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酒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甘肅 酒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版)對學生的閱讀速度、閱讀數(shù)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而傳統(tǒng)的單篇教學已遠不能滿足這一要求,于是群文閱讀教學應運而生,成為閱讀教學的一種新模式。它打破了閱讀教學從課文到課文教學的固有模式,立足于學生閱讀的速度與數(shù)量,教者更多地關注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授閱讀方法、培養(yǎng)其閱讀習慣、提升其閱讀能力和閱讀品質等,這對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群文閱讀”就是在較短的單位時間內,針對一個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群文閱讀教學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那么,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呢?筆者認為,在探索、研究小學群文閱讀教學中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五種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比較敏捷,正處在上升期,這就為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群文閱讀教學關注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重視思維的啟迪,主張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群文閱讀屬于比較閱讀,比較閱讀是一種伴隨高度思維活動的閱讀,將多篇同一議題的文章統(tǒng)整,引導學生在文字間穿行,經歷理解表達、求同存異、歸納統(tǒng)整、綜合概括的過程,這個過程極富思維的張力,使學生的思維向多維度縱深推進,多樣化的思維訓練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實現(xiàn)在高階思維活動中思維拔節(jié)提高。
如筆者在教學研討群文閱讀課《不同面孔的松鼠》(部編版五上)時深有感觸:執(zhí)教教師以教材《跑進家門的松鼠》為基礎的1 篇,帶入課外《松鼠》《介紹松鼠》以及非連續(xù)性多篇閱讀文章,巧借導學單,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歸納、統(tǒng)整、概括。第一次對比:學生根據(jù)學習路徑,分析《跑進家門的松鼠》《松鼠》兩篇文章的文體、對象、對象特點、怎樣寫的、寫作目的方面的異同,梳理出寫同一事物可“抓住特點”“選擇文體”的寫作方法。第二次對比:學生沿著梳理學習路徑繼續(xù)自主學習,對比閱讀《松鼠》《介紹松鼠》兩篇文章,引導學生體會說明方法的妙用,把握說明文科學嚴謹?shù)恼Z言特點,同時拓展《百科全書》與語文課本對比引導,小結得出寫文章要“明確讀者”,培養(yǎng)學生的讀者意識。第三次對比:拓展閱讀“藥品說明書”“打折說明書”“菜單”“旅游路線圖”等非連續(xù)性文本,引導學生得出寫作時可根據(jù)讀者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內容。
在比較分析中學習,學生的思維觸角不斷向深處延伸,拓展了其思維的廣度和寬度。相信在這樣的實踐中,學生會逐漸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有效提升思維能力。
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在閱讀中才能習得、提升。群文閱讀教學更多關注閱讀方法的指導,教給學生閱讀的策略,引導其在閱讀過程中學會發(fā)現(xiàn)、學會表達,鼓勵學生去質疑、思考、歸納、總結,引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形成良好的閱讀素養(yǎng)。
筆者仍以群文閱讀課《不同面孔的松鼠》為例談:縱觀課堂,教師關注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及學習策略的教授。如在“激趣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巧借“斑馬”“貓頭鷹”“松鼠”圖片,靈活運用希沃白板幕布、擦除出現(xiàn)等功能,“看圖片,聽介紹”猜小動物,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抓住特點寫動物。再如在三次對比學習中都遵循“指引路徑,自主學習”的原則,第一次對比中學習路徑為“(1)用較快速度默讀《跑進家門的松鼠》《松鼠》兩篇文章,注意用上第二單元學過的方法,連詞成句,不回讀;(2)課文主要寫了松鼠的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把這個特點寫出來的?在書上做好批注?!睂W生運用默讀、速讀、瀏覽、跳讀等閱讀方式讀文,抓住重點語句、關鍵詞朗讀,批注品悟松鼠的可愛。第二次對比自主學習中,仍以學習路徑為指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打比方”“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的妙用,抓住“經?!薄昂孟瘛薄?7~26 厘米”等語言,對比體會、感悟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在此路徑指引下,學生嘗試用方法、策略去閱讀,多樣的閱讀內容和豐富的閱讀形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逐步養(yǎng)成樂讀、善讀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群文閱讀對單篇閱讀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應落實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筆者認為群文閱讀若脫離了“寫”的表達訓練,便是缺乏生命力的語文課堂,指向讀寫結合的群文閱讀課才會熠熠生輝。
