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瓅
(成都大學 美術(shù)與設(shè)計學院,四川成都 610106)
在進入“時空焦慮”的討論之前,須先對“焦慮”說幾句。
簡單地說,焦慮是一種“不安”的情緒。人們對之并不陌生。但人們熟知的多半是“存在者狀態(tài)上的”(ontic)焦慮,即日常生活中對某些從確定方向而來的事物的關(guān)切和憂慮。比如對就業(yè)前景的憂慮、對子女教育的憂慮、對疾病或新冠病毒的憂慮、對食品安全的憂慮、對空氣和飲水污染的憂慮、對國家民族前途的憂慮等。由于為之憂慮者多是一些確定的具體對象,故一般說來我們都容易調(diào)動自身方面的能力來應(yīng)付它們。而一旦我們在這方面取得成功,焦慮便消失了,至少是大為緩解了。當然也有一時或長時解決不了的問題。這些問題很容易使我們的憂慮持續(xù)下去并變成一種心理疾患(“病理性焦慮”)。這是未能有效克服焦慮帶來的結(jié)果。但此外還有一種焦慮,可稱為“存在論上的”(ontological)焦慮。這是一種“根本的不安”(麥奎利),也是前一焦慮得以可能的深層根據(jù)。
近現(xiàn)代不少哲人都對焦慮做過探索。但最深入、最具啟發(fā)性的或許要推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他稱焦慮為“現(xiàn)身情態(tài)”,視之為人在世存在的一種基本情緒。在《形而上學是什么》一文中,他對焦慮情緒的“來襲”做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根據(jù)他的描述,我們知道:(1)這是一種“茫然失措”的情緒:“我們說不出我對什么感到茫然失措。我就是感到整個是這樣。”(2)在這種情緒中,不僅“在者整體隱去了”,而且“我們本身——這些在著的人們——也在在者之中隨同隱去了”,“周遭竟一無所知了”。(3)在這種情緒中,“在者整體” 隱而不去并產(chǎn)生出一種壓迫感:“在焦慮中,此在者整體之隱去就圍繞著我們,同時又緊壓著我們?!保?)“當在者整體隱去之時正是‘無’涌來之時,面對無,任何‘有’所說都歸于沉寂?!保?)“當畏已退之時,人本身就直接體驗到畏揭示‘無’。……‘原來’我們所曾畏與為之而畏者,竟一無所有。事實是:如此這般存在者就是‘無’本身。”[1]這些關(guān)鍵性的提示表明存在論上的焦慮是一種人皆有之的原始情緒,它平時深藏不露,但一有機緣,便會從某些感受的縫隙中奪路而出;盡管如此,真正受其震動的卻只有少數(shù)真誠、聰慧、勇敢的人;這種情緒并無任何存在者方面的內(nèi)容,其“對象”是“無”(亦即“存在”);對此“無”感到的焦慮比對“有”的焦慮即日常生活中的具體焦慮更深沉; 此種焦慮公開了人的“虛無”本性,即他最終的“不存在”。
對于海氏所描述的這種存在論上的焦慮,中國人也并不陌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jīng)》中,就有“憂心孔疚”(《采薇》)、“今我不樂,日月其邁”(《蟋蟀》)之類的表述。如果說其中所表達的情緒性質(zhì)還難以確定的話,那么,對于取自漢末及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些詩作中的下述詩句,則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它們所表達的就是這種存在論意義上的焦慮: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瓚n從中來,不可斷絕。(曹操)
憂心孔疚,莫我能知。憂來無方,人莫知之。(曹丕)
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中心惻愴不能言。(鮑照)
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 (阮籍)
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陶淵明)
詎敢憚焦思,高枕于上京。(楊廣)
在這些表述中,“憂”“憂思”“憂心”“惻愴”“心焦”“焦思”,都可視為焦慮的同義詞。因為它們同海氏描述的焦慮感極為類似: 也是一種人所回避不了的深沉不安感 (“憂思難忘”),也是無具體對象的(“憂來無方”)。有的盡管也暗示和提到引發(fā)此種不安的東西:人生的短暫、脆弱與風險(“終身履薄冰”)以及對死亡的的確認和預知(“從古皆有沒”),但這些都不是世內(nèi)的具體存在者,而是人的在世存在:“焦慮之所焦慮者就是在世本身?!盵2]
