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玲,李曉琳
(1.揭陽市農(nóng)業(yè)綜合技術推廣中心,廣東 揭陽 522000;2.揭陽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廣東 揭陽 522000)
普寧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西緣,東毗汕頭市潮南區(qū),南鄰惠來市,西南連陸豐市、陸河縣,西北接揭西縣,東北接榕城區(qū)。當?shù)貙倌蟻啛釒Ъ撅L氣候,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2 ℃,有效積溫<10 ℃持續(xù)天數(shù)為346 d,每年日平均溫度均>5 ℃,一般作物可安全越冬,無霜期為352 d,一年多熟;年日照時數(shù)為1 922.7 h,累計年太陽輻射量為117.7 kcal/cm3,年降水量2 126.9 mm,光、熱、水資源豐富,四季宜耕,一年三熟,具備馬鈴薯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的氣候條件。
馬鈴薯在普寧市已有較長的種植歷史,常年種植面積達915.3 hm2,農(nóng)民種植馬鈴薯的經(jīng)驗非常豐富。大力發(fā)展優(yōu)質馬鈴薯種植,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創(chuàng)值率,已連續(xù)10 多年作為普寧市冬種作物出口創(chuàng)匯較大宗的農(nóng)產(chǎn)品之一,對發(fā)揮地方特色農(nóng)業(yè)優(yōu)勢,促進農(nóng)業(yè)增效、農(nóng)民增收有較好的市場前景和良好的社會、經(jīng)濟效益。
馬鈴薯屬茄科作物,種植馬鈴薯的地塊最好選擇3 年內(nèi)沒有種過茄科作物的地塊,忌與其他茄科作物連作或集中混作。馬鈴薯連作會出現(xiàn)病蟲害加重、生育狀況變差、產(chǎn)量降低以及品質變劣等現(xiàn)象。因為種植過馬鈴薯的田地中,殘留的帶病塊莖、地下害蟲、病菌、晚疫病卵孢子等能在土壤里存活。馬鈴薯不宜與茄科作物如茄子、辣椒、番茄等輪作,也不宜與白菜、甘藍、紅薯、胡蘿卜等塊根作物輪種。
馬鈴薯對土壤肥力的反應比一般作物敏感,喜鉀肥忌氯肥,連作地易引起土壤養(yǎng)分失調,極易導致馬鈴薯生長不良、植株矮小、產(chǎn)量低、品質差。可與青蔥、蒜苗、大蒜、芹菜等非茄科蔬菜輪作或復種,最好與禾谷類、豆類等作物進行輪作倒茬。
普寧市西北為榕江沖積土地帶,東南為練江沖積土地帶,地勢平坦,耕作制度為早稻、晚稻冬種作物。馬鈴薯種植宜選擇地勢平坦向陽的地塊、土質疏松、耕層深厚、通氣性好的壤土,pH 值為5~8。切忌選用土壤黏重、低洼地、透氣性和排水性較差的土壤[1]。
根據(jù)當?shù)厣a(chǎn)條件,一般晚稻在11 月上中旬收割,晚稻收獲后馬上犁耕、施基肥、旋耕或耙地等耕整地作業(yè)。犁耕深度一般為25~30 cm。旋耕或耙地的作業(yè)深度為15~20 cm。整地后要求地表平整,上松下實,碎土率大于80%,為馬鈴薯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經(jīng)犁翻、耙平后按1.2 m 包溝起畦,“狗腳跡”雙行植。
