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可 程華燕 俞水清 王純穎 許 航
(1.福建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省計量測試學會,福建 福州 35000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適應社會信息化持續(xù)推進的新情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chuàng)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計量無處不在,但計量專業(yè)性強,如何用通俗語言和不同載體進行計量科普,成為計量科普工作者必須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課題。
計量精準戰(zhàn)“疫”,計量科普保駕護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網絡上謠言時有傳播,誤導了不少網民。2020年以來,福建省計量測試學會及時組織計量專家,深入學校、醫(yī)院、產業(yè)園、火車站等場所,對這些場所的關鍵“神器”——疫情防控體溫監(jiān)測類計量器具進行現場檢定。專家進行現場科普,強調疫情防控計量設備的檢定校準的重要性。同時,響應福建省科協的號召,學會聯合科研院所及時制作了額溫槍如何溯源的科普視頻,以及在學會公眾號上發(fā)布《新冠核酸檢測,如何才能確保精準?》,第一時間介紹新冠核酸檢測的重要性。
因疫情原因,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線下科普活動轉向線上,隨著“互聯網+科普”的發(fā)展,疫情時代科普模式從線下科普活動及實體展館模式變?yōu)橐跃€上逛展、社交平臺為主的互聯網科普傳播模式。
福建省經濟總量已經進入全國前10行列,且科學素質普及率逐年提高,但各科研院所、高校、科技館對科普工作缺少必要的研究,還是停留在傳統工作模式,缺少用新媒介包裝科技活動和科研成果,新媒體平臺運用能力不足,一些科普動畫制作的較為生硬。目前,福建省不僅缺少有影響力的優(yōu)質科普作品、科普視頻和科普動畫,也缺少科普大V,這與福建省的經濟實力和科研實力不相匹配。事實上,福建有孕育科普大V的基因,此前的高士其、賈祖璋就因創(chuàng)作科普作品而聞名全國,應該來說,福建從事原創(chuàng)科普大有可為。在新時代下,如何利用新技術、新媒體創(chuàng)作源源不斷的優(yōu)質科普作品,普及科學知識,是所有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的職責所在。
在互聯網語境下,任何傳播都具有互動和共享的特點,計量科普也是科學知識傳播形式不斷糾正、更新和完善的一個過程,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具有較強的互動性,打破了原有傳統、單一的傳播方式,具有平等交流、公眾參與等特性,切實提高科普傳播效果。如知乎、百度百科和維基百科,都是全民參與科普、共享知識的經典案例[1]。
新媒體手機端、電腦端與報紙、廣播、電視傳統媒體結合,科普傳播的信息內容通過聲音、圖像、視頻等形式或單一或組合地呈現給受眾。新媒體雙向互動的特點,也為計量科普工作的開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向縱深發(fā)展,知識生產的方式、容量和傳播渠道日趨多元,形成了科普短視頻傳播即時化、流行化、形象化和通俗化的特點。
一是即時化??破諅鞑ソ柚旅襟w實現實時傳播,縮短了時間,提高了科普傳播的效率。如抖音上的科普內容將科技與生活信息緊密結合,實時制作,即時播放,與移動互聯狀態(tài)下的碎片化閱讀相適應,為人們隨時隨地接觸科學知識提供了可能。
二是流行化。福建省計量測試學會科普視頻《作弊秤大揭秘》播出時,配上當時最流行的音樂《錯位時空》,在視頻號播出時取得了1萬多次的觀看量,反響極好。
