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難
通過譯例學譯論——以等效翻譯理論為例
林克難
(天津外國語大學)
要真正掌握一種翻譯理論,最好的辦法是讀理論家自己的翻譯作品。文章通過分析名家譯作與學生習作闡釋了金隄的等效翻譯理論,指出該理論的核心是尊重原文的具體事實,并消除了譯界對金隄的誤解,如認為金隄是直譯派等觀點。
等效翻譯理論;三大要素;具體事實
學習研究一種翻譯理論,最好的辦法莫過于聽其言,觀其行。換言之,不只是聽翻譯理論家說了什么,還要看翻譯理論家做了些什么,看翻譯理論家如何運用自己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或者看翻譯理論家如何評價別人的翻譯,借以闡明自己的翻譯主張。知名翻譯家金隄畢其一生為中國翻譯界作出了三方面的貢獻。翻譯了有“天書”之稱的《尤利西斯》,結合翻譯《尤利西斯》的實踐提出了等效翻譯理論,同時還在培養(yǎng)翻譯專業(yè)研究生方面頗有建樹,提出了培養(yǎng)翻譯研究生的目標以及為了達到目標應該開設的課程與配置的師資。
金隄的譯作《尤利西斯》學界多有評述。金隄培養(yǎng)翻譯專業(yè)研究生的思路與方法筆者也曾作過總結。本文想重點研究一下金隄的等效翻譯理論。筆者試圖在研究翻譯理論的方法上作些創(chuàng)新,擺脫從理論到理論的慣常做法,通過金隄批改翻譯專業(yè)研究生習作以及評價名人譯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國人翻譯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來深入探究金隄等效翻譯理論的本意,指正他人對其理論的誤讀,彰顯等效翻譯理論所作出的貢?獻。
金隄提出等效翻譯理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70年代末期指導碩士研究生,修訂聯(lián)合國文件的中文譯本,第二階段是1984 年出版與奈達的合著英文版(《論翻譯》),第三階段是1989年出版《等效翻譯探索》。不難看出等效翻譯理論是金隄在長期翻譯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慢慢升華到理論,同時也是國際合作的豐碩成果,汲取了當時頗有影響的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翻譯理論,絕不是一蹴而就的。
金隄認為,所謂的等效翻譯應該包括三大要素,即主要精神、具體事實、意境氛圍。他指出:“三大要素是否全面掌握,實質上就是翻譯過程中是否真以等效為目標。有一個常見的傾向是重意境而輕事實?!保ń痍?,1989:18)
毋庸諱言,中國翻譯界這種重意境而輕事實的假等效確實是一種常見的傾向。這可以一直追溯到嚴復“信、達、雅”中的“達旨”說。其表現(xiàn)形式為神似,“好的翻譯讀起來應該不像翻譯”等,不一而足。在培養(yǎng)翻譯專業(yè)研究生的思路上,重視譯入語的漢語教學,忽視理解原文所必須的英語學習也是這種傾向值得注意的一個表現(xiàn)。
可貴的是,金隄的等效翻譯理論植根于翻譯教學與翻譯實踐的沃土,同時又汲取了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是心血來潮或無的放矢,也不是為了理論而理論。反過來,等效翻譯理論又對翻譯實踐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作為金隄的首屆研究生,筆者對此有著深刻的體會。
金隄從著名譯者的翻譯與批改學生的習作兩個層次敏銳地感受到并進而批評了中國譯界重意境而輕事實的傾向,從而著重指出這種傾向的普遍性與嚴重性。金隄就曾批評過夏濟安翻譯的霍桑的《古居雜憶》。
Between two tall gate posts of roughhewn stone (the gate itself having fallen from its hinge at some unknown epoch) we beheld the gray front from the old parsonage terminating the vista of an avenue of black ash trees. It was now a twelvemonth since the funeral procession of the venerable clergyman, its last inhabitant, had turned from that gateway towards the village burying-ground. The wheel-track leading to the door, as well as the whole breadth of the avenue, was almost overgrown with grass, affording dainty mouthfuls to two or three migrant cows or an old white horse who has his own living to pick up along the roadside…(同上:33-34)
一條大路,兩旁白蠟樹成林,路盡頭可以望見牧師舊宅的灰色門前,路口園門門拱已不知在哪一年掉下來了,可是兩座粗石雕成的門柱還巍然矗立著。舊宅的故主是位德高望重的牧師,現(xiàn)已不在人世,一年前,他的靈柩從園門里遷出,移向村中的公墓,也有不少人執(zhí)紼而行。園門里的林蔭大路和宅門前的馬車道,雜草蔓生,偶爾有兩三只烏鴉飛來,隨意啄食,在路旁覓食的那頭大白馬,也可以在這里吃到幾口可口的美食。(同上:33)