近年來,普寧市為了加快優(yōu)良馬鈴薯品種的培育和脫毒種子的推廣與應用,2011 年前后在內(nèi)蒙古等地建立了完備馬鈴薯夏繁脫毒育種基地。不斷探索適合各地自然環(huán)境、氣候、土壤和經(jīng)濟條件的農(nóng)業(yè)模式和栽培技術,大力推廣稻草回田覆蓋等輕型簡易栽培技術,結合地膜覆蓋的免耕和有芯稻草栽培[2]。適合當?shù)胤N植的優(yōu)良馬鈴薯品種包括費烏瑞它、粵引8538、魯引1號、津引8 號、荷蘭15 號、荷蘭7 號等。尤其費烏瑞它、荷蘭15 號、粵引8538 是普寧市地區(qū)重點使用的優(yōu)質種薯,是無病毒合格的一級種薯,深受農(nóng)民和消費者歡迎,在當?shù)氐玫綇V泛推廣和種植。
調回種薯后,種薯均勻分布在干燥通風的地方。發(fā)現(xiàn)薯塊部分腐爛,要把腐爛的部分切掉并分開存放。
種薯切塊后約30 min 使用種塊消毒粉,用農(nóng)用鏈霉素+烯酰嗎啉+雙飛粉(1∶2∶97)作為種塊消毒粉處理種薯。每100 kg 種塊使用2 kg 消毒粉,這種藥劑對切種馬鈴薯有很好的處理效果,出苗率95%,產(chǎn)量為41 653.5 kg/hm2,商品馬鈴薯率88%[3]。
種植前10 d,馬鈴薯上芽眼先萌發(fā),對中、下芽眼萌發(fā)有抑制作用。如果上面的芽被損壞或移除,其他的芽眼會很快發(fā)芽。為了獲得更多的馬鈴薯種子,薯塊應該切成小塊,方法如下。
500 g 大薯切塊方法:從中間水平切塊,頂部縱向切成2~4 塊。每件有1~2 個芽眼,與頂部相連。將肚臍切成2~3 塊。
左右兩刀切割法:水平1 刀,垂直1 刀,即分為4 塊。
小土豆的切法:刀垂直地將薯塊切成兩片,或將頂部切割0.6~0.8 cm,不能完全切割。
發(fā)芽應在室內(nèi)干燥通風的地方進行。在通風陰涼的地方,用干凈的河沙作為發(fā)芽床,將切得密密麻麻的薯塊放在地上,用3 cm 厚的濕河沙覆蓋。將小塊莖密集地放在河沙上并用河沙覆蓋。一層小薯塊片和一層濕河沙,宜鋪2~3 層,然后用袋子或稻草覆蓋。6~8 d后,當大部分薯塊發(fā)芽時就可以播種。在發(fā)芽期間,應經(jīng)常檢查,底部的積水不宜過多。催好芽的馬鈴薯須輕拿輕放,避免碰撞損傷,必要時可分長短形狀進行擺放、搬運。也有少部分農(nóng)戶直接切塊后,蘸草木灰種植,成苗率稍差。
馬鈴薯適宜在冷涼的氣候下生長,生長發(fā)育適宜溫度為7~21 ℃,普寧市最佳播期在11 月上旬至中旬,未打破休眠期的種薯不宜播種,必須打破休眠才能播種。
普寧市在2015—2020 年的馬鈴薯種植生產(chǎn)中,密度范圍在72 000~75 000 株/hm2內(nèi),單位面積產(chǎn)量和商品馬鈴薯產(chǎn)量較高,產(chǎn)量平均為24 147 kg/hm2和商品馬鈴薯率平均為88.6%,均高于22 192.5 kg/hm2和88.3%。2015—2016 年的高產(chǎn)作物中,66 885 株/hm2、75 630 株/hm2、82 815 株/hm2和91 530 株/hm2的產(chǎn)量沒有顯著差異。其中,75 630 株/hm2的產(chǎn)量和馬鈴薯的商品率97.6%高于其他種植規(guī)格。兩年以上的調查結果表明,67 500~82 500 株/hm2是較為適宜的播種密度。
根據(jù)水稻旱作輪作的可持續(xù)農(nóng)業(yè)體系,采用早稻、晚稻、冬種馬鈴薯的水稻旱作輪作模式,利用潮汕傳統(tǒng)的“犁冬曬白”冬閑田種植馬鈴薯一季,提高土地的綜合“復種指數(shù)”;兩季稻薯水旱輪作制度有利于土壤改良,改善土壤有機質,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概率,有效解決連作障礙,有利于稻薯優(yōu)質高產(chǎn)、環(huán)境保護。