人是時間性和空間性(以下簡稱“時空性”)的存在者。“時空性”與“時空”是關(guān)聯(lián)但不等同的概念。時空性可說是人的存在的“基本建制”,而時空則是從時空性“生長”或“派生”出來的,表現(xiàn)為可通過計數(shù)方式(先后的多少,距離的遠近)來加以量度的“自在存在者”。說人是時空性的存在者,是指人既能因其存在及意向性活動而開啟出或建構(gòu)起時空,亦能同時作為一個普通存在者“在時空中” 生存并受其限制?;谶@樣的界定,就須把海氏所謂“此在”中這個“在”理解為“身體”之在,把這個“此”理解為既指“此時”也指“此處”,即一種統(tǒng)一的時空性的存在。身體的存在及其活動,同是人建構(gòu)時空與經(jīng)驗時空的前提;沒有身體的存在和活動,就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這里不是詳論人的生存活動是如何開啟、建構(gòu)時空的地方,而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后一方面,即人是如何也受時空限定的。
人是有限者。有限意味著受限。人的受限有很多方面。但由于“有限性的主要范疇是時間”[3],所以從時間方面看,人的有限性的含義主要有兩個。一是指人的存在是一種“歷時”的存在。這首先指的是,人的生命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人要經(jīng)歷嬰兒、兒童、少年、青年、壯年、老年等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首先,這些階段是依次遞進且不可逆轉(zhuǎn)的。每一階段在生命之“軸”上只出現(xiàn)一次,然后就匆匆地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由此而引起一種常見的感觸:該做的事還未來得及做或做完,時間便飛快地過去了。時間的不斷逝去,意味著這一歷程的終點的臨近。其次,歷時的存在也指受時間的安排。這或指某一職業(yè)某一資格對年齡的要求,如入學、求職、結(jié)婚等所要求的年齡限制;或指為完成某一活動某一任務(wù)所需的時長,如上課、上班、開會、比賽等所規(guī)定占用的時間。這類具體的時間安排和時間規(guī)定貫穿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指人的存在是一種“向死”的存在。人的歷時存在的方向就指向死亡。死亡是我們?nèi)松鷼v程的終點。在我們存活期間,我們會遇到各種困難、挫折或傷害。它們都會對我們的存在構(gòu)成某種限制、削弱或威脅。然而,靠調(diào)動、運用我們所擁有的各種力量和手段,多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減輕、改善、克服等)這些限制或威脅我們存在的勢力。比如,靠工具的發(fā)明和使用,人能不斷減少他受到的外部自然的限制;靠自我反省和道德修為,人能不斷克服他受到的內(nèi)部自然的限制;靠社會參與和行動,人能不斷改變社會和創(chuàng)造歷史。只要人還在世存在,這一超越的過程就不會停止。然而,無論人具有怎樣的超越可能性,都會在死亡的銅墻鐵壁上撞得粉身碎骨。死亡的“大限”是人根本無法超越的,隨著死亡的蒞臨,為其存在所打開的時間之窗也關(guān)閉了。對于死亡的焦慮,是一切時間性焦慮中最為深沉的一種,而其他的都不過是它的一些變式而已。
本源性的空間是由以人的身體為“原點”所開展的意向活動建構(gòu)起來的??蓪⑸眢w的意向活動理解為一種實踐性的操作活動。成人的電腦操作、零件加工、建房修路、旅游探險、航海航天等是操作,嬰兒的動、爬、抓、握也未必不是探索和建構(gòu)空間的最初嘗試。海氏曾以工具的操作和橋的修建為例,對其對于空間的開啟機制作過論述[4]。然而,在各種繁忙操持活動中,都離不開身體的位置移動。身體怎樣移動,通常是任務(wù)規(guī)定的。完全不帶生存任務(wù)的純粹位移并不多見。就是“隨便走走”的散步,也并非沒有其在生存中的特殊任務(wù)。身體的這種“位移”對空間的開啟也有其自己的貢獻。當把這些原本與操持活動結(jié)合在一起的位置分離出來并加以程度不等的抽象,就可得到3 種空間。一是作為單純位置關(guān)系的空間?!暗貓D”所表示的就是這種空間。我們通過觀察各位置之間的關(guān)系,就知道它們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空間關(guān)系了。二是作為廣延的空間:從上述空間“提取出長度、高度和深度上的各個純粹的向度”,以此來估量事物的大小、體積和規(guī)模。三是把作為廣延的空間再抽象為“分析的和代數(shù)學的關(guān)系”,即一個可由數(shù)學來加以精確計算的幾何空間。該文所涉及的主要是3 種中的第一種,即一種從本源空間剝離出來并可用距離的遠近來加以衡量的空間。
