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同和
寬猛相濟 恩威并施——古代德治法治摭拾
吳同和
(湖南科技學院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湖南 永州 425199)
法治與德治,如鳥之雙翼,相輔相成,天然地具有互補性。德治的基本功能在于勸善,法治的基本功能用以懲惡。二者各有優(yōu)長,也各有缺憾。其有機結(jié)合,相得益彰,規(guī)范著人們行為,共同貢獻于人類文明。正確的治國安邦之道,應該崇德重法,法舉德張,寬猛相濟,恩威并施。然而古代儒家法家,卻各執(zhí)一偏;法家尤為極端,他們完全排斥德治。事實上,德治法治之互融共建,為歷代帝王孜孜以求。早在上古,跋涉探尋之旅已然肇始。溯圣賢治國之歷史,尋虞舜安邦之履跡,乃知大舜踐位以來,尚德而外,亦重法治。故曰:舜首開“德治與法治結(jié)合”先河,功不可沒;其成功創(chuàng)立“國家”體制,予繼踵者以無盡教益。
德治法治;儒法諸家;唐堯虞舜;治國安邦
“德治”思想,是中國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是古今統(tǒng)治者治國安邦的重要理論依據(jù)和思想基礎;但“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離婁上》),法治亦不可少。故千百年來,法治與德治,如鳥之雙翼,相輔相成,天然地具有互補性。德治的基本功能在于勸善,法治的基本功能用以懲惡:二者各有優(yōu)長,也各有缺憾。其有機結(jié)合,相得益彰,規(guī)范著人們行為,共同貢獻于人類文明。
無論是道德還是宗教,都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某一特定歷史時期人類精神、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其基本功能,在于調(diào)適人的行為規(guī)范,調(diào)適人與人、人與社會等諧和相處的關系。因為“道德”和“宗教”是相互關聯(lián)的,有時甚至是統(tǒng)一的;故來自主觀的自我約束、自我控制,即“自律”,與來自客觀世界的種種規(guī)則、種種法則,以及社會規(guī)范的約束,即“他律”,也并不是毫無關聯(lián)的。所以,從個人修養(yǎng)角度考量,自律與他律必須并軌駢行,主觀才能統(tǒng)一于客觀;個體的“人”,才能統(tǒng)一于整體的社會和國家。而從“治國平天下”高度權(quán)衡,統(tǒng)治者施行自律他律并行的規(guī)則,既可治國安邦,也有益于社會發(fā)展進步。
中國古代治國理念,始而“為政識德”,繼而“任法而治”,然后“德主刑輔”,最后過渡到“德禮刑并用”。這個進程,既是中國政治思想發(fā)展的特有軌跡,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精神文明的發(fā)展必然。
“德主刑輔”思想起源于西周(前1046~前771年)。西周初年,周公姬旦推行了一整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提出“天命靡?!焙汀盎侍鞜o親,惟德是輔”等觀點,以改造夏商時代的“天命觀”;與此同時,落實“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等法令。這“德主刑輔”的主張,大大激發(fā)了人們道德意識的覺醒,使社會前進了一大步。
《韓非子·五蠹》曰:“上古之時,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gòu)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這表明,在以“群”為組織形式生存的上古社會,先民們因“有巢氏”“燧人氏”等“圣人作”,其生存環(huán)境大有改善。黃帝、堯、舜等“圣人”,都是“群”里普通一員,只是比群員們更能吃苦?!俄n非子·五蠹》描述:“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雖監(jiān)門之服養(yǎng),不虧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執(zhí)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他們不但與“群”中成員一道戰(zhàn)天斗地,共苦同甘;而且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始終堅持以德化民,以仁愛之心對待“群”里全體民眾,故爾得到先民極大的尊敬和愛戴,其所實施的帶有政策法令性質(zhì)的族約群規(guī),理所當然獲得廣大民眾認可?!墩撜Z·為政》形之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p>
諸子百家典籍對這個時期的圣人作為及其德治效應均有所肯定: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大學》
君賢者其國治,君不能者其國亂。
——《荀子·議兵》
……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傳》曰:“治生乎君子,亂生乎小人,此之謂也!”
