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忠
(伊寧市第十九中學 新疆伊寧 835000)
新課程改革是每一位教師都要積極全面落實的基礎任務,其要求教師能夠注重實踐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通過運用拓展延伸教學,能夠有效落實這一要求,故而拓展延伸教學要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拓展延伸教學具有綜合性和貫穿性的特點。前者指的是,教師不能采取單一的教學方式,要根據教材中的內容進行課內和課外語文素材的融合,其中尤為注意的是,要將學生的生活融入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后者指的是教師要讓拓展延伸教學貫穿教學的始終,從備課、講課、課后評價和復習等方面,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新課改明確要求要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以及綜合能力培養(yǎng)作為最終目標,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綜合素質,才能達到現代化教育理念的最終目標。
拓展延伸指的是教師要在對教材內容進行理解和使用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積極開發(fā)相關的課內外資源,加強學生的思考和綜合訓練,擴大學生的語文知識面,激發(fā)學生的語文積極性,將語文各個階段的教學有效聯合起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這種教學方式從本質上來看是一種遷移教學,從課內到課內再到課外的延伸。教材本身就是十分良好的學習資料,教師要充分利用目前的教材,通過這種延伸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接觸到更為廣泛且深入的學習。其教學的關鍵就是,教師要學會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和教學的內容有效拓展延伸,多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發(fā)現學生的薄弱點和興趣點,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有效地拓展延伸可以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可以更好地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高效溝通。所以教師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潮流,針對教材內容展開合理的教學設計,充分考慮每一名學生的內在需求,如此才可以更好地展開教學課堂。
拓展延伸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重要的是能夠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讓原本枯燥無聊的課堂變得十分生動有趣,不斷提升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語文學習是十分枯燥的,但是教師如果將其進行多方面的拓展延伸就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趣味性,從而更愿意去主動學習知識,主動投入到語文學習中[1]。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過于煩瑣與單調,長期以往下去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課堂效率與質量,甚至還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但是展開合理的拓展延伸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可以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發(fā)展水平,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了解教材內容,所掌握的知識點也可以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詞語是構成一篇文章的基礎要素,詞語的解讀是學生分析文本的關鍵所在。在語文中,相同的詞語擁有多種不同的搭配,這不同的搭配便可表達不同的語氣態(tài)度和情感內容等。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詞語品讀的時候,要注意挖掘其中深層次的解釋,并巧妙通過多媒體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可以在詞語品讀的基礎上拓展延伸,實現和作者的情感交流,更深入地從背景的角度深入思考,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當學生對某一詞語展開深入剖析后,可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進而理解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學《海燕》的時候,由于這篇文章具有很強的畫面感,因此,教師可以在導入階段引導學生一邊聽著音樂一邊朗讀課文,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之中,然后,讓學生自己去選擇感興趣的詞語進行分析。一位學生表示,自己在閉上眼睛聽音樂朗讀這段文字的時候腦海中呈現出了暴風雨來臨的那種場景,蒼茫和集卷兩個詞語讓其頭腦中的畫面更為清晰,如果單純說狂風和烏云并不如狂風集卷烏云這樣的表達更能展現風的力量。如果學生對分析詞語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則可以給學生播放視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例如,對于相交、高傲這兩個詞語,一位學生表示:相交表明了海燕此時的位置,這個位置是烏云和大海的相交處,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暴風雨十分兇猛;高傲則體現了海燕的性格和態(tài)度,它不屈服于暴風雨,要和這場暴風雨斗爭到底。學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教師及時要對其進行肯定。之后,教師再繼續(xù)讓學生分析其他的詞語,這個時候大部分的學生基本上都能把握情感,也能認真思考詞語中體現出的情感。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展知識,教師可以從這篇課文的背景入手,在讀者看來這是一幅海燕與暴風雨斗爭的景象,其實這是一幅革命與反革命的較量,讓學生從這個角度去看待這些詞語,會有更為深入的思考。學生此時表示:作者對暴風雨的描寫就是對黑暗勢力的描述,他們相互之間勾結,對革命運動進行殘酷的鎮(zhèn)壓,而海燕象征的就是革命者,他們高傲地進行頑強抵抗。學生順利完成了從詞語到情感以及背景的思考延伸,并且認識到正確運用詞語的作用。當學生從描寫暴風雨的詞語以及語句的剖析中,便可以發(fā)現它實際是描述黑暗勢力,所以適當的詞句剖析可以引導學生掌握中心思想,可以清楚地掌握每一個詞語之間的具體聯系。
詞語是比較單一的符號,但能構成一個個生動靈妙的句子,并被作者巧妙地賦予了思維和情感。能夠被編入到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語文教學專家經過深思熟慮才完成的,因此非常值得學生認真學習。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賞析語言,在賞析語言的基礎上進行仿寫,將所學的知識點進行合理拓展延伸,提升學生的仿寫能力[2]。學生對所學文章的具體語句展開剖析之后,便會對大致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便可以真正掌握文章的具體思想,此時教學課堂的效率自然而然也會提升。
