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封
(哈爾濱市現(xiàn)代服務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6)
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贊嘆顏回安貧樂道,稱他為樂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里的“知之”“好之”“樂之”,即知學、好學、樂學,是學習的三層境界,“樂學”是以學習為樂,把學習當作志趣,這是學習的最高境界??鬃铀浴皩W而不厭,誨人不倦”“發(fā)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也是“樂學”的境界。樂學,良好的學習動機使然。中職語文教學要點燃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最大程度激發(fā)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力求學生達到樂學這一境界。
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把學習動機用內驅力來劃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對真理進行追求的認知內驅力;通過學習去追求學校情境中的地位、榮譽,或者滿足自己自尊心的自我提高內驅力;通過學習去獲得家長和老師贊許或認可的附屬內驅力。認知內驅力,是對學習本身感興趣,是最為重要、穩(wěn)定和持久的內部學習動機。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表現(xiàn)為不對學習本身感興趣,學習僅僅是一種手段,這兩種是模糊的、不穩(wěn)定的外部學習動機。奧蘇貝爾認為,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這三種內驅力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逐漸發(fā)展。高中階段的學生,附屬內驅力幾乎淡化了,學習的主要目的在于滿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從中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1]。
中職學生學習內驅力呈現(xiàn)出自身的特點。中職學生在小學、初中成績不理想,學習上得不到家長、老師的認可與表揚。因為附屬內驅力沒有得到滿足,所以高中階段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還需要老師的鼓勵與肯定。他們求知欲不強,個人發(fā)展需要不明晰,在與同伴的學習競爭中沒有獲得成就感,因此,高中階段既要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要給他們創(chuàng)造展示自己、贏得成功的機會,提升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中職語文教師要根據(jù)中職學生學習動機發(fā)展呈現(xiàn)的特點來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語文的價值、感受語文學習的趣味、不斷獲得語文學習的成功體驗、將語文學習與實現(xiàn)社會價值相結合,在滿足學生附屬內驅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我提高內驅力健康發(fā)展,最大程度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認知內驅力,并通過提高認識、端正態(tài)度的方法,促使學生將外部學習動機向內部學習動機轉化,即變壓力為動力。
教學實踐證明,讓學生對一個學科產生興趣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感到這門學科值得學習[2]。語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語文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可以指導我們更好地學習、工作和生活。
語文能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一名學生的《海底兩萬里》一書在學校不見了,班級每個同學都有這本書,他的書又沒寫名字。于是他找到語文老師,老師引導學生寫了尋物啟事,描述他的書是什么樣子的,并配上圖片,讓學生打印出來,貼到走廊失物招領欄。當天學生跟老師說,那個尋物啟事起作用了,書被一個同學拿錯了,看到尋物啟事后還了回來??梢?,學好語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語文能促進人整體素質的發(fā)展。2021年修訂的《中職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任務。教材中優(yōu)秀選文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內化為學識,也能外化為行為修養(yǎng)。《荷塘月色》中淡淡的哀愁,《我很重要》中張揚的個性,《記念劉和珍君》中鮮明的愛憎……,優(yōu)秀的選文豐盈著學生的情感?!耙蝗詹灰?,如隔三秋”“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古人教學生用更文雅的語言表達情感。
語文能深化我們對美的理解。特級教師董一菲帶領學生學習《邊城》一課,用王維的邊塞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來深化學生對題意中幾何美的認識和感受,用學者評《紅樓夢》中賈寶玉“‘癡’是情的最高境界”的觀點來提升學生對翠翠嬌癡之美的認識;用龐龍的《<寬容>序言》來闡發(fā)山那邊是“美學的概念”,理解翠翠對生活的憧憬;用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來闡發(fā)翠翠的憂郁之美[3]。可見,語文學習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語文是鼓舞我們的精神力量。不如意時,讀一讀蘇東坡,會被他的曠達樂觀而打動,不禁會心一笑;焦慮不安時,讀一讀陶淵明,會被他的率真恬淡而感染,找到心靈的寧靜;迷茫時,讀一讀孔子,會因他的智慧與通透而頓悟,不斷反省和成長。語文始終給學生的精神以積極的影響。
心理學實驗證明,人在有興趣時,思維、想象這類心理活動會表現(xiàn)出活躍的狀態(tài),才能也因此得到更大程度的發(fā)揮。有趣的語文課堂,會吸引學生的思想、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覺性[4]。
用豐富的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作為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在學習課本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學習向課外延伸。學生喜歡聽奇聞軼事,講詩詞文化時,可以講紀曉嵐因無意落掉了“間”字,改寫王之渙的《涼州詞》的故事,當學生讀到“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時,在對趣事產生好奇的基礎上,體會詞的韻律帶來的美感,進而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
通過多樣的形式,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點來設計教學,在全國語文教學大賽上一位老師給幼師專業(yè)的學生講《沁園春·長沙》一課,課前學生通過微課的學習品詞析情,課上老師引導學生根據(jù)專業(yè)所長,用誦詞、畫詞、唱詞等方式來深化對詞人情感的理解,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來體悟詩情,這種設計整合了教學資源,改變了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貼近學生已有經驗,發(fā)揮了音樂陶冶、文字啟智、圖片引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的功用,這樣的課自然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做有趣的老師,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作家梁實秋在《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描寫了梁啟超先生在清華大學發(fā)表演講時的情景。梁啟超先生演講的第一句話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風趣的老師,他的演講一定是值得期待的,果然,接下來的演講令學生興味盎然。卜慶振老師在《好玩的古詩文誦讀,有好聲音相伴》一文中提到,因為學生對中國風歌曲感興趣,他設計了一節(jié)《流行歌曲里的中國風》主題報告課,為學生介紹中國風歌曲的歌詞知識,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他又從學生的疑問入手,和同事一起設計出《跟流行歌曲學詩詞》《跟流行歌曲學修辭》《跟流行歌曲學寫作》三方面的教學內容,為語文課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卜老師還將音樂與古詩詞整合,與學生一起設計了“唐詩宋詞演唱會”。對音樂感興趣的學生用流行歌曲的方式演唱古詩詞,更有學生自己為古詩詞配曲并演唱。老師給學生錄音、配上動畫,制作成音樂MV,刻錄成光盤。當學生收到自己的演唱專輯時,眼里都放出了光芒[5]。這樣有趣的老師,這種形式的語文課,學生當然會喜歡。
