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志剛 劉濤 劉德深 劉鵾
摘 要 北五味子是我國常用的中藥材,是多種藥品、食品、保健品的重要原材料。隨著野生北五味子資源的減少,北五味子的人工栽培技術快速發(fā)展,但其仍然存在發(fā)芽率低、鮮果產(chǎn)量低等問題。為提升北五味子的存活率和鮮果產(chǎn)量,在明確北五味子種子發(fā)芽特性的基礎上,從種前處理、選地整地、播種育苗、田間繁育管理、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6方面介紹了適合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qū)的播種繁育技術。
關鍵詞 北五味子;發(fā)芽特性;播種繁育;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qū)
中圖分類號:S56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8.015
五味子主要分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和華中五味子,前者被稱為北五味子,而后者則被稱為南五味子,在歷史上兩者均以不同來源的同一味藥物進行記載和使用,但其藥性稍有差別,北五味子對于補益心腎有奇效,而南五味子更偏重于斂肺止咳。近幾年,隨著人們對北五味子藥用價值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大,其市場需求量逐步增加。為滿足藥材市場對北五味子的需求,大量藥商直接深入北五味子生產(chǎn)區(qū)域進行收購及囤貨。大規(guī)模的搶青、割藤等掠奪式采摘使野生北五味子資源遭到嚴重破壞[1]。為從根本上解決北五味子供需矛盾問題,除了需要強化對北五味子種植經(jīng)營的管理外,還需要通過人工繁育和野生撫育相結(jié)合的方式,提升北五味子的資源量。
北五味子種子的形成、發(fā)育及成熟都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種群的更新。因此,針對北五味子進行種子繁育并采取人為補栽干涉的方式是目前最有效的野生撫育手段[2]。但由于北五味子種子存在休眠期長、發(fā)芽率低等問題,其種子的播種和繁育難度較高,阻礙了育苗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針對這一技術問題,從北五味子生長周期的關鍵階段——種子生長入手,提出一種北五味子播種繁育技術,以期提高苗木存活率及鮮果產(chǎn)量。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qū)全天平均日照時間6.7 h以上,年平均氣溫12.3 ℃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695 mm左右,四季分明,地表水系發(fā)達,適合北五味子生長,本文基于該區(qū)域氣候特點開展北五味子種子發(fā)芽特性及栽培技術的分析。
1 種子發(fā)芽特性
北五味子的種子形狀類似腎臟,干燥后種子的含水量為5%~8%,種皮呈橙黃色或棕黃色,透水及透氣性較差。北五味子種子的休眠期深而長,造成北五味子種子休眠的原因眾多,主要包括兩種[3]。1)由于種皮透氣性及透水性差,嚴重影響水分滲透,對種子氣體交換速度造成不利影響[4]。2)北五味子果實成熟時,其種子的胚發(fā)育尚不完全,在生理層面上沒有達到成熟狀態(tài)[5]。針對北五味子種子休眠期深而長的特性,需要著重從種子處理方法出發(fā),提高種子發(fā)芽率,保證播種繁育的高效性。
2 播種繁育技術
2.1 種前處理
北五味子成熟植株耐寒能力較強,但極易受到高溫影響。萊蕪區(qū)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北五味子一般會在9月中下旬或3月中下旬進入成熟期,因此可選擇在此時進行選種。研究人員在選擇種子時要對其鮮果的形態(tài)進行考量,選取植株無病害、穗長粒多、籽粒飽滿的鮮果,然后對其進行處理。將其放置在固定容器中靜置24 h后用洗籽機進行清洗,可將鮮果的果肉、果汁及果梗清洗干凈;徹底去除果肉、果汁殘留后用清水浸泡48 h,用50%的多菌靈藥劑與種子混合攪拌,以避免在種子存儲期間生蟲,多菌靈藥劑的用量應為種子重量的45%;再將種子與殺菌后的沙子進行混合(沙子用量為種子重量的3倍),一同放置在陰涼的庫房中儲存,為避免種子失水,可在上面鋪蓋一層濕沙。
