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敏
(貴港市覃塘區(qū)人民醫(yī)院,廣西貴港,537121)
小兒咳喘作為臨床常見的慢性氣道炎癥疾病,疾病特征以氣道可逆性狹窄以及呼吸困難為主,而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痰、氣促、呼吸困難以及哮鳴音等,給患兒機體健康以及生長發(fā)育造成極大危害[1-2]。若未能夠盡早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可導致病情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病程甚至遷移至成人階段,使得病情更為復雜不愈。近幾年,隨著中醫(yī)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常規(guī)西藥已經無法滿足臨床要求,且長時間使用后的不良反應較多,可能增加患兒痛苦,延緩病情恢復,延長治療周期,提升家庭經濟負擔[3]。而中醫(yī)藥療法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其中包含推拿、中藥敷貼以及中藥等,均在小兒咳喘上取得了較高的應用效果[4]。對此,本文展開綜述,分析中醫(yī)藥治療小兒咳喘的價值,為病情快速恢復提供參考。
中醫(yī)上認為小兒咳喘的病因包含兩大類,其一是肺脾腎不足,宿疾聚集在肺;其二是氣候改變、寒溫失衡、飲食不當、外感風邪、接觸異物等。若能夠給予推拿治療,經推、揉、搓等手法作用在對應穴位,可達到調節(jié)肺脾腎功能的目的。臨床經研究分析,總結其具體操作為:肺失宣降者:揉肺俞,清肺經;腎不納氣者:補腎經;脾是運化者:補脾經。另外清天河水,順運內八卦,揉二人上馬,可達到理氣化痰寬胸的目的;揉一窩風、承山、涌泉、小天心,清小腸,可發(fā)揮安神利水的作用[5]。有研究選擇咳喘患兒進入實驗,揉臍、百會、足三里、肺俞以脾俞3min,捏脊3 次,持續(xù)治療四周后,總有效率高達95%,有效證實推拿在治療咳喘患兒上效果突出[6]。另有報道顯示[7],依據中醫(yī)五行與臟腑理念,以從脾治肺為原則,利用推拿手法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患兒,結果發(fā)現其總有效率達到87%,較常規(guī)匹多莫德等常規(guī)西藥的總有效率更高。除此之外,足穴推拿在小兒咳喘上也獲得一定治療效果,期間利用熱水泡足,隨后選擇合適的揉搓法按摩全足,并依據足底反射分區(qū)對鼻咽喉、氣管、支氣管等進行刺激,確定太溪、涌泉、豐隆、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位,左右足交換進行點按,有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減輕咳喘癥狀,并提升免疫能力[8]。
經研究發(fā)現[9],針對寒性咳喘患兒可選擇細辛、干姜、白芍、麻黃、桂枝、甘草以及五味子;而熱性咳喘患兒選用前胡、杏仁、生石膏、萊菔子、貝母、麻黃、貝母、桔梗、甘草、白芥子;虛性咳喘選擇陳皮、五味子、半夏、蘇子、黨參、當歸、桑白皮、前胡、白術、厚樸、川芎;痰濕咳喘選擇山藥、半夏、炒谷芽、太子參、白術、甘草、茯苓、陳皮、炒麥芽等,將藥物粉碎后過100 目篩,添加滲透劑、凡士林、蜂蜜制備成糊膏狀。常規(guī)消毒咳喘患兒臍部周邊皮膚,選擇合適大小敷貼將藥物貼于臍部。曾有學者對此展開試驗[10],選擇咳喘患兒作為觀察對象,分別給予中藥敷臍與常規(guī)西藥治療,結果顯示中藥組總有效率97%,顯著高出常規(guī)西藥組,進一步證實中藥敷臍的效果顯著,可顯著減輕相關癥狀,促進病情恢復。
