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壯麗
(合肥工業(yè)大學附屬中學 安徽合肥 230009)
閱讀是學生從語文課本中汲取知識、體會情感、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因此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根據(jù)教學現(xiàn)狀了解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況表現(xiàn)不佳,難以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導致閱讀教學質量、效率得不到保障,這一現(xiàn)象也給教師教學工作造成了困擾。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如何才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有必要展開相關研究。
教改背景下,國家有關部門對小學教育提出了很多全新的要求,諸如加強學生文化自信、責任感、民族意識等綜合素質培養(yǎng)力度,而這些要求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息息相關,即如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夠順利實施,且質量、效率得到保障,那么就能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良好閱讀習慣將使得學生自主去閱讀一些課文,從課文文字中了解祖國文化,逐漸體會自身的社會定位,明白自己將要背負的責任,同時也讓學生的民族意識增強,例如通過閱讀《青山處處埋忠骨》課文,學生就能知道現(xiàn)在的生活是前人用生命、熱血換來的,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也在他們心中埋下報效祖國的種子,責任感油然而發(fā)。因此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廣大教師要引起重視[1]。
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根本目的有兩個:第一,調動學生閱讀自主性,促使學生會主動在非課堂場合下閱讀課文,不要將太多的光陰用在玩耍打鬧上。同時通過大量的主動閱讀,能夠逐漸讓學生學會思考,使得學生閱讀更加深入,不再只關注課文文字表面,而是透過課文與前人偉大靈魂交流,這種轉變非常重要,原因在于學生的學習生涯才剛剛開始,之后要學習的知識將更加復雜。如果學生在進入下一階段學習之前,依然不知道在閱讀中進行思考,那么就很難適應下一階段的學習,會影響之后的學習質量與效率。而在良好閱讀習慣推動下學生的轉變就是為下一階段學習做好準備,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根本目的。第二,人類歷史上留下的文學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種類更是琳瑯滿目,甚至于相同題材的作品在不同作者筆下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而通過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讓學生終生去閱讀不同文學作品,起到開闊學生視野、增長見識、提高思維品質等重要作用,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工作正是為此展開。
目前來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要圍繞課本展開,教師通常會向學生提出要求,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閱讀,閱讀之后教師將結合課文進行講課,告訴學生課文的寫作背景、動機以及中心思想、情感主題等,同時也傳遞一些知識,諸如作者的寫作手法、文體類型等,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教書、育人。而在學生方面,很多學生在閱讀中表現(xiàn)得不夠積極、主動,甚至有個別學生認為閱讀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學生除了在課堂上會按照教師要求去閱讀以外,課外或其他場合下很少進行閱讀,同時閱讀范圍基本限于課本,很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2]。
結合現(xiàn)狀,學生難以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問題與很多因素有關,具體因素如下。
1.教學中學生比較被動
現(xiàn)狀顯示學生主要是按照教師的要求展開閱讀活動的,說明學生在教學中處于被動地位,沒有太多能動性空間,這不僅導致學生難以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還推動學生的閱讀習慣向不好的方向發(fā)展,即被動地位上,學生將逐漸習慣聽從教師安排進行閱讀的流程,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會自主閱讀,絕大部分情況下需要教師提出要求之后才會閱讀,說明學生養(yǎng)成了被動的閱讀習慣,這種閱讀習慣與“良好閱讀習慣”的定義背道而馳,對閱讀教學質量、效率有較大的影響,也使得教師難以在教學中落實國家提出的新教育要求。需要注意的是,閱讀教學中教師作為主導者,在教學方式上也存在問題,即學生本身確實不了解閱讀教學的意義,因此需要教師讓學生有所感悟,但教師在學生完成閱讀后會直接進行講課,而不讓學生去感悟閱讀教學的意義,導致不少學生長期以來都是在閱讀課文表面文字,沒有在閱讀中思考,這也使得個別學生認為閱讀沒有意義[3]。
2.教師講課太過“完整”
現(xiàn)狀中教師會在學生閱讀一遍課文之后開始講課,而講課過程中許多教師都抱有“要將所有知識或其他信息傳遞給學生”的觀點,這一觀點就導致教師講課太過“完整”,而過于完整的講課并不是好的教學方式,原因在于當教師將所有知識點或信息全部傳遞給學生,每個細節(jié)都進行透徹講解,那么學生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主要通過記憶的方式來學習,不需要對教師輸出的信息進行思考,這將削弱學生學習動力,導致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感到枯燥、無聊,這些感受就使得學生不喜歡閱讀,自然不能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閱讀內容不符合學生興趣
興趣對于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有很大的影響,即興趣越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越強,反之越低。因此,在教學當中教師需要調動學生的興趣,這樣也更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但現(xiàn)在閱讀教學主要圍繞課本展開,因此學生的閱讀范圍受到了課本限制,同時課本上的課文內容有限,并不能完全包含所有學生的興趣,故部分學生難以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教師很早就意識到興趣對閱讀學習的重要性,因此為了調動學生閱讀興趣做出了很多嘗試,但在諸多嘗試當中教師普遍會遇到一個阻礙,就是當教師了解到學生興趣之后,想要給學生提供他們感興趣的課文時,發(fā)現(xiàn)自身并沒有對應的課文資源,或者資源很少,難以給閱讀教學及良好閱讀習慣培養(yǎng)提供長效支撐,正因為這個阻礙因素的存在,所以現(xiàn)代許多教師依然圍繞課本實施閱讀教學。
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及三個影響因素,下文將針對性地提出相關培養(yǎng)策略。這些策略的實行,能夠消除負面因素影響,并有效對學生閱讀習慣進行培養(yǎng)。
首先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在教學培養(yǎng)工作中就應當讓學生處于主導地位,這樣學生才能有更多的能動性空間用來發(fā)散思維,學會在閱讀中進行思考,做到這一點還能規(guī)避學生閱讀習慣朝不好的方向發(fā)展[4]。因此建議教師在教學中調整自身與學生的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導,促使學生充分發(fā)揮思維主動性、能動性,為良好閱讀習慣養(yǎng)成提供基礎。其次因為學生處于主導地位,所以原本是主導者的教師要重新思考自身地位,通常建議教師將自己放在引導者地位上。作為引導者,教師就應當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故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活動結束后、正式講課環(huán)節(jié)開始前,增設一個讀后引導環(huán)節(jié),以《草船借箭》課文為例,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完成之后采用提問方式進行引導,即教師要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思考,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只閱讀課文表面文字的現(xiàn)象發(fā)生,具體提問引導范例如下。
教師:請問《草船借箭》主要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學生:諸葛亮用他的聰明才智“借”到了箭。
教師:同學們說得很對,但是諸葛亮為什么會去“借”箭呢?
