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積
(青島市城陽區(qū)農業(yè)農村服務中心,山東青島 266109)
近幾年,城市近郊涌現(xiàn)出一大批以草莓采摘為主的休閑采摘園,成為拉動高效農業(yè)和農村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但由于種植戶農藥使用不當,草莓農藥殘留超標現(xiàn)象屢有發(fā)生,使鮮食草莓安全很難保障,存在質量安全隱患。設施草莓因其特殊的生長環(huán)境,在栽培過程中會受多種病蟲害的危害,如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枯萎病、黃萎病、根腐病、蚜蟲、薊馬、紅蜘蛛、斜紋夜蛾、蠐螬、地老虎等[1],其中采摘期主要病蟲害有灰霉病、白粉病、紅蜘蛛、蚜蟲和薊馬。本文主要對草莓采摘期危害較大的灰霉病、白粉病、紅蜘蛛、薊馬的危害癥狀、發(fā)生規(guī)律以及零化學農藥防治技術進行了闡述,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草莓葉片、花、果實及果梗,匍匐莖偶有發(fā)生。被危害的葉片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顏色發(fā)暗的污斑,隨著病害的加重,葉片背面病斑會產(chǎn)生白菌絲,嚴重時整個葉背覆蓋一層霜狀白粉,同時葉片湯匙狀上卷,后期病斑變成紅褐色,葉片邊緣萎縮甚至焦枯;花蕾、花瓣被危害后呈紫紅色,不能開放或推遲開放;被危害的幼果失去膨大能力,無光澤、干枯,若在生長后期染病,果實表面會覆蓋一層白粉,隨著危害程度加重,果實失去光澤、著色難并硬化,嚴重影響草莓果實品質,失去商品價值[2]。
草莓整個生長期均可發(fā)生草莓白粉病,成熟期發(fā)病危害較重。病原菌在病株或病殘體上越冬,可再侵染和多次侵染。病菌借助帶菌苗等遠距離傳播,通過氣流或雨水蔓延擴散。病菌最適發(fā)病溫度為15~25℃,5℃以下和35℃以上均不利于草莓白粉病的發(fā)生。偏施氮肥,草莓植株易徒長,草莓白粉病也易發(fā)??;適期、適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則草莓白粉病發(fā)病較輕[3]。
1.3.1 加強田間管理。一是合理施肥,適時適量施用氮肥和CO2氣肥,增施磷、鉀肥。二是控制好棚室內溫度和濕度,20℃開始放風,10℃左右關閉風口,夜間棚室內溫度保持在12℃左右;棚膜采用無滴膜,保持棚室內通透;草莓栽培壟面覆蓋黑地膜,膜下草莓植株間鋪滴灌管,采取肥水一體化技術,降低棚室濕度。三是為減少傳染源,要及時清理草莓病葉、病果,并運到棚室外處理。
1.3.2 生物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施100億個活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2 250 g/hm2,施藥間隔期為7 d,施用2~3次[4];或噴灑2%武夷菌素水劑200~400倍液,發(fā)病期間持續(xù)使用3次以上,防效可以達到90%以上[5];或用臭氧化油100倍液、農抗120水劑1 000倍液噴防,施用2次,間隔期7 d,其中臭氧化油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效優(yōu)于農抗120水劑[6];或用1.5%苦參·蛇床素水劑150倍液均勻噴霧,間隔期5~7 d,連續(xù)防治2~3次,能有效控制草莓白粉病的發(fā)生[7];也可使用9%互生葉白千層提取物乳油1 005~1 500 mL/hm2,連防2~3次。以上生物藥劑可根據(jù)病情發(fā)展,按照農藥復混原則,混合或交替輪換使用。