播種機作業(yè)深度應符合農(nóng)藝要求,播種深度在10 cm 左右為宜,壟高20~30 cm。播種時覆土均勻嚴實,深淺一致。雙行錯窩畦種植模式,畦頂寬不低于40 cm,小行距20~24 cm。機械化播種時要求苗帶呈直線形,種肥同施時,肥料應施在種薯正下方或側下方,與種薯相隔5 cm 以上,肥條均勻連續(xù)。種植后均勻覆土,并用稻草均勻覆蓋壟面,清溝壓草。
起畦、播種和土壤覆蓋5~8 cm 后,表面應覆蓋稻草并且從頭到尾連接。適宜的秸稈覆蓋量為3 750~7 500 kg/hm2,生長期間土壤應耕作8~10 cm。試驗結果表明,該播種深度和秸稈覆蓋技術能更好地保溫保濕,減少土壤中的積水,提高土壤肥力[4]。驗收馬鈴薯時,3 750 kg/hm2和7 500 kg/hm2的馬鈴薯合格率分別為90.3%和86.4%,分別比無秸稈覆蓋高6.5%和2.5 個百分點,比13 500 kg/hm2秸稈覆蓋高24.4%和20.4 個百分點。與13 500 kg/hm2秸稈覆蓋相比,覆蓋量為3 750~7 500 kg/hm2的秸稈可完全分解,滋養(yǎng)農(nóng)田。
2014 年以后,為解決晚稻草剩余問題,普寧市推廣使用在畦中心鋪設一薄層稻草。實踐證明,使用該方法種植,在收獲時更省工,提高了薯塊出口標準的產(chǎn)量,使薯塊外形更美觀,提高了產(chǎn)品商品性。
馬鈴薯需要大量肥料。合理的施肥方法是施用足夠的基肥、早追肥、多施鉀肥。施用土雜肥、廄肥等有機肥能改良土壤的物理狀況和化學性質,有利于塊莖膨大。據(jù)有關資料報道[5],產(chǎn)出75 000 kg/hm2馬鈴薯需氮肥22.2 kg、磷肥10.1 kg、鉀肥50.8 kg。廣東種植馬鈴薯的豐產(chǎn)栽培經(jīng)驗表明,要達到馬鈴薯產(chǎn)量30 000~37 500 kg/hm2,氮磷鉀肥的適宜用量和比例以及基本覆蓋物的分配比例為:在施用雞糞7 500 kg/hm2的前提下,氮、磷、鉀肥的適宜用量分別為195 kg/hm2、109.2 kg/hm2和380.25 kg/hm2。
合格的馬鈴薯產(chǎn)量可達45 000 kg/hm2以上,合格率為單株馬鈴薯90%以上≥75 g,且無畸形、無病害、無蛀蟲、無裂紋、無綠皮,經(jīng)濟效益60 000 元/hm2以上,氮磷鉀肥的平均表觀利用率分別達到47.3%、33.8%和45%,基本分配比例如下。氮肥:30%作為基肥,70%作為頂蓋,施用4 次,第一次施用25%,第二次施用20%,第三次施用15%,第四次施用10%。磷肥:一切作為基礎肥料。鉀肥:50%作基肥,50%作覆蓋肥,施4 次,第一次5%,第二次12%,第三次15%,第四次18%。
另外,若追肥采用淋施水肥的方式更為有效,結薯也較均勻。齊苗后淋1 次尿素,用量為75 kg/hm2,之后每隔7~10 d 淋1 次復合肥8 kg、鉀肥3 kg,共淋施4~5 次。淋水肥時注意濃度不要超過0.6%,以免傷苗。薯塊可以保護土壤的濕潤環(huán)境,防止干旱和洪水,并確保土壤在整個生長期保持濕潤[6]。
馬鈴薯通過擴展匍匐莖頂端而長成可食用的塊莖。植物營養(yǎng)過多會影響塊莖生長,許多分枝會形成匍匐莖和塊根。比如結薯太多,最終形成150 g 以上的商品薯較少。
一般來說,最好是每株生產(chǎn)4~5 個薯塊,應根據(jù)植物的生長情況進行疏枝[7],讓每株植物保持兩個強壯的枝條,而后期出現(xiàn)的分枝全部去掉。當馬鈴薯塊長至成人尾指一樣大小時,如植株生長過高、過旺,則需噴施15%多效唑,施用濃度為400 mg/kg,用水量為750 kg/hm2。
