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云 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
操場上,大班幼兒正在熱火朝天地用各種積木進行搭建,子墨和小熙用積木搭了一座約30厘米高、2米長的斜坡和滑道。忽然,小熙興奮地喊道:“哇,我的圓柱體竟然沖出了軌道,還滾了很遠,太酷了!”一個關于斜坡滑行的故事就開始了。
有了成功滑行的經(jīng)驗后,他們又拿來更多的圓柱體在斜坡上滾動。子墨邊搭邊數(shù):“1、2、3……13、14”,他將十四個圓柱體擺成一排滑行,直到手臂長度的極限,他說這是他的圓柱體“火車”,要接得長長的。小熙也做了一個超級厲害的“火車”,他把圓柱體排成兩排一起滑行。他說因為是雙排的“火車”,所以更加厲害。但在多次的游戲中,他們發(fā)現(xiàn)圓柱體加多了以后,滾動的距離沒有之前遠了。通過反復游戲,幼兒對于同樣物體滑行的速度、距離與物體的數(shù)量、排列方式的關于有了一定的體驗和感知。
鏡頭一:加高的斜坡
小熙說:“圓柱體太多、太擠了?!弊幽f:“沒關系,我把斜坡變高一點就行了?!弊幽脕砹税布莺鸵粡埥?米長的木板,搭了一個比自己身高還高的斜坡,隨后,他又拿起一個圓柱體,小心謹慎地瞄準了半天,猛地放手,圓柱體積木一下子滾出了滑道。孩子們興奮不已,高興地叫喊:“哇,我們成功啦!”
大家都搶著來試試新斜坡,他們發(fā)現(xiàn),斜坡變了,圓柱體滑行得更快了。但由于斜坡太高,圓柱體滑下時方向總會發(fā)生偏移,不能順利滾入滑道。
孩子們先是嘗試加寬斜坡,但效果不好。他們又為斜坡搭建防護欄,看似解決了問題,但搭建防護欄需要太多的時間和材料,并且不穩(wěn)固。最終,子墨遷移了日常生活經(jīng)驗——“扶手”,順利解決這一問題。
教師的思考:
靜觀游戲現(xiàn)場,大班幼兒已經(jīng)能夠理解斜坡角度對物體滾動速度和距離的影響,所以積木滾動距離不夠遠時,幼兒立即找來了合適的材料搭建更高的斜坡。在后面的兩個問題中,幼兒通過不斷觀察并嘗試,最終找到解決的辦法,說明他們思辨能力比較強,同伴間能夠積極協(xié)商探討,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建立問題與方法的合理鏈接。
?
作為教師,我一直默默觀察幼兒、相信幼兒,給他們充分的時間討論、積極探索以及試錯的機會。在游戲分享活動中,我追問幼兒,為什么要將原來搭在地上的護欄改成搭在長板上的“扶手”,引導幼兒比較兩種不同的方法帶來的不同結果,幫助幼兒反思行為、梳理經(jīng)驗、總結方法。
鏡頭1:圓柱體不滾了,怎么辦?
子墨和幾個小伙伴這次把滑道搭在了輪胎里,說這是“高架斜坡滑道”。嘗試了幾次后,大家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圓柱體每次滾到連接處就會卡住,沒有辦法再往下滾動。
斜坡和滑道的連接是個問題,子墨試著把斜坡壓在滑道上,但長板太重,滑道被壓得翹起來了。小熙則覺得連接的地方太深了(角度),便拿了長方體木板墊上去,一塊、兩塊,再加一塊,嘗試了幾次后都不行。
子墨說:“木板太高了,連接處有個夾角,總是卡住?!毙∥跤檬址旁趭A角處試了試說:“對,需要一個更薄的才行。” 天天突然說:“哦,我有辦法了。”說完他便飛快地跑向積木架,拿來了三角木,圓柱體繼續(xù)滾動了。瞧,他們成功了。
圓柱體順利地從高高的斜坡滾下來,進入滑道后,滑行過三四個輪胎到達終點。這一成功的過程讓孩子們興奮極了,對于游戲的熱情愈發(fā)濃厚。骉骉小朋友還在高架輪胎滑道上加了關卡,輪胎上方垂釣著一個小球,讓圓柱體滑下來后擊中小球,再滾到終點擊中那些用奶瓶做的保齡球,比賽看看誰擊倒得最多。
在游戲分享活動中,孩子們紛紛介紹自己的新斜坡滑道,尤其是三角木讓圓柱體繼續(xù)滾動的新發(fā)現(xiàn)讓他們興奮不已。分享結束后,我又拋出了一個問題:“三角板為什么會讓圓柱體繼續(xù)滾動呢?”鼓勵幼兒在下一次游戲中仔細觀察和思考。
鏡頭2:三角木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既然三角木這么厲害,那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游戲中,天天小朋友就有這樣的疑問,于是,他增加了一排三角木。他還問子墨:“這樣應該會滾得更快吧?”只見他先將三角木放在前面,又拿到后面,試了又試,發(fā)現(xiàn)并不是越多越好。通過多次嘗試,事實顯然不如天天所想的那樣。不過子墨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圓柱體之所以滾動起來,是因為它沖上三角木會彈跳起來再落下滾入滑道,所以速度又快了。在游戲分享活動時,我們又一起觀看游戲視頻,大家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現(xiàn)象。
鏡頭3:三角木怎么用?