1.3.3 硫黃熏蒸法防治。采用單質硫礦物防治草莓病蟲害,無殘留,使用簡單,無抗藥性,且符合綠色食品生產(chǎn)標準。硫黃熏蒸不僅對草莓白粉病有很好的預防和控制作用,對草莓薊馬、紅蜘蛛等也有一定的防控作用。使用方法:每50~70 m2布置1個熏蒸器,熏蒸器懸掛于距溫室后保溫墻3.5~4.0 m、垂直地面1.5 m處。生長前期每5 d熏蒸1次,生長中期每4 d熏蒸1次,生長后期每3 d熏蒸1次,每次硫黃粉用量20~30 g,熏蒸4 h。要在下午蓋簾閉棚后進行熏蒸,熏蒸時人要離開棚室,以免發(fā)生安全事故。硫黃熏蒸結合生物殺菌劑共同使用防治效果更佳。
草莓灰霉病危害草莓葉片、葉柄、花、果實及果柄,其中果實受害最重?;ㄆ鞅换颐共【秩竞?,萼片和花托形成紅色斑點,后期花瓣出現(xiàn)淺褐色斑,花器無法發(fā)育正常。近幾年,溫室草莓灰霉病花器出現(xiàn)新的癥狀,萼片染病后呈紅褐色,染病花瓣呈粉紅色,并由萼片和花瓣逐漸侵染果實,濕度低時不產(chǎn)生霉層,一旦濕度合適,便迅速在果實上表現(xiàn)癥狀[8]。新癥狀造成果實停止發(fā)育,變成僵果,通常危害整個花序,整個果枝變?yōu)榧t色[9]。落花后病菌開始侵染幼果,緊貼濕潤土壤的草莓果實先發(fā)病,后經(jīng)果柄蔓延至花柄,最后整個花序枯萎死亡。被侵染的成熟草莓果實,初期表面出現(xiàn)淺褐色病斑,后慢慢變?yōu)樯詈稚?,腐爛部分與健康部分界限不明顯[10],在高濕度環(huán)境下,草莓果實逐漸變軟腐敗,表面生成一層灰褐色霉層,失去商品價值。
灰霉病菌一般以菌絲體、分生孢子或菌核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借助風、灌溉水等傳播。病菌發(fā)育適溫為20~25℃,高于25℃不利于草莓灰霉病蔓延;灰霉病發(fā)生的最適相對濕度為90%以上,低溫高濕是冬春季溫室灰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在果實膨大期至成熟期清除草莓花瓣可以減少果實被侵染的概率[11]。連作地塊、氮肥用量大、通風透光差、連續(xù)嚴重霧霾、光照嚴重不足時,果實灰霉病發(fā)病重。
2.3.1 加強生態(tài)防控和田間管理。一是草莓高壟栽培,壟面覆蓋黑色或黑銀反光膜,膜下鋪設滴灌管,采取肥水一體化技術,降低棚內濕度,提高地溫,盡量避免草莓果實與濕潤土壤直接接觸,降低土壤中灰霉病菌侵染草莓果實的概率。二是改善棚內通風透光條件,可有效控制草莓灰霉病的發(fā)生。三是減少氮肥施用量,適當增施磷、鉀肥。四是草莓落花后清除草莓花瓣,及時清理棚內草莓植株的老、枯、病、殘葉和染病果實,運出設施外進行徹底處理,減少棚內灰霉病傳染源。
2.3.2 生物藥劑防治。目前可用于防治草莓灰霉病的生物制劑及植物源制劑主要有1 000億CFU/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2億活孢子/g哈茨木霉菌可濕性粉劑、3%多抗霉素水劑、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20%β-羽扇豆球蛋白多肽水劑、2億孢子/g木霉菌可濕性粉劑[12]、20%乙蒜·丁子香酚可濕性粉劑、12.5%暗羅·丁子香酚可濕性粉劑等[13]。但在草莓采摘期只能使用通過登記的1 000億CFU/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3%多抗霉素水劑、20%β-羽扇豆球蛋白多肽水劑、2億孢子/g木霉菌可濕性粉劑。使用方法:1 000億CFU/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200倍液、20%β-羽扇豆球蛋白多肽水劑2 400~3 300 mL/hm2、3%多抗霉素水劑800倍液、2億孢子/g木霉菌可濕性粉劑1 500~4 500 g/hm2,及時摘除病葉、病花、病果,并重點噴灑發(fā)病初期的發(fā)病中心,間隔期5~7 d,連續(xù)防治2~3次。建議幾種制劑交替輪換使用,提高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為害設施草莓的紅蜘蛛主要是二斑葉螨,成螨和若螨在草莓葉片背面吸食汁液危害,受害葉片初期沿葉脈出現(xiàn)白色小斑點,嚴重時大量二斑葉螨聚集吐絲結網(wǎng),被危害葉片呈鐵銹色,草莓植株生長受到抑制,影響草莓產(chǎn)量和品質。