——《荀子·王制》
歷山之農(nóng)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畝正。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嘆曰:“耕、漁與陶,非舜官也,而舜往為之者,所以救敗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處苦而民從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韓非子·難一》
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史記·五帝本紀》
范文瀾先生認為,商是“尊神文化”,周是“尊禮文化”。歷史證明:“尊禮文化”較之“尊神文化”,先進許多。春秋末期,孔子繼承、豐富且發(fā)展了周公的德治思想。他秉承儒家信仰,尊德禮而卑刑罰,明確表示“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對于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看法;《論語·為政》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有禮,有恥且格?!倍鴮τ凇暗馈保酌蟿t歸納為三個基本要點:第一,為政以德。要求國君率先垂范,選拔任用賢才來管理國家;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成員須修身立德,勤政盡責。第二,愛民惠民。強調(diào)為政不可違背人心,要“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予民眾以實惠和“恒產(chǎn)”(土地),讓他們安居樂業(yè);同時要重視對民眾的道德教化。第三,德主刑輔??浊鹈陷V都不排斥“政”“刑”,但他們始終堅持“德主刑輔”,更強調(diào)“德”“禮”對于教育人,感化人,引導人的重要作用。
關于“德主刑輔”,《荀子·宥坐》有一段文字,解說了孔子“德禮優(yōu)于政刑,德禮為主、政刑為輔”的治國理念:
孔子為魯司寇,有父子訟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別。其父請止,孔子舍之。季孫聞之,不說。曰:“是老也欺予。語予曰:為國家必以孝。今殺一人以戮不孝!又舍之?!比阶右愿妗?鬃涌粐@曰:“嗚呼!上失之,下殺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聽其獄,殺不辜也。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罪不在民故也……”
孔子認為,教化未施,妄誅無辜,無補于治。法律不能勸善禁惡于前,習俗已然薄惡之后;想以法律手段來補救,只是揚湯止沸,抱薪救火,更無益處。人有過失,罪不在民;教化未施,或施而未徹底,其咎在上而不在下。須知: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也!
孟子則從“性善論”出發(fā),進一步提出“以民本為核心”的仁政學說,闡明主體修養(yǎng)(即“自律”)在人性完善過程中的作用,從而豐富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要求統(tǒng)治者充分認識“民之為道也,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孟子·滕文公上》)的道理。孟子認為,重要的是,應最大限度地激活人性中“善”的因子?!睹献印けM心上》曰:“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意思是,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本來植根在心中;它們產(chǎn)生的氣色是純正溫潤的,顯現(xiàn)在臉上,充滿在體內(nèi),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吩咐,便明白該怎樣做了。質(zhì)言之,“圣人,與我同類者”(《告子上》),只要把人心中“善”的本性充分發(fā)揚起來,加強道德修養(yǎng),“人皆可為堯舜”。
法家否認社會可以藉德化的力量維持,更不相信一兩個“圣人”能扭轉(zhuǎn)社會風氣,從而決定國家治亂。韓非子以為,堯舜千世而一出,坐待堯舜以救助,猶如待粱肉而救餓,待越人之善游者以救溺人,餓者必不活,溺者斷不生也!治國安邦有似于此:“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今廢勢背法而待堯舜,堯舜至乃治,是千世亂而一治也。抱法處勢而待桀紂,桀紂至乃亂,是千世治而一亂也!”(《韓非子·難勢》)