這篇譯作對我們研究金隄的等效翻譯理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金隄仔細對照了原文與譯文,發(fā)現(xiàn)至少有兩處嚴重的錯訛。其一是將原文中的母牛譯成了烏鴉。原文本來是two or three vagrant cows(兩三頭失群的母牛),譯文成了“偶爾有兩三只烏鴉飛來,隨意啄食”。誠然,形容一個地方荒涼,每個作家都有各種各樣不同的選擇,允許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每位作家也會有自己的喜好,表達不必強求一律。翻譯涉及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文化,表達方法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烏鴉確實是中國文化中用來形容荒涼的一位??停谖膶W作品中經常出現(xiàn)。而英語中也有相應的表達方法。母牛是當時英國農戶重要的生產資料,母牛淪落到失群、無人看管的境地,足以表明這個地方已是相當荒涼了。對于翻譯來說,原文作者已經選定了一種表達,譯者有責任盡可能將這種獨特的表達傳達給譯文讀者。金隄(1989:35)闡述道:“翻譯中的靈活應該意味著擺脫不合理的條條框框,最美妙、最精確地傳達原文的意境,決不等于可以隨意擺脫或替換原文的意思?!痹臑榱俗屪x者了解此處的荒涼,還描述了一個細節(jié),即院門內道路上的軌轍里也長滿了青草the wheel-track…was almost overgrown with grass。譯者對此視而不見,而且將院門內的一條道路譯成了兩條,軌轍卻只字未提,更不用說軌轍里的青草了。這個細節(jié)其實是很生動的。路面長草已經足夠荒涼了,加之跑車的軌轍里也長了很多青草,荒涼程度便可想而知。金隄(1989:33)認為:“文章的主要精神不能脫離文中的事實而架空,藝術意境也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彼麖娬{“翻譯的根本任務是傳遞原著的信息,譯文的魅力只有和這個根本任務一致,為完成這個任務起積極作用,才談得上真正的傳神”(金隄,1989:37)。
我們再回到中國翻譯界的大環(huán)境中,因為只有將金隄的等效翻譯論置于這個大環(huán)境下,才能充分認識金隄翻譯觀點的意義。就是上文談到的這樣一篇隨意舍棄或替換原文意思的譯文卻引來無數(shù)點贊。翻譯界的老前輩林以亮(1984:228)在一篇頗有影響的評論文章中對譯文作出了高度評價,認為“不但譯文美妙流暢,而且完全像篇中文創(chuàng)作,沒有翻譯的痕跡”,譯文有一種“圣潔之氣”,“譯者與原作者達到了一種心靈上的契合”。金隄提出等效翻譯論深層次的意義在于讓中國譯界聽到另一種聲音,意識到翻譯其實還有一種譯法,從而進一步認識到翻譯的本質特點。這就將我們帶回到翻譯究竟是什么的根本命題上。當然翻譯遠遠要比我們想象的復雜得多。翻譯當然不是絕對忠實于原作,這點不會有太大的異議,連金隄本人也默認。但是原文改動的幅度究竟多大會受到個人主觀標準的影響,似乎不可能達到完全的統(tǒng)一。而不同的文體也會有不同的要求。特別是隨著文化翻譯研究的發(fā)展,譯界對于忠實有了全新的解釋,對譯者把控原文給予了更大的自由度。這些新的進展與變化更為我們深入研究并理解金隄的等效翻譯理論賦予了緊迫感與必要性。
如上文所述,金隄提出等效翻譯理論的另一個重要靈感來源于學生的習作。學生習作與名家譯作的水平不在一個檔次,但是本質卻有著高度的一致。學生的習作無疑會受到當時占主導地位翻譯理論的影響。翻譯專業(yè)的學生是未來的譯者,他們的翻譯能折射出當時的翻譯理論對他們的影響以及未來翻譯理論的走向。下面是金隄對學生翻譯習作的批改,原文是英國作家Aldous Huxley 的短篇小說(《小阿基米德》)。
It was the view that finally made us take the place. True, the house has its disadvantages. It was a long way out of town and had no telephone. The rent was unduly high, the drainage system poor. On windy nights, when the ill-fitting panes were rattling so furiously in the window-frames that you could fancy yourself in an hotel omnibus, the electric light, for some mysterious reason, used invariably to go out and leave you in the noisy dark. There was a splendid bathroom; but the electric pump, which was supposed to send up water from the rain-water tanks in the terrace, did not work. Punctually every autumn the drinking well ran dry. And our landlady was a liar and cheat.