重點防治晚疫病、黑脛病、青枯病、蚜蟲以及地下害蟲。馬鈴薯出苗后,在生長的關鍵期,實施定點監(jiān)測與大田普查相結合,執(zhí)行5 d 一查、7 d 一報的監(jiān)測制度,準確發(fā)布晚疫病發(fā)生情況和流行態(tài)勢,病蟲監(jiān)測由當?shù)剞r(nóng)技推廣部門負責,并定期發(fā)布情況通報,科學指導大田防治。
在合理密植、適時播種、合理輪作的基礎上,健全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建立無病夏繁育種基地,普寧市種繁基地由公司負責。
選擇脫毒合格的種薯,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均衡施肥,消毒粉封邊,防止種薯切后刀口脫落。當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時,要連根及薯塊全部挖出,病穴撒石灰消毒,防止病害蔓延[8]。
在病害流行期,選擇適當化學防治能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馬鈴薯晚疫病可選用內(nèi)吸性殺菌劑,如精甲霜靈、霜霉威、烯酰嗎啉·錳鋅、氟吡菌胺·霜霉威等藥劑噴霧防治,噴藥后6 h 遇雨應及時補噴。注重輪換用藥,交替用藥。
黑脛病受害植株的莖呈現(xiàn)典型的黑褐色并腐爛。使用青枯立克100~150 mL+大蒜油5~15 mL+沃豐素25 mL+有機硅兌水15 kg,連噴2~3 次。病情嚴重時也可用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600~800 倍液噴霧防治,每隔5~7 d 用1 次,連用3 次,注意不同種類的農(nóng)藥交替輪換使用。
青枯病可噴50%滅菌靈水溶性粉劑900~1 100倍或50%代森錳鋅500 倍或抗菌劑“402”1 000 倍液灌根,隔10 d 噴灌1 次,連續(xù)噴灌2~3 次。
防治蚜蟲可以利用天敵,是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瓢蟲科的甲蟲和食蚜蟲的黃蜂以蚜蟲為食,也可利用蚜霉菌防治蚜蟲。藥劑防治可以選擇以下兩種方式:一是穴施內(nèi)吸顆粒殺蟲劑,使用70%滅蚜松可濕性粉劑,在播種時穴施于種薯周圍,用量為1 350 g/hm2,或使用3%乙拌磷顆粒劑30~40.5 g/hm2;二是采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22.5 kg/hm2兌水噴霧,一般在出齊苗后進行第一次噴藥,以后每隔10~20 d,根據(jù)蚜蟲數(shù)量噴藥1 次。
地下害蟲螻蛄、小地老虎和金針蟲等可采用0.5%噻蟲嗪+0.5%聯(lián)苯菊酯顆粒劑2~4 kg 或5%辛硫磷顆粒劑2 kg 加細土30~40 kg 拌勻開溝施或順壟撒施,或使用90%敵百蟲兌水并適量拌100 kg 炒香的麥麩制成毒餌進行誘殺。
根據(jù)品種特性、田塊大小、土壤質量,選擇適宜的拖拉機和收獲機。拖拉機的輪距與壟距的差值<10 cm。馬鈴薯收獲機工作幅寬應比馬鈴薯種植行距寬20~30 cm 或大于馬鈴薯生長寬度兩邊各10 cm 以上,挖掘深度應比馬鈴薯種植深度深10 cm 以上[9]。
雖然普寧市在種植馬鈴薯上具有地理位置、冬季氣候、冬閑田等優(yōu)勢,但也要進一步控制整個流程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對種薯質量控制、馬鈴薯最佳播種時期的確定,特別是前作晚稻品種的確定,一定要注意其全生育期要少于125 d,保證冬種馬鈴薯的播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