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 月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在互聯(lián)網技術不斷發(fā)展的新形勢下,新媒體成為受眾主要使用的媒介。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在京發(fā)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9.27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到8.73億,數量大幅增長[1]。在新媒體視域下,歷史題材紀錄片在敘事手段、傳播方式和技術創(chuàng)作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是大視頻時代的一種需求。歷史題材紀錄片作為一種節(jié)目類型,是指利用影像形態(tài)對歷史遺跡、文物器皿、文化景觀的記錄和表達,刻畫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反映一個地區(qū)、一個時期的歷史文化[2]。敘事視角多元化、傳播方式多樣化及技術美學的加持使歷史題材紀錄片由最開始的主題和內涵單一逐步變得活躍,內容和表現形式向多樣化發(fā)展。歷史題材紀錄片作為一種文化傳播類電視節(jié)目,在小屏化、視頻化、年輕化的新媒體時代,敘事手段、傳播策略等方面都需要創(chuàng)新,以此來吸引更多的觀眾。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為什么稱這類作品為紀錄片而不是記錄片。記錄和紀錄是兩種不同的概念。記錄是指對客觀存在的生活景象不作任何修飾和改動的使用,沒有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參與,受眾對于這種簡單的記錄可能會覺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紀錄,需要對客觀存在的事物進行創(chuàng)造性敘事。簡單的記錄不會激發(fā)受眾的興趣,創(chuàng)造性敘事的紀錄才會吸引到閱聽人。紀錄片是指那些對時事新聞素材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處理的影片,而自然素材的使用是至關重要的區(qū)別標準[3]。歷史題材紀錄片是紀錄片的一種類型,它著重于再現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文物,它的敘事視角、目標受眾和其他題材紀錄片是不同的。
歷史不能回去,但是歷史中的人物、文化等可以通過制作精美的歷史題材紀錄片呈現給受眾,歷史題材紀錄片可以從政治、文化、經濟和宗教等多角度來向受眾展示和呈現歷史背后的故事和文化。
歷史題材紀錄片利用影像對歷史文化、事件、人物進行記錄與創(chuàng)造性刻畫,分為不同的類型,包括歷史人物紀錄片、歷史事件紀錄片、歷史文物紀錄片等。歷史題材紀錄片在初步發(fā)展階段更多的是以意識形態(tài)、輿論宣傳為重心,之后內容和主題逐漸多樣化,但更多的是宏大敘事、受眾群體精英化、傳播平臺單一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復活的軍團》《公元一六四四》《幼童》《東方帝王谷》《鐵在燒》等。新媒體時代,歷史題材紀錄片在技術的加持下開始應用數字技術、動畫等,收視群體逐漸年輕化、大眾化,紀錄片視角平民化,拍攝對象日?;?,敘事手段多樣化,解說詞更加口語化,播出平臺多元化等。這一時期的作品有《歷史那些事》《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書簡閱中國》《大唐帝陵》等?!段以诠蕦m修文物》這部三集歷史文物修復類紀錄片一開始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后又被上傳到知名的彈幕網站,引起了熱議,受到了很多年輕觀眾群體的喜愛。作品的拍攝團隊和創(chuàng)作理念較年輕化,平民視角打破了歷史題材紀錄片給觀眾留下的刻板印象,講述文物修復者與文物修復技術工作的日常故事,是這部紀錄片最接地氣也最成功的地方[4]。紀錄片《中國》在電視端和網絡端跨屏傳播,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聯(lián)動,獲得了不俗的反響?!洞筇频哿辍吠ㄟ^以唐代帝陵為線索、以數字動畫為主體的藝術形式,系統(tǒng)講述了大唐皇帝陵墓與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嗶哩嗶哩、優(yōu)酷視頻、愛奇藝及騰訊視頻同時播出,獲得了很多觀眾的喜愛。
歷史題材紀錄片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不斷變化,電視作為一種視覺媒體,在傳統(tǒng)媒體中一直充當著重要的媒介角色。在互聯(lián)網時代,“小屏”逐漸取代“大屏”,傳統(tǒng)媒體地位下降,電視的使用率和收視總量不斷下跌,因此歷史題材紀錄片開始應用新媒體進行傳播,吸引了更多的觀眾。
