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穎,武國強,余陽
(麗江文化旅游學院,云南麗江 674199)
由于受到宗教思想的影響,我國文獻較早就有神仙巫術和奇人異事的記載。魏晉時期思想開放,學術自由,文人輩出,是我國志怪小說的高峰時期,魏晉志怪小說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均受到《山海經(jīng)》的較大影響?!端焉裼洝肥俏簳x志怪小說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內(nèi)容涵蓋魏晉志怪小說的大多數(shù)特點,可以作為魏晉志怪小說的代表。該文以《山海經(jīng)》和《搜神記》文本內(nèi)容為研究對象,探究《山海經(jīng)》中精怪形象對魏晉志怪小說的影響。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的“天族”是龍的化身,擁有對神仙的統(tǒng)治權。雖然龍在現(xiàn)在考證的資料中并非真實存在,僅來自古人對自然的想象,但是龍代表了我國古代的人文精神,有著超越一切動物精怪的地位,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1]龍能隨意變大變小,或者變成其他什么東西,春夏出來活動,秋冬后冬眠等?!渡胶=?jīng)》中提及各類龍的形象,如作為神仙坐騎,或有神仙是龍首獸身等?!端焉裼洝肥艿健渡胶=?jīng)》的影響,作者筆下的龍成為凡人通天的使者或神仙的代表等。
1.1.1 山神形象
《山海經(jīng)》中記述從招搖山到箕尾山,山神都是鳥的身子和龍的頭;從柜山到漆吳山,山神都是龍的身子鳥的頭;從天虞山到南禺,山神都是龍的身子和人的面容; 從樕山到竹山的山神都是人的身子和龍的頭。山神有著守衛(wèi)一方平安的職責,在山神的形象中融入了龍的形象,山神為人面、鳥身、馬身與龍的結(jié)合,代表了禽、獸、人三者的才能與神的結(jié)合。龍是神仙的代表,古人期待龍的神力,能夠完成人所不能的事情,表現(xiàn)出了古人對龍的崇拜之情。
《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中記述神仙計蒙是人的身子和龍的頭; 女幾山到賈超山的山神是馬的身子和龍的頭;首陽山到丙山的山神是龍的身子和人的面孔;篇遇山到榮余山的山神是鳥的身子和龍的頭[2]。
人身龍首或是龍身人面的結(jié)合,削弱了龍的獸性,增加了人的溫和,更加貼近人們的心愿;馬與龍的結(jié)合,一定程度上反映速度與力量的結(jié)合,提升山神的實力,寄托古代人民的美好期盼; 鳥與龍的結(jié)合,可以認為是“龍”與“鳳”相結(jié)合,代表了人們對龍的信任與期待。
1.1.2 神仙坐騎
《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中有記述,夏啟在跳《九代》舞,借助大樂之野的靈氣來乘龍飛升,到達天庭。從舜開始,古代人民常以樂舞、祭天舞等形式來表示與上天神靈的溝通,以求心靈的安慰與精神的寄托。《山海經(jīng)》中提到夏后啟的時候也說他耳朵上掛著兩條蛇,駕著兩條龍。
龍代表了神力,代表著人們的寄托與希望。夏后啟是人間著名的帝王,傳說中他死了以后,也有著至高地位,才有可能乘龍而行。因此,作為神仙坐騎的“龍”代表的是身份、地位。
《搜神記》中的龍,有的在人類腹中出生,有的代表妖孽作亂,但每一種龍的能力都在人類之下,人類擁有掌控力。
1.2.1 預示戰(zhàn)亂災禍
《搜神記·卷六》記述周烈王六年,林碧陽君家的女眷生產(chǎn)時生下的是兩條龍。這個時間正好政治動蕩,諸侯混戰(zhàn),周天子權勢衰落,產(chǎn)龍異象正好對應政治局面?!端焉裼洝ぞ砥摺分杏浭鲇兰挝迥辏瑬⒑笨h令家的女眷一次性生出來一條龍、 一個女嬰和一只鵝。過了不久,胡人叛亂,天下大亂。兩條龍在武器庫中出現(xiàn),但是武器庫不是龍應該在的地方,過了數(shù)年,有兩個名字有“龍”字的人叛亂?!渡胶=?jīng)》中的龍代表了力量,在《搜神記》中有一定的繼承與體現(xiàn)。
1.2.2 祥兆
《搜神記·卷十四》記述徐國的一個宮女生下一個蛋,以為不祥,就扔在水邊。有一只叫“鵠蒼”的狗撿回了這個蛋,蛋生出來一個兒子,就是徐國后來的國君。后來鵠蒼臨死前,頭上突然長出角,又長出來九條尾巴,變成了黃龍。這是因為狗護佑了徐國的國君,有了善舉,所以死了以后變成龍。所以,這里的龍,代表的不再是災禍戰(zhàn)亂,而是吉祥的預兆?!端焉裼洝分械凝埣饶茴A示吉祥征兆,也可以代表災禍戰(zhàn)亂,受到《山海經(jīng)》的影響,有著重要意義。
