教師教授的技巧和模仿歌唱家正確聲音時,會觀察得更加仔細,接受得更加準確。
在進行了基礎的表演訓練之后,普通高中的學生將具備基礎的表演能力。此時的教學重心不能放在單純的表演訓練或者聲音技巧訓練上面,要將二者進行融合。
在普通高中,經(jīng)常會舉行班級與班級之間的歌唱比賽,大部分班級會選擇合唱,齊唱等形式,而合唱與齊唱的標準在于整齊、統(tǒng)一。這種“趨同”的標準雖然會夯實學生的音樂基礎,但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性,不同的生理結構與不同的知識接受能力導致學生出現(xiàn)很多歌唱上的問題。而歌劇是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它不僅強調(diào)整體的劃一,還凸顯個人的特點。將歌劇這種藝術形式引入普高音樂教學中會有不錯的成果。
聲樂表演與戲劇表演都是表演藝術,而歌劇在兩種藝術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讓學生用歌唱加戲劇的方式演繹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故事,這種多樣性的教學形式會完全發(fā)揮戲劇表演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在歌劇排演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音樂中的情緒,角色間關系的變化,通過對自身與同學之間水平的比較,形成青少年之間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讓普高聲樂教學活動更加富有生命力,讓學生對聲樂表演產(chǎn)生直觀的體會。
在普通高中聲樂教學中融入戲劇表演是可行的,除了對學生聲樂表演水平起到積極作用之外,對普通高中聲樂教學的形式也做出了良好改變。不同于常規(guī)教學,將戲劇表演融入普通高中聲樂教學之后,聲樂課堂更多地變成了一種游戲,一種引導,教學過程帶給學生的收獲非常豐盈,專業(yè)知識反而像一種附屬品。我國獻身聲樂教學事業(yè)的教師也應當引導學生理解聲樂表演藝術的本質(zhì),改變當下大眾認為聲樂表演藝術僅是唱歌發(fā)聲的狹隘看法,讓“聲樂教育”回歸到“聲樂表演教育”中去。
注釋:
[1]朱 勇.戲劇表演基礎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J].黃河之聲,2014(19):12—13.
[2]王小寧.聲樂表演與戲劇表演的共性[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09):52.
[3]顧培培.“解放天性”在中學聲樂教學中的融合[J].音樂時空,2013(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