在新媒體視域下,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發(fā)生了變化,電視的使用率變低,受眾跨屏使用媒介的行為逐漸頻繁。根據調研結果來看,中國用戶廣泛存在著跨屏使用媒介的行為,可能同時使用電腦、手機接收信息??缙羵鞑ナ侵敢噪娨暪?jié)目內容為主體,通過不同的移動端來呈現節(jié)目內容形態(tài),在各個不同的平臺進行傳播,讓受眾隨時隨地可以接觸電視節(jié)目內容的一種傳播方式。這是新媒體時代的產物,也是電視節(jié)目面對互聯(lián)網、新媒體、短視頻等強勢攻擊的應對方法。
新媒體時代,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需要更加多元的傳播方式,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方式已經不能吸引到更多的觀眾,并且可能會使優(yōu)秀的紀錄片作品得不到應有的關注,所以要積極應用新媒體平臺傳播歷史題材紀錄片。在新媒體視域下,歷史題材紀錄片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提高其傳播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歷史題材紀錄片以考古證據和歷史研究為依托,通過影片的形式進行藝術性創(chuàng)作和傳播,展示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美學。
在技術發(fā)達的互聯(lián)網時代,新媒體視域下,觀眾的注意力被紛繁復雜的媒介和信息所分散,歷史題材紀錄片和其他電視節(jié)目一樣極其需要創(chuàng)新。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由于媒介平臺的單一性,歷史題材紀錄片在電視上播放,就可以吸引到很多觀眾的注意力。但在技術發(fā)達的當代,小屏的便捷性使得電視這種大屏的觀眾逐漸流失,歷史題材紀錄片只在電視上播放,吸引到的受眾很少。因此,近幾年的歷史題材紀錄片開始跨屏傳播、多元傳播,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書簡閱中國》《大唐帝陵》等紀錄片不只在電視端播放,還在嗶哩嗶哩、愛奇藝、騰訊視頻等移動平臺播出,突破了歷史題材紀錄片觀眾流失、收視總量低、收視群體單一的困境。觀眾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在移動網絡平臺觀看紀錄片,同時移動平臺不再只是單向傳播,彈幕成為觀眾互動的有效途徑,觀眾在觀看紀錄片時可以就其中的歷史文化知識發(fā)表評論,新媒體為觀眾提供了沉浸式互動的媒介環(huán)境。
新媒體視域下,歷史題材紀錄片跨屏傳播、多元傳播成為其發(fā)展的必要途徑。新媒體平臺具有可選擇性強、互動性強的優(yōu)勢,所以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傳播渠道從傳統(tǒng)電視媒體平臺轉為網絡視頻平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觀眾收看紀錄片的方式。觀眾以前只能在電視上觀看,現在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觀看,擴大了歷史紀錄片的傳播范圍。
“視角指敘述者或人物與敘事文中的事件相對應的位置或狀態(tài),或者說,敘述者或人物從什么角度觀察故事?!盵5]敘事視角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對于作品呈現好壞的作用不言而喻。從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和講述同樣的作品,就可能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因此歷史題材紀錄片敘事視角的不同會呈現出不一樣的傳播效果。視角主要分為非聚焦、內聚焦、外聚焦三種基本類型。
敘事視角不同,作品的呈現方式不同,給受眾帶來的感受也會不同。早期歷史題材紀錄片有《中國遠征軍》《幼童》《新絲綢之路》《鐵在燒》等。隨著技術的發(fā)展,歷史題材紀錄片的表現形式、敘事方法、傳播手段在不斷變化。近期歷史題材紀錄片有《如果國寶會說話》《書簡閱中國》等,早期和近期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受眾群體也發(fā)生了變化。
之前歷史題材紀錄片主要應用非聚焦型視角,用來描述規(guī)模龐大、人物多、情節(jié)復雜的史詩性作品,這個時期大多是宏觀敘事。例如,歷史紀錄片《復活的軍團》以考古證據和歷史研究為依托,層層揭示了秦軍之所以能夠統(tǒng)一天下的歷史真相。新媒體時期,很多歷史題材紀錄片開始采用內聚焦型視角來縮短作品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觀眾產生一種親切感。例如,紀錄片《書簡閱中國》以獨特的敘事視角,利用私人話語視角講述古人書信背后的美好故事,充分表達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使當代的觀眾產生跨越時空的共鳴。