1.2.3 有德有道之人的坐騎
《搜神記·卷一》中記述了陶安公的事情,他只是一個鑄鐵的匠人,因為善于煉鐵而與天神相通,掌管火的朱雀神傳話來,要以紅色的龍來接陶安公升天做神仙。
《山海經(jīng)》中的龍代表了神,代表了人類的崇拜,具有神圣性和高貴性?!端焉裼洝穮s是得道之人為尊,龍成為人的坐騎或像人一樣會受到傷害,龍的地位在人之下,成了平凡的存在。這是《搜神記》作者及時代人類在對《山海經(jīng)》思想繼承基礎上的改變。
“蛇”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有極高地位,經(jīng)常被人稱為“小龍”。蛇與龍一樣,具有極高的靈性,經(jīng)過刻意的修煉,蛇可以得道,遇到機緣點化時,可以蛻皮飛升成龍。“女媧補天”的故事中,女媧有著蛇的身體和人的頭,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蛇,也因此常與神靈或龍相提并論?,F(xiàn)實中的蛇一般有毒,有致命危險,所以蛇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常有著多面性?!渡胶=?jīng)》中多處出現(xiàn)蛇,或是有蛇特征的精怪,有的是預示吉祥,有的預示災禍?!端焉裼洝返纳叱霈F(xiàn)時往往代表著疾病。
2.1.1 《山海經(jīng)》中的人首蛇身
《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 中記述了人面蛇身的神明燭陰,其掌管時間,睜開眼時天地是白天,閉上眼睛時天地就成了夜晚,吹一口氣季節(jié)變成寒冬,呼一口氣季節(jié)就是炎夏[4]。它不吃東西不喝水,也不呼吸,它的呼吸就是世界的風,傳說它是紅色的身體,大概有千里之長[3]。燭陰是影響四季變化的創(chuàng)世神明。
《山海經(jīng)》中軒轅國的人壽命最短的也能活到八百歲,所有人只有面孔是人,身體全是蛇的身體,蛇尾巴常常盤繞在他們頭頂上[4]。
因為龍、蛇在外形上比較相像,所以在民間有“龍為蛇”說,在西漢時,有傳說龍、蛇在特定環(huán)境下可以互稱。因此,龍與蛇一定程度上都代表了神圣的力量。人與蛇的結(jié)合,代表了人的智慧與蛇的能力的融合。
2.1.2 《山海經(jīng)》中的妖蛇
《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 中的相柳氏是天神共工的臣子,長了九個頭,蛇的身體和人的臉,青色的身體。相柳氏去過的地方會成為沼澤和溪流[5]。相柳氏是代表著大兇大害的妖蛇,最后被大禹殺死了,它血流過的地方腥臭無比,也沒有辦法使莊稼存活,相柳氏代表著毀滅。
2.1.3 《山海經(jīng)》中的守衛(wèi)蛇
《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 有記述軒轅丘是黃帝的所在地,軒轅丘是四方形的,被四條大蛇圍繞守衛(wèi)著。
蛇一般具有較強的攻擊性,人們不能輕易靠近,所以在《山海經(jīng)》中以守衛(wèi)者的形象出現(xiàn),守衛(wèi)軒轅等身份地位較高的帝王或神靈,彰顯了被守護者的地位與神圣性。
2.1.4 《山海經(jīng)》中蛇對災禍的預示
《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有記述,鮮水中的鳴蛇,長相就是一般的蛇多了四只翅膀的樣子,其叫聲和擊磬的聲音一樣,看到鳴蛇的地方一般都會有大旱災出現(xiàn)。其他看到蛇就出現(xiàn)旱災的還有很多,如《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有記述:“有蛇焉,名曰肥甥,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薄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有記述:“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p>
