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曉萍, 徐 俊
(1.安徽農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2.安徽農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當今,青少年一代正在被“兩個中心”(以子女為中心、以學習成績?yōu)橹行?教育觀所困擾,許多家長依然在不同程度地沿襲前人的錯誤做法,進行著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產品的復制。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和能力素質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前途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進程。應該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精神[1],堅決執(zhí)行中共中央宣傳部等部門聯合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實施意見》[2]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3]等文件要求,從思想和行動上消解“兩個中心”教育觀帶來的各種危害,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和良好的社會氛圍。
關于“兩個中心”教育觀,少有研究直接論述。關于“以子女為中心”的論題,美籍華裔社會學家謝宇和他的研究團隊認為,中國家庭仍然是以子女為中心的,子女在中國家庭中是最重要的?!叭藗?yōu)榱讼胍⒆?,才去結婚,因為不結婚是不能生孩子的;女性對配偶的要求,對配偶的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的考慮,都是出于撫育孩子的需要;人們普遍不愿意離婚,也是因為考慮到離婚對孩子是不利的”[4]。國內學者在研究養(yǎng)老問題時發(fā)現,中國家庭代際關系出現重心下移的傾向,表現為尊老不足而愛幼有余[5]。代際關系傾斜使家庭養(yǎng)老功能受到沖擊,不利于培養(yǎng)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年輕一代[6]。關于“以學習成績?yōu)橹行摹钡恼擃},相關研究主要圍繞應試教育及其弊端、中學生因學習壓力而產生的心理問題等方面展開探討。研究者基于教育危機視角,從不同層面分析了“應試教育”的危害及潛在的負面影響[7],并對應試教育治理陷入僵局的原因進行剖析,認為應試教育是由教育內、外部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父母望子成龍的文化心態(tài)、資源流轉配置的功利傾向、階層獲利的巨大差距、優(yōu)質教育的供求矛盾等是造成應試教育治理僵局的主要原因[8]。有研究者通過2010—2020年的文獻檢索分析發(fā)現,初中生面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焦慮、抑郁和自我傷害檢出率排在前三位[9]。高中生心理問題主要有抑郁、焦慮、睡眠問題、自我傷害、自殺意念和企圖等方面[10]。不難看出,初、高中階段是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高發(fā)期,焦慮、抑郁、自我傷害和自殺傾向是中學生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近期,國家出臺“雙減”政策正是為了化解應試教育給青少年造成的身心傷害。上述相關研究為分析“兩個中心”教育觀提供了多維視角和思路,同時需要我們深入分析其現狀、成因和危害,進而提出針對性的消解之策。
自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30多年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催生了數以億計的獨生子女家庭。有數據分析表明,目前中國社會依然存在著大約 1.7億獨生子女人口[11],這就意味著中國獨生子女家庭人口至少已超過5.1億①。隨著中國人生育觀念的轉變和受獨生子女家庭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受制于過高的子女生養(yǎng)成本,中國獨生子女家庭的產生并不會因生育政策的調整而終止,其規(guī)模還將繼續(xù)擴大。從某種意義上說,獨生子女家庭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家庭,其家庭教育方式已成為中國家庭的主流教育方式。
如何教育好子女,這是一個十分嚴肅的話題?!皟蓚€中心”教育觀難以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合格人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普通家庭生活條件的顯著改善,數以億計獨生子女家庭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傳統家庭多子女的“平權教育”方式,形成了“以子女為中心”的“特權教育”方式。因為只有一個孩子,不少男孩被捧成“小皇帝”,女孩被視為“小公主”,他們在家中享有各種各樣的“特權”待遇,家庭傾其所有投入在孩子身上。這種教育培養(yǎng)方式強化了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識,很多父母長輩將孩子們束縛在“愛的牢籠”里,對獨生子女過度關心、保護和依從,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隨著子女年齡的增長,學習問題逐漸被提到重要位置。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不少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唯恐他們輸在起跑線上,爭先恐后地為他們報各種興趣班、輔導班,也不管是否適合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是否加重了孩子的負擔。這種“以學習成績?yōu)橹行摹钡慕逃^讓孩子們誤以為學習知識、獲得高分就是一切,學習成績好就等于一切好。家長、老師言必談孩子的學習成績,他們好像認為除此以外,其他都不重要。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孩子們在校被拖堂延時,在家熬夜苦讀,周末奔走于各類輔導班、提高班、強化班;家長們接送孩子忙得團團轉,付出了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老師們加課延時,苦口婆心地講解答題思路和技巧……這種“以學習成績?yōu)橹行摹钡慕逃绞絿乐剡`背了青少年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
