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 史料實證是其他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版)》要求:“針對史料實證這一素養(yǎng),教師在制訂必修課程的教學目標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依據史料講述歷史的實證意識,使學生能夠認識史料的不同類型及其價值,能夠從多種渠道獲取史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嘗試運用史料作為證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在制訂選擇性必修課程的教學目標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整理、辨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能夠利用不同類型史料進行互證,對相關歷史問題作出更全面的解釋。”那么,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呢?
一、認識教育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于高中學生學好歷史而言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推動下,學生可以更好的重現歷史事實,加深學生對歷史資料的理解,從而做出客觀性的評價。(1)歷史事實的重現。在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它在一定程度上和我們的實際生活情況存在著差異。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學習與生活實際偏離的問題。為了能夠有效的改變這一狀況,必須發(fā)揮史料實證的作用,大量收集相關的歷史資料,并對這些的資料進行有效的分析,最終將歷史事實重現出來,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體驗感,更好的見證和認識歷史。(2)歷史認知的深化。學生在進行歷史知識學習過程中,由于歷史的不可恢復性,使得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認知度受到影響。而且,在對教材內容學習時,學生只能通過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對歷史知識進行初步的評價,但是很難做到對歷史資料的正確解釋。而在史料實證方法的幫助下,學生可以有效彌補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利用新的學習方法進一步掌握歷史知識的內涵,加深對歷史這門學科的認知程度。(3)歷史評價的優(yōu)化。由于每個人看待的問題的角度不同,自然對同一事物會產生不同的見解。對于歷史知識的評價也同樣如此。首先,對于歷史意義評價時,必須要做到綜合性和嚴謹性。通過大量的閱讀歷史資料以及相關內容,使得所評價的事件內容更具完整性。與此同時,歷史評價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史料實證的支持,如果忽視了史料實證的作用,整個的歷史評價就會失去了本該具備的真實性,因此,加強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十分必要的。
二、轉變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只要是教學,不管是課堂教學,還是實踐教學,教師都應時刻給予學生參與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其主觀能動性得到展現,只有如此,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學成果?!睔v史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及自身的主導作用,及時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史料實證思想,如此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借助史料處理歷史問題,進而提高學生史料分析能力及學習效率。首先,歷史教師要提高對史料實證教學的重視。在設計教學時,應深入挖掘教材,選擇具有代表性、權威性及客觀性的史料資源,并將其運用在教學活動中,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其次,由于在新課改環(huán)境下,高中歷史課本中增加了較多的史料教學元素,需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參與性。因此,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史學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進而調動學生對歷史探究的興趣。最后,教師要有意識地把史料實證的思想充分融入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感受到史料的真實性及科學性,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三、明確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立足史料實證素養(yǎng)進行教學,是優(yōu)化課堂質量和提升歷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也是主要方法。教師用史料實證進行教學,必須明確教學目標,所有的史料選擇要?圍繞教學重點進行,不能脫離基本教學方向。無論是選擇課本內的材料還是補充課外材料,都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要通過史料的對比,體現史料的價值,在教學過程中正確看待課外史料的作用。史料的整理、分析、記錄過程不能過多地融入個人情感,要客觀地分析,很多史料都具有局限性,因此要辯證地進行選擇和講解,避免教學走入誤區(qū),從而得出錯誤的歷史結論。教師要想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歷史觀,自己就要具備正確的分析、鑒別、篩選和講解歷史材料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史料發(fā)揮應有的價值。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四大發(fā)明等內容,非主要的史料可以直接淘汰。在講解中國書?法資料時也可以以“顏歐趙柳”四大家的書法藝術為主,對沒有明顯特點、與教材內容不相關的內容進行甄別,避免喧賓奪主。通過選擇優(yōu)秀的材料并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國古代創(chuàng)造的科學文明成就,從而使愛國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實現歷史教學的真正目標。