學生:因為周瑜提出了諸葛亮無法拒絕的要求。
教師:那又是什么促使周瑜提出這樣的要求的呢?
學生:因為周瑜嫉妒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教師:沒錯,但諸葛亮順利“借”到了箭,巧妙應對了周瑜的刁難,而周瑜也因此很生氣,這說明周瑜是怎樣性格的人,我們要學諸葛亮還是學周瑜呢?
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學生的思維不斷發(fā)散,充分了解了課文背景與故事主要角色諸葛亮、周瑜的個人性格,從中學會了區(qū)分好壞,自發(fā)想要學習諸葛亮。這種感受能夠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因此將逐漸喜歡閱讀,并且會在閱讀中進行思考,利于良好閱讀習慣養(yǎng)成。
針對過于“完整”的講課,現(xiàn)代很多學者都表示這種講課方式存在問題,因此建議教師不要過于“完整”的進行講課,反而要實施“不完整”講課?!安煌暾敝v課并不是讓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不講解某個知識,而是讓教師在講課期間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這種方式與提問引導等教學方式有一定的區(qū)別,即提問引導是讓教師通過一系列問題引領學生思路,而“不完整”講課則是讓學生根據(jù)教師提出的主題自主思考,然后說出自己思考所得,再由教師指導,直到學生通過自身思考找到正確答案為止,教師應當注意區(qū)分這一點。以《景陽岡》為例,“不完整”講課當中教師針對“武松打虎”的橋段,可以先告訴學生“武松明知有虎,卻依然敢喝‘三碗不過崗’,說明武松非常有勇氣”,然后讓學生揣摩武松的心理活動,從中分析課文的中心思想,說出課文要告訴我們什么,這樣學生就會開始思考,思維將變得非常活躍,而后當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師要予以補充,讓學生思想更加完整、理解更加透徹。
同時,單純的思考未必能夠讓學生喜歡上閱讀,因此教師在實施“不完整”講課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體驗,尤其是在學生說出自身思考所得之后,教師可以通過鼓勵的方式來優(yōu)化學生體驗,即假設學生說出了自己思考所得,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告訴學生你的思路是對的,但還有進步空間,這樣學生將得到激勵,同時每個學生實際上都是很想得到教師夸獎的,而教師的鼓勵無疑是一種夸獎方式。因此,學生會為了得到教師夸獎更加努力思考,同時也獲得良好體驗,可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
成功調動學生閱讀興趣,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最主要方式,因此教師有必要在閱讀內容上“下功夫”,將閱讀內容與學生興趣相結合。根據(jù)這一要求,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興趣取向有一定了解,為了實現(xiàn)這一點教師可以通過日常觀察、家長交流等方式獲取相關信息。其次教師要根據(jù)學生興趣取向,給學生提供一些課外讀物,用于滿足學生的興趣,這里要注意雖然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課外讀物,但不代表課文就沒有閱讀的必要,事實上課外讀物閱讀與課文閱讀并不沖突,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課文閱讀,然后再按照自身興趣選擇課外讀物進行閱讀,這樣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習慣[5]。關于課外讀物的選擇,教師除了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取向以外,還要考慮課外讀物與課文之間的關系,通常情況下可以按照兩條思路來選擇課外讀物:第一,根據(jù)課文主題選擇相同主題的課外讀物,這樣能夠讓學生了解到相同主題的可塑性,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第二,根據(jù)課文作者選擇相同作者的課外讀物,這樣能夠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并從作者身上感悟人文素養(yǎng)。另外,課外讀物選擇中教師要注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即一些教師因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外讀物,會選擇一些超過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文章,但這往往會造成反效果,學生讀不懂、讀不進。
為了幫助教師實現(xiàn)閱讀內容與學生興趣相結合的目標,學校應當著手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對此建議學校與當?shù)匾恍C構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從中獲得更多的課外讀物資源,若能順利達成,還可以定期開展課外閱讀的集體活動。但如果實際條件有限,學校無法通過當?shù)貦C構組織來獲得足夠多的課外讀物資源,那么就建議學校借助網(wǎng)絡與其他學校達成合作關系,即資源不足問題在小學組織群體中很普遍,說明許多小學都有資源方面的需求,同時不同小學手中掌握的資源不同,因此通過網(wǎng)絡讓各個小學將自身資源共享出去,實現(xiàn)資源交互,能夠有效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
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就是這個手段要實現(xiàn)的主要目標之一,通過培養(yǎng),能夠讓學生在良好習慣的作用下喜歡閱讀、自主閱讀,并且改變學生只閱讀作品文字表面意思,轉而在閱讀時代入課文情境深入思考。這樣,學生除了能從課文中學習知識,還能發(fā)揮自己的感知能力來了解課文中思想、精神力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