在傳統(tǒng)媒體時期,歷史題材紀錄片類型相對單一,沒有針對目標受眾群進行細分,收視群體精英化。新媒體時代,紀錄片作品朝著年輕化和大眾化發(fā)展。例如,《如果國寶會說話》和《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新媒體時代比較優(yōu)秀的歷史題材紀錄片,作品的視角更加微觀,收視群體和目標受眾年輕化,其從多維度展示那個歷史時代的文化,幕后制作人員加強了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主創(chuàng)團隊年輕化,解說詞詩性美,吸引了大量的受眾。
隨著技術的更新變革,影像時代到來,受眾在觀看不同時期的歷史題材紀錄片時,會感受到鏡頭語言和敘事視角的變化。例如,2015年播出的紀錄片《帝陵》,集地圖動畫、3D動畫、壁畫動畫和詩經拍攝為一體,形式新穎。
新媒體視域下,歷史題材紀錄片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年輕化的敘事策略提升了紀錄片的質量和傳播效果,吸引到了更多層次的受眾群體。歷史題材紀錄片作為一種傳播文化的藝術作品,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是必要的。
歷史題材紀錄片使用技術美學受到了一些人的質疑。不同于其他題材,真實性一直是歷史題材紀錄片的首要屬性。但隨著敘事話語的變化和對技術美學追求的多元化,不少創(chuàng)作者開始追求精致唯美的視聽畫面,以此來貼合時代、吸引觀眾,激起閱聽人對歷史題材紀錄片的觀看興趣,給觀眾帶來獨特的視覺體驗。筆者認為,在歷史題材紀錄片中使用技術美學,并沒有使紀錄片失去真實性,只是加強了紀錄片的創(chuàng)新化表達,是“真實性”的另一種體現。在歷史題材紀錄片中應用技術美學,能夠增強歷史題材紀錄片的視覺震撼效果,不僅不會破壞紀錄片的真實性,反而會使歷史人物、歷史文物、歷史事件變得真實鮮活。
歷史紀錄片與一般題材紀錄片不同?;ヂ?lián)網時代,技術美學、演繹美學、紀實美學對于歷史題材紀錄片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是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創(chuàng)新性敘事手段。例如,2019年播出的紀錄片《楚漢》和2020年播出的紀錄片《大唐帝陵》都利用了多重影像、大量漫畫和動畫的技術美學來加強歷史紀錄片的創(chuàng)新化表達,其作為紀錄片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表達手段,吸引了很多觀眾。融媒體語境下,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者對于數字技術要有更深刻的把握,盡可能地去呈現歷史題材紀錄片的“真實”。
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利用了數字技術、數字拓片與數字線圖技術、3D技術、動畫、微觀攝影技術等,依托技術美學進行多元化傳播。《大唐帝陵》是一部動畫與紀錄疊加的歷史題材紀錄片,其運用精良的動畫元素和唯美的視聽體驗來演繹歷史人物和歷史場景,有一種抽象的美學表征,歷史記憶躍然于影像之中,吸引了很多觀眾,同時為影視紀錄片模式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借鑒。
在傳統(tǒng)的中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通常采用“遺址+實物+意象鏡頭+個體敘述”的方式,傳統(tǒng)創(chuàng)作觀點認為,任何形式的虛構都有悖于紀錄片的真實性[6]。因此,將動畫元素應用到歷史題材紀錄片中會受到很多人對于紀錄片真實性的質疑,但是用動畫還原歷史并沒有改變紀錄片的本體。動畫作為一種表意符號,以技術美學形式演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給觀眾提供不同的觀看體驗,是為了解決歷史題材紀錄片的拍攝困境和發(fā)展困境。
新媒體視域下,運用技術對歷史題材紀錄片進行生動演繹,是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創(chuàng)新表現。而且,創(chuàng)新化敘事可以提升歷史題材紀錄片的魅力,讓觀眾從當代視角重新認識中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
黃昌林在其著作《電視敘事學》中認為,“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是由敘事話語規(guī)則構成的世界”[7]。新媒體時代,人們對于短視頻與移動平臺的使用日益頻繁,人們的媒介使用習慣發(fā)生了變化,從大屏走向小屏。在這樣背景下,歷史題材紀錄片為了自身的發(fā)展,進行了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主要集中在敘事手段、傳播方式和創(chuàng)作方法三個方面,主要表現為跨屏傳播、多元化傳播、敘事視角平民化等。紀錄片以真實生活為創(chuàng)作素材,通過對真人、真事、真物進行藝術加工創(chuàng)作,引發(fā)人們思考。歷史題材紀錄片通過聲音和畫面再現歷史史實、人物和文物,可以滿足觀眾對歷史記憶的重構需求。在新媒體視域,歷史題材紀錄片為了發(fā)展,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吸引更多的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