《山海經(jīng)》中的蛇多生活在沒有草木的山中,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不適合人類生活,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所以人類見到蛇的機會不多,見到蛇或帶有蛇特征的神獸則預示出現(xiàn)災害。
2.1.5 《山海經(jīng)》中代表神奇力量或至高地位的蛇
《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 有記述:“夸父之國在聶耳東,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蛇。”“北方禺強,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边@里寫的不是人拿著蛇,就是把蛇當耳環(huán)帶,用蛇的地位來凸顯人的高貴和力量的強大。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 中記述巴蛇吞下比自己大無數(shù)倍的大象,三年的時間才會消化,有才德的人吃了巴蛇的肉,就不會心痛或者肚子痛。
蛇在我國古代文學中的地位僅次于龍,蛇每一次蛻皮都是一次能力的提升,傳說蛇修煉后可以化龍。因此,蛇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力量的代表。巴蛇的肉特別提到“君子”吃了才有治療心腹疾病的作用,而不是每個人吃了都可以有同樣效果,因此來勸諫人們要做有才德的人,不要貪心不足。
2.2.1 蛇代表疾病
《壽光侯劾鬼》中有寫東漢的壽光侯能制服各種鬼魅精怪,有一次壽光侯為一個生病的女人作法,抓出一條數(shù)丈長的大蛇,把蛇弄死了,人的病就好起來了?!豆斌卟 分袑戭櫱蚣业南容呍?jīng)在砍伐大樹時殺了捉到的一條大蛇,之后他的女兒就病了?!度A佗治咽病》中說華佗在路上看到一個人咽喉疼,就讓他喝一點蒜末酸醋,那個人喝了以后,馬上吐出一條蛇來,病也就好了。這3 則故事里的蛇代表的都是疾病。
2.2.2 蛇預示災禍戰(zhàn)亂
《武昌大蛇》中寫武昌有一條大蛇,住在舊神祠的一棵空心樹中,每天伸出頭來接受人們供奉的食物。不久,國中出現(xiàn)叛亂。蛇是不應該出現(xiàn)在城中的,如果出現(xiàn),三年內(nèi)就會有戰(zhàn)亂。
2.2.3 蛇可以預示吉祥之福
《馮緄綬笥有蛇》中說馮緄擔任議郎,打開裝印綬的箱子,里面有兩條紅色的蛇,分別往南北方向爬,許憲說這是吉祥的預兆,三年之后,馮緄就可以成為駐守邊關的將領,在東北五千里的地方,官名用東稱呼,過了五年,一切一一應驗,這是《搜神記》中預示吉兆的典型[6]。
蛇代表了地位,也代表了神秘的能力?!渡胶=?jīng)》中的蛇多為預示災禍,《搜神記》中的蛇代表疾病,一定程度繼承了《山海經(jīng)》和先民觀點[7]。
《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中有個叫羲和的女子,是上古帝王少典的妻子,生了十個兒子,也就是十個太陽?!渡胶=?jīng)·大荒東經(jīng)》有記述湯谷上面長了一棵扶桑樹,一個太陽回到湯谷后,另一個太陽就從扶桑樹上升起,他們都站在三足烏的背上[8]。
三足烏又叫金烏,樣子跟烏鴉差不多,但是有三只腳。古人把太陽黑子認為是烏鴉,為了便于區(qū)分,就在烏鴉上添了一只腳,成為三足烏,又稱為踆烏。《山海經(jīng)》中也把它稱為“離朱”。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太陽早上變成三足烏飛出去,由東向西飛,傍晚時候剛好飛到西方的神樹上,這就是古人眼中的日出和日落。
《管輅論怪》中寫蛇在十二地支里的地位是固定的,烏鴉是棲于太陽的精靈,這也是如同黑暗中的光明、白日里的亮彩一樣可以確定的。
《三足烏》中寫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政治相對較好,出現(xiàn)了三足烏,像雞一樣大,紅色的,頭上有角,此處它代表光明,象征政治清明。
《搜神記》《山海經(jīng)》中的三足烏都可以理解成一種吉祥的征兆,一種對封建帝王統(tǒng)治能力的認可,也代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4.1.1 鳳凰呈現(xiàn)了“文以載德”的人文氣息
