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 李世林
(皖西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科爾律治是英國浪漫主義時期詩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對于中國讀者而言,其主要是以浪漫派詩人和文藝批評家的形象出現(xiàn),其中又以詩歌方面的成就最大。其詩歌以神秘、怪誕著稱,富有傳奇色彩和夢幻感。在題材方面,科爾律治主張通過充分運用奇特的想象,描繪超自然的事物來創(chuàng)造神秘恐怖的氛圍??茽柭芍沃饕獎?chuàng)造了三首被稱為魔幻三杰作的長詩:《老水手行》(1797—1801)、《克里斯托貝爾》(1798)和《忽必烈汗》(1798)。這些立意新穎、語言瑰麗和想象奇特的詩歌,充分代表了浪漫主義神秘、奇幻的一面。而其中,尤以《老水手行》最為人稱道。這首最初發(fā)表在1798年的《抒情歌謠集》里的歌謠體長詩,是科爾律治詩歌藝術(shù)成就的代表。在詩中,作者運用隱喻、象征等修辭手法,帶領(lǐng)讀者經(jīng)歷了從整一到分離、再回歸到整一的本體思維旅程。200多年來,評論家們對這首詩評說眾多,褒貶不一,主要集中在詩的形式、語言和基督教等方面。如在主題方面,認為其融合了宗教啟示與想象兩大主題[1]。實際上,在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中,還充滿了神秘且恐怖的情景,還有一種超自然的神力籠罩著萬物。而這些恐怖的場景和超自然的神靈等無不帶有明顯的哥特式文學(xué)的特征。本文就試圖分析這首詩中出現(xiàn)的哥特元素,并探討作者運用這些元素的緣由,從而再次印證詩歌也是那個時代社會文化的產(chǎn)物之一。
哥特(Goth)一詞最初來源于條頓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稱。原本居住在北歐的條頓民族,在長達幾個世紀的遷徙中,終于在公元5世紀摧毀了強大的西羅馬帝國。其中剽悍的哥特人是同羅馬人作戰(zhàn)的主力。但同歷史上許多被先進文明征服的民族一樣,哥特人也被迅速同化,很快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性。大約在公元7世紀以后,哥特人作為一個民族,就在歷史上消失了。但哥特人的英勇善戰(zhàn)在南歐人心中,特別是意大利人心中留下的創(chuàng)傷以及對他們造成的既恨又怕的復(fù)雜心態(tài)并沒有隨之消失[2]。
黑暗、陰冷而高亢的哥特式風(fēng)格,最早是一種建筑上的概念。在中世紀的歐洲,一種以尖頂大教堂為最顯著特色的建筑風(fēng)格大行其道,這種風(fēng)格往往利用筆直的立柱、高挑的尖頂、多尖的拱門,營造出升騰的感覺。而彩色的玻璃和建筑空間中,大量存在的縱向延伸線條則勾勒出迷離而神秘的氛圍。哥特式風(fēng)格后來被移植到其他藝術(shù)門類,并產(chǎn)生了相當廣泛的影響。尤其是在文學(xué)領(lǐng)域的發(fā)展最為著名。哥特式的文學(xué)作品大肆描寫恐怖、怪誕、神秘、暴力、邪惡亂倫和兇殺等極端事件與非理性內(nèi)容,并時常伴隨有鬼怪或其他超自然的自然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在哥特式文學(xué)作品中,尤以哥特式小說最為出名,影響最大。
文學(xué)批評界傳統(tǒng)上把寫作于 18世紀后半期至19世紀上半期,以描述爵位篡奪、財產(chǎn)繼承和宗教迫害等中世紀題材為主的且飽含恐怖情節(jié)或氣氛的英國小說被稱之為哥特小說。肖明翰在《英美文學(xué)中的哥特傳統(tǒng)》中將哥特小說定義為“黑色浪漫主義”,在其看來,哥特小說中的“黑”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情節(jié)上,哥特小說濃墨重彩地渲染暴力與恐怖;二是在主題上,哥特小說主要是通過揭示社會、政治、宗教和道德上的邪惡,揭露人性中的陰暗,進行深入的探索,表達其理想的社會、政治和道德觀念[2]。