萊蕪區(qū)一年可種植兩季,可分別選擇4月中旬和10月中旬進行種子催芽。北五味子種子具有典型的生理后熟特性,為提高北五味子種子的發(fā)芽率,可采用低溫催芽的方式進行處理,使種子快速成熟。在攤鋪種子時,為避免堆疊引起的種子損傷,種子攤鋪厚度控制在30 cm以內(nèi),室內(nèi)溫度控制在25 ℃左右,濕度控制在40%~50%,每48 h翻動1次種子,待2~3 d種子發(fā)芽率達到90%以上時進行播種。
2.2 選地整地
應選擇排水性較好的腐殖土和砂質(zhì)土,可為北五味子種子提供良好的種植環(huán)境。種植地應翻耕整平耙細,床高15 cm,床寬120 cm,在床土上施用12~15 kg·m-2的農(nóng)家肥。
2.3 播種育苗
北五味子耐寒不耐熱,萊蕪區(qū)可分別在10—11月、4—5月采用條播法進行播種,以10—11月播種最佳。在苗床上開挖淺溝,其深度控制在2~3 cm,并在每個苗床上播撒種子。播種后,在種子上方覆土2.5~3.5 cm,待澆透水后再覆蓋一層厚度為10 cm的樹葉或稻草,以確保苗床的濕度和溫度符合北五味子種子的發(fā)育要求。待幼苗長出后除去上層的覆土、樹葉或稻草,使其可以正常生長。若在4月中旬播種,天氣逐漸炎熱,田間溫度可維持在理想溫度(1~10 ℃),因此不需要對種子進行層積覆蓋處理。
在育苗階段,為降低北五味子苗病害發(fā)生率,可在灌溉水中添加適量代森銨。在第2年的5—6月,北五味子的出苗率超過50%后,搭設遮陽棚,以防止高溫和強光照射對北五味子幼苗生長造成影響,遮陽棚的透光率控制在50%~60%。在8月下旬至9月初,北五味子幼苗的高度基本在5~6 cm時撤掉遮陽棚。為避免雜草吸收過多養(yǎng)分,影響幼苗生長,在北五味子幼苗周圍長出雜草時需及時拔除,根據(jù)實際育苗時的土壤情況,制訂灌溉和施肥方案。
2.4 田間繁育管理
為保證北五味子植株健康生長,一、二年生園可在行間種植小麥等矮棵作物,3年生及以上的園區(qū)因為要保證其清耕,在北五味子萌芽前清除植株基部上年產(chǎn)生的萌蘗。完成移栽后,北五味子會迅速生長,當枝條生長到40 cm左右時會出現(xiàn)卷曲現(xiàn)象,若不及時對其進行控制,會造成頂尖損傷,而另外長出的新枝會在隨后幾年中形成類似灌木狀態(tài)的枝條,導致北五味子的栽培失敗。針對這一問題,可充分利用田間木本植物搭建植物活體支架,為北五味子提供良好的繁育條件。若缺少可為北五味子提供攀爬的樹木,也可人工搭設支架。搭建的支架柱高度在2.4 m以內(nèi),直徑在13 cm左右,每個立柱的間隔為5 m,用綁線將其固定在一條橫線上,然后引蔓上架。
為讓植株更新復壯,可對植株進行合理修剪,以達到延長結(jié)果年限的目的。在人工培育北五味子林時通常需要對母樹進行多次修剪,即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對北五味子植株進行修剪,去除枯枝及存在病蟲害和受傷的枝葉。針對母樹的修剪應根據(jù)其架勢、株行距、生長發(fā)育情況及樹齡等因素選擇不同數(shù)量的枝蔓和果量進行保留,使中、長、短的果枝能合理分布。在修剪過程中,應針對下部容易生成葉叢枝的部位進行重點修剪,并適當修剪北五味子植株尖端,避免枝條之間相互纏繞,改善植株的透光條件,保證北五味子果實產(chǎn)量。
2.5 水肥管理
北五味子在生長中后期時植株高大,不便進行施肥作業(yè),故大部分種植戶經(jīng)常采用一次性施加所有肥料的方式,但該方式使植株在生長后期處于嚴重缺肥狀態(tài),不利于植株生長。