《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中記述有一種鳥,長得像雞,但是羽毛是五顏六色的,被人們稱作“鳳凰”。鳥的頭上有花紋類似“德”字,鳥的翅膀上有花紋類似“義”字,鳥背上花紋類似“禮”字,鳥胸口的花紋類似“仁”字,腹部花紋類似“信”字。這種鳥吃喝東西悠然自得,喜歡自己唱歌跳舞,一般它出現(xiàn)的時候沒有災禍,天下太平。
《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中有記述鳳鳥在沃野這個地方自在地跳舞,鳳凰生下的蛋,這里的居民會去吃。
《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中有記述載民國生長著能夠唱歌和跳舞的鳥,鸞鳥自由地歌唱,鳳鳥自在地跳舞。
鳳凰身上的花紋“德、義、禮、仁、信”表現(xiàn)了古代人民強烈的仁德觀念,鳳凰自歌自唱,自己跳舞,自由自在,獨立而高貴。這說明古代人民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迫切地想要自由與獨立自主,主宰自己的生命,但是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下難以實現(xiàn),因此人們把美好的心愿寄托于神秘的鳳凰。此外,古代早期即有祭祀舞蹈,祈雨求神等,舞蹈的起源一部分來源于鳳凰歌舞的想象。
4.1.2 鳳凰有至上地位,承載了保護人民的心愿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中有記述開明神獸的西面生活著鳳凰,鳳凰腳下踩著蛇,胸前纏繞著紅色的蛇。
鳳凰可以戴蛇、踐蛇,甚至把蛇纏繞在身上,表現(xiàn)出鳳凰可以控制蛇?!白瘕埑瑛P”是中國古代文化特色,古代人民耕作時經(jīng)常遇到蛇類,兇猛有毒,因此寄托美好愿望于德才兼?zhèn)涞镍P凰,想象鳳凰可以為人民壓制蛇,保護人民不受蛇傷害。蛇與龍有著相似的地位與能力,但是鳳凰可以壓制蛇,地位高于蛇。
《搜神記》中提到的鳳凰,有的代表身份地位,有的代表吉祥征兆,常與火聯(lián)系在一起,取“鳳凰浴火涅槃”之意,帶有無限生命和希望。
4.2.1 身份地位
《搜神記·卷七》“及魏之初興也,張掖之柳谷,有開石焉:始見于建安,形成于黃初,文備于太和,周圍七尋,中高一仞,蒼質(zhì)素章:龍、馬、鱗、鹿、鳳凰、仙人之象,粲然咸著?!边@里提到鳳凰和龍、馬、麒麟、鹿和仙人像一起被刻在石頭上,幾者相提并論,說明在作者眼中,鳳凰是與龍、仙地位相當?shù)?,這與《山海經(jīng)》有著類似的意義。
4.2.2 深情
《搜神記·卷十六》 中有記述,鳳凰一旦失去雄鳳,雌凰三年感傷,雖然還有其他鳥類,但是也不會再去找伴侶。這里說明鳳凰代表的是深情,一定程度上傳承了《山海經(jīng)》中鳳凰的“文以載德”。
4.2.3 吉祥征兆
《牛能言》借牛開口說話來欺騙百姓有鳳凰出現(xiàn)的祥瑞,代表圣人將要出世,漢朝國統(tǒng)將要復興。所有的軍人都用深紅色顏料抹額頭,用來突出火徳的吉祥。雖然這里是欺騙百姓,但是也是借鳳凰來表示吉祥征兆,并且鳳凰為火性,這里以火代表“火德”,突出表現(xiàn)了鳳凰的意義。
《搜神記》 中記載著靈魂轉(zhuǎn)化為動物的故事,這些故事以生命體另外的方式存在,但是作者只是單純地表達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以及對長生的追求,跟《山海經(jīng)》中包含的思想都是一致的,生命意志相同,這也是《山海經(jīng)》對《搜神記》的較大影響。
《山海經(jīng)》作品記錄的是當時人們的世界觀和思想世界,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文人的審美與感受,以及魏晉對于宗教意味濃厚的鬼神觀念和善惡果報的思想認同,形成了小說家對《山海經(jīng)》中的社會意識通通接受的情況,并且內(nèi)化為魏晉志怪小說的獨特思想觀念,使魏晉志怪小說有著較大的發(fā)展。
《山海經(jīng)》被稱為“古今怪語之祖”,其中記載了很多具有神話色彩和傳奇韻味的人、神、動物等,這些內(nèi)容為魏晉志怪小說提供了發(fā)展基礎和精神內(nèi)涵。很多荒誕無稽的故事,都是由神話傳說和精怪形象形成,可以找到社會自然生活痕跡,這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在不同時代以鬼神精怪的方式傳承。魏晉志怪小說以《山海經(jīng)》為基石,開拓出了志怪小說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