肖明翰指出,“自18世紀中葉哥特小說在英國出現(xiàn)之后,不僅通俗作家熱衷于其創(chuàng)作,許多第一流的作家也對其充滿興趣,他們或者創(chuàng)作出了膾炙人口的哥特式作品,或者將哥特文學(xué)的手法大量運用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2]。毫無疑問,生活在18世紀的科爾律治,就是其中之一。其三首代表作長詩《老水手行》《克里斯托貝爾》《忽必烈汗》(1798)無疑都對當時社會的流行文化特征——哥特元素有所運用。其中,尤以《老水手行》最為明顯。
《老水手行》講的是參加婚禮的賓客被一個老水手攔住,要給他們講故事,這個故事的情節(jié)是:一只船出海遠行,被風(fēng)吹到了南極,困在冰山之中。一只信天翁出現(xiàn),帶領(lǐng)船走出困境。可是老水手卻無緣無故地將信天翁射死。接著災(zāi)難降臨,船只無法行動,船上的其他成員都在干渴中死去,只剩下老水手一人,備受煎熬。后來,水蛇出現(xiàn),老水手開始為它祈禱。最后終于得到眾精靈的幫助,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開始了自己的傳教生涯。在這個理性上不可信、情感上卻能接受的敘事長詩里,詩人運用了大量的哥特元素,包括老水手和其他船員的非理性暴行、科爾律治的寫作手法等。本文擬就詩歌中的這些哥特元素作一詳細分析,以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詩歌的主題和詩人的寫作手法。
通過細讀這首詩,可以看出哥特元素在《老水手行》中的反復(fù)出現(xiàn)和運用,具體來說,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從詩中可以得知,在老水手和船員們陷入困境,被拋到南極之后,在他們走投無路的時候:
冰海上空,一只信天翁/穿云破霧飛過來;我們像見了基督的使徒,止不住向它喝彩。我們喂的食它從未吃過,它繞船飛去飛回,一聲霹靂,冰山解體,我們沖出了重圍[3]17。
對于這樣一只對全船人員有著救命之恩的信天翁,老水手卻沒有任何預(yù)兆和理由地射死了他,“我一箭便把信天翁射死!”[3]17對于老水手這一扼殺生命的暴行的緣由,作者并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只是在詩中提道:“愿上帝救你,老水手!魔鬼們折磨你一至于此一”[3]17。老水手的這一行為,似乎像是被魔鬼附身了一般,因為這種暴行在常人看來是不可理喻和解釋的,這也正是哥特特征的體現(xiàn)之一。
而面對老水手的暴行,船上其他船員先是開始憎惡老水手。
“你怎敢放肆,將神鳥射死!是它引來了南風(fēng)?!盵3]18然而,緊接著,詩人筆鋒一轉(zhuǎn),接下來又描寫了船員們的善變,“不紅也不暗,朝陽金燦燦,像天神頭頂般顯露;眾人又念叨:全怪那只鳥惹來了重重迷霧?!盵3]18于是,他們又開始夸老水手,“你干得真好,射死了妖鳥!是它惹來了迷霧”[3]18。后來,當他們駛?cè)胩窖笊系某嗟?,船陷入困境,不能動彈,船員們沒有水喝,也發(fā)不出聲時,特別是他們中有人在夢境中得到消息,是南極的神怪讓他們飽受折磨,意在給死去的信天翁報仇時,他們又開始兇暴地怪罪老水手,“可怕呀,全船的老老少少瞪著我,何等兇暴!我頸間十字架被他們?nèi)∠?,掛上了那只死鳥”[3]20。面對老水手的暴行,船員們先是指責,接著又推翻自己的看法,最后又進行懲罰,將死鳥掛在老水手的脖子上。
無論是毫無理性和理智的實施射死信天翁暴行的老水手,還是船上這些沖動又善變的船員們,在他們身上,都看不到多少理智和冷靜的影子,他們沖動、善變而又有著隨時實施暴行的傾向,這些人明顯帶有哥特式人物的風(fēng)格。因為以怪異著稱的哥特文學(xué),向來反對理性和理智。
除了主要人物老水手和其他船員,詩中還出現(xiàn)了不少超自然的人物和事件。就在老水手和船員們陷入困境時,海上突然又來了另外一艘“沒一點微風(fēng),沒一點潮水,它卻直挺挺前進”[3]21的怪船。在這艘無人的荒船上,還有兩個超靈事物,一個是“死”,一個是妖女“死中之生”,她們兩個還在押寶。
在船員們倒下時,老水手看到了“魂魄飛出了他們的皮囊”,他甚至還聽到了靈魂飛走的聲音,“嗖嗖響,如同羽箭”[3]24。后來,在老水手為水蛇祈禱后,那些死去的水手又如往日一般,盡管“手腳都僵直,像木頭家什”[3]29,但他們操縱著船上的纜繩,開始駕船。后來詩人解釋道原來是仙靈們出現(xiàn)了,附身在這些死去的水手身上。而天亮?xí)r,他們又開始唱出悠揚的歌聲,盡管老水手解釋說,這是天使借尸顯靈,但無論是鬼魂還是仙靈,這些都屬于超自然的事物。在現(xiàn)實世界是找不到的。最后,仙靈們又吩咐來自九尋深海的神怪,推動老水手的船行駛。在神怪返回南極后,又由精靈們繼續(xù)推送船前進,在老水手受不住船的高速,昏迷了一段時間,迷迷糊糊間,他還聽到了兩個精魅的談話??傊娭谐霈F(xiàn)的所有女妖、神怪、精靈們,都是屬于超靈事物,而鬼怪和超靈事物,也是哥特文學(xué)作品必備的元素之一。
