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黃小燕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明確指出:國家課程標準規(guī)定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yè)質量和課程實施等,是教材編寫、教學、考試評價以及課程實施管理的直接依據(jù)。課程標準既為教學確立了質量底線,又為教學預留了靈活的實施空間。一線教師在落實課程標準時,可借助課程綱要建立國家課程與課堂實踐之間的橋梁。不僅如此,編寫課程綱要還可以幫助教師建立課程觀,讓教師“像專家一樣整體地思考標準、教材、教學與評價的一致性,并在自己的專業(yè)權力范圍內作出正確的課程決定”[1]。
課程綱要以提綱的形式體現(xiàn)一門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四個基本要素。[2]這些要素回答的問題分別是:我要把學生帶到哪里去?基本的素材或活動是什么?我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去?如何確信他們已經到了那里?
學期課程綱要不同于學期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表,它是對某學校某學期英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進行的全面設計。編寫一份科學合理的小學英語學期課程綱要,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統(tǒng)一性與校本化相結合。統(tǒng)一性是指依據(jù)國家課程標準的統(tǒng)一要求,基于本地統(tǒng)一使用的教材。教師要準確把握英語課程要培養(yǎng)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全面落實國家課程的目標與內容要求。校本化是指要基于辦學目標和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課程要素進行必要的本土化改造,從而為課程實施奠定現(xiàn)實基礎。
二是整體性與階段性相結合。學期是整體中的階段。教師首先要考慮本校英語學科的整體計劃,再在學校整體計劃框架內設計具體的學期課程目標與內容,并體現(xiàn)循序漸進、動態(tài)發(fā)展的特點。
三是基礎性與發(fā)展性相結合。一方面,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夯實共同基礎,對學生抱有合理期待,讓他們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稟賦差異,為課程實施留有空間,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學期課程綱要須完整地呈現(xiàn)課程的基本要素,這對教師的課程素養(yǎng)和專業(y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實踐,筆者團隊成員逐步摸索出小學英語學期課程綱要編寫的一般步驟(見圖1)。該步驟圍繞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四個要素展開。下文,筆者結合譯林版《英語》四上的學期課程綱要作具體闡述。
圖1 小學英語學期課程綱要編寫步驟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英語課程內容由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六大要素構成。圍繞這些要素,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活動,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持續(xù)發(fā)展。六大要素的學習范圍和要求按照三個基本級別進行描述。小學階段主要涉及預備級(1~2年級)、一級(3~4年級)和二級(5~6 年級),同時設置了“一級+”“二級+”以兼顧差異。六要素的內容要求描述的是一個學段預期的學習結果,是總目標在各學段的具體化。教師可以借助“學期目標細化表”,結合具體的教材內容,將六要素的內容要求轉化為具體的學期目標。具體而言,就是將六要素的內容要求對應到不同年級的相應學期,再結合教材、學情、學校培養(yǎng)目標和學科研究方向,通過細化、提高、增加、降低、刪減、整合等方式進行校本化解讀。需要關注的是,學期目標應是基于教學內容和行為、學生學習特點提出來的,且與課程內容直接相關,并具有活動性的特征。
以主題為例。主題具有聯(lián)結和統(tǒng)領其他內容要素的作用,能為語言學習和課程育人提供語境范疇。主題包括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范疇,并分級呈現(xiàn)了若干主題群和子主題的具體內容要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和英語教師教學用書明確各單元主題,再同課標中的主題范疇、主題群和子主題進行匹配歸類,最后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進行具體表述,將其轉化成可理解、可操作的教學目標。比如教材四上中的第五、六、八單元均屬于“人與自我”范疇中的“生活與學習”主題群,教師可以結合單元的具體教學內容對主題展開描述,體現(xiàn)對學生生活習慣、飲食健康等方面的要求(見表1)。當然,主題方面的目標不僅僅是對各單元主題的簡單羅列,還要強調對相關主題的認知結果,引導學生逐步認識自我,學會與他人及外部世界相處。
表1 學期目標細化表(主題范疇)
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語篇和語用知識,是發(fā)展語言技能的重要基礎。受英語課程實施的社會環(huán)境和學校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qū)或同一地區(qū)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語言知識方面的基礎和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在制定目標時要充分了解和考慮學生英語學習的基礎和水平,對內容要求進行校本化調整,以便更好地滿足本校學生的學習需求。以筆者所在的地區(qū)為例,全市各小學在三年級起始階段會統(tǒng)一進行基于字母的自然拼讀教學,幫助學生建立音素意識,掌握簡單的拼讀規(guī)則,初步形成拼讀能力。四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因此,筆者對語音方面的目標作了調整(見表2):刪減了一級標準中以往教學已達成的目標要求,結合年段教材內容對相關標準進行進一步細化,并基于本土化的學科培養(yǎng)目標增加了自然拼讀及繪本閱讀方面的內容,提高了諸如思維品質、語言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表2 學期目標細化表(語音)