人的身體之所以能參與空間的建構(gòu),是因為它不像有些存在者那樣是固定的,而是能自由活動的。礦物沒有生命,自己不會運動;植物雖有生命,但卻株守一地,只能向空中伸展;而人卻能自由活動,去他想去和能去的任何地方。動物雖能自由活動,但卻多限于其生存所需的有限空間,而人卻能去到更遠、更大的空間活動。現(xiàn)在,人不僅在大地上到處活動,而且還能下至深海,上至天空。他在這樣做的時候,便擴大了他的生存空間的范圍(“周圍世界”),同時也不斷地將其遭遇到的事物帶到了 “近處”(“去遠”),并依這些事物與其實際關(guān)切的關(guān)系而定出方位(“定向”)。一個人最先開始建構(gòu)的,就是他出生地的周圍空間。后來隨其活動范圍的不斷增大,他的周圍世界也變得越來越寬廣了。民族或國家也是這樣。比如,通過逐層推進,中華民族已把自己的活動空間從最初的聚居地(黃河流域一帶的“中原”)擴展到了全世界。這一過程也發(fā)生在別的民族和國家那里。結(jié)果便造成了“全球化”,即人員、物資和信息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自由流動。只要人還存在,還從事著為其生存服務(wù)的各種實踐活動,其所建立的空間及其構(gòu)造就仍處于開放之中。但即便如此,人能親自去的地方也仍是有限的。或許他以后制造的航天器能到達宇宙深空的某些地方,但由于一系列無法克服的困難,他根本就去不了以“光年”為單位計的、被認為可能適合人居的遙遠星球?,F(xiàn)在人們幻想將來能通過發(fā)現(xiàn)“蟲洞”來縮短距離。雖說科學上的幻想、假設(shè)并無不可,但能否實現(xiàn)應(yīng)有清醒的認識。必須承認有些事情是根本辦不到的。人應(yīng)慶幸一個早已出現(xiàn)的奇跡:他竟擁有一個他能棲居其上的地球。他現(xiàn)在最應(yīng)該做的,是如何保護好這個傷痕累累但卻是人類賴以為生的唯一星球。正如道教想通過“成仙”來超越時間一樣,妄圖通過尋找某種方法來完全征服空間,那也是徒勞的。人應(yīng)從浮士德(斯賓格勒視為空間性文明的象征)式無限擴張的野心中撤回來,專注于他在地球上的事務(wù)。
然而,盡管向遠方發(fā)展是人恒久的沖動,盡管他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已極大地擴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間,但在古代,由于受其“去遠”實際能力的限制,他受空間方面的限制(壓迫)更見明顯。人“去遠”的方式有種種,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或為其中最重要的兩種。在中國古代,人們的活動范圍大抵不出居住地的周圍。最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道路的阻隔和快速交通工具的缺乏。那時的行走工具就是人的雙腿。徒步旅行,辛苦(有時還危險)不說,其所能到達的地方也很有限。后來,人們開始利用自然力來增強自己的能力:用馬或馬車來代步,用水來行舟。這無疑大大改善了人的出行條件,使人能去更遠的地方了。在現(xiàn)代高效交通工具發(fā)明出來之前,人們在幾千年的時間內(nèi)一直維持著這種步行加車船的出行方式。但這種方式仍有很大的局限。對于更大尺度的空間距離,舟行車載要么得花很長的時間,要么根本就達不到。這一“去遠”能力的局限,是造成古人長期囿于狹小空間(世界)的重要原因。在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的時期內(nèi),古人按自然節(jié)律生活,時間節(jié)奏總的來說是緩慢的(“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并不感到日常時間的太大壓力。毋寧說,他這時受到的壓力主要來自空間方面,具體說來,也就是苦于距離的遙遠與空間的阻隔。
以上是對人之時空性質(zhì)的概略說明。時空在人身上是統(tǒng)一的。因為人的身體存在及其意向活動原本就是統(tǒng)一的。如果說時間的建構(gòu)主要與身體的“變化性”(從“出生”到“死亡”)相關(guān),那么空間的建構(gòu)則主要與身體的“運動性”(從“這里”到“那里”)相關(guān)。既然人的存在是一種在世存在,而在世存在又同時意味著他以開啟時空并在時空中存在的方式存在,那么,他對在世存在的焦慮便必然蘊含著對作為存在之境域的時空的焦慮。只要人還在世存在,他就擺不掉這一境域的先行規(guī)定從而感到焦慮。相對而言,古代人由于“去遠”能力較弱,其受空間壓迫(主要表現(xiàn)為距離的遙遠)的情形更甚,因而更多地表現(xiàn)出空間焦慮,現(xiàn)代人則因生存方式的變化與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其受時間促迫的情形更甚,因而更多地表現(xiàn)出時間焦慮。
中國人一向(至少魏晉后)是從“情”和“情的表達”的角度來看待詩歌創(chuàng)作的?!稑酚洝贰扒閯佑谥?,故形于聲”、陸機“詩緣情而綺靡”、劉勰“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蘇舜欽“詩之作,與人生偕者也。人函愉樂悲郁之氣,必舒于言”、白居易“詩者,根情”、袁枚“詩者,心之聲也,性情所流露者也”等,皆此之謂也。當然,中國人也重“景”“物”,但卻從不把它們當作一種客觀外在的東西,而是把它們看作直接向我的關(guān)切呈現(xiàn)的東西,因而不可避免地會染有情感的色彩。詩論中的“情景說”“意境說”“境界說”就是這種看待的某種體現(xiàn)?!敖箲]”作為人在世存在的一種基本情緒,其進入中國人的詩作之中乃是必然之事。其中自然也包括時空焦慮,但時空焦慮在詩詞中的表現(xiàn)雜多,殊難盡舉,這里僅對它們在詩詞中的典型形態(tài)稍做提示。