千世而逢堯舜,誠為幸事;然仁義化人太緩,亦可憾也?!俄n非子·難一》曰:“今堯舜之不可兩譽,矛盾之說也。且舜救敗,期年已一過,三年已三過。舜有盡,壽有盡,天下過無已者,有盡逐無已,所止者寡矣?!币馑际钦f,堯舜亦各有長短,不宜并同稱贊,恰如矛盾不能同時存在。況堯舜千世方一出,雖極力糾正敗壞風氣,奈何亂多治少,杯水車薪。人的壽命有限,而天下過錯太多;以有限壽命糾正無盡錯誤,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韓非子·難一》曰:“且夫以身為苦而后化民者,堯舜之所難也;處勢而驕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將治天下,釋庸主之所易,道堯舜之所難,未可與為政也?!焙螞r,即使有堯舜之德,而能否以德化人,亦是疑問。須知,圣人首先必須以一年(甚至以上)時間“躬藉處苦”,體驗“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身執(zhí)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之艱辛后,方可具備“化民”的資質(zhì);至于那些不及堯舜的部落首領,或無身體力行之歷練,或少行善積德之修為,何可“化民”也哉?由是,法家提出“以規(guī)矩擬法而治理天下”之主張,以為猶之巧者,能生規(guī)矩,卻不能廢規(guī)矩而正方圓;雖有明德高品,棄法而治,無異于廢規(guī)矩而正方圓也!《韓非子·用人》曰:“釋法術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guī)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币馑际钦f,放棄法術而憑主觀辦事,即使圣人唐堯也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不要規(guī)矩而胡亂猜測,就是造車鼻祖奚仲也無法做好一個車輪;廢棄尺寸而比較長短,哪怕與魯班齊名的巧匠王爾親自操作,恐怕也不能做到半數(shù)符合標準。何況我等還不是唐堯、奚仲、王爾呢?
由是,法家走向極端。他們完全排斥德治,力主法治,強調(diào)“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史記·太史公自序》)。
值得深思的是,法家絕對排斥禮治德治,儒家卻接納法治。由此看來,治國安邦理念,儒家略勝法家一籌。
比如,孔子力主施仁政,復周禮;堅持“為政以德”等政治主張,再三強調(diào)德治是治國的最佳方式。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只能治標,“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才能治本;與此同時,他也敏銳地察覺到依法治國的重要作用?!墩撜Z·子路》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為相不久,便用法治手段誅殺少正卯。西漢劉安《淮南子·氾論訓》評曰:“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勸善,因民之所惡而禁奸……孔子誅少正卯,而魯國之邪塞;子產(chǎn)誅鄧析,而鄭國之奸禁。以近喻遠,以小知大也?!痹诶碚撋?,孔子主張,君主一方面應以道德感化民眾積極向善,讓百姓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范;另一方面,也須輔以法律手段,糾正那些越軌行為,維護正常秩序。他認為,執(zhí)政者必須將德治法治結(jié)合起來,綜合治理,寬猛相濟,恩威并施,才能政通人和,致天下太平。
《左傳·昭公二十年》有一段話,可資佐證: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前天中山陵景區(qū)的人數(shù)還僅僅只有8萬人,而到了昨天該數(shù)字一下翻了近三倍,單日進入景區(qū)游客達到了21.5萬人,這創(chuàng)下了該景區(qū)入園人數(shù)的歷史新高。
關于德治法治之結(jié)合的思想,生活在戰(zhàn)國晚期的荀子,可謂集大成者。他繼承前期儒家學說傳統(tǒng),廣采各家之長而力避其短,既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又重視人的物質(zhì)需求,主張禮治法治相結(jié)合,從而將古唯物主義思想發(fā)展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薈諸子治國理念之萃,融百家安邦“禮”“法”之精。一方面,立足于儒家“禮治”觀,吸納孔孟觀點,正確調(diào)適“禮”“法”關系;另一方面,吸納法家“法治”觀,主張“隆禮重法”“禮法并重”,從而提煉出熔禮法于一爐的治國方略,使之成為此后歷代統(tǒng)治者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權(quán)的基本國策。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議》,確定“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便是對荀子治國理念的概括和肯定。
