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哲浩,周會敏,鄧佳玫
(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吉林 132101)
動物繁殖性能對養(yǎng)殖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及養(yǎng)殖效益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科學飼養(yǎng)管理、積極推廣人工繁殖技術以及正確防治動物的繁殖疾病是保障動物繁殖性能、提高動物繁殖效率的關鍵所在。此項任務又需要由動物醫(yī)學專業(yè)技術人員來承擔和完成,所以現代動物醫(yī)學專業(yè)技術人員應掌握動物繁殖過程的基礎理論知識,家畜人工繁殖技術和正確診治與預防動物產科疾病的能力[1]。動物產科學是動物醫(yī)學專業(yè)本科六大臨床課程之一,主要研究了動物繁殖生理的主要內容、動物人工繁殖技術、動物繁殖疾病的診治和預防。近幾十年,隨著動物生殖內分泌學研究的逐步深入,胚胎移植技術日漸成熟,獸醫(yī)診斷技術及疾病防治技術不斷進步,動物產科學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其研究范圍和深度在不斷擴展和加深[2-3]。因此,在不增加課時和知識量的前提下,既能做到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又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當前動物產科學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4]。
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動物醫(yī)學專業(yè)本科動物產科學課程是以課堂授課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的一門專業(yè)課,課程設置56學時,其中40學時為課堂教學,16學時為實驗教學,均在校內完成。通過多年的教學發(fā)現課程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理論學時分配不合理。因為動物繁殖生理的部分教學內容與相關獸醫(yī)基礎課程內容重復,所以其所占學時應予以壓縮。如動物生殖器官的結構與功能是獸醫(yī)解剖學課程的重點內容,動物生殖內分泌學概論是獸醫(yī)生理學的重點內容,不應再占用課程學時。
實驗項目開設過多。實驗教學共開設8個實驗項目,即1個實驗項目2學時。而如人工授精技術、B超測孕技術要求學生在2學時內掌握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不增加實驗學時的基礎上精簡實驗項目,增加某些實驗項目的學時,是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
教學內容滯后,不能真實反映養(yǎng)殖現狀,無法滿足養(yǎng)殖實際所需。動物產科疾病種類多,但因學時所限,所以教學內容中保留我國養(yǎng)殖業(yè)常見或危害嚴重的產科疾病。教學大綱過于陳舊,教學內容不能與時俱進,無法滿足養(yǎng)殖實際所需。如B超測孕技術已經在牛、羊、豬養(yǎng)殖業(yè)中需求日益增多,但精通此項技術的專業(yè)人才卻非常匱乏。而在動物產科學課程教學中仍講授以犬貓為主體的寵物B超測孕技術;動物子宮內膜炎主要以隱性型最為常見,但課程教學中仍在以急性子宮內膜炎為重點;剖腹產手術僅以犬貓為重點,忽視了牛羊剖腹產手術在養(yǎng)殖實際中的重要性。
目前仍然不能擺脫以教師為主導、單向知識傳遞式的授課方式,即便任課教師把知識點以他的經歷為范本通過形象的語言加工、真實的圖片乃至視頻展示的方式傳遞給學生,但事實上很多學生仍然不能真正掌握。究其原因大體有二,一是學生對本課程興趣度不高或根本沒興趣,主要與學生對該課程在養(yǎng)殖業(yè)中的作用與價值認識不清;二是想學習和掌握,但因不能及時參與實踐,實驗條件又有限,所以理解只能停留于表面,達到學以致用的境界相差甚遠??梢钥闯?,與養(yǎng)殖實際緊密結合的教學內容、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與及時的插入實踐教學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動物產科學課程包括理論課程和實驗教學兩部分。實驗教學是對相應的理論知識的驗證而非創(chuàng)新性應用,且存在著實驗學時少、實驗動物少、受實驗動物繁殖規(guī)律制約、缺乏實際案例等諸多弊端[5]。例如母牛發(fā)情鑒定技術實驗中,一個班級30名學生只有一頭母牛可供練習,因為需要對母牛進行直腸檢查操作,又要考慮到牛的承受能力,所以很多學生只能旁觀。這頭母牛恰好發(fā)情的概率又很低,所以必然會影響實驗效果。這種單一的脫離養(yǎng)殖生產實踐的實驗教學模式只能讓少數學生學會基本操作方法,離熟練掌握則相差甚遠,無法達到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實踐證明,若想真正掌握一項實踐技能同時又能培養(yǎng)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唯有在真實的養(yǎng)殖環(huán)境中獲得這一個途徑。而畢業(yè)實習時參與實踐對學生而言又顯得太晚。所以,實驗與實踐相輔相成的教學模式成為動物產科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動物產科學課程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策略的宗旨。因此,動物產科學課程應從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實驗教學效果,有機融入實踐教學這三方面開展教學改革活動。