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紅生
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群島東部海域,原名梅岑山,因西漢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南宋嘉定七年(1214 年),欽定為觀音道場,并更山名為普陀洛迦山。普陀山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并稱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素有“海天佛國”美譽(yù)。多年前,我曾去過普陀山,那時尚年輕,走馬觀花也品不出其中內(nèi)涵。于是,打算再赴普陀山。
上普陀山需乘船渡海。天氣不佳,雨不停地下,卻擋不住游人的腳步。我選擇了船的二層坐定,為的是更好地欣賞海上風(fēng)光。船輕輕搖動,眼前縹縹緲緲,恍若進(jìn)入仙境。煙波浩渺的海中散落了大大小小島嶼,如同一個個山水盆景,又似一朵朵蓮花,而最大的一朵當(dāng)屬普陀山了。
不到半小時,船靠上了普陀山。石板拼鋪的路,被雨滴落得尤為圓潤,不染一絲纖塵,每隔一段嵌有蓮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冠碩大,有的正值豆蔻年華,有的欲化為蓮蓬,各顯風(fēng)姿。
雨霧氤氳,抑或香煙繚繞,平添幾分神秘。林間的小花,露出嬌艷的神情,使人不禁多看幾眼。鳥語啁啾,卻見不到身影。海印池中的蓮已走過春天,雖尚未花開,但那一抹青翠,每日吸著縷縷檀香,聽著悠悠梵音,沒有雜色,頗為沉穩(wěn)。
一池水泛起漣漪,橫跨其上幾座拱橋的倒影微微晃動,水上水下合成的圓月狀卻始終未破。御碑亭、八角亭飛檐翹角,金色的琉璃瓦和金色的墻體,連同普濟(jì)寺金色的圍墻,即便在雨天也十分耀眼。四周樹木蔥蘢,多半是香樟,已換上新葉,香氣不濃不淡,誘惑著嗅覺,讓人不由自主地深嗅幾下。舉首仰望,郁郁蔥蔥的枝葉間開出了米黃的碎花,密密匝匝,雖不悅目,但香氣總那么沁人心脾。我站在一棵千年古樹下,樹冠如蓋,似虬的枝干爬滿了苔蘚,向院墻傾斜,似要睡去。雨落在繁枝茂葉上,又滴在傘上,發(fā)出嗒嗒的聲響,讓人陷入沉思。我忽然悟出:求佛問道,重要的是回歸本心。
走進(jìn)普濟(jì)寺,這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在參天古樹的掩映下,器宇軒昂,宏偉壯觀。寺內(nèi)燭火旺盛,香煙繚繞。善男信女摩肩接踵,在低吟的佛音中虔誠地敬香參拜、默默許愿。我在想,這么多人來到普陀山,在裊裊香火里感受祥和寧靜、感受清幽絕塵,從中能找到一把打開心靈的鑰匙,讓自己從浮躁中解脫出來,漸漸變得平靜而曠達(dá),這或許是最大的收獲。
出了普濟(jì)寺,便離開熙熙攘攘的人群,由登山石階向“心字石”走去。山腰處,長5 米、高7 米巨大“心”字鐫刻在光滑的石上,可容納近百人打坐。雨水還在沖刷,“心”字格外鮮紅,仿佛在告訴人們要有一顆“紅心”。吾心向善,這許是游人香客來過普陀山的感受吧。此時,山風(fēng)徐來,樹影婆娑,禪意綿綿,我的心似乎一下子被濾凈,一顆澄澈的心隨雨水汩汩流淌。
向著紫竹林方向走去,沿途時不時見到銀杏、圓柏、鵝掌楸等樹上掛著小牌子,上面寫有供養(yǎng)人的名字和他們的心跡,充滿著濃情暖意。諸如,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用心體驗(yàn)、快樂成長,等等。想來這些是他們到普陀山的又一收獲。
穿過細(xì)葉泛著光亮的紫竹林,便到了不肯去觀音院。小巧別致、庭院連廊的觀音院看上去不起眼,可名字卻大有來頭。相傳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途經(jīng)普陀山時,突遇狂風(fēng)暴雨,波濤翻滾,船被一朵朵鐵蓮花團(tuán)團(tuán)圍住?;坼娝煨庞^音不肯東渡,從此普陀山有了“觀音過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的不肯去觀音院,并成為觀音道場的發(fā)源地。
這里是岬角,海岸線來個大彎,畫出了一道優(yōu)美的弧線。怪石嶙峋,層層疊疊,不斷翻卷朵朵浪花。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喇叭狀,頂有縫隙。風(fēng)浪不停地奔騰入洞,一次次擊拍巖石,頓時浪花跳躍著、奔跑著、涌動著,發(fā)出陣陣轟響。潮音細(xì)微時如觀音講經(jīng),雄渾時如千僧誦經(jīng),一次次撞擊吾心,也一次次洗滌塵埃。
站在澹澹亭下,自然想起李白“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詩句。此地視野極為開闊,眼前風(fēng)起云涌,海天一色,鷗鷺翩躚,恰如詩中意境。隔海相望的洛迦山猶如一尊觀音菩薩,安詳?shù)靥稍诤C?,形態(tài)栩栩如生。
朝著龍灣崗墩方向行進(jìn),遠(yuǎn)遠(yuǎn)地見到立于山巔的觀音菩薩像,通體金色?!扒幤砬笄帒?yīng),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觀音菩薩,可謂婦孺皆知。來到33 米高像下,觀音大士眉清目秀,面容寬厚慈祥,目光深邃,左手托法輪,右手施無畏印,一副大慈大悲相,亙古永恒。梵音響起,絲絲縷縷,空靈悠遠(yuǎn),在天地間回旋。
登高眺望,山海相依,一片蒼茫。云煙裊裊,亦幻亦仙,讓人沉醉,使人清明,是自然人文集于一身、詩意禪境渾然一體的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