“兩個中心”教育觀的產生既有歷史文化的淵源,又有現實基礎的支撐;既有主觀功利的選擇,又有客觀環(huán)境的無奈?!耙宰优疄橹行摹苯逃^是當前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習成績?yōu)橹行摹苯逃^產生的前提條件,“以學習成績?yōu)橹行摹苯逃^則是“以子女為中心”教育觀的自然延伸和拓展,進一步強化了前者,二者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功利主義的教育觀,以犧牲子女、家庭和社會健康發(fā)展為代價的。
首先,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為了抵御自然災害、延續(xù)家庭香火,倡導“早婚早育、早生貴子、多子多?!钡纳幕?。這種生育文化對于家庭延續(xù)和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客觀上符合當時落后的社會生產力要求?!澳敢宰淤F”“養(yǎng)不教父之過”等古訓給父母重視子女的教育培養(yǎng)提供了理念支持?!懊夏溉w”的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中國古代家庭對子女教育成長的重視。今天中國的主流家庭重視家庭發(fā)展、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和投入,無疑深受這一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
其次,現代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的產物。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和社會流動的加速造成了家庭日益小型化、核心化。計劃生育政策導致數以億計獨生子女家庭的產生,家庭規(guī)模驟然縮小。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的社會流動加速,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成為常態(tài)。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家庭戶規(guī)模為2.62人[12],也就是說,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不到3人。家庭人口減少特別是子女數的減少,客觀上使得家庭有條件、有能力將有限的資源集中于一兩個孩子身上。
再次,家庭代際關系重心下沉的結果。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而引發(fā)的代際關系重心下沉導致子女在家庭的地位驟然上升,這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家庭關系的巨大變化,使得傳統家庭“尊老愛幼”風尚被當代家庭“重幼輕老”價值導向所取代[5,6]。在封建父權社會中,家庭權力往往集中在最有威望的男性長者手中,所謂“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表明封建社會中家庭成員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新的社會風氣影響下,父母和祖輩都將關愛的重心移向子女,顛覆了傳統家庭長者優(yōu)先的做法,這為“以子女為中心”教育觀提供了直接動力。
復次,具有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礎。計劃經濟時代的多子女家庭因為經濟收入有限,很難為所有子女提供讀書的機會,往往一個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可以走讀書這條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特別是進入新時代,小康社會全面建成,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為每個家庭的子女教育發(fā)展提供了基本的社會保障。我國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婦女和兒童享有平等的家庭權利,這些都為“以子女為中心”教育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經濟社會基礎。
首先,受到傳統儒學和科舉遺風的影響。中國傳統社會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謂“士農工商”,士居首位,讀書人的地位被抬得很高。儒學奠基者孔子提出“學而優(yōu)則仕”,后來被人們曲解為讀好“四書五經”、寫好“八股文”就可以加官晉爵。孟子更是明確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不僅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分離,而且折射出濃厚的教育功利主義。盡管這種思想不可取,但至今仍然殘存在很多人的潛意識里。隋朝以后,科舉制度興起且沿襲一千多年,這種人才選拔制度對于今日普通中國家庭重視子女教育、試圖通過讀書考學實現社會向上流動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
其次,源自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以學習成績?yōu)橹行摹苯逃^存續(xù)的現實基礎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不高,優(yōu)質教育資源更是如此。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乃至大學,重點學校的分布很不均衡,優(yōu)質師資和教育資源往往集中在少數學區(qū)和少數學校。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必然要通過層層篩選。對于學生而言,取得好的分數或名次才能脫穎而出。某種意義上,家長和孩子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再次,不合理的考評機制使然?!耙詫W習成績?yōu)橹行摹苯逃^的產生還源于現行社會考評機制的不合理。目前以分錄取、“一考定終身”的中考高考評價機制違背了青少年素質教育和全面發(fā)展的初衷。功利主義教育觀加劇了家長、老師對學習成績的超常重視。為了考到好成績、進入好學校,越來越多的人不計成本甚至不擇手段進行“算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正在一步步偏離正確的方向。
復次,與激烈的擇業(yè)競爭有關。雖然學習成績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學習成績好、學歷高是改變人生軌跡和命運的有效敲門磚。近年來,每年近千萬高校畢業(yè)生和四百多萬中等職業(yè)學校畢業(yè)生急需就業(yè),為了公平競爭起見,幾乎所有供職單位都要求逢招必考,考試能力突出、知識積累豐富的考生就會占得先機。這種招考用人機制倒逼學生必須加強書本知識學習、掌握考試技巧。這進一步強化了家長和老師“以學習成績?yōu)橹行摹钡慕逃^。