實際上,有些形態(tài)已早由古人揭示出來了。清人陳祚明在其編輯的《采菽堂古詩選》中,就把《古詩十九首》中所表達的情感概括為“別離相思”和“年華失志”兩類。他在詩首的按語中說:“《十九首》所以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幾! ……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誰不感慨! 人情于所愛莫不欲終身相守,然誰不有別離?……夫終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復不知其樂。乍一別離,則此愁難已,逐臣棄妻,與朋友闊絕,皆同此旨。故《十九首》唯此二意,而低回反復?!盵5]姑不論《十九首》是否皆可恰當?shù)貧w為“此二意”,但說它們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兩種類型,卻是不爭的事實。它們皆與我們這里所說的時空焦慮有關(guān)。
別離暗含著空間位置的變化: 分離者離開原來雙方共在之處向某一遙遠的地方而去,并由此而造成了相思??梢?,“別離相思”的前提是空間的遙遠與地理的阻隔。假如別離后易于聯(lián)系和團聚,那就不會有相思,即使有,其程度也會大為減輕。蟄伏在別離相思之情深處的乃是一種空間焦慮。詩詞在表達這種情感的同時也帶出了此種焦慮?!澳耆A失志”的要害可能也不在“失志”,而在“年命如流”。失去的志向即便可以重拾,但逝去的年華卻無法重返。在我們的一生中,再沒有比蹉跎歲月一事無成更令人痛苦和悔恨的了??梢?,深藏在“年華失志”之情背后的乃是一種時不我待的時間焦慮,詩詞在表達這種情感的同時也帶出了此種焦慮,據(jù)此,我們可以把“別離相思”和“年華失志”分別看作“空間焦慮”和“時間焦慮”在詩詞中的兩種典型表現(xiàn)。
這里姑用陶淵明的詩句“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來作為“年華失志”一類的基本表達式。因為它凸顯了“志”與“時”的關(guān)系。這種時光虛擲、抱負落空的焦慮或許人皆有之,但卻最為強烈地出現(xiàn)在那些杰出、敏感的士人身上。只要稍加翻閱,便可從詩中找到無數(shù)的例子。這里僅舉例如下:
“功業(yè)未及建,夕陽忽西流”(劉琨)
“日歸功未建,時往歲載陰”(陸機)
“俛仰逝將過,倏忽幾何間?!薰γ。癫療o所宣”(陸機)
“功名惜未立,玄發(fā)已改素”(江淹)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孟浩然)
“丈夫無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劍鋒澀”(陸游)
“驚壯志成虛,此身如寄”(陸游)
“嘆年光過盡,功名未立”(劉克莊)
“壯志世難酬,丹桂紅蕖又晚秋”(吳潛)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張孝祥)
“可憐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都把平生意氣,只做如今憔悴”(楊炎正)
“少年自負凌云筆,到而今,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劉克莊)
以上所舉還只限于明確點出“志”與“時”之關(guān)系的。至于不明顯的,或偏于一端的,如“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陳與義)、“白發(fā)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辛棄疾)、“草草興亡休問,功名淚,欲盈掬”(黃機)之類,那就更多了。
“志”是一種要有所作為的心愿。這是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沖動。人莫不有志。即便普通人,也多有其想要實現(xiàn)的某種目標,盡管可能并不遠大。在中國古代,有志之士(僅限男性)自我實現(xiàn)的領(lǐng)域和途徑并不多,主要是通過“入仕”(隋唐以前主要是“察舉”,以后主要是“科舉”)來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主要是儒家“內(nèi)圣”“外王”那一套)。但由于人多“門”窄,再加上別的原因,使得通過者甚少。即便入仕,能完全實現(xiàn)其抱負者也寥寥無幾。姑不論上述諸人的志向有何差異,其落空或“難酬”的原因是些什么,但其產(chǎn)生的焦慮之情卻是大同小異的。這種焦慮和下面要說到的死亡焦慮同屬時間性焦慮。但也有區(qū)別:死亡焦慮是對徹底不存在亦即虛無的焦慮,而“失志”的焦慮則更多是對人生意義的焦慮:失志者雖還在世存在,但卻因蹉跎歲月而抱憾不已。