除了詩中人物身上帶有明顯的哥特特征,以及詩中出現(xiàn)的形形色色的超靈事物以外,科爾律治的寫作手法也帶有明顯的哥特文學(xué)特征,下面將從其對恐怖場景的描寫和荒誕情節(jié)的設(shè)置來分析。
1.恐怖場景的渲染
通讀全詩,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在《老水手行》中,經(jīng)??梢娍植馈㈥幧蜕衩氐膱鼍?。在老水手射死信天翁,船陷入困境之后,詩人緊接著描寫了一系列可怖的景象。
連海也腐爛了!哦,基督!這魔境居然顯現(xiàn)!黏滑的蠕蟲爬進爬出,爬滿了黏滑的海面。夜間,四處,成群,飛舞,滿眼是鬼火磷光;海水忽綠,忽藍,忽白,像女巫燒沸的油漿[3]19-20。
這些描繪恐怖場景的詩行,會在讀者的腦海里映出一幅幅可怕、惡心的畫面,讓人們心生恐懼。
當“死中之生”出場時,作者又這樣描繪,“嘴唇紅艷艷,頭發(fā)黃澄澄,那女子神情放縱;皮膚白慘慘,像害了麻風(fēng);她是個妖女,叫‘死中之生’,能使人熱血凝凍?!盵3]22可以想象,在那樣怪異而恐怖的場景下,怪船的出現(xiàn)本來就讓人心生懼意,再加上船上出現(xiàn)的這長相如此可怖的“死中之生”,不止船員,連帶著讀者一起,都會被恐懼的感覺包圍。
在目睹怪船離去之后,老水手和其他船員們都感覺“恐怖在心頭喝我的血漿”,已經(jīng)被嚇得不成樣子了。接著詩人又為人們描繪出更為可怕的景象,“兩百個水手,一個不留,(竟沒有一聲哼叫)撲通撲通,一疊連聲,木頭般一一栽倒?!薄盎昶秋w出了他們的皮囊——飛向天國或陰間!一個個游魂掠過我身旁,嗖嗖響,如同響箭!”[3]23-24通過這些詳細的恐怖場景的描寫,包括同伴死亡時臉上的表情、魂魄飛離身體時嗖嗖的聲音,讓聽老水手故事的賓客都驚嚇不已,“你叫我心驚膽怕,老水手!”[3]24更不要說讀者們了。在這里,詩人達到了從視覺和聽覺上給讀者以恐怖沖擊的目的,從而輕而易舉創(chuàng)造出神秘、恐怖的效果。而描繪恐怖場景,來渲染恐怖氛圍,也是哥特文學(xué)常用的手段之一。
2.荒誕情節(jié)的設(shè)置
正如黎荔所說,哥特風(fēng)格的核心在于怪誕[4]。而高靜也宣稱:“怪誕是哥特式創(chuàng)作的重要標志”[5],而科爾律治也向來反對華茲華斯過于貼近真實生活的詩學(xué)理念。所以,在《老水手行》中,詩人也借鑒了哥特式文學(xué)的核心標志,設(shè)置了不少的荒誕、怪誕情節(jié),來達到一種向?qū)憣嵑屠硇燥L(fēng)格挑戰(zhàn)的效果。
第一個荒誕情節(jié)體現(xiàn)在老水手莫名其妙射殺了信天翁的事件上。老水手射殺信天翁的緣由無從得知,詩人也沒有說明,雖然這一事件直接導(dǎo)致了后面情節(jié)的跟進,但通讀全詩,這一情節(jié)本身的安排確實是毫無邏輯可言的。
第二個怪誕的情節(jié)是在信天翁死后,海面上又出現(xiàn)一個“直挺挺前進的怪船”,而且“那船形怪物急匆匆闖入我們與太陽之間”[3]22。在這艘奇怪的船上,只有“死”和“死中之生”兩個超靈事物。更為荒誕的是,這兩個人居然通過押寶的方式來決定老水手及其船上其他船員的生死。后來,“死”獲勝。于是,全船的其他,除了老水手,都紛紛死去。在這一情節(jié)中,那奇怪的船只從哪里來,為何早不出現(xiàn)晚不出現(xiàn),偏偏在老水手們陷入困境時出現(xiàn)?還有“死”和“死中之生”為何會呆在船上,又是誰讓他們來押寶,從而去決定全船人的生死?為何這兩個人要將船上的其他船員和老水手的命運分開押寶?而偏偏押其他船員的命運時,是“死”贏了,而輪到押老水手命運時,“死中之生”又贏了?這些問題,在詩中都沒有任何明確的交代或暗示。而讀者也紛紛有摸不著頭腦的感覺,只覺得這些情節(jié)十分荒誕與怪異。其實,怪誕的情節(jié)設(shè)置也是哥特文學(xué)慣用的手段之一。
科爾律治所處的時代正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經(jīng)濟與社會都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
