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小萍
(崇左市天等縣人民醫(yī)院,廣西崇左,532800)
膽結石又被稱為膽石癥,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常見病之一,一般好發(fā)于成年人、長期食用高脂飲食者、不食早餐者及肥胖人群,多見于女性患者,由于發(fā)病部位不同,被分為膽管結石和膽囊結石,膽管結石又分為原發(fā)性與繼發(fā)性結石,前者主要是膽囊結石排進膽總管,遺留于膽總管內[1-2]。臨床對于膽結石患者一般予以手術治療,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以及醫(yī)療器械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被廣泛應用于膽結石治療工作中。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作為臨床膽道外科常用治療方式之一,其效果要優(yōu)于傳統(tǒng)開腹手術,對于膽結石患者而言具有創(chuàng)傷小、疼痛輕、手術出血量少以及操作便捷等優(yōu)勢,已被臨床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中,不僅治療效果明顯,且具有較高的治療安全性,深受患者及臨床醫(yī)師的青睞[3]。但臨床絕大多數(shù)膽結石患者受外界社會以及自身生理、心理等因素影響,常常在治療過程中產生不安及焦慮等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部分患者因存在一定文化差異,缺乏對病癥以及治療方面的相關認知,無法做到積極配合醫(yī)療人員工作,導致臨床治療工作難以開展,對疾病預后及手術治療效果帶來不必要的影響[4-5]。故此,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實施圍術期護理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旨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應用圍術期護理干預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闡述如下。
膽結石患者對手術治療普遍存在猜疑、緊張、焦慮以及恐懼等負面情緒,尤其因過于擔心手術病情預后,擔心術后是否會出現(xiàn)各類意外情況[6]。腹腔鏡手術在國內應用時間較短,部分患者對其治療的有效性尚未完全了解,僅限于了解微創(chuàng)治療,但并不了解微創(chuàng)的實際含義以及作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雖在臨床應用中已經較為成熟,但部分患者仍心存疑慮[7]。研究表明[8-9],患者術前產生猜疑、緊張、焦慮以及恐懼等負面情緒與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認知了解程度具有一定聯(lián)系,同時,患者術前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可對手術治療帶來相應的危害。故此,臨床護理人員需在患者入院后,詳細與患者及其家屬告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與其詳細說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局限性與特殊性,為提高手術安全性,預防或避免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治療中轉開腹治療是必要的[10]。告知其術后常見癥狀,如切口滲血、疼痛、嘔吐等,告知其切口感染發(fā)生因素以及解決措施,改善患者及其家屬的負面情緒,消除或緩解其猜疑心理。在護理過程中,學會換位思考,理解患者對自身健康的擔心以及疼痛感,站在患者角度考慮問題,幫助其解決實際問題,使其感到被尊重感,以此獲得患者信任[11]。
2.1 術前檢查術前除指導患者進行生化分析以及血液分析、X線胸片以及心電圖等常規(guī)檢查外,在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前還需進行CT 檢查或B 超檢查,以此幫助主刀醫(yī)生了解患者肝內膽管與肝總管有無癌變或膽道急性炎癥、結石,若存在上述情況,應停止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12-13]。研究發(fā)現(xiàn)[14],在術前予以膽結石患者膽胰管造影檢查,不僅能夠清晰觀察到膽總管內有無結石,還可便于主刀醫(yī)師了解膽道有無生理結構異變,以此預防或避免手術中損傷膽道。對于老年患者,還應當指導其進行血氣分析與心肺功能檢測,避免手術過程中影響患者呼吸循環(huán)功能[15]。