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的最好方法是使學生享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使學生“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意識和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歡樂,為人類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①。教師要鼓勵學生去探索真理,完成復雜的任務,不斷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并從中體驗到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快樂,從而產生強烈的、穩(wěn)定的內部動機[2]。
幫助學生制定明確具體、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不同基礎、不同潛質的學生,學習目標可以不同。目標是學習的方向,每一個階段性目標達成時,學生就能體驗到一次成就感。
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積累、專心、持之以恒,這是荀子在《勸學》中講到的學習應有的態(tài)度和方法,對于當今學生的學習依然適用。引導學生通過大量閱讀形成語感,通過表達錘煉思維。
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表現(xiàn)出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優(yōu)勢,也要學會挖掘學生語文學習潛力,讓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不斷強化學習動機。教師還要用發(fā)展的眼光評價學生,對學生學習上存在的問題進行正確歸因,比如努力程度、任務難度、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等。
一位語文老師在一名學生的作文中寫了這樣的評語:“很高興看到你作文開始追求語言的生動了?!边@極大地提高了這名學生寫作的自我效能感,從那時起這名學生開始在斟酌語言上下功夫,力求語言鮮活生動,每每寫完文字,自己都要反復讀幾遍,自我欣賞,仔細修改,樂此不疲,漸漸地學生的語文學習有了很大進步,對語文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中畢業(yè)后選擇了漢語言文學這一專業(yè)繼續(xù)深入學習。
如果學生每一次聲情并茂的朗讀,每一份完美整潔的作業(yè),每一篇文質兼美的作文,每一次具有魅力的發(fā)言不是為了贏得同學、老師、家長的羨慕或贊許,而是當作一種美來追求時,就能體驗克服困難的喜悅,建立語文學習的信心,語文學習的內部動機就形成了。
受社會諸多因素影響,學生常常將考上名牌大學或找到理想工作看作成功的標志。這就是學習的外部動機在起作用。由于這種外部動機沒有得到正確引導,所以很多人在實現(xiàn)這一目標后就不思進取,蹉跎人生。愛因斯坦說:“人們應當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種以習俗意義上的成功作為人生的目標?!匆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么?!雹?/p>
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同實現(xiàn)社會價值結合起來,把語文學習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人類的進步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達到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
通過語文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學生愛讀文學作品、人物傳記,經常把作品中的人物經歷與自己進行對比,模仿所崇拜的人物的處世言行和思維方式。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有意義的讀物,向優(yōu)秀人物學習,樹立遠大志向。學生對新媒體感興趣,教師可以帶學生觀看有時代感、有藝術性、能感染人的影視作品、紀錄片、科技篇,不斷豐富學生對事物的認知,開拓學生視野。
通過語文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社會現(xiàn)象,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在新冠疫情出現(xiàn)后,許多青年沖在抗擊疫情第一線,用行動詮釋青年應有的擔當,請學生給他們當中的杰出代表寫頒獎詞,這需要學生了解他們的事跡以及精神境界,有助于學生明確自身的發(fā)展目標與方向。這樣的語文教學有效、鮮活、有意義,能促進學生成長。指導影視專業(yè)學生進行短視頻選題與腳本寫作,可以選擇以下幾個主題:傳統(tǒng)文化短視頻編創(chuàng),聚焦孝悌禮儀,弘揚文化自信;大國匠星短視頻編創(chuàng),聚焦航天英雄,強國有我;珍愛生命短視頻編創(chuàng),聚焦當下疫情,全球是一家。這既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已有知識水平、專業(yè)學習相聯(lián)系,同時,也引導學生自我提高內驅力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學生在追求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其語文知識技能日益加深和熟練,漸漸對語文學習本身產生了興趣,其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也就形成了更穩(wěn)定、持久的認知驅動力。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工作的最重要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個結果的社會價值的認識。”②并指出,這種“愉快的愿望”,促使人去追求“知識和藝術技能”。如果學校能如此,“作業(yè)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边@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通過自身的學識和魅力給學生以哲理的啟發(fā),像藝術家一樣,和緩地撥動學生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撫之、興奮之、策動之和激勵之,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收獲智慧的習得和情感的體驗。如果我們語文課讓學生感受到美的體驗和情緒的愉悅,學生就會將熱情和意志投入其中,幻想在語文學習中有所創(chuàng)造,也就達到了孔子說的“樂學”這一學習的最高境界[2]。
當然,學生學習內驅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中職學生語文學習內驅力的激發(fā)更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作為中職語文教師要適應時代特點、貼近學生需求,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懈探索。
注釋
①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修訂版全一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62頁。
②《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146頁、第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