學生初譯:最后促使我們住下來的是此地的景色。誠然,房子有它的缺點,離鎮(zhèn)遠,沒電話,房租索價過高,下水管道也很糟糕。夜里起風,刮得鑲裝不牢的玻璃碰著窗框吱嘎吱嘎直響,會使你感到好像坐在旅館接站車里。電燈由于某種神秘莫測的原因,總是亮一下就滅,把你拋入亂糟糟的漆黑一團之中。倒是有間富麗堂皇的浴室??上У氖?,那只負責將水從陽臺上的雨水桶送進浴室的水泵卻抽不上水來。每到秋天,飲用井水準時干涸。房東太太又是吹牛又是騙人。
金隄改譯:我們終于決定租這房子了,原因是這兒風景好。房子是有缺點的:離市區(qū)遠,沒電話,房租高得沒有道理,下水管道也很糟糕。每逢夜里起風,鑲裝不牢的窗玻璃乒乓亂響,鬧得你好像坐在旅館接客人的大車里似的。每逢這種時候,電燈總是一下子就滅了,把你拋入一團亂哄哄的黑暗之中,浴室倒挺漂亮,可惜電泵不管用,不能把水從陽臺上的雨水桶里抽上來。每到秋天,飲水井就準時干涸。再加上房東太太不是個老實人,是個騙子。(赫胥黎,1984:64)
同名家翻譯相比,學生習作有不少對原文理解不準確的地方。換言之,名家譯作更多的是對原文一種故意的回避、替換,而學生習作不少是對原文的理解不夠充分。以這篇譯文為例,學生將take the place譯為“住下來”(租這房子),out of town譯為“離鎮(zhèn)遠”(離市區(qū)遠),the rent was unduly high譯為“房租索價過高”(房租高得沒有道理),used invariably go out譯為“亮一下就滅”(一下子就滅了)等。而有的學生片面追求文字優(yōu)美,為了意境與神似而隨意脫離或替換原文意思也是有的。有一位學生文學功底深厚,翻譯時使用成語和四字格,卻不太顧及原文作者的樸實表達,因而屢次遭到金隄的批評。有一次金隄甚至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嚴辭批評:“翻譯怎么能這么做?!”以這段譯文為例,splendid bathroom譯成了“富麗堂皇的浴室”(浴室倒很漂亮),And our landlady was a liar and cheat.譯為“房東太太又是吹牛又是騙人”(再加上房東太太不是個老實人,是個騙子)。后一個例子原文是名詞,改譯也用了名詞,沒有隨便擺脫原文,改成動詞。and同樣不是可有可無的,金隄尊重原文的事實,也譯了出來(再加上),突出了這位房東太太有各種各樣的毛病。筆者跟著金隄先生學翻譯,有幸得到金老師當面指教。一個深刻的體會是經過金老師精心修改的譯文不但讀起來清晰明了,傳神達意,更可貴的是,如果將譯文與原文細細對照,不難發(fā)現(xiàn)譯文與原文無論在具體事實還是在語法結構上也更加接近了。金隄追求的目標是在忠實于原文事實基礎上的傳神與化境,是一種經得起推敲的譯文。
金隄的等效翻譯理論也是汲取了國外最新翻譯理論的精髓。等效這個概念很明顯是受到了奈達動態(tài)對等翻譯理論的影響,或者說金隄從奈達那借用了等效這個概念。但是同歸而殊途,二者達到等效的途徑是不一樣的。奈達要改變原文的形式,而金隄卻要尊重原文的具體事實,包括語言層面的事實。奈達提出等效是為了傳播宗教信仰,讓更多的受眾皈依基督教,而金隄的對象是文學文本,特別是像《尤利西斯》那樣的意識流作品。為了準確理解金隄等效翻譯理論的真諦與意義,有必要直面當前翻譯理論學習中的一個問題,即對于翻譯理論中關鍵術語的精準解讀。比如,有人將歸化與異化和直譯與意譯等同起來,文化翻譯中故意誤譯,將proletariat(工人階級)譯成“無產階級”(林克難,2011:69-70)。還有將出于某種需要而作出有悖原文的翻譯與由于語言水平低下、理解錯誤而造成的錯誤譯文相提并論,混為一談等。應該看到翻譯理論家出于各種原因有些話不便于直說,而故意說得比較隱晦,以避免不必要的爭論。比如,金隄等效翻譯理論中提到的具體事實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要真正理解里面的深意,必須細讀金隄先生的譯文、對學生譯文的批改以及對名家翻譯的批評,否則無法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
筆者至今還記得金隄課上的那次慷慨陳詞。他批評某個香港譯者的翻譯方法,那個譯者將一篇原文大致看一下就撇開原文,憑一支生花妙筆隨意發(fā)揮。翻譯怎么能這樣去做。這頓批評短小精悍,語重心長,絕妙地闡釋了等效翻譯的精神,那就是譯文必須忠實于原文,不能為了追求所謂的文字優(yōu)美而犧牲原文的具體事實。