其中,實踐教學是原教學內容中新增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校外實習基地進行的與動物產科學課程有關的養(yǎng)殖生產實踐活動,可以在動物產科學課程之前進行,也可以在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完成后再進行。通過實踐教學,理論課程和實驗教學的內容在真實的養(yǎng)殖環(huán)境中得以再度充分的理解和練習,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校內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的基礎上再融入實踐教學,形成三位一體的教學新模式,對于全面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培養(yǎng)專業(yè)技術人才甚至在提升學生科研能力方面必定會產生積極作用和深遠影響。如母牛人工授精技術在我國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與普及,同時又是研究與推廣母牛胚胎移植技術的前提和基礎,所以這項技術必然成為動物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技能。而僅靠校內實驗學生無法真正熟練掌握這項技術。加入了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后,學生可以在牛場或鄉(xiāng)鎮(zhèn)繁改站通過對多頭牛的人工授精操作真正掌握母牛發(fā)情鑒定和人工授精技術這兩項技能,同時也可以學習到妊娠診斷、產科疾病的診治等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實踐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
3.1.1 合理提煉教學內容 對與動物醫(yī)學專業(yè)其他相關專業(yè)課程存在明顯重疊的理論教學內容進行逐一甄別和刪減,并對余出的相應學時進行再分配。教學大綱中刪除了動物生殖內分泌學中關于動物生殖器官的構成及其功能、激素的特點和分泌方式與獸醫(yī)基礎課程重復的內容,本章原來的4學時縮減到2學時,這2學時就增加到了“產科疾病”中。最終理論學時分配比例由原來的繁殖生理:繁殖技術:繁殖疾病=18:4:18調整為繁殖生理:繁殖技術:繁殖疾病=14:6:20。經此調整,繁殖技術和繁殖疾病所占學時增多,更符合動物醫(yī)學專業(yè)特點和養(yǎng)殖實際所需。結合當前動物繁殖疾病流行趨勢的變化,對動物繁殖疾病的種類、表現形式及其診治、預防措施等內容進行了合理調整,以期達到教學內容與養(yǎng)殖實際相符的目的。例如,對母豬流產的原因分析,更側重于飼養(yǎng)管理失宜、病毒性傳染病和霉菌毒素中毒這三方面的講解;對“難產”加入了不同種屬的動物和飼養(yǎng)方式上對難產發(fā)生的影響,難產救治上將牛羊豬的剖腹產手術劃入重點;“生產癱瘓”中加入病犬的診治;仔畜疾病中新增“仔豬哺乳期腹瀉的原因分析與防治”。精簡實驗項目。我國現代養(yǎng)殖業(yè)一般對動物醫(yī)學專業(yè)技術人員有關動物繁殖方面的技術要求的側重點是動物產科學疾病的防治和人工授精技術,其他的諸如公畜采精、精液品質檢測、精液稀釋、分裝和保存、胚胎移植技術等更側重于畜牧專業(yè)技術人員來完成。所以,把實驗課程由原來的八個項目精簡為發(fā)情鑒定技術(4學時)、人工授精技術(6學時)、妊娠診斷技術(4學時)和難產助產技術(2學時)四個項目,又把更多的學時集中在了牛人工授精技術上,即充分體現了與養(yǎng)殖實際所需的緊密結合,又為學生在實驗教學中學會基本操作技能提供了更多的在時間和次數上的保障。
3.1.2 增設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 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動物醫(yī)學專業(yè)動物產科學開設在第7學期,第6學期學校統一安排了為期3個月的頂崗實習期。將頂崗實習期設定為動物產科學的實踐教學期,要求學生搜集有關動物繁殖疾病和繁殖技術方面的案例(圖片、視頻和病志等文字材料)、上交一份有關動物產科學課程內容的實習總結作為期末考評成績的依據之一,也為下一步進行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提供思路和指導。實踐教學的引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實驗教學質量均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3.1.3 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 本課程期末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試卷成績兩部分組成,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所占比例分別為40%和60%。平時成績由出勤率、提問成績、作業(yè)成績、小考成績、實驗成績5部分組成,各占20%;期末試卷實踐應用題占15%。增設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總評成績則由平時成績、期末試卷成績和實踐考核成績這三部分構成,三者所占比例為3:5:2。期末試卷中實踐應用題增致30%,側重基礎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3.2.1 精心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為了講好理論知識,課程團隊成員共同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增加典型圖片和視頻,對文字部分進行精煉,突出實踐性與可操作性。在動物繁殖生理部分,收集激素藥品圖片并結合實際案例進行講解,搜集發(fā)情、采精、交配、受精、分娩和接生相關的短視頻;繁殖技術中以圖片為載體、分解操作的方式講解人工授精技術,最后再插入相關視頻進行強化;繁殖疾病部分,突出案例教學法,以經典病例為導引進入相關疾病的講解。側重相關案例圖片的搜集[6]。