為使北五味子在各個時期均能茁壯生長,以滿足其各個生長時期的肥水需求為目的,設計了一整套水肥管理方案,種植戶需要根據(jù)五味子不同時期生長發(fā)育的特點和環(huán)境確定最佳施肥期、施肥次數(shù)和施肥量,采用有機肥、無機肥相結(jié)合的方式進行多次追肥,保證氮、磷、鉀的比例科學、合理。1)北五味子喜肥,其整個生長期間均需要施肥,故在育苗整地期間對其施加基肥來提升土地肥力,改善土壤條件。對應北五味子的種子種植地,按200 cm行距,挖寬為70 cm的栽植溝,將表面土與腐熟有機肥按每667 m2施用3~5 m3的比例混合攪拌均勻后填到溝底,澆透水。2)在五味子苗期,對其進行3次追肥。①在拆除遮陽網(wǎng)時,對每個苗床施加硫酸銨200~240 g、硫酸鉀50~60 g。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每667 m2施加尿素10 kg、過磷酸鈣15 kg、硫酸鉀10 kg,溝深0.3 m,將3種肥料攪拌均勻填入土壤中。以上兩種追肥都應該結(jié)合灌水進行,以更好發(fā)揮肥效。③在9月中上旬,每667 m2施入2 500 kg腐熟農(nóng)家肥。采用這種科學的肥料管理方式可使北五味子在各生長階段均能獲得充足的養(yǎng)分,降低施肥成本。除此之外,由于萊蕪區(qū)夏季多雨,而北五味子屬于淺根系植株,所以除配合肥料及時灌水外,還要在雨季注意防澇排水,通過開挖溝渠的方式做好水分管理工作。
2.6 病蟲害防治
北五味子常見的病害包括黑斑病、白粉病、葉枯病等,蟲害包括女貞細卷蛾、美國白蛾等。相比于野生的北五味子植株,人工栽培的北五味子病蟲害更為嚴重,因此應做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北五味子的病蟲害容易發(fā)生在6—8月,故在5月下旬就應對田間幼苗噴施適量的波爾多液進行預防,及時觀察其葉片是否出現(xiàn)病害癥狀,發(fā)現(xiàn)問題后及時施加藥劑治療。
在發(fā)現(xiàn)北五味子葉片表面有圓形黑色斑點且快速擴展時,可判斷其患有黑斑病,可采用粉銹寧和代森錳鋅藥劑交替使用,其間隔期為7~10 d;如發(fā)現(xiàn)北五味子的葉片、果實和新梢上有白粉,可判斷其患有白粉病,立即采用0.3~0.5°Bé的石硫合劑或25%粉銹寧、代森錳鋅等殺菌劑進行交替防治;如發(fā)現(xiàn)北五味子葉片有褐色病斑,可判斷其患有葉枯病,可采用世高、多菌靈、波爾多液交替防治,間隔期為7~10 d。當發(fā)現(xiàn)北五味子田間存在蟲害時,對成蟲可采用燈光誘捕法捕殺。針對幼蟲、蟲卵,應對田間進行徹底清潔,焚燒落葉,以消滅蟲卵,減少蟲源。當田間女貞細卷蛾卵果率為0.5%~1.0%時,采用5%杜邦福星乳油2 000~3 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每隔15 d噴灑1次,在蟲卵孵育期噴藥2~4次,以防止幼蟲產(chǎn)生;使用25%滅幼脲1 500倍液噴施葉片防治美國白蛾。
3 結(jié)語
本文對北五味子的種子發(fā)芽特性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播種繁育技術。在實際種植北五味子時,除嚴格按照上述內(nèi)容進行播種、繁育及田間管理外,由于北五味子常與雜草伴生,還應該在后期考慮封山育苗問題,可選擇在種植區(qū)域附近架設圍欄,以避免外來人員或動物進入北五味子種植區(qū)域,以進一步提高北五味子的種植質(zhì)量和果實產(chǎn)量。
參考文獻:
[1] 文湘穗,王雨濛,張譽薺,等.北五味子種子發(fā)育過程生理生化分析[J].分子植物育種,2022,20(1):303-309.
[2] 王寧,付亞軍,袁美麗,等.GA3浸種對入侵植物節(jié)節(jié)麥種子破眠及發(fā)芽特性的影響[J].草業(yè)學報,2020,29(2):73-81.
[3] 李佳蔭,馮國軍,劉大軍,等.低溫脅迫對菜豆種子吸脹期間生理特性和發(fā)芽能力的影響[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20,36(1):24-29.
[4] 許海濤,王勤儉,王友華,等.播種深淺差異對玉米種子發(fā)芽出苗、幼苗特性及根系特征的影響[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8(2):10-17.
[5] 姜黎,趙振勇,田長彥.模擬干旱脅迫與溫度對野榆錢菠菜種子發(fā)芽特性和幼苗生長的影響[J].中國草地學報,2021,43(12):27-32.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