同樣,這里我們也用嚴羽的詩句“明發(fā)又為千里別,相思應(yīng)盡一生期”,來作為“別離相思”一類的基本表達式。因為它凸顯了距離與相思之間的聯(lián)系:距離產(chǎn)生思念;距離愈遠,分別的時間愈久,思念便愈深。比起“年華失志”來,“別離相思”是一種更為常見的焦慮之情。“多情自古傷離別”。凡相親相愛之人,一旦臨別,莫不難舍難分,分離后,又莫不牽掛思念。南朝詩人江淹著有《別賦》一篇,對“富貴者”“劍客”“從軍者”“絕國者”“夫妻”“方士”“情人”七類人的離情別緒做過描述。這一概括在今天看來并不完全。因為別離的主體可以是一切人。但這并不重要。甚至別離的原因——從詩詞中涉及的情形來看,大致有“遠游”(含“旅游”“宦游”等)、“遠嫁”“遠戍”“遠謫”“遠囚”(如蘇武、趙佶、李煜等)等,也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空間距離。它是別離相思之情得以產(chǎn)生的必要前提:遙遠的距離造成了難以聚首的阻隔。
在詩詞表達別離相思之情時,有時會提到這種距離。“故鄉(xiāng)萬里絕,窮愁百慮侵”(孔德紹)、“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柳永)、“辭家遠行游,悠悠三千里”(陸機)、“東望山陰何處是? 往來一萬三千里”(陸游)。在這些句子中,都明確地標出了所去、所隔的距離(當然不會太準確)。但更多的是帶暗示性的,如“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柳永)、“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它故宮何處”(趙佶)、“父兮母兮,道里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王昭君)、“良友遠別離,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長”(蘇武)等。還有一些詩句,甚至連“云渺渺”“山重重”“水茫茫”“路遙遙”“天一方”“悠且長”等暗示性詞語也沒有,但讀者一讀便知其距離的遙遠。如《游子吟》(孟郊)、《送元二使安西》(王維)等詩就是這樣?!鞍倮铩薄扒Ю铩敝?,這在今天根本不算問題。搭乘快速交通工具半天即至。就是異國他洲,乘飛機也不過一兩天的時間。若只是通信聯(lián)系,那就更是分秒之間的事了。然而這在古代卻極其困難。如單靠步行,即便千里之距只怕也在半月以上。若非青壯,安能勝任?當然那時也可傳書送信。但書信往返也需很長的時間:“寫得家書空滿紙,……書回已是明年事”(陸游)。如遇戰(zhàn)亂,那就更困難了:“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有時還會因行蹤不定、道路不通而致書信無法投遞:“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歐陽修)。別離中有一種叫“絕別”,即分手后永無再見的可能。但如果分手后音訊完全斷絕,那也與此無異:“若無鴻雁飛,生離即死別”(羅與之)。但無論交通順暢與否、聯(lián)系頻繁與否,都擋不住因距離的阻隔所產(chǎn)生的思念。思念是一種意向性活動,是海德格爾所謂“持留”的一種形式?!俺至簟笔侵笇⑦^去的、不在眼前的事物帶回現(xiàn)在并使之在當前呈現(xiàn)?;貞?、思念、祭祀等心理活動和意向行為皆能起到這種作用。別離后的單方或雙方都可通過思念而把相隔甚遠的故國、故鄉(xiāng)、故居、故人、故事等人、事、物帶進思念者的當下存在。通過這種方式,分離者便在思念中將分離的雙方結(jié)合起來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這就在某種意義上克服了遙遠的空間距離?!坝粲舳啾?,綿綿思故鄉(xiāng)”(曹丕)、“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王維)、“如今身是他州客,每見青山憶舊居”(張藉)、“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陳與義)。深深的思念往往也會轉(zhuǎn)化為“夢”。夢也是一種挽留過去的方式。它也具有某種代償作用?!按蚱瘘S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金昌緒)、“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蘇軾)、“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李煜)。在夢中,分離者克服了遙遠的距離,甚至是生與死的距離,而使親友、故鄉(xiāng)、故居、故國、故事這些不在眼前或消失已久的東西在思念中現(xiàn)身。由別離所產(chǎn)生的距離,現(xiàn)經(jīng)由思念而得以彌合。