3.2.2 強化以案例教學法為主的多元化教學手段 案例教學法是通過模擬真實事例,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進行體驗、分析和決策,從而培養(yǎng)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在教學活動中使用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最本質的特征[7]。主講教師業(yè)務能力強,經常參與養(yǎng)殖生產,注意搜集真實案例。如在講到流產時筆者就可以拿出曾經親自參與某養(yǎng)殖場母羊群體性流產診治的案例,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病因并給出防治措施。再由老師分析總結,并自然的引入流產這一疾病。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能顯著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2.3 大班上課為小班授課 因為課程團隊成員缺乏(2名專業(yè)教師),同時授課班級較多(2016級動物醫(yī)學專業(yè)本科生8個班),所以課堂教學只能采取2~3個班級一起大班上課為主,學生人數多,課堂秩序差,課堂教學效果受到很大影響。隨著課程團隊建設的不斷完善,專業(yè)教師人數不斷增加,小班上課,保證課堂秩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因為對實驗項目進行了刪減,僅保留了4個與養(yǎng)殖實際聯系緊密的重點實驗項目,同時每項實驗學時能夠保證,并且學生在之前因參與了生產實踐,所以學習實驗項目的目的性非常明確,學習愿望增強,實踐操作積極性加大。在這種良好氛圍下,教師再按照先講解理論知識再演示操作或者是邊演示邊講解,然后由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在旁指導的程序進行實驗教學,必要時再結合錄像教學強化實驗效果。通過教學實踐證明,極大的提高了實驗教學的效果,實驗報告的質量明顯提高,幾乎每位學生均能認真客觀的寫出自己對該項操作技術的掌握程度,以及下一次操作時應達到的效果。
動物產科學課程內容涉及不同動物的繁殖過程,理論知識點較為抽象、復雜,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時間的局限性,課后學生與教師溝通討論的機會較少,不僅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也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效果。利用學習通網教平臺,反饋學生學習效果,強化師生互動交流,擴寬知識信息來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8]。
按照上述教學改革方案與具體措施進行了實踐教學活動。結果表明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效果均有明顯改善;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課堂秩序明顯好轉。以往屢禁不止的曠課、遲到、早退、睡覺、玩手機等現象基本杜絕,上課時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積極踴躍發(fā)言,認真聽課,學習興趣高,學習氛圍濃厚。(2)平時成績較往屆提高明顯。2015級、2016級動物醫(yī)學專業(yè)疫病方向(1、2班)本科生《動物產科學》平時成績平均分分別為81.0和82.5,而2017級動物醫(yī)學專業(yè)(疫病方向1、2班)本科生的平時成績平均分為91.0。在構成平時成績的五大方面中尤其以考勤、復習提問和實驗成績提高最為明顯。(3)期末試卷成績明顯提高。2017級動物醫(yī)學專業(yè)(疫病方向1、2班)本科生的平均分分別為78.5和79.5(兩班平均分為79分),較2016級72.0和2015級70.0的平均分有明顯提高。且根據臨床應用題的得分情況分析,1班得分率為75%,2班得分率為73%。在加大本類題型出題比例的情況下仍有如此較高的得分率,說明學生在解決問題能力和掌握實踐技能方面均有所提高。
在本次以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策略為主旨的動物產科學課程改革過程中,從多方面進行了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和思考。通過教學實踐獲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暴露出很多不足之處,如實踐教學體系仍不夠完善;沒有充分發(fā)揮網教平臺的作用。因此,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不斷改進和完善。因為教師是連接學生和課程之間的關鍵紐帶與橋梁,所以要求任課教師在養(yǎng)殖生產中不斷學習和實踐,提高業(yè)務能力,擴寬業(yè)務范圍,洞察養(yǎng)殖變化動態(tài),并將信息反饋給學生,同時也要加強與學生的聯系與溝通,做好校外實習基地的開發(fā)與聯絡,為以后的實踐教學做更充足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