四、優(yōu)化教學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在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過程中,結合具體的課程教學內容做好教學的設計和規(guī)劃也是十分關鍵的。只有找準了史料實證教學的切入點,才能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實現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例如,在教學《走向大統(tǒng)一的秦漢政治》的內容時,教師除了利用課文內秦漢時期的簡短史料作為教學參考,還可以引入多媒體工具,在引導學生通過史料分析和閱讀進一步展開學習的過程中融入一些視頻資料。例如,紀錄片《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就是一個基于秦漢歷史變遷的拍攝史實的紀錄片,相較于文字性的史料參考來說,具有動態(tài)畫面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發(fā)展狀態(tài)的講述,實際上對于學生也是更有吸引力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可以感受到個人的史料探尋和學習過程,更加接近這一段歷史,從而在心理層面激發(fā)出一種共鳴感和對于歷史恢宏和變遷的震撼感。這種主觀上的強烈感受,會將學生融入一個真實的歷史情境中,便于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內容有一個更加全面且?guī)в袀€人感受和見解的認識。這實際上實現了學生在探尋歷史的過程中對于史料實證能力的鍛煉。在這里要強調的是,教師主要的職責在于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史料輔助教學,對于學生的個人學習選擇應當給予充分的尊重。
五、搜集豐富史料,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現代社會中的專家學者探究與分析歷史,都需要利用到各種各樣的史料,通過對豐富多樣的史料進行分析,就能夠構建相應的歷史脈絡。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不斷地思考與分析,感受歷史學家在接觸史料時所采取的恰當思考與論證方法。引導學生掌握通過史料建構歷史的方法與技巧,從而促進學生從多種角度分析探究問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貫徹創(chuàng)客教育的思想理念。在利用史料構建歷史的過程中,需要從幾個環(huán)節(jié)著手進行分析探究。首先需要利用相關渠道收集豐富的史料;其次,需要將收集到的史料進行分類,然后辨析各種類型的史料,尋找有價值的史料;最后,就能夠構建歷史脈絡。例如:在《古代中國的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這一專題進行學習之后,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通過多種渠道收集相應的史料。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檢索的方式收集相關史料,同時也可以查詢相關的工具書以及文獻資料。學生通過網絡或者相關書籍中收集到的相關史料是非常豐富的,為了挖掘有價值的史料,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采取相應的方式進行整理分析?!巴瑢W們,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我們收集到的這些史料,哪些是可以直接使用的一手史料呢?哪些又是進行了加工的二手史料呢?”帶領學生將收集到的史料進行分類篩選,留下有價值的相關史料。在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究,從不同的角度對史料進行分析理解,從而結合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體系。最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有效利用史料,對學生的歷史思維進行培養(yǎng),通過史料感受到古代各個地區(qū)的商業(yè)貿易狀況以及基本的商業(yè)貿易結構。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學會辨析和利用史料,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解讀歷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六、發(fā)揮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高中歷史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落后的教學思想,避免讓一言堂繼續(xù)成為主流,導致史料實證教學法形同虛設。教學中要注重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全面把握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時刻關注學生的綜合?能力發(fā)展情況以及具體學習需要,不斷調整課堂教學具體內容以及相關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全面化、多樣化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獨立學習。而教師必須從知識的主講者轉變?yōu)閷W生的引導者,幫助學生研究史料,提升研究史料的能力,要根據學生的客觀情況,從史料實證角度開展教學活動,師生共同進行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評價。例如,在研究某個歷史議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收集相關材料,然后在課堂上引用學生的材料進行講解,課后再讓學生補充與此相關的材料,進行知識拓展,鞏固課堂所學。通過搜集實證史料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規(guī)律,學生不會再在空洞的講解下去抽象理解歷史。與此同時,教師在開展相關理論教學活動過程中,可以統(tǒng)一規(guī)劃所有史實性結論,以便學生可以更好理解具體學科知識,依照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現狀,初步整合各類學科知識以及相關史料,保證學生可以利用課堂教學時間靈活掌握教學內容。
總之,史料實證素養(yǎng)是學生辨析歷史、建構歷史知識、形成歷史觀的重要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核心素養(yǎng)教學的要求。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意識,促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