崔鳳琦教授認為:“讀寫互動應該是語文教育的常態(tài)?!笨v觀目前群文閱讀課堂,越來越多的教師聚焦“讀寫結合”,注重打通群文閱讀教學中的“最后一公里”——讀寫關節(jié),真正將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落實到了口頭與書面的結合上,學生通過群文中的“例子”學習表達,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如在群文閱讀《童年趣事》(部編版三下)研討課上,教師結合“抓住最有趣的語句和關鍵詞,寫下感受”這一學習線索,引導學生自讀、圈畫、批注、交流,學生學得趣味盎然。這種批注式閱讀讓學生的讀與寫有機結合,是很有效的學習方式。再如這節(jié)課上,教師引領學生“找趣”“品趣”“讀趣”,梳理出作者“按照順序”“抓住特點”“巧用修辭”寫出了“趣”,學生感悟了文章的寫作方法和語言特點,為“說趣”和“寫趣”做好鋪墊。而后再以問題“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哪件趣事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導學生說趣,學生的說為寫開闊了思路?!皩懭ぁ杯h(huán)節(jié)以星級評價:“按照一定順序寫趣事片段獲得一顆星;能在此基礎上嘗試抓住特點寫獲得兩顆星;若還能用上修辭手法獲得三顆星”為標準,引領學生片段練習并以評價促提升。這樣的讀寫結合,多元評價,讓學習在群文閱讀教學中真實發(fā)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美觀是人的文學悟性。語文教學中不乏獨特的審美內容,主要以言語作品為對象,涵蓋了自然、人物、社會等方面的美感。
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更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品悟其語言的藝術美,感悟其人物的人性美,從而獲得審美體驗,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健全人格,擁有健康心態(tài),實現(xiàn)語文學科“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美育功能。
如筆者在教學研討群文閱讀課《童年趣事》(部編版三下)的課堂上,看到極美的畫面:教師以“趣”為課眼,貫穿全文,以教材《肥皂泡》為基礎篇目1,拓展課外《風箏》《捅馬蜂窩》兩篇,引領學生歷經“找趣”“品趣”“讀趣”“說趣”“寫趣”的趣味之旅。學生時而靜默自讀,時而深情朗讀,時而畫面想象,時而侃侃談趣……吹個泡泡體驗趣,放風箏時大喊“放”讀趣,回味快樂時說趣,寫下精彩的趣事……三篇文章都充滿了童趣,畫面美與情趣美流淌在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間,學生通過品讀、賞析,增加了體驗與實踐,領略了文學語言的藝術風采,提高了發(fā)現(xiàn)美、鑒賞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思想的導向;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和“化人”功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版)也明確指出:“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
閱讀教材中選編的文章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學生通過品讀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與感染,對民族文化產生自覺的心理認同,進而樹立起文化傳承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和自覺。群文閱讀教學更是精心組文,以不同議題如“古詩詞中的家國情懷”“多彩多姿的民族風情”“古詩中的傳統(tǒng)佳節(jié)”“不一樣的魯迅”等為主題,引導學生講仁義、守誠信、持正義、重孝道、傳美德……
如筆者在執(zhí)教群文閱讀課《古詩中的傳統(tǒng)佳節(jié)》(部編版六下第一單元)時,以教材中《寒食》《迢迢牽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詩為群文組文學習,拓展《水調歌頭》(蘇軾)、《正月十五夜》(蘇味道)、《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古詩中分別涉及寒食節(jié)、七夕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元宵節(jié)五個傳統(tǒng)佳節(jié),引導學生“品讀文字、走進佳節(jié)、想象畫面、講述故事、誦讀積累、拓展實踐”,通過品讀積累,學生了解了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感受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導學生透過文字表層探索豐富的生活意蘊和人物精神世界,讓其在多角度、全方位的群文閱讀中走進、了解民族文化,并從中汲取民族文化養(yǎng)分,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綜上,筆者認為群文閱讀教學應落實對學生五個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以上所談僅為個人的淺思,期待更多老師通過群文閱讀教學的探索、研究、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更多能力的路徑,為每個孩子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