關于語言技能內容要求,新課標按照理解性技能和表達性技能兩類進行分別呈現(xiàn),并在原來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基礎上增加了“看”的技能。聽、讀、看是理解性技能,說、寫是表達性技能。這樣的表述方式體現(xiàn)了綜合性技能發(fā)展理念。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會在開展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對其中某一項技能進行強化練習和方法指導。鑒于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及教學的重難點,將課標中的各個小點進行有機整合和細化,在綜合發(fā)展中凸顯專項訓練。以表達性技能為例(見表3),課標要求中第1~10條是“說”的技能,第11、12條是“寫”的技能。筆者對目標第1、2、9 條進行了提高;對課標要求第3條和第10條進行整合,體現(xiàn)從“讀”到“演”的層次性;要求第4~8 條都關乎話題表達,所以結合各單元話題進行了整合與細化,同時刪除已經達成或要在下階段達成的目標;第11 和12 條“寫”的技能也是如此。這樣的目標呈現(xiàn)可以讓教師更清晰地知道教學的要點,從而保障本校英語教學的指向性和有效性。
表3 學期目標細化表(表達性技能)
教師要在教材提供的學習資源的基礎上,依據(jù)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解讀、整合教學內容,建構單元育人藍圖。具體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步驟來進行。
第一,整體梳理教材內容。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整體梳理,了解教材全貌。首先要通讀所任教年級的整冊教材,理清各單元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各單元內部板塊之間的組織架構。在此基礎上,通讀整套教材,梳理本冊教材中各單元內容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邏輯關系。以四上Unit 4I can play basketball為例,教師可以從主題和知識兩個維度對教材的前后勾連進行梳理。四上Unit 4 的主題為體育運動,主要知識為“Can you...?I can/can...”。學生已經在三下Unit 1In class學過表示動作的詞匯open、close、stand、sit 等,在三下Unit 2In the library學過表示動作的詞匯shout、eat、run、talk、drink 等。他們還要在四下Unit 3My day學習關于日常起居生活的主題,在四下Unit 4Drawing in the park學習關于技能的主題和情態(tài)動詞can,在四下Unit 5Seasons學習季節(jié)、活動,在五上Unit4Hobbies學習愛好、技能。
第二,提煉單元學習主題。語篇研讀是單元內容分析的起點。教師在語篇研讀時要搞清楚語篇的主題和內容是什么,語篇傳遞的意義是什么,語篇具有什么樣的文體特征,內容結構和語言特點,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提煉單元主題,挖掘育人價值,把握教學主線,確定學習要點。仍以Unit 4I can play basketball為例,本單元內容圍繞“體育運動技能”展開,包括兩個核心語篇及語音、歌謠等四個功能板塊。單元的主題屬于“人與社會”范疇中的“文學、藝術與體育”主題群,可以概括為sports(體育運動),主題意義為“了解常見的體育運動項目,感受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挖掘運動的潛能,養(yǎng)成熱愛運動的良好品質”。
第三,形成單元主題框架。在確定單元大主題后,教師可以建立意義聯(lián)結,生成課時小主題。大主題統(tǒng)領小主題的意義探究,小主題支撐并促進大主題的意義形成。在提煉出單元的大、小主題之后,教師可在此基礎上對單元內容進行劃分與組織,統(tǒng)籌課時安排,并繪制單元主題內容框架圖(見圖2),形成單元育人藍圖。
圖2 四上Unit 4主題內容框架
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系統(tǒng)化發(fā)展,教師需要開展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首先,教師要構建由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組成的目標體系。單元教學目標要具有統(tǒng)領性和整合性,課時目標須各有側重又服務于整體目標,體現(xiàn)層級間的邏輯關聯(lián),做到可操作、可觀測、可評價。其次,要設計目標、活動、評價相統(tǒng)一的教學活動,體現(xiàn)以學定教、以教定評,使評價任務鑲嵌于教學之中,成為教學的有機部分。最后,要聚焦單元主題與單元目標,設計出層次清晰、梯度遞進、豐富多元的單元作業(yè)目標,并在單元作業(yè)目標及課時主題意義的引領下,設計相應的分課時作業(yè),體現(xiàn)目標與作業(yè)的整合性和關聯(lián)性。教師也可以從學習與理解、實踐與運用、遷移與創(chuàng)新等層次設計作業(yè)內容。
單元學習評價旨在考查學生完成單元學習后所達到的核心素養(yǎng)水平。單元學習評價應將教學內容轉變?yōu)樵u價任務,從核心素養(yǎng)與內容的角度來設計單元學習評價維度,促使師生明晰“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及“要做到什么程度”?!皢卧獙W習評價表”的評價維度由話題與主題意義、技能策略、功能結構、文化、拓展等五個方面構成。以Unit 4I can play basketball為例(見表4),前三項整合了教材的編寫結構,后兩項則體現(xiàn)了校本層面對文化與拓展方面的要求。該表呈現(xiàn)了單元的學習內容,明晰了學習方式,明確了學習程度,不僅能為教師的教服務,同時也能為學生的學服務,促使師生對照評價表,不斷調整和改進教與學的方式與進程。
表4 四上Unit 4單元學習評價表
基于以上四個步驟,新課標有關年段的目標及內容要求便能轉變?yōu)閷W校層面能加以具體實施和操作的學期課程綱要。學期課程綱要是課程標準落地的重要橋梁與抓手,是學校課程規(guī)劃的重要內容。
為確保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系統(tǒng)性,教師可以編寫小學英語學期課程綱要,讓學年與學年之間、學期與學期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形成相互協(xié)同、相互促進的結構關聯(lián)。當然,課程綱要的編寫與實施也是一個不斷研討、對話和發(fā)展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有助于教研組不斷凝聚智慧、形成共識,能夠幫助廣大教師持續(xù)深入地把握小學英語課程的本質特征,并真正讓課標在課堂中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