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升云 王攀 駱海波 周利琳 望勇 楊帆
梨劍紋夜蛾,Acronicta rumicis(Linnaeus),又名梨劍蛾、酸模劍紋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在我國廣泛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新疆、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江西、湖南、湖北、臺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國外分布于日本、印度等國家,為害多種蔬菜、果樹、糧食、經(jīng)濟作物、觀賞植物以及林木等,主要包括大白菜、菜豆、扁豆、梨、桃、李、杏、蘋果、山楂、大豆、小豆、棉花、玉米、花生、草莓、麥類、檉柳、梅花、唐菖蒲、美人蕉、木槿、扁蓄、泥胡菜等。
2012年梨劍紋夜蛾在湖南益陽蓮藕田中大暴發(fā),近年筆者在湖北武漢發(fā)現(xiàn)該蟲為害水生蔬菜蓮藕,且已成為蓮藕上為害嚴重的鱗翅目害蟲之一,該害蟲還為害大豆、甜玉米、豇豆、菜豆以及水蓼等作物和雜草。
以幼蟲為害蓮藕,低齡幼蟲啃食蓮葉,僅留表皮,3齡后分散為害,并造成孔洞、缺刻,乃至僅剩主脈或葉柄,影響蓮藕的產(chǎn)量以及觀賞價值。
體長15~16 mm,翅展35~36 mm,頭、胸灰褐、暗褐色,夾雜有黑白色毛片。觸角絲狀,復(fù)眼半球形,黑褐色。前翅灰黑色,間以灰白色斑紋,基線短粗、黑色,亞基線波狀,內(nèi)線為雙線黑色彎曲;環(huán)狀紋與腎形紋灰褐色、黑邊,有1黑褐色斑從翅前緣達腎形紋,楔紋黑色,劍狀,朝向內(nèi)緣;中線不明顯,外線雙線鋸齒形,黑色連貫,在中脈處有1新月形白色紋;亞緣線與外緣線白色,外緣有1列三角形黑斑,分別與外緣線鋸齒相對;緣毛白褐相間。后翅棕黃色,邊緣較暗。足跗節(jié)黑色間以灰白色環(huán)狀毛。
半球形,寬約0.5 mm,高約0.35 mm,卵殼乳白色、透明,具47條左右縱向條紋,后期內(nèi)部可見黃褐色花斑。
常7齡。初孵幼蟲頭殼黑色,口器黃白色,胸部乳白色、有褐色斑紋;腹部第1~5節(jié)及第8節(jié)黃褐至棕褐色,尤以第1節(jié)色較深,第7節(jié)毛瘤較小,其余各節(jié)密布粗大毛瘤,上著生長毛;第3~6節(jié)各生1對腹足,胸足、腹足、臀足白色透明。
2齡幼蟲體棕黃色,頭部黑褐色;從前胸背板至第8腹節(jié)背部具棕褐至黑褐色寬條紋,各節(jié)前部有黃色點狀斑;腹部1~6節(jié)亞背線上具1對粗大黑色毛瘤,第1節(jié)1排6個毛瘤尤為顯著,上生深色長毛;第7節(jié)毛瘤較小,第8節(jié)有4個呈前大后小四方形排列。
3齡幼蟲體棕黃色,頭部棕黃、紅褐、黑褐至黑色,或棕黑相間,有光澤;背線及氣門線棕褐至黑褐色寬條紋,第1腹節(jié)1排8個黑色毛瘤較為顯著,上密生黑色長、短毛;其余各腹節(jié)亞背線及氣門線上有2對粗大黑色毛瘤,上具黑白相間長毛;氣門上線、氣門下線及毛瘤棕黃色,長毛以黃白色為主;第7節(jié)毛瘤較小,上生白色長毛。
4齡幼蟲體黑色,腹部第1節(jié)背板較寬,有8個突出的黑色長毛瘤,上生灰黑色長毛;腹部其余各節(jié)背線前部有明顯黃色斑,亞背線上呈黃色“八”字斑;各毛束灰白色或白色。
5齡幼蟲體黑色,頭黑色或棕色,黑色型傍額片棕黃色;腹部各節(jié)背部前緣有明顯橘黃色斑,亞背線上黃色“八”字斑明顯,各毛束污黃色。