金隄的等效翻譯理論一經提出便受到了學界的好評,同時也引來了不少非議。文章最后試圖回應這些不同意見,意在加深對等效翻譯理論的理解,以利于等效翻譯理論的傳播,在中國翻譯界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第一個誤讀是認為金隄是純粹的直譯派,這種說法甚至傳到了海外。美國知名翻譯理論家Maria Tymoczko雖然不懂中文,也對《尤利西斯》中文版給予了高度評價,卻在與筆者的對話中說金隄的翻譯pretty rigid(比較死板)。確實金隄的翻譯思想受到了魯迅“寧信而不順”觀點的影響。但是正如金隄也受到了奈達動態(tài)對等觀點的影響一樣,他并沒有原封不動地照搬,而是在前人翻譯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鮮明的主張,提出為了最大限度地忠實于原文,“譯文允許有點不順,但是絕對不允許不通”??梢?,金隄恰恰不是一味地直譯,相反,還把學生習作中那些過于直譯的地方都改過來。比如,“最后促使我們住下來的是此地的風景”(It was the view that finally made us take the place.)被改成“我們決定租這房子了,原因是這兒的風景好”;“秋天,霧氣彌漫,亞平寧座座黑魆魆的峰巒從平整的白色湖面騰起”(There were autumn days when all the valleys were filled with mist and the crests of Apennines rose darkly out of a flat white lake.)被改成“秋天,有時云霧彌漫了所有的山谷,猶如一片平坦坦的白色湖面。湖面上挺立著亞平寧山脈黑魆魆的峰巒”。這樣的例子在筆者跟著金隄老師學習翻譯的過程中舉不勝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等效翻譯理論指導下的翻譯絕對不是完全的直譯,而是在忠實原文的前提下兼顧通順流暢,優(yōu)雅可?讀。
第二個誤讀是混淆金隄的等效與奈達的等效。金隄的等效確實是從奈達那借鑒的,但是兩個等效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達到等效的途徑是完全不同的,奈達為了達到等效主張改動原文的形式,而金隄卻主張在忠實于原文具體事實的基礎上爭取做到等效。盡管用了同一個術語,但兩位理論家的路數(shù)是截然相反的,甚至還有過激烈的爭論。在研究翻譯理論的時候,精準地理解術語,特別是關鍵術語是至關重要的,甚至是生死攸關的大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大規(guī)模引進西方當代翻譯理論時期,這個問題尤其突出。比如,許多中國翻譯學者把歸化與異化同直譯與意譯混為一談,一時間直譯與意譯突然從內地翻譯界消失了。有位知名翻譯學者甚至在他編寫的翻譯教科書中將直譯與意譯一律改成了歸化與異化。要扭轉這種現(xiàn)象,必須細讀原著,認真學習,結合提出術語的語境與歷史,真正理解術語的意思,不能憑自己的感受與認識去曲解新出現(xiàn)的翻譯術語。金隄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如何汲取古人與海外翻譯理論精華為我所用方面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綜上所述,金隄的等效翻譯理論是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特別是魯迅“寧信而不順”的基礎上汲取了以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為代表的西方語言學翻譯理論,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全新的翻譯理論。等效翻譯理論的要點是遵從具體事實,反對不顧原文,單純?yōu)榱俗非笞g文優(yōu)美,達到所謂的神似、化境而隨意發(fā)揮的做法。在中國,在“信、達、雅”理論一統(tǒng)天下的情況下,金隄是少數(shù)派,發(fā)出了另一種聲音,為準確理解翻譯的本質特點,做好翻譯,繁榮中國的翻譯事業(yè)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1] 奧·赫胥黎. 1984. 神秘的微笑[M]. 金隄等譯.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 金隄. 1989. 等效翻譯研究[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3] 林克難. 2011. Proletariat中文翻譯的文化解讀[J]. 中國翻譯, (6): 69-70.
[4] 林以亮. 1984. 翻譯的理論與實踐[A].《翻譯通訊》編輯部. 翻譯研究論文集(1949-1983)[C].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H059
A
1008-665X(2022)3-0022-06
林克難,教授,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責任編輯:于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