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的時候,在預習階段,教師讓學生朗讀課文,摘抄出一些自己喜歡的句子,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因為七年級的學生剛剛升入初中,他們對初中教師的教學方式還不熟悉,而且也并不具備很強的獨立賞析的能力,因此,教師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這也是賞析的初步做法。在上課的時候,教師讓學生賞析第一句話“小草偷偷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學生表示這句話用詞非常傳神,表達出了初春的特點,雖然語言簡潔但是卻十分有質感。另一位學生表示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出了小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運用疊詞顯得春天十分可愛。教師表揚了這兩位學生。在學生進行仿寫時,一位學生從季節(jié)的角度仿寫:夏天的微風從海邊吹來,咸咸的,涼涼的。這句話中雖然有用到疊詞,但是沒有用擬人的手法。另一位學生也發(fā)現了這位學生仿寫的問題,于是表達小雛菊從苞中探出小腦袋來,輕輕地,小小的。教師分析了學生的這句話中用到了探出,這是擬人的修辭手法,也使用也疊詞,非常形象生動。教師再次強調要認真進行分析。之后,學生更加認真進行語言的賞析。在賞析“盼望著,盼望著……”這句話的時候,教師讓學生先進行賞析,然后進行仿寫。學生表示這里面有兩個盼望著表達了人們對春天的期望,幾個字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悅之情。學生在這次進行仿寫的時候就熟悉多了,依舊從四季的景色入手:注視著,注視著,稻田黃了,秋天的問候來了。其他學生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有的用期待,有的用等待,來表達人們的心情,還有一些用聽見、看見,這些直觀的詞語也表現了學生們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教師要鼓勵每一個學生,也要指出其中不太合理的地方,提升學生的仿寫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仿寫的句子自己摘錄下來,在之后寫作的時候可以使用,避免遺忘。此時學生可以根據簡短語句的延伸拓展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此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理解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另一方面,當學生對重點語句展開延伸拓展時,還可以記錄在摘抄本上,從而豐富之后的寫作內容,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對于之后的學習與生活都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小說在初中語文課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情節(jié)分析和人物性格分析是學習小說的兩個重要方面。初中生對小說也是十分感興趣的,通常都會進行自主閱讀。教師要利用學生對小說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情節(jié)的深入分析,在學生掌握情節(jié)和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礎上開展寫作。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的時候,就可以采取這樣的方法。教師經過與學生的交流之后,發(fā)現學生對孔乙己的印象十分不好,單純認為孔乙己就是一個舊社會的迂腐之人。這個看法是片面的,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教師要鼓勵學生從更為全面的角度對一個人物進行分析,如外貌、神態(tài)、衣著和為人處世等具體的細節(jié)方面進行深度分析。首先,教師讓學生分析孔乙己給孩子們分茴香豆的場面。一位學生聯想到很多大人都不喜歡和小孩子玩或者是嫌棄小孩子無聊,但是這里孔乙己作為一個大人,他給孩子們分茴香豆,可見孔乙己心目中充滿了童趣,而且也非常善良,否則不會和孩子們一起玩。其次,教師讓學生分析孔乙己的腿被打斷的情節(jié)。學生表示這一段可以突出孔乙己也是一個十分可憐的人。這個時候學生基本上已經可以從不同的維度認識到孔乙己,也感受到了深入分析不同情節(jié)的重要性。之后,教師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本,并且找出其中的情節(jié)進行分析。教師為學生總結這個人物的特點,并且引導學生認識到人物特點和當時人物所處的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在課堂結束之后,教師讓學生也要學會利用不同的情節(jié)刻畫一個豐滿的人物。教師引導學生要學會利用自己在學習孔乙己這篇課文中所學到的人物寫作方法,將自己感興趣的人物,如在電影中看到的或者是生活中看到的人物進行分析,結合故事情節(jié),突出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征。學生對這類型的寫作是比較感興趣的。教師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教師可以通過語文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內容上的感悟,以此為實踐點,讓學生進行實踐訓練,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內容感悟,拓展延伸至時間提升。內容感悟分別從三個方面展開。第一點是整體把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信息的篩選。第二點是局部探究,學生需要學會整理和闡述思路。第三點是細節(jié)揣摩,學生需要品味語言。在每一方面進行感悟的時候,教師都要逐步引導學生去完成實踐任務,或者是提升實踐意識。首先是能夠反應文章主要信息的四五個關鍵詞或者是短語,學生找到了物候、物候學、物候觀測的重要性、物候來臨的決定性因素、物候學研究的意義,教師讓學生以此為出發(fā)點思考我們研究這個的意義是什么呢?這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這是否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然和保護自然?這個提問幫助學生首先建立了保護自然的意義,樹立學生保護自然的意識。其次,局部探究的時候,教師讓學生進行思想的闡釋。教師引導學生會找到文本的結構和順序。學生思考之后回答問題,表示段落是一種總分層次,段落內部是論斷加例證,整個文章的條理十分清楚。順序是有主到次,由空間到時間的邏輯順序,邏輯十分嚴密。在進行整理和思考的時候,教師讓學生體會自然的美好和趣味,從而讓學生內心深處熱愛大自然,感覺到大自然的親切。最后,教師讓學生進行細節(jié)的揣摩,品味自然的語言。在全部的內容講解結束之后,教師讓學生思考如何才能保護自然,讓這種美好的景色永遠留存。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帶領學生到附近的自然公園等地進行實踐參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學習保護大自然的方法。教師讓學生寫一份實踐報告,并且將其落實下來。一位學生認為保護大自然就會保護環(huán)境,我們要學會垃圾分類,不亂扔垃圾等。學生們紛紛提出了自己對保護自然的看法[3]。
綜上,本文從詞語品讀拓展延伸至情感體驗、語言賞析拓展延伸至仿寫句子、情節(jié)分析拓展延伸至寫作表達、內容感悟拓展延伸至實踐提升四點闡述初中語文教學拓展延伸的策略,其關鍵是教師要從語文教學的各個角度入手,幫助學生提高更高層次的能力,在過程中注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注意把握教學節(jié)奏,并且和課外實踐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