中醫(yī)上認為小兒屬于稚陰純之體,加上其生理結構較為特殊,臨床應謹慎用藥。在選擇中藥治療時,不可過寒過熱,一旦過熱可導致陰津受損,使得燥火灼津為痰;而過寒可能損害陽氣,使得津液凝澀、氣血不暢[11]。另外小兒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重要階段,臟腑較為嬌嫩,行氣未充,無法耐寒熱,容易受到病邪侵犯,從而造成損傷。由此看出,針對小兒咳喘用藥時需寒溫協調,相互制約,黃芩、板藍根、牛蒡子、知母、石膏等均過于寒涼,可聯合蘇子、杏仁、半夏以及旋覆花等溫性藥物,以此達到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作用。另外肺氣宣發(fā)與肅降可相互協作,也相互依賴,一旦宣降不利可導致咳嗽、呼吸不暢、喘息、胸悶,對此臨床用藥時可選擇宣發(fā)以及肅降類藥物,有助于其功能增強。臨床針對小兒咳喘時,可將旋覆花與薄荷聯用,前者平喘鎮(zhèn)咳,并達到抗菌功效;后者疏風散熱、清利頭目;另外桔??膳c杏仁合用,前者祛痰排膿、宣肺利咽;后者潤腸通便、止咳平喘。諸藥聯用可促進肺氣宣降通暢,促進肺功能改善[12]。小兒咳喘的臨床癥狀以表證或者里證為主,而部分患兒則以表里同病為主,經分析可能是因為患兒正氣不足,肺氣不調,腎虛咳喘,肌表不固,容易造成宿疾,引發(fā)表實里虛癥狀;另外衛(wèi)氣不足,可造成患兒免疫能力以及抵抗能力衰退,極易外感風邪,入侵表里,使患兒出現表里俱實癥狀。對此,臨床認為治療方式應以表里兼顧、雙管齊下為主。黃芩、魚腥草、知母、大青葉、板藍根以及梔子等均可清除里熱;而金銀花、荊芥、防風、薄荷、連翹、紫蘇可達到解除表邪的目的[13-14]。經分析發(fā)現,大青葉消腫利咽、清熱解毒;魚腥草健脾強胃、清熱解毒、抗菌利尿;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利咽;金銀花宣散風熱、清熱解毒;黃芩祛火消毒、清熱解毒;梔子護肝利膽、清熱瀉火;紫蘇解郁止嘔、發(fā)汗驅寒;知母滋陰潤燥、清熱祛火;防風祛風解表、解痙平喘。諸藥聯合,可達到表解里和以及補虛扶正的目的[15]。
(1)灌腸法:研究發(fā)現肺瀉痰猴棗湯灌腸治療小兒咳喘的效果顯著,其中選擇桑白皮、麻黃、川貝、枇杷葉、大黃、葶藶子、地龍、猴棗散、黃芩,加水煎煮,取汁200ml,使藥溫維持在37 攝氏度后進行灌腸,2-3 次/d,持續(xù)三日為一療程,經治療后,患兒總有效率達到97%左右[16]。(2)霧化吸入:痰凈噴霧劑中包含膽南星、車前草、蟾酥、桔梗、竹瀝以及紫菀,通過噴霧以及吸入治療,持續(xù)一周后,咳喘患兒治療后的總有效率達到96%左右[17]。另外射干麻麻黃湯在小兒咳喘的治療上獲得重要意義,藥方中包含麻黃、射干、細辛、地龍、丹參、款冬花、紫苑、五味子、全蝎等,加水煎煮,冷卻后取上層清液,濾過后放入霧化罐,利用超聲霧化器開展霧化吸入治療,15min/次,2 次/d,持續(xù)15d 后,患兒總有效率可達到90%左右[18]。(3)火罐療法:通常選擇脾俞、肺俞、腎俞穴位,通過火罐療法可顯著增強咳喘患兒的肺功能,特別是輕度咳喘患兒的效果更為明顯[19]。(4)指針法:針對咳喘患兒,可確定其中脘、肺俞、合谷、氣海、風門、足三里、定喘、少商穴,均指針3min,以酸麻脹痛為宜,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的效果更甚,值得推廣[20]。
綜上所述,臨床針對咳喘患兒,以往多選擇常規(guī)西藥進行治療,雖然取得過一定的應用價值,但其長時間使用后的不良反應較多,不利于患兒病情的早日康復。隨著中醫(yī)技術的完善發(fā)展,臨床發(fā)現中醫(yī)藥在疾病治療中效果顯著,其中包含推拿、中藥敷貼、中藥湯劑、灌腸法、霧化吸入、火罐療法以及指針法等,均可促進相關癥狀消失,并增強肺功能,改善患兒抵抗能力與免疫功能,必要時還可選擇聯合治療,進一步提升療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