2.2 術前置管護理術前進行常規(guī)胃管放置,不僅能夠預防胃部過度充盈,充分暴露手術視野,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與預防術后發(fā)生惡心、嘔吐等并發(fā)癥[16]。對于手術治療時間過長的患者,應當置于尿管,以此防止術后發(fā)生尿潴留和預防膀胱充盈。隨著手術設備的不斷改善以及手術技術的逐漸進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治療時間也隨著縮短,同時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尿道與胃腸道受損害的風險性。據臨床研究證實[17-18],術前指導患者進行一系列必要的功能訓練,如平臥排便訓練,可在術中不放置尿管與胃管,且在不影響手術治療的前提下,確?;颊叩陌踩?,術后排尿困難發(fā)生率以及嘔吐與置管無明顯差異。
臥位:因手術原因,患者麻醉藥物排泄較慢,麻醉蘇醒時間較遲,極易在昏睡時發(fā)生舌后墜,導致分泌物堵塞反射功能以及呼吸道,造成窒息或誤吸,發(fā)生各種意外,如心肺驟停與吸入性肺炎等[21]。生命體征監(jiān)測:予以常規(guī)心電監(jiān)護,密切患者血氧飽和度、血壓、脈搏以及呼吸等指征,為避免患者發(fā)生CO2氣腹,應當予以持續(xù)吸氧,以此促進CO2排出。輸液護理:靜脈給藥時,主要用藥順序,控制藥物滴速。引流管護理:保持引流管通暢,密切觀察引流液性質與顏色,并做好記錄,對出現(xiàn)膽汁樣或血性引流液需立即告知醫(yī)生,采取相應措施。飲食與營養(yǎng):術后囑患者禁食24h,術后1d 可進流質飲食,隨著時間增加,可逐漸改為半流質與低脂普食,按照少量多餐原則進食,若進食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可適當延遲下次進食時間,于肛門排氣后方可進食。
(1)健康宣教:向患者詳細介紹疾病和手術的相關知識,說明留置T 管的作用和優(yōu)勢、注意事項,向患者示范引流管如何護理,指導患者家屬引流管的日常護理,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提高治療依從性。(2)妥善固定:醫(yī)護人員要對引流管進行牢固、可靠的固定,并在搬動患者的過程中注意動作的輕柔,從而防止導管出現(xiàn)受壓、折疊、扭曲、脫落等情況。(3)保持引流通暢:密切觀察引流量的顏色、性質、量等,并做好記錄。當患者活動或站立時,要保證引流袋低于手術切口;當平臥時,要保證導管高度低于患者腋中線,從而防止出現(xiàn)膽汁的逆流感染。要叮囑患者及其家屬在其活動時要隨時注意導管的位置是否正確,防止導管因受壓、打折、扭曲等造成引流的不暢。 醫(yī)護人員和家屬要隨著觀察導管情況,確保連接處的緊固,并定期進行人工擠捏導管引流,從而確保引流的通暢。(4)拔管護理:“T”管的拔管指征為:黃疸消退,無腹痛、發(fā)熱,大便顏色正常;膽汁量逐漸減少,顏色呈透明深黃色,無結石、沉渣及絮狀物。拔管前先試行夾管1-2日,如無腹脹、發(fā)熱及黃疸等癥狀,說明膽管通暢。此外還需要在X 線下經“T”管行膽道造影,證實膽道通暢無梗阻,造影后檢查完立即接好引流管繼續(xù)引流2-3日,將造影劑引流出,以減少造影后反應和繼發(fā)感染。如造影顯示膽道通暢,無腹痛、發(fā)熱等情況,則在造影后2-3日即可拔管。拔管后引流口用凡士林紗布堵塞1-2日,引流口即可自行封閉。拔管后一周內之內,注意有無發(fā)熱,皮膚、鞏膜有無黃染,有無腹痛情況等發(fā)生,如出現(xiàn)異常,及時就診。
腹腔鏡手術因具有住院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疼痛輕、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勢,逐漸被應用外科手術所應用,但由于患者治療期間的生理與心理特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而言仍存在一定危險性。故臨床需在治療前做好充分準備,術中密切配合主刀醫(yī)生開展相應治療操作,術后對患者病情加以密切看護,實施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膽結石患者行腹腔鏡切除術是加以圍術期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高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對提高整體醫(yī)療質量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