綜合儒法諸家治國理念及孔孟荀子安邦主張,似可推導:無論“德治”還是“法治”,其實都是“人治”;都需由“圣人”或“領袖”實施對所有“人”進行“統(tǒng)治”。而從國家治理層面分析,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運用得當,可率百姓萬民順利進入家國諧和、內(nèi)平外成之境;反之,且招致內(nèi)憂外患、兵連禍接之災。
研究表明,德治法治之互融共建,為歷代帝王孜孜以求。早在上古,跋涉探尋之旅已然肇始。溯圣賢治國之歷史,尋虞舜安邦之履跡,乃知大舜踐位以來,尚德而外,亦重律法。故曰:舜首開“德治法治結(jié)合”先河,功不可沒。
唐堯虞舜,古代杰出圣人?!妒酚洝酚涊d,虞舜一貫以身作則,勇于開拓,是一位造福于民的部落首領。他敬天循道,勤政務實,至仁至孝,澤被天下蒼生。踐位前后,均受百姓擁戴,“堯天舜日”便是對其治理有方而使國家安定呈祥的最高贊賞。《尚書大傳》贊曰:“舜不登而高,不行而遠?!?/p>
虞舜管理國家的種種法規(guī)及體現(xiàn)社會公德、規(guī)范個人行為的“仁敬孝慈信”等倫理道德,有如法典,既適用于修身養(yǎng)性,也適用于治國安邦。而其以德治國的理念,對后世統(tǒng)治者治理天下產(chǎn)生的影響更是巨大。對此,四書五經(jīng)等典籍多有記述:
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
——《古今注》
舜作室、筑墻、茨屋、辟地、樹谷,令民皆知去巖穴,各有家室。
——《竹書紀年》
有虞之王,燒曾藪,斬群害,以為民利。封土為社,置木為閭,民始知禮也。當是其時,民無溫惡不服,而天下化之。
——《管子》
——《韓詩外傳》
舜南面而治天下,天下太平,調(diào)于玉燭,息于永風,食于膏火,飲于醴泉。
——《尸子》
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
——《戰(zhàn)國策·秦策一》
另一方面,虞舜深諳“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禮記·樂記》)之玄,屢派臣子到各地采風,汲取民歌精華;并親自制定簫律樂舞,歌頌太平盛世,以感化百姓子民?!渡袝に吹洹吩唬骸暗墼唬骸纾∶甑錁?,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施行“樂教”,效果非常神奇?!痘茨献印ぬ┳逵枴吩唬骸八礊樘熳?,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薄俄n非子·五蠹》曰:“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zhí)干戚舞,有苗乃服?!薄秴问洗呵铩ど系隆芬灿蓄愃票硎觯骸叭绮环?,禹請攻之,舜曰:‘以德可也?!械氯?,而三苗服?!泵耖g傳說更加神奇:相傳舜帝南巡到湖南湘鄉(xiāng)一帶,突然被手執(zhí)武器的苗民包圍。危急之下,虞舜命人奏起韶樂,苗民竟然自動放下武器跳起舞來。就這樣,避免了一場戰(zhàn)爭!
“行德”“修教”者,“樂教”也。因而,“制禮作樂”,也是一種德治手段。歷代統(tǒng)治者希望官宦子民由“修身”始,漸而進入“齊家,治國,平天下”層級。統(tǒng)治者知道,欲達此目標,“樂教”作用不可小覷?!盾髯印氛摗吩唬骸肮蕵吩谧趶R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nèi),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xiāng)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jié)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
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制禮作樂”,其實是以人性為出發(fā)點的,亦屬“人治”。《史記·樂記》曰:“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笨鬃釉浴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來規(guī)范人生始終與人性完善,蓋“禮”可規(guī)“行”,“樂”以期“和”也!