二斑葉螨寄主植物達50科200種,可在不同寄主之間轉移取食,高溫干旱時繁殖速度加快。設施草莓二斑葉螨以雌成螨在草莓老葉、各種雜草及土壤縫隙中越冬,冬季在冬暖式大棚中仍可取食活動,并不斷繁殖,無明顯越冬現(xiàn)象。
3.3.1 農業(yè)防治。一是及時清除蟲葉和枯葉,并運到棚室外集中銷毀。二是清除棚室內外薺菜、灰綠藜、田旋花、車前草、莧菜等雜草,減少二斑葉螨越冬蟲源和場所。三是合理施用氮肥,適當增加磷、鉀肥,培育健壯植株,減輕二斑葉螨危害。四是草莓坐果后至著色前,應適當增加棚內濕度,保持在65%左右,以防止草莓二斑葉螨的發(fā)生和蔓延;草莓著色后,降低棚內溫度及濕度,溫度控制在23~25℃之間,濕度保持在50%左右。注意避免棚內干旱,以減輕草莓二斑葉螨危害。
3.3.2 生物藥劑防治。植物源農藥0.5%藜蘆堿可溶液劑500倍液+1.5%苦參堿可溶液劑600~690 mL/hm2,對草莓二斑葉螨防效較好,施藥后3、7、10 d防治效果分別為 91.8%、98.0%、90.8%[14];2種藥劑也可單獨交替輪換使用。其中,藜蘆堿對蜜蜂毒性較高,苗期可選用藜蘆堿防治紅蜘蛛,草莓花期應慎用。
3.3.3 利用天敵控制二斑葉螨。在二斑葉螨發(fā)生初期釋放捕食螨,釋放前要對草莓苗噴施1次殺螨劑(送嫁藥),減少草莓苗中害螨基數(shù),按照益害比1∶10~30釋放胡瓜鈍綏螨,能較好地控制害螨。
為害草莓的薊馬主要有西花薊馬、煙薊馬、棕櫚薊馬等[15-16]。薊馬體型微小,多藏匿在草莓的幼嫩部位,其口器為銼吸式口器,可以銼傷花器或嫩葉,可為害草莓花蕾(或花瓣)、嫩葉以及幼果。被危害的葉片呈灰白色條斑狀或呈皺縮狀不舒展,花朵變褐不能結果,植株比正常草莓矮小,生長也逐漸停滯,受害果最后形成畸形果或茶褐色僵果,嚴重影響草莓的產(chǎn)量和質量。另外,薊馬在取食過程中還可以傳播草莓病毒病,其間接危害遠遠大于直接危害。
溫室草莓薊馬一般有2個危害高峰期:一是9—10月。薊馬一般隱藏于草莓的幼嫩部位,主要為害嫩葉,葉片縮皺、呈深黑褐色,危害嚴重時可造成草莓生長遲緩,生長發(fā)育停滯甚至死亡。二是翌年3—5月。薊馬多隱藏于花的內部,主要為害草莓花和幼果,造成畸形果和茶褐色僵果。近幾年來,受溫室草莓栽培品種更新及栽培技術改良的影響,溫室草莓花芽分化期提前,11月下旬薊馬就開始出現(xiàn),且數(shù)量回升很快。因此,要重點抓住這一防治適期,減少薊馬的危害,降低冬季首批果實的損失。
4.3.1 農業(yè)防治。一是栽植脫毒壯苗,選擇適宜的栽植密度及輪作制度,同時棚內溫度控制在28℃、濕度控制在75%以下,培養(yǎng)健壯植株,以提高抗蟲能力。二是及時清理棚室內及棚室周圍的雜草及雜物,搞好園區(qū)清潔衛(wèi)生,消除薊馬宿主,減少薊馬藏匿及越冬場所。
4.3.2 物理防治。薊馬具有趨藍色和趨黃色的習性,為提高誘殺效果,可以在溫室內按1∶1的比例混合使用藍色和黃色粘蟲板誘殺成蟲。粘蟲板懸掛高度一定要與草莓植株高度持平,同時在通風口安裝防蟲網(wǎng)阻隔薊馬[17]。薊馬有入土化蛹的習性,根據(jù)這一特性,可以通過覆蓋地膜的方式阻止薊馬入土化蛹,減少薊馬基數(shù),達到減輕薊馬危害的目的[18]。
4.3.3 釋放天敵。異食瓢蟲、加州新小綏螨及斯氏鈍綏螨控制薊馬的效果較好。采用捕食螨防治薊馬時,第1次釋放加州新小綏螨36只/株或斯氏鈍綏螨36只/株,也可以混合使用;自第2次開始,每次釋放18只/株,每30 d釋放1次,草莓生產(chǎn)結束前1個月停止使用[19]。
4.3.4 生物藥劑防治。在薊馬危害嚴重必須使用殺蟲劑時,應優(yōu)先使用生物制劑等環(huán)境友好型藥劑,如1.3%苦參堿水劑1 500倍液。因薊馬成蟲能跳善飛,用藥時應從四周向中間噴灑,以利于集中殺滅。同時,根據(jù)薊馬晝伏夜出的習性,最好在下午噴藥防治。采收前15 d停止用藥,以保證草莓品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