以上我們對時空焦慮在詩詞中的兩種形態(tài)稍微做了提示。但需指出的是時空焦慮在詩詞中的表現(xiàn)并不止這兩種形態(tài)。就空間方面而言,凡涉及個人渺小、宇宙無窮的,也是其常見形態(tài),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王勃)、“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之類。就時間方面而言,凡涉及節(jié)候景物變化與社會歷史變遷的,也多屬此類。人們熟知的“傷時詩”[6](“傷春”與“悲秋”為其代表類型)多與前一變化有關(guān);而“懷古”“詠史”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類,則多與后一變遷有關(guān)。這兩類在詩詞中的具體表現(xiàn)太多,無法一一枚舉。此外,那些直接表現(xiàn)時光易逝、人生苦短尤其是衰老死亡的,更是一種典型形態(tài)。諸如“少壯幾時奈老何”(漢武帝)、“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古詩十九首》、“人生幾何,譬如朝露”(曹操)、“嗟我白發(fā),生一何早”(曹丕)、“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阮籍)、“人壽幾何,逝如朝霜;時無重至,華不再陽”(陸機)、“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陶淵明)、“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少壯能幾時,鬢發(fā)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杜甫)、“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孟浩然)之類。
前已表明,人在其存在的根基處便有所焦慮;只有人還“在世”,他就擺不掉這種焦慮。在焦慮中,人的無根性、有限性與虛無性會無遮掩地嶄露出來,故其所產(chǎn)生的壓力是巨大的。面對它,能勇敢地將其承擔起來的只是少數(shù)人。這需要從自身方面拿出某種堅定的信念,以此來對抗、抵消焦慮的壓迫。所謂信念,乃是一種下了決心的生存意向。這種決心稟有一種“不顧”(“盡管如此,我也要……”)的性質(zhì)。早在先秦,在如何對待信念與生死之關(guān)系問題上,孔孟就給出了“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斷然回答。這是面對挫折、苦難乃至死亡威脅時的一種存在勇氣。這在詩詞中亦多所表現(xiàn)?!耙嘤嘈闹瀑?,雖九死其猶未悔”“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屈原);“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死猶未肯輸心去,貧亦其能奈我何”(黃宗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秋瑾);“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在“別離相思”一類中,我們也能看到這種堅貞不移的信念:“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李之儀)。
然而,絕大多數(shù)人都無法直接面對焦慮的壓力,總會有意無意地尋求某種轉(zhuǎn)移或緩解的方式。一種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海德格爾所說的,將之轉(zhuǎn)化為“懼怕”的具體對象,以便在應(yīng)對它們的繁忙操持中緩解乃至遺忘它的存在。在詩詞中,也可看到這種對于焦慮特別是時空焦慮的類似的轉(zhuǎn)移方式。這些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所謂及時行樂,意指趁現(xiàn)在還活著、還康健的時候主動尋找使人快樂之事并沉溺其中。這是人們試圖轉(zhuǎn)移焦慮的通常方式。然而,在古代,行樂的方式并不多。對文人來說更是如此。主要有飲酒、聚談、彈奏、游玩等。其中又以飲酒為常。“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古詩十九首》、“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陶淵明)、“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杜甫)、“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歐陽修)、“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但飲酒之類的行樂是否真能使人遺忘?