“兩個中心”教育觀的初衷并無惡意,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和教育發(fā)展,保障和維護廣大青少年的受教育的基本權益,對于完成他們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等階段教育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但與此同時,“兩個中心”教育觀疊加實踐也帶來了嚴重后果和消極影響。
第一,孩子們身心健康受到損害。一兩個孩子的少子女家庭早期“以子女為中心”的“特權教育”方式造成子女嬌生慣養(yǎng)的生活習氣,使其或多或少產生自私、任性、嬌氣等不良性格和心理,不利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學習習慣。12~18歲年齡段的中學生既處于青春叛逆期,又恰逢身心發(fā)育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期。然而,“以學習成績?yōu)橹行摹钡慕逃^讓他們犧牲了很多寶貴的東西,諸如應有的興趣愛好、充分的睡眠時間、勞動實踐和戶外活動、自由支配的時間……可謂得不償失。繁重的文化課學習占用他們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不利于他們養(yǎng)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第二,家庭負擔日益加重。這種負擔既包括有形的物質、金錢也包括無形的時間、精力。且不說子女在成年之前家庭為其日常生活開支數額驚人,單就入學以后的教育開支就價格不菲。教育投入的“劇場效應”讓家長們欲罷不能,他們看到同學或同齡孩子報興趣班、輔導班,認為自己的孩子也要跟上,他們寧愿窮自己、苦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耽誤了孩子的前途。為了孩子念上好的學校,有的家長不惜花大價錢甚至靠借貸購買價格高得離譜的學區(qū)房,這不僅耗盡了家庭的全部積蓄,而且影響到一些工薪家庭的日常生活開支。另外,中學階段的課外輔導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在國家“雙減”政策出臺前,新東方、學而思、方田等中學生校外輔導機構異?;鸨芏嗪⒆油瑫r上幾個輔導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每門課都上,甚至一門課同時上兩個輔導班,一邊上校外輔導班,一邊上任課老師的輔導班。這樣既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也加重了孩子的學業(yè)負擔。
第三,家庭關系深受影響。在子女降生以后,夫妻關系的優(yōu)先地位很快被親子關系所取代。無論父母還是祖輩都將關注的重心轉移到剛出生的孩子身上,而且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會持續(xù)增多。在大多數“4—2—1”或“4—2—2”家庭中②,成年父母間的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核心與基礎,也是聯系未成年子女、祖父母關系的橋梁。和諧的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健康發(fā)展的必要前提,沒有和諧成熟的夫妻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含祖父母與父母關系)和祖孫隔代關系也難以形成。家庭重心移至子女,無形中將本該投給祖父母和父母的情感、費用等資源過多地透支給了子女,這樣既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長,也不利于祖父母的晚年保障和父母關系的健康發(fā)展。
第四,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脫節(jié)。在“兩個中心”教育觀主導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因重視學習成績而忽視了應有的品德教育和行為規(guī)范教育?!皟蓚€中心”教育觀念帶來的后果還體現在,一旦考取大學、實現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標后,父母就認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告一段落,剩下的歸孩子自己負責或者交給高校老師了。這不僅影響中學生的健康成長也不利高校對大學生的教學管理。因為學生中學時期的持續(xù)高壓和重荷在考上大學后得到有效釋放,大學的自我管理和中學的全程緊逼形成強烈的反差,這也是部分學生考取大學后不思進取而荒廢學業(yè)的重要原因。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脫節(jié)進一步延伸至大學階段。
第五,教育內卷化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匱乏。2020年,我國在校生達到2.89億人[13]。幾乎所有的學齡兒童都接受了正規(guī)的九年義務教育,超過九成學齡青少年接受了高中階段的教育,超過半數青年學子受過高等教育,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得到持續(xù)快速的發(fā)展。但是,在“以學習成績?yōu)橹行摹苯逃^驅使下,教育的內卷化趨勢日益嚴峻。所謂教育內卷化,是指在教育領域中各方主體為了使學生能夠獲得有限資源,不斷增加教育的投入以換取學生成績增長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教育的效率并未明顯提高,甚至產生過度競爭,導致互相傾軋、內耗的狀態(tài)。教育內卷化意味著很多家庭的過度教育投入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標,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教育資源投入,而且導致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匱乏,不利于創(chuàng)新性國家戰(zhàn)略的實現。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時代呼喚著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的青少年一代。消解長期盛行的“兩個中心”教育觀,為實現國家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育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第一,從思想層面上加以教育引導和具體規(guī)范。思想觀念的問題需要通過思想教育來加以解決。教育主管部門和辦學單位有責任通過家長學校和各種媒體平臺宣傳教育,引導家長和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讓家長和孩子們認識到,行行出狀元,只要為社會盡力作出自己的貢獻都是有用人才,并非考上名牌大學才是成功的人生。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應做好學生升學分流工作,讓學習能力弱、成績較差的孩子也有機會晉升和發(fā)展。學校還要加強對教師的教育管理,嚴格遵循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一視同仁對待所有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采取就近入學原則,禁止按成績擇校和分班排名,保證在同一所學校里得到相對公平的待遇。
