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感恩是一種文化,感恩是一種教育,我們應該讓學生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學會感恩,懂得仁慈善良。教育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會學生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學會感恩,先要學會知恩,要理解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
一、實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獨生子女成為中國社會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孩童時代的他們常常是集三千寵愛于一身,被家長含在嘴里、捧在手心,各種溺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愈演愈烈,有求必應、隨心所欲等成為了他們的生活習慣。自私、任性、坑爹、啃老等現(xiàn)象層出不窮。近年來,且不說“弒母案”、“弒師案”等相關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事例屢見不鮮,就是疫情當下的這幾年,舉國上下奮力抗擊疫情,多少醫(yī)護人員舍小家救大家,多少疫情當下仍堅持在抗擊一線的無數(shù)英雄們的感人事跡,我們在內心深處對他們存在著深深的眷戀,我們感恩社會,感恩所有抗擊疫情的辛苦付出,然而,在中國疫情危機的當頭,還是有人因為不能隨便出入毆打工作人員,有人硬闖疫情防線,有人隨意聚餐,有人不帶口罩等,種種負面的影響和負面的輿論下,讓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教育怎么了,孩子們的感恩之心哪里去了?感恩教育勢在必行,這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二、農村中學實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樹立良好班風,強化感恩教育
教師教學業(yè)績及開展感恩教育工作不是相互矛盾的,要兼顧兩者,教師就要對其進行有效的協(xié)調。感恩教育工作不可以局限于學生思想謙讓及言行禮貌,還應該追求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情感。教師必須把感恩教育工作置于教學工作的第一位,努力教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良好學習風氣,從而正確指導學生的談吐、心理及行為。班級風氣可以將班級精神風貌與實際教育質量直接反映出來,為教師的有效教學奠定基礎。引導學生利用實際行動表現(xiàn),當一個學生幫助老師提錄音機,就是以行動表達了他對學校與老師的感恩。同學之間互相幫助,這也是感恩同學的表現(xiàn),這是學會感恩的一種實際做法。
(二)、營造感恩氛圍,構建教育環(huán)境
環(huán)境是無聲的教育,可以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學校應創(chuàng)設以“感恩”為主題的教育氛圍,讓學生的心靈在充滿“感恩”的氛圍中接受洗禮。根據(jù)各班學生的特點,進行一系列活動:
1.講述“感恩”的故事。在各班中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故事會,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語言進行演講,使學生們認識到“孝心、愛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2.創(chuàng)辦“感恩”小報。用新穎的排版、立意鮮明的內容,定期出刊有關“感恩”的個案,使學生親眼目睹“孝星”的形象,從而受到感染。
3.設計“感恩”的廣告,編排“感恩”的節(jié)目。讓學生將文化藝術融入“感恩”活動中,從中得到熏陶。
4.經常問候,讓父母舒心。古人云:“言為心聲”,鼓勵學生經常對父母說說體貼或感激的話。如“爸爸、媽媽,您們辛苦了!”
5.將“感恩”遷移到愛社會,愛黨愛國上。開展“團旗在我心中”的文明活動,為孤兒院小朋友們送溫暖,課余時間清掃“白色垃圾”,清除非法廣告紙等等。以此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黨愛國的情懷。
(三)、挖掘感恩教材,滲透感恩教育
語文課本中蘊涵著大量的感恩題材,語文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感恩題材的教學資源,及時去捕捉、挖掘、拓展這些題材,適時、適度、得體地深化感恩教育,那么學生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化,從而明白做人的道理,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1、感恩父母的教育
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是人類情感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距離我們生活最近的恩情。初中語文教科書中有很多的篇章表達了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有朱自清《背影》中愛子之切的父親,有胡適《我的母親》中嚴慈教子的母親,有李森祥《臺階》中拼命硬干的父親……語文教師可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來開展感恩父母的教育。比如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可采用小練筆的形式讓學生寫父母的背影、手、皺紋……學生通過細致的觀察體會“可憐天下父母心”,反思自己與作者相似的“太聰明”的言行,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以實際的行動來報答父母的恩情。再如在教學胡適的《我的母親》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同學們,母愛猶如一泓清泉,讓我們的心靈永不受污;母愛猶如一縷陽光,讓我們的心靈永遠溫暖。讓我們由衷地熱愛母親、感謝母親吧!最后讓我們用歌曲《懂你》來表達我們的這份心意。
2、感恩祖國的教育
初中語文課本中,“感恩祖國”的題材也不少:有《三峽》中那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三峽;有《鄧稼先》中“兩彈”元勛鄧稼先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科技事業(yè)的崇高情懷;有《最后一課》中催人淚下的愛國情懷……這些文章都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較好題材,在教學中要適時利用。比如在教學《最后一課》時,我印發(fā)了老舍的《第一堂課》(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供同學們進行比較閱讀,使學生認識到中國也曾有這樣的屈辱歷史(描寫了北平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后,某學校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的情景,表現(xiàn)了他仇恨敵人卻無法反抗的痛苦),進而引導學生感悟一個強大的祖國對人民的意義,激發(fā)學生建設祖國、保衛(wèi)祖國的情感。
3、感恩他人的教育
初中語文課本中涉及到不少關于朋友情、師生意以及其他人幫助之恩的文章。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習內容選擇和設計問題,適時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題,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啟迪。比如教學《羚羊木雕》時我就在班上組織了一場辯論會:分甲、乙、丙三小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萬芳,就這場家庭矛盾沖突的是非展開討論。經過討論,學生就能正確看待朋友間的“財”與“義”了。學生通過討論既對文章的主題有了深刻的認識,又可滲透感恩教育,真是一舉兩得!
總之,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途徑、方式方法,引導學生知恩、感恩、報恩,這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期望我們的學生能常懷感恩之心,能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里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趙福祺 李菀《語文教學實施指南(初中卷)》.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林枝, 喻承甫, 楊錫勝. 感恩抑制青少年自殺風險:基于壓力-心理病理學視角[J]. 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 2015, 000(008):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