暫時或許可以,但最終卻難以做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從人生短暫且充滿各種挫折、風險的事實中,既可滋生出一種及時行樂的情緒,亦可滋生出一種抓住當下的態(tài)度。人們感到,昨日之事不可留,將來之事不可知,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當下,因此應(yīng)好好加以珍惜。及時行樂多少帶有沉溺放縱的味道,而抓住當下則要“中性”的多,盡管也不完全排斥及時行樂的取向?!皠窬Ы鹂|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杜秋娘)、“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晏殊)、“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黃庭堅)。從那些因未能抓住當下而產(chǎn)生的懊悔中,也能反襯出把握當下的重要性:“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早知恁么,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zhèn)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柳永)。
轉(zhuǎn)移焦慮尤其是死亡焦慮的另一途徑,就是轉(zhuǎn)向宗教?!坝喜?,唯有學無生”(王維)。這指的是道教。因為追求長生不死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采用的主要是“外丹”“內(nèi)丹”兩法。早期道教多用“外丹”法,即通過燒汞煉丹來獲取被認為可以加固生命以致不死的靈丹妙藥。然而,由于丹砂、黃金等物質(zhì)對人體有害,故服食丹藥的結(jié)果不僅沒有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反而因中毒而加速了服食者的死亡。這就使人產(chǎn)生了懷疑:“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古詩十九首》。道教神仙之術(shù)虛妄,那么佛教呢? “宿昔朱顏成暮齒,須臾白發(fā)變垂髫。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王維)。這里的“空門”指佛門,也指其所教示的看空之法,即運用佛教智慧來洞穿宇宙的本質(zhì):人生苦,世界空。世人之所以看不到這一點(“無明”),是因為他們對世俗生活的沉迷(“貪”“嗔”“癡”)障蔽了他們的“本心”。但他們?nèi)裟馨凑战?、定、慧三學所教示的方法來歷練自己,或許就能破“無明”、證“涅槃”,得“解脫”,即徹底掙脫生死輪回的糾纏而“成佛”。姑不論成功做到的有幾人,但無數(shù)的善男信女確因皈依佛教而大為緩解了他們對于死亡的焦慮。反倒是一些更富理性的人對此充滿了疑慮:“生天成佛我何能,幽夢無憑恨不勝”(蘇曼殊)、“湖海聲名四十年,詞人老去例逃禪。憑君持此歸何處,石榻茶煙一惘然”(王國維)。
除上3 種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轉(zhuǎn)移方式呢?應(yīng)該還有。比如,寄情山水。中國詩歌中有所謂“山水詩”一類。其所表現(xiàn)的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向往之情。造成這種向往的原因很多。審美的因素是一個。試圖逃避社會的無情、 生活的無聊和疏解內(nèi)心的焦慮也未必不是一些重要原因。就后一方面而言,或許由于山水詩的創(chuàng)作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轉(zhuǎn)移,故在作為其結(jié)果的詩句中反倒缺乏具體表達。除了從諸如“青山看不厭,流水趣何長”(錢起)、“浩瀚長空渺如煙,心且安在水云間”(王維)、“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之類的表述去推斷外,還很少見到直接點出這種轉(zhuǎn)移的詩句。
然而,無論以何種方式,哪怕以下定決心和轉(zhuǎn)向宗教的方式,都不能完全澆滅人心中的焦慮。因為它是內(nèi)在于人的存在之中的(“此恨綿綿無絕期”),也是難以排解的(“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只有當死亡來臨,取消了我們在時空中的存在時,我們才能徹底擺脫焦慮的糾纏:“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保ㄌ諠摚┎贿^,這個“大化”應(yīng)該而且必須理解為“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