隨著游戲的持續(xù)進展,子墨等幾位小朋友還搭建了超長滑道、雙層滑道、“炫酷”滑道,他們利用三角木進行各種斜坡滑道之間的連接。雙層斜坡中爬坡、長板斜坡中加速、高架斜坡中緩解落差等問題的化解,都能用上三角木這個既能連接又可以提速的小機關。小小的三角木在孩子們的手中竟然有這么多的用處,他們在不斷猜想、驗證中找到了三角木的多種用法,處處可見這一游戲經(jīng)驗的遷移。
?
教師的思考:
面對問題,大班幼兒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專注力和堅持性,能夠積極思考解決的辦法。也充分體現(xiàn)著大班幼兒樂于嘗試、敢于挑戰(zhàn)的心理特點。當孩子們在滑道連接處遇到困難時,老師沒有給予任何提示,而是在他們探索成功后,引導幼兒注意觀察,思考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深度學習。
圓柱體由于慣性沖到了三角木上,再騰空落下,騰空時由于沒有摩擦力,加上自身的重力,它的下落速度會變快。對于這樣的物理現(xiàn)象,目前幼兒并不理解,但是幼兒在游戲中獲得了直接體驗,也充分感知積木形狀對于斜坡滑道整體結構的影響。同時,幼兒也將三角木結構的經(jīng)驗,遷移和延伸到斜坡游戲中,幼兒的觀察能力、思維靈活性得到提升,也激發(fā)了幼兒的探究興趣。
教師小結:
1.斜坡滾動游戲中材料的有效使用
多種材料融合,巧妙運用,解決問題。游戲中,幼兒將安吉梯、安吉箱、長板、輪胎、積木等所有材料集合起來使用,并且能根據(jù)材料的特點進行游戲,比如用三角形的積木解決連接問題;用長方體積木解決防護墻問題;用輪胎解決滾落下來的圓柱體亂滾的問題;用塑料球和呼啦圈做關卡等,無不顯示幼兒在游戲中,對材料的巧妙運用。由此可見,在游戲中幼兒能夠合理地對游戲材料進行有效的使用,這也是幼兒游戲能力提升的表現(xiàn)。
幼兒對各種材料使用得更加嫻熟。游戲中,對于材料的使用,孩子們經(jīng)過了幾個階段的探索。在地面斜坡上圓柱體速度不夠快,孩子們使用安吉梯和長板,通過調整游戲的材料,改變斜坡的坡度,從而發(fā)現(xiàn)圓柱體滾動的速度和距離也會發(fā)生改變。為了完成更具挑戰(zhàn)性的游戲,孩子們又加入輪胎,玩起了高架斜坡,在斜坡與滑道遇到連接問題時,他們巧妙地運用三角形木板,對游戲順利進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
2.材料合理使用助推游戲水平的不斷提升
建構游戲向滑坡游戲的轉變。通過前后斜坡滑道的對比不難看出,一開始的游戲材料具有很強的裝飾性。經(jīng)過幾次游戲后,孩子們漸漸地減去了很多煩瑣的裝飾,專注力全部放在滾動滑行上,舍去了很多與游戲無關的輔助材料,搭建趨于簡化,幼兒將關注點放在了斜坡與滑道上,雙層、高架、雙層+高架,滑道和斜坡盡顯用心。關注重點,聚焦問題,這就是孩子們游戲水平的明顯提升。
分工合作的意識轉變?yōu)橛螒蛄晳T。每次玩游戲之前制訂游戲計劃時,孩子們就會主動地圍在一起商量,今天怎么玩?需要哪些材料?誰先去拿哪些材料?在游戲結束后的總結環(huán)節(jié),孩子們也會積極地討論今天玩的情況,找出今天玩游戲時的問題或困難,主動想一些辦法,并計劃第二次游戲的時候去嘗試。
歷時了兩個多月的“斜坡游戲”,幼兒不斷地創(chuàng)造游戲、改變游戲,他們反復嘗試,調整材料、利用材料解決問題,收獲的不僅是游戲帶來的樂趣,同時還有解決問題時能力的增長、專注力的發(fā)展以及游戲品質的形成,包括游戲前提前計劃、遇事分工,事后思考等學習品質的發(fā)展。在無數(shù)次的嘗試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孩子們變得愛說、愛想、愛動腦筋。在游戲獲得成功后,孩子們又收獲了滿滿的自信和成就感,這是游戲,更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