6齡幼蟲體黑色,中胸和后胸背線中間與兩側(cè)有枯黃色斑;腹部2~7節(jié)背線具黃色斑,亞背線上各有1對近“八”字形橘黃色斑;各節(jié)毛瘤污黃色,毛叢枯黃色;氣門篩白色、橢圓形,氣門下線棕紅色與黃色相間成一條線。
7齡幼蟲長28~33 mm,體黑色、黑褐色、灰黑色,頭黑色有棕黃色、紅褐色斑,冠縫及傍額片棕黃色或黃白色,微有光澤;背線具黃白至橘黃色斑點,亞背線、氣門上線及亞腹線毛瘤灰褐色,亞背線上有1列白點;氣門下線紫紅色間有黃斑,其上毛瘤污黃色;氣門篩白色,圍氣門片黑褐色;各節(jié)毛叢白色、污黃色、暗褐至棕黑色,有的則偏向白、黑對比;胸足黑色,腹足黑褐色,端部黃褐至棕褐色;腹足趾鉤為單序二橫帶式。
長13~20 mm,圓筒形,初為黃褐色,漸變棕褐,后變?yōu)楹诤稚?。腹部背面?~7節(jié)密布圓形小刻點,中央向兩側(cè)漸少。腹末1對臀棘呈叉狀突起,背面具有棕色短而硬的刷狀毛叢。
遼寧、吉林1年發(fā)生2代,有專家認為吉林為3代,河南3代,湖南3代,江蘇、福建4代,以蛹在土粒、枯枝落葉或建筑物縫隙等處越冬,翌年3~5月成蟲開始羽化,湖北武漢6~8月為幼蟲在蓮藕上為害盛期,9~11月老熟幼蟲入土結(jié)繭越冬。
成蟲晝伏夜出,具趨光性和趨化性,飛行能力較弱;成蟲羽化后2~3天即產(chǎn)卵,每頭雌蛾產(chǎn)卵100余粒,卵多產(chǎn)于寄主葉片背面,聚產(chǎn),排列成不規(guī)則塊狀;第1代卵期10~12天,2~4代卵期6~8天;幼蟲7齡,有假死性,不活潑,行動遲緩,初孵幼蟲群集于卵塊附近,有取食卵殼習(xí)性,低齡幼蟲取食蓮藕葉肉,僅留1層表皮,能通過吐絲隨風(fēng)飄移,3齡后分散為害,在蓮葉上造成不規(guī)則形孔洞或缺刻,4齡幼蟲開始進入暴食期,嚴重時甚至將葉脈吃掉,僅剩葉柄。老熟幼蟲一般在葉面吐絲綴葉結(jié)黃白色薄繭化蛹。
天敵主要有夜蛾側(cè)溝繭蜂、桑夜蛾盾臉姬蜂、夜蛾擬瘦姬蜂、夜蛾瘦姬蜂、劍紋夜蛾羽角姬小蜂、小腹繭蜂、微小花蝽、藍蝽、污斑小刀螳,以及蜘蛛、鳥類等。
蓮藕收獲后至栽種前,深翻土壤,灌水泡地,平整田壟,清潔田園,以降低越冬基數(shù)。
在田間壟埂設(shè)置殺蟲燈或糖醋液誘殺成蟲,以減少成蟲數(shù)量,降低下代田間蟲口密度。低齡幼蟲群集為害,可人工摘除。
于卵孵化高峰期,用16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100億孢子/mL短穩(wěn)桿菌懸浮劑800倍液、400億孢子/g球孢白僵菌水分散粒劑2 000倍液、5%天然除蟲菊乳油1 000倍液、1%苦皮藤素水乳劑800倍液、1.3%苦參堿水劑1 000倍液、1%魚藤酮粉劑800倍液、0.5%藜蘆堿可溶液劑600倍液或0.7%印楝素乳油1 000倍液進行噴霧處理。5~7天后視蟲情進行第2次用藥。
于低齡幼蟲期,選擇使用2%甲維鹽乳油2 000倍液、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2 000倍液、10%蟲螨腈懸浮劑2 000倍液、30%茚蟲威水分散粒劑2 000倍液或1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 000倍液進行必要試驗后噴霧使用。注意葉片正面需著藥均勻,可根據(jù)發(fā)生情況進行挑治。也可添加有機硅等助劑以增加農(nóng)藥展著性,提高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