三是形象化。福建省計量測試學會制作并在福建新浪上播放《一秒有多長》計量科普動畫,三天時間播放量突破25萬次,許多網友紛紛點贊并表示用“量小七”卡通玩偶形象解釋科學現象和科普知識,形式新穎、好看易懂、風趣幽默,是提高全民科學素養(yǎng)和傳播計量科普知識的有益嘗試。
四是通俗化。福建省計量測試學會將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fā)專項“高精度衡器載荷測量儀”項目科普化,以動畫的形式包裝,以曹沖稱象這一耳熟能詳的故事為切入點,制作《現代版曹沖稱象》動畫片,該片一經播出,就受到計量科技工作者和企業(yè)的好評,傳播效果良好。2021年8月,該科普動畫在學習強國平臺上播出,上線首日播出量近萬次。
2020年以來,福建省計量測試學會號召科技人員加強傳播技能學習,加大力度推動科普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從科普服務供給、傳播渠道升級、優(yōu)秀作品創(chuàng)作等多方面入手,利用新的媒介形式增強自身影響力,以優(yōu)質科普信息占領輿論陣地,打造更加精準普惠的科普新格局。
一是福建計量科技文化館網上展館。2020年,福建計量科技文化館線上展館共吸引6萬余名網民上線瀏覽。2021年,又對展館進行升級,將福建省力值重點實驗室搬到網上,豐富了計量科普內容。
二是學會微信公眾號平臺。福建省計量測試學會的微信公眾號每日更新一次,面向會員、全省計量科技工作者和企業(yè)中高層人士,涉及最新計量資訊、培訓信息和科普知識、計量歷史文化常識的欄目頗受網友們喜歡。2022年5月,結合“世界計量日”,學會聯合福建省市場監(jiān)管局等在學會公眾號上推出計量科普有獎知識問答,獲得10萬網民參與,獲獎網民高達1萬多人,較好地普及和宣傳了計量知識。
三是建立計量科普傳播矩陣。包括微信視頻號、抖音、B站、今日頭條等,福建省計量測試學會均建有專屬的科普短視頻發(fā)布平臺。目前,學會已在科普傳播矩陣上發(fā)布短視頻或動畫近20部,受到年輕人的高度追捧,而在后續(xù)的不斷更新使用中證明了其在科普推廣中的應用優(yōu)勢,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點對點科普輸出。
四是開發(fā)“食有妙計”科普小程序。2020年,在全國第18個科普日之際,由福建省計量測試學會自主研發(fā)的“食有妙計”微信科普小程序正式上線,小程序應用科學計量的方式和建立的基礎數據,可對人們一日三餐的飲食進行營養(yǎng)成分測試計量,讓參與者在輕松的測試中,便捷了解自己日常搭配膳食結構是否合理,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合理搭配膳食和健康飲食習慣。小程序一經推出,就頗受好評,《福建日報》等主流媒體及時跟進報道,給予了高度評價。
五是推出具有海絲特色的計量科普文創(chuàng)作品“量小七”。學會計量科普團隊設計了全國首個計量科普卡通玩偶“量小七”,并以“量小七”的形象制作了《一秒有多長》《眼鏡中的計量》《燈光中的計量》等多部動畫片,在新浪網、學習強國等平臺上播放,受到青年學生們的喜歡。
六是打造計量科普原創(chuàng)精品。福建省計量測試學會在智庫專家基礎上,建立了科普原創(chuàng)作品團隊,既有科技工作者,又有媒體傳播者,由他們負責腳本創(chuàng)作,源源不斷地“生產”出接地氣的計量科普作品。計量科普團隊創(chuàng)作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計量科普原創(chuàng)作品,但如何讓科普作品更好地吸引讀者,真正推廣出去,是團隊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另外,持續(xù)擴大計量科普作品的影響力,在調動團隊成員參與積極性的同時,激勵更多“新鮮血液”加入,讓計量科普生生不息,永葆活力。
縱觀抖音平臺知識類短視頻,形態(tài)多樣、內容各異,優(yōu)質科普類短視頻的創(chuàng)作傳播要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2]。