虞舜的高明之處在于,他認識到,僅靠德化樂教治理國家,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佐以法治,使恩威并施,方可“王天下”。自即位始,虞舜便留意選用人才,實施設官分職制度,且立法臧否官員。
《史記·五帝本紀》曰:“天下歸舜……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謀于四岳,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痹谌耸掳才欧矫?,命伯禹為司空,棄為后稷,契為司徒,皋陶為士,垂為共工,益為帝虞,伯夷為秩宗,夔為典樂,龍為納言……至是,職官粗備,機構(gòu)齊全矣。據(jù)史書記載,伯禹等22位官員上任后,恪盡職守,天下遂大治。皋陶任大理職,執(zhí)法嚴明,刑法寬和,民間沒有冤情;伯夷主禮,井井有條,上下謙讓,君臣一心;垂主百工,各種器具制造及房屋營修業(yè)興旺;棄為稷官,教民按季節(jié)種植五谷,糧食豐收,民不受饑;契任司徒,百姓親和,尊老愛幼;龍主賓客納言,遠方部落歸服,各方建議及時達于帝舜;十二牧深得九州百姓擁戴,大禹帶領百姓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治住了天下洪水,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
由此可知,舜舉用人才,獨具慧眼,使人盡其才;管理國家,有法有度,致天下太平。
《史記·五帝本紀》曰:“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nèi)平外成。”舜還規(guī)定官員“五歲一巡守,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薄渡袝に吹洹吩u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笨芍伎冎贫惹逦陚?,絲毫也不含糊?!渡袝ひ骛ⅰ酚幸欢卧?,借大禹之言歌頌并勸勉舜帝,折射了舜帝善于納言,善于管理的品德:“禹曰:‘俞哉,帝!至于海隅蒼生,萬邦黎獻,共惟帝臣。惟帝時舉,敷納以言,明庶以功,車服以庸。誰敢不讓,敢不敬應?’”意思是,大禹對虞舜說:“好啊,舜帝!普天之下,海內(nèi)眾民,各國眾賢,都是您的臣子,您善于舉用他們,依據(jù)言論廣泛地接納他們,依據(jù)工作明確地考察他們,用車馬衣服酬勞他們。這樣,誰敢不讓賢,誰敢不恭敬地接受您的命令呢?”
另一方面,舜主持制定并實施黜陟制度,對瀆職者毫不姑息,多予以懲處,甚至不惜使用重典: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尚書·舜典》
“四罪”之說,《孟子·萬章上》所載略同?!蹲髠鳌の墓四辍芬灿蓄愃莆淖郑骸笆且詧虮蓝煜氯缫?,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兇也”。對此,《史記·五帝本紀》記述比較具體:“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以上各典籍文字,雖略有出入,但對舜用刑律黜罰有罪官員的基本事實,記錄小異大同。
綜上,舜所設置之諸官體制,如伯夷典禮,皋陶作士,龍作納言等,反映出當時社會已具有等級(或曰“階級”)差異;凌駕于全社會與政府之上的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統(tǒng)籌兼顧,各級權(quán)力機構(gòu)各行賞罰,國家機器遂正常運行矣!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睔v史雄辯證明:虞舜實施德治法治共融互補、寬猛相濟之方略,可予繼踵者以無盡教益。
[1]虞舜大典(古文獻卷)[Z].萬里,劉范弟輯錄點校.長沙:岳麓書社,2009:7.
[2]四書五經(jīng)[M].陳戍國,點校.長沙:岳麓書社,1991:8.
[3]司馬遷.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8:10.
[4]梁啟雄.荀子柬釋[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5]韓非子.韓非子[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6]韓嬰.韓詩外傳[M].周廷案,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
[7]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8]陳顧遠.中國法制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2021-07-12
吳同和(1941-),男,江蘇興化人,特級教師,全國中學語文優(yōu)秀教師,湖南省舜文化研究會理事,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員,湖南科技學院客座教授,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
G02
A
1673-2219(2022)01-0025-05
(責任編校:潘雁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