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誥
(甘肅省靖遠縣第一中學,甘肅 靖遠)
從現(xiàn)階段教學情況分析,高中物理教學策略的制訂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及教學內容而展開,要創(chuàng)設學生更易接受的教學形式,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豐富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使其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并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進一步提升高中物理教學質量。
從當前物理教學現(xiàn)狀分析,教學過程還是深受傳統(tǒng)思維影響,教師的教學思維固化、教學方式單一,并未融入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學生的學習主觀性相對較差,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開動思維,從而導致他們的思維受限,這對學生物理思維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因素。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思維,注重學生課堂主體表現(xiàn),創(chuàng)建更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思維的拓展和發(fā)散。然而在當前的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依然采取以往的教學思維,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也并未落實到位,直接導致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受限,知識無法轉化為實踐技能,教學效率和質量自然無法得到提升。
例如,在動量定理的教學中,其基本內容為:物體從開始到結束,在此過程中動量變化量是其受合外力的沖量。在以往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講解相對比較固化,先講解知識點,然后再進行習題的訓練,理解動量知識,明確其應用范圍。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雖然能夠掌握比較全面的知識和技能,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卻還是思維受限,這樣并未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知識的學習還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踐的鍛煉和運用,針對上述教學弊端,教師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針對現(xiàn)階段存在的教學問題展開探討和研究,了解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學習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造更多元化、更適合學科內容的教學形式,進一步促使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華。
高中物理教學對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現(xiàn)階段物理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拓展與延伸教學思路,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完善、更科學的教學形式。以新課標拓展教學的深度和寬度,注重挖掘學生潛在思維,培養(yǎng)他們具有更強的科學學習心態(tài)。
例如,在動量定理的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掌握基礎性的知識和內容,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讓學生了解動量定理的基本知識,能夠知曉動量定理的應用范疇,以定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增強學生物理知識學習的動力,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從深層次挖掘知識和內涵,從根本上體現(xiàn)知識的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應用,更重要的是鍛煉學生的思維,開發(fā)他們的潛能,注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yǎng)。此外,教師也可以在教學前準備有關科學史的視頻,在課堂中播放,以此引入動量定理的概念。視頻可簡單地介紹關于“不定量”的發(fā)展史及“動量”概念形成的過程,讓學生能夠了解知識的發(fā)展史,同時了解到科學家探究定理的艱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他們身上的艱苦奮斗的精神,從他們身上汲取科學的探究意志,這對學生后續(xù)知識的學習和延展也是非常有利的。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必然能夠引發(fā)教學改革的風潮,而且能夠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增強他們物理知識的學習動力,以提升他們物理知識和技能的跨越式提升。
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策略的應用,要以學生綜合發(fā)展為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物理學習效果,使其能夠掌握核心知識。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及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知識學習的內在動力,提升他們學習知識的效能。以動量定理為例,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xiàn)象,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思考,開設生活物理情境教學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產生共鳴。
例如,在運輸較容易破碎的物品時,通常會用空氣柱包裹。又如,座椅的安全帶選取彈性極強的尼龍帶,上述兩者存在什么共同之處。學生通過思考可以想到是為了減輕撞擊。緊接著教師再次向學生提問:“錘子以固定的速度敲打釘子,釘子就會進入木塊,而不是壓著釘子進入,這又是什么原理呢?”教師在學生固有認知的基礎上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然后再通過實驗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動量定理。“瓦碎蛋全”,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雞蛋放在海綿墊下,海綿墊上放置兩塊磚,再在上面放置一片瓦,以錘子敲打瓦片,瓦片碎了,雞蛋完好無損,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學生通過思考回答:“是因為受到力的作用,根據(jù)以往所學知識,力能夠改變物體運動的狀態(tài)、速度變化,物體動量隨之改變,然而它們本身動量變化有快有慢?!苯處熆偨Y學生的回答,然后對動量定理進行深入的研究,探究動量變化快慢,其與力的關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了解到動量定理的相關知識,同時能夠對動量變化與力的關系進行全新的探究,在擊打瓦片時,瓦片屬于直接受力,然而其本身彈性較差,受力時間短,因而瓦片碎了,雞蛋上面有海綿,海綿將力傳給雞蛋,原則上需要一段時間,雞蛋受力較小,因而雞蛋不易碎。創(chuàng)設生活物理教學情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使其意識到物理和現(xiàn)實生活的關聯(lián)性,以此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通過上述生活化的教學,學生對動量定理有了比較全面的認知和了解,在這樣的教學優(yōu)勢下,教師可以再次挖掘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動量定理,激發(fā)學生潛力,提升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動量定理知識是高中物理知識體系中較重要的教學內容,是物體動量變化的知識探究,這部分知識點單靠教師的單一講授式教學,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實驗操作的形式讓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實驗操作來幫助學生理解動量定理相關知識,事先準備實驗器材:重錘、細線、橡皮筋、鐵架臺等。具體實驗操作如下:首先,選取一根細線,將其一端固定,綁在鐵架臺上,而另一端則掛重錘,重量不低于500g;其次,重錘抬至一定高度,然后釋放,細線由松弛到緊繃,這個過程時間很短,增加細線沖擊力,從而被拉斷;最后,再選取一根細線,選取其上端位置,以一根橡皮筋,連接鐵架臺下端位置,還是掛重錘,重錘按照之前操作抬高然后松下,因橡皮筋能夠起到極好的緩沖作用,增加力的作用時間,細線沒有拉斷,由此可以看出,這時候作用力相對較小。通過實驗操作能夠讓學生更清楚動量定理的知識點,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見的物理問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強化其學科素養(yǎng)。
總體來說,高中物理教學策略的運用對其最終的教學效果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了解學生的需求,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為出發(fā)點,積極創(chuàng)設更優(yōu)化、更有效的課堂教學形式,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通過實驗等實踐操作的教學形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強化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