一是簡約而不簡單。在視頻號和B站上發(fā)布的短視頻最長不超過2分鐘,在抖音上最好不超過1分鐘。福建省計量測試學會制作了20集《軍事上的計量》和《科技上的計量》,短小精悍,畫面精美,要求創(chuàng)作者從選題開始就要考慮視頻中可以展現的知識點,結合大眾感興趣的軍事、科技等相關方面的內容闡述計量專業(yè)知識、科普計量熱點知識。
二是強化“畫面+音樂”。福建省計量測試學會科普專家團隊策劃的《一秒有多長》在新浪平臺播放,因制作精美,將非遺和計量科普完美結合,有28萬瀏覽量,獲得網友們稱贊。
三是注重時長和內容的均衡。根據算法,某平臺的科普短視頻如果看的用戶越多,用戶看的時間越長、越完整,那么越有機會被推薦給更多的人?;谶@個規(guī)律,優(yōu)質的科普短視頻不僅要考慮內容精美,還要注重時長控制,以期達到時長和內容的均衡與匹配。
一是科普工作人員既需要專業(yè)背景的支撐,又需要具備將專業(yè)知識科普化的能力,因此,對科普工作人員要求更高,而目前福建省只設立了科技進步獎,沒有任何科普獎項,缺乏相關的激勵機制。
二是科普作品最關鍵要靠“人”,沒有“人”,就沒有作品,科普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省內許多高校、科研院所,包括參與科普作品創(chuàng)作的大部分人員并非科技工作者,而是文職人員,他們大多是文學、經濟學等相關專業(yè),這讓他們很難在職稱評定上走得更遠。
三是目前福建省計量測試學會創(chuàng)作的科普作品大部分都在自有的計量傳播矩陣播放,雖然會推到主流媒體,但并不保證每部科普作品都會被采納。
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實現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因此,建議對科普圖書、科普視頻和動畫等優(yōu)秀科普原創(chuàng)作品,由省級有關部門組織專家進行評選,設立科學普及獎,對表現優(yōu)異的原創(chuàng)團隊進行獎勵。例如,上??破战逃l(fā)展基金會于2012年設立上??破战逃齽?chuàng)新獎,分為科普杰出人物獎、科普貢獻獎、科普成果獎和科普傳媒獎4類。上??破战逃齽?chuàng)新獎是全國首個由社會力量出資的綜合性科普獎項,也是上海市首個市級科普類獎項。
在國家科普教育基地、省級科普教育基地、各省科技館等單位探索科普人員職稱評定工作,完善科普績效機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有北京、南京、湖南等多地已開始科普職稱評定。如湖南職稱評定首次設置“科普師”。在自然科學研究系列職稱下設科學傳播專業(yè)??茖W傳播專業(yè)職稱設初級、中級、高級,其中高級分設副高級和正高級。初級、中級、副高級和正高級職稱名稱分別為助理科普師、科普師、高級科普師、正高級科普師。據悉,這是湖南首次設置科普師職稱。南京和北京等地也為科普工作者開通了職稱評定通道。
通過單位抖音號、公眾號、頭條號等進行宣傳,如果條件具備,可以像科普中國網站一樣,把原創(chuàng)科普作品歸類,歸欄目方便查找。中國計量院打造計量系統的科普微云平臺,可以把全國有關計量科普作品集中在平臺展示,這樣既可以避免重復創(chuàng)作,也方便網民更便捷地了解計量科普。
在知識付費的時代,要加大對原創(chuàng)科普作品的保護力度。營造良好科普作品知識產權文化氛圍,激發(fā)更多的人投身原創(chuàng)科普作品創(chuàng)作中。
科學普及,包羅萬象。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學普及的重要論述,持續(xù)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搭建各類科普傳播矩陣,加大科普隊伍的培養(yǎng)和培訓,提升科普原創(chuàng)作品的創(chuàng)作能力,完善科學普及與科技創(chuàng)新制度,推動科普與各行業(yè)、各領域深度融合,實現科普載體多元化。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背景下,應加大力度推動科普信息化,從傳播渠道升級、優(yōu)秀作品創(chuàng)作等多方面入手,利用新的媒介形式增強自身影響力,用優(yōu)質科普信息占領輿論陣地,打造更加精準普惠的科普新格局。