一方面,工業(yè)革命的興起使英國經(jīng)歷著從農(nóng)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轉(zhuǎn)變。工業(yè)革命使得人們遠離自然。同時為了積累財富,人們開始瘋狂掠奪自然資源,破壞生態(tài)。而科爾律治等浪漫主義詩人認為自然是美麗的、神圣的,人類的活動應(yīng)與自然事物相和諧,而不是破壞。另一方面,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震撼了歐洲的封建統(tǒng)治,在其影響下,許多國家掀起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在這樣復(fù)雜的經(jīng)濟、政治環(huán)境下,哥特式小說所具有的恐怖和神秘等特征無疑就受到文學(xué)家們的青睞,成了文學(xué)家用來表現(xiàn)擔憂和恐慌的手段。
科爾律治所處的浪漫主義時期,正好是哥特小說發(fā)展的一個相對繁榮期。正如文史學(xué)家指出的那樣,英國王朝復(fù)辟和18世紀留給后世的是一堆沒有解決的矛盾:這是個啟蒙時代,可人們卻懷念古代的觀念與風(fēng)俗;人口激增,個人主義傾向卻日益明顯;……在理性如日中天的時代,感性審美趣味也開始大行其道[6]。于是,在一大堆矛盾中,代表感性與沖動的哥特小說便應(yīng)運而生。
伯克在1756年出版的美學(xué)著作《論崇高與美兩種觀念的根源》中指出:“凡是能以某種方式適宜于引起苦痛和危險觀念的事物,即凡是能以某種方式令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對象的,或是類似恐怖那樣發(fā)揮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個來源?!盵7]于是,正如蘇耕欣所說:“伯克理論一方面揭開了恐怖文學(xué)的流行奧秘,另一方面也使恐懼或恐怖之物堪與具有正面道德外延的崇高概念相提并論,使一些本不入流、依靠制造刺激效果吸引讀者的作品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8]顯然,伯克的理論為哥特文學(xué)的興起提供了美學(xué)基礎(chǔ)。
1764年,英國作家霍勒斯·瓦爾普(1717—1797)在其哥特城堡草莓山莊園里,創(chuàng)作了以中世紀為背景的充滿罪惡、暴力和亂倫的《奧特朗托城堡》,其副標題為A Gothic Novel(“一部哥特小說”),由此哥特一詞又成為一種新的小說題材的名稱。這部小說為以后的哥特小說奠定了基本模式和特色。自此之后,一大批重要的哥特小說家及其作品相繼問世。這一文學(xué)范式無疑對當時的作家和詩人都產(chǎn)生了影響,科爾律治當然也不例外?!独纤中小芬婚_始發(fā)表在1798年出版的由科爾律治和華茲華斯合作的《抒情歌謠集》里。而研究證明,在這個時間,恰好是哥特藝術(shù)和小說的輝煌時期。因為據(jù)調(diào)查,哥特小說在1795年時約占英國市場的38%,這種輝煌的盛況一直到1808年降至20%,熱度才算稍微減了下來[9]。
哥特小說的非理性和玄幻元素正好也契合科爾律治的詩學(xué)主張,其向來反對華茲華斯過于貼近真實生活的詩學(xué)理念。在他看來,詩歌有兩種最基本的力量(power),其中之一就是要通過想象的色彩,給人帶來新奇、新穎(novelty)的興趣[10]。因此,在科爾律治的詩歌中,敢于借助大膽的想象,描繪恐怖又荒誕的場景、設(shè)置超靈的人或物,從而滿足讀者的獵奇興趣,這種詩學(xué)信仰也決定了其在詩歌中對哥特元素的運用。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爾律治在其代表作《老水手行》中運用的一系列哥特小說元素,如哥特式人物的出現(xiàn)、恐怖場景的描寫、荒誕的情節(jié)設(shè)置和一系列超靈的事物出場等。通過分析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狀況,以及文學(xué)潮流——哥特小說的影響,探尋詩人在詩中寫入這些哥特元素的部分原因。而正是由于詩歌所具有的這些神秘、恐怖、荒誕和天馬行空的東西,使得科爾律治的詩歌具有獨特魅力,從而也使得這些神秘、怪誕的詩行一直流傳至今,成為文學(xué)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