第二,切實均衡教育資源和落實“雙減”政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優(yōu)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可能較難改變。為防止對于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過度競爭,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按照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做出合理安排,保證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在落實教育部近期出臺的“雙減”政策時,不搞“一刀切”,應充分利用社會辦學力量,因地制宜地將校內外教育資源有機結合起來,發(fā)揮教育合力。學校應規(guī)范管理、嚴格考核,教育引導教師切實履行教書育人職責,培養(yǎng)他們甘為人梯、樂于奉獻的精神,要求教師通過精心備課和認真講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減輕學生課外作業(yè)負擔,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與此同時,要防止校外輔導機構及其師資轉入“地下”,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局面。因此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常態(tài)化監(jiān)督和管理,切實達到學生課外作業(yè)負擔“雙減”的效果。
第三,改革和完善現行課程評價機制。改革完善現有的以分錄取、“一考定終身”的考評機制,增加德育、美育、勞動教育、人格心理教育等教育內容的考核,注重日常教學管理和考評記錄。將學生從單一的文化課學習中解放出來,更加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均衡發(fā)展。密切關注學生青春期心理波動,開設心理衛(wèi)生、性心理等青春期保健課程,建立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成長檔案。對于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組織心理學專家適度干預和調適,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四,轉變現代家庭的生養(yǎng)觀念。為實現家庭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降低子女養(yǎng)育成本特別是打破“獨子難教”的尷尬局面,政府應大力宣傳生育二孩、三孩政策,進一步完善支持和鼓勵青年人生育二孩、三孩的配套措施,打消人們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的念頭,讓二孩、三孩家庭多起來。女性在子女生養(yǎng)過程中付出的時間精力最多,對子女的人格心理影響最大,應加強對母親的科學育兒、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等方面知識技能的教育引導。每個家庭成員都應重視和積極投入到和諧家庭關系的建設中,摒棄“以子女為中心”的“特權教育”思想,對于子女的經濟、情感、時間、精力投入要量力而行,用好家庭有限資源,平衡好養(yǎng)老和育幼工作。精心呵護夫妻關系,促進親子關系和其他成員之間關系的良性互動,營造有利于子女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養(yǎng)成的家庭氛圍。
第五,高度重視子女的家教家風建設。對于家教家風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有過系統而深刻的論述,其自身也為我們作出了榜樣示范。當前,應以習近平總書記家教家風論述精神為指導,積極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宣傳部等部門聯合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實施意見》。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家庭教育,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家庭美德,引導家長用正確行動、正確思想、正確方法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2]。常言道,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身教重于言教。為人父母應該身體力行,示范為先,力求做到夫妻恩愛、敬老愛幼、父慈子孝。對待子女教育,父母和家人應步調一致、密切配合、寬嚴相濟。在子女的道德品行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上,切不可溺愛有加,作無原則的妥協和讓步。家長應秉持科學教育理念,積極配合學校和老師,形成教育合力,一以貫之,方可久久為功。
路徑依賴理論認為,人們一旦做出了某種選擇,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而難以自拔[14]。當代中國絕大多數家庭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奉行著“兩個中心”教育觀,這種教育觀的產生和存續(xù)具有深遠的思想文化淵源、堅實的經濟社會基礎和龐大的利益相關者支持,要想消解這種功利主義教育觀的危害和負面影響,可謂任重而道遠。我們首先要在理論上正本清源,客觀地評價其利、弊兩面性,做到辯證地批判和揚棄。在此基礎上,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和“三全育人”的科學教育理念,遵循青少年身心發(fā)展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通過家庭、學校、社會、政府等各方積極力量的融匯,形成強大的糾偏合力,嘗試從思想認識到行動落實多個維度進行既有路徑的消解,讓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回歸理性,讓個體、家庭、社會變得更加和諧健康。
注釋:
①典型的獨生子女家庭是由成年父母和一個未成年子女構成的核心家庭。從實際居住方式看,部分未成年獨生子女及其父母還與未成年獨生子女的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同住,由此涉及的人口將更多。
②“4—2—1”或“4—2—2”家庭,即由4個